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鹗Р抑兀渲泻乐业氖攀栏橇钊诵耐矗暄樟寥蘸竽舷卤闵倭撕芏喙寺恰>」芫质迫绱宋O眨菰谙铝私猓诤鸵榍┦鸷螅写蟛糠种爻级挤潘闪司琛R坏┙鸨舷拢悄衙饩攀Т搿T偌由现骱团芍匦律咸ê螅⒖陶箍吮ǜ矗笏僚偶分髡脚山臁D壳俺杏惺盗Φ闹髡脚山欤皇N猸U一人,而且远在四川。在下来这里以前曾经分析过,金军如果再次南下,一定会从淮泗一带出兵,到时候吴璘空有数万精兵,却是远水解不了近渴。再加上我朝大部分将领都是贪生怕死之徒,一旦开战估计不是投降就是逃跑,我实在是很没有信心。”
赵抗立即插话道,“不是还有个刘锜吗?”
虞允文摇摇头,“此人确实智勇兼备,但是治军缺乏严格的制度,虽是奇才,却只能应急,不能常用。何况他与张相公有隙,一直都被排挤,目前他的手上连兵权都没有。”。赵抗并没有发觉,虞允文在提到张浚时,面部不自觉地抽动了一下。
第二百三十二章 纵论天下(中)
赵抗微微叹息了一声,但还是安慰道,“金军被我们重创之后实力大损,短时间内应该没有能力大举南下了。”
“关于殿下去年的战绩,朝廷和金国方面都是讳莫如深。在下一直很想知道,您到底歼灭了多少金军?”,虞允文对此很感兴趣。
“总歼敌数不下四十万,可惜其中相当部分是汉兵,还有差不多十万的草原鞑子,而作为金军主力的女真军队大概损失了三分之一的样子,其中精锐部分的折损应该超过了一半。”,赵抗平静地说道。
“如果确实的话,那我之前的担心看来是多余的了。”,虞允文暗松了一口气。
“不,你的担心很有道理。女真本族虽然损失惨重,但是还有不下十万的百战老兵在,有他们的言传身教,新一代的女真骑兵很快就能成长起来,估计不用十年他们就能恢复当初的实力。”,赵抗摇摇头说道,“即使是三五年之内,金人也完全可以从境内的其他胡族中征发精壮从军,如渤海、高丽、契丹、奚,短时间内就可以组建二十万以上的大军。这些胡人本就尚武,稍加训练就能成为精兵,不可小觑。而且必要时他们还可以联合草原鞑子南下,完颜亮是个疯子,做事从来不顾结果,他是干得出来的!所以说,金国的战争潜力远比想象中更大,要彻底打败他们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啊!”。说到这里赵抗深感遗憾,“说实在的,当时一鼓作气灭金的可能性相当大,结果却被大食人给搅黄了,而朝廷不合时宜的北伐,反而帮金人恢复了士气,也避免了契丹等族的大量反叛如今我军实力已经暴露,金人大败之后,肯定在研究我们的长处和短处,以寻找破解之法。日后想再找到这样的机会,可没那么容易了!”
赵抗的话令虞允文陷入了沉思
注意到虞允文的神情,赵抗展颜一笑,“不过也没必要过分担心,你不是说过吗?毕竟有大海相隔,战争的主动权始终在我们手中。至于金军南下这件事嘛,考虑到各族精壮训练成军也需要时间,同时完颜雍的存在也是个问题,至少三五年之内应该是安全的。只要我们能在这段时间摆平大食,或者形成两线作战的能力,到那时金军如果敢南下,便是他们的末日。”
听到赵抗的分析,虞允文的脸色舒缓了一些,不过赵抗所说的“摆平大食,或者形成两线作战的能力”都不是简简单单就能做得到的啊!
“关于高丽、日本和草原鞑子,先生知道得多吗?如果不太清楚,可以暂时略过不谈。”,赵抗出言问道。
“在下多少知道一些,不过殿下如果有更详细的资料,也请不吝赐教。”,虞允文认真地答道,这几个国家或势力虽然离中土稍远,但是也不能说是毫无影响的,所以他并不打算放过,还是要全部分析一遍。
于是赵抗便将自己知道的这三方的概况与它们同赵国间的关系都说明了一番,足足花了一个时辰的时间,不知不觉间夜已深了,而两人还浑然不觉。
在掌握了更详细的资料后,虞允文又沉思了半柱香的时间,才开口继续先前的话题,“先说高丽吧,自有高丽这个国家以来,就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属国,境内汉化程度相当高,特别是上层。高丽到目前为止,未与赵国和大宋发生过任何冲突,他们的欺软怕硬是出了名的,只要赵国足够强大,他们便不敢主动挑衅。但是他们也不敢得罪金国,毕竟离他们更近,所以建国时未派使者前来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过考虑到高丽与金人是同宗关系,他们派兵援金也不是全无可能。不过,尽管以高丽的人口,出动二十万大军也不难,但是考虑到高丽已经多年没有大的战事,几乎可以肯定,其战斗力相当低下,在我看来,只要有五万精锐兵力作为预备,高丽出兵的事便不足为虑。”
赵抗听后也连连点头,事实上由于高丽太不起眼,此前他都忽略了高丽的力量。其实当初他们进攻上京时,如果高丽人胆子大点派出援军攻击赵军的背后,那后果不堪设想。虞允文如此谨慎,对前线的将军这未必是好事,可这正是军事总决策人必备的素质,赵抗对其更是欣赏。
接着虞允文又分析起了日本,在他看来,日本因为不可能跨海来攻,所以并没有什么威胁,也提供不了多少利益。而日本人口稠密,民风尚武,倒是练兵的好地点。不过如今大敌当前,日本还是暂时放放的好。
“这点我不赞同。”,赵抗当即表示了反对意见,“日本看似贫困,但是那里钱贵而米贱,这粮食生意大有赚头,而且因为与大陆间隔甚远的原因,里面有很多商业机会,是不能轻易放弃的。日本近海防御很强,如果放弃金石城这个据点,以后再想取回就难了,他们肯定不会再像上次那样大意。不过目前与日本已经达成协议,应该在一段时间内能够维持和平状态,所以从日本抽回部分兵力的想法可以考虑。”
“这倒是在下考虑不周了。”,被驳斥后虞允文也不生气,毕竟他对日本的了解,怎么能和亲身去过两次的赵抗相比啊。
接下来赵抗又将自己所知的大草原上各部族的情况一一告知了虞允文,以供他参考。
大草原的地位显然比日本和高丽要重要得多,虞允文比以往更加谨慎,足足花了超过一炷香的时间,才将思路整理完毕,开口问道,“殿下您刚才说,草原鞑子在海州一战损失至少有十万以上是吗?”
“就算没有十万,也有八万,而如果加上残废的,肯定超过十万人。”,赵抗的语气有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信。
“您之前说过,草原鞑子各部族的总兵力最多六十万,目前大草原还远没有统一,所以对我们有威胁的只是草原南部和东部的部族,他们的总兵力在三十万左右的样子,而这次损失的兵力也大都是他们这些鞑子的。也就是说,在短期内这些草原部族的兵力伤亡近半,应该不足为虑了。但是数年之后,他们就能完全恢复实力,所以我们必须抓紧时间。而如果在此期间草原部族完成统一的话,虽然总兵力会损耗不少,但是形成合力之后却要比现在四分五裂的状态可怕得多,那将立即对金国和大宋构成严重威胁,也会影响殿下的整个战略布局,希望不至于如此吧。”,虞允文叹了口气说道。
第二百三十三章 纵论天下(下)
赵抗现在也注意到了,虞允文虽然稍改了称谓,但仍然只说“赵国”,而并不是“我国”,“难道他不是求官来的?那么他此来所为何事呢?不管他,反正我看中的人,绝不会让他从我手中溜走!”
“不过以上只是指短期威胁,要一劳永逸地消除草原鞑子的威胁,在下也没什么良策,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虞允文继续答道,脸色有些难看。
“要一劳永逸地解决他们,我倒是有方法的”,赵抗卖起了关子。
“什么方法?”,这个问题虞允文也想了很久了,所以这句话他几乎是脱口而出。
“这可是高级机密,只有核心成员才能知道的,目前全天下知道的,也不过呃,四个人而已。”;赵抗欲擒故纵地说道,希望藉此吸引虞允文求官。
不过虞允文可不像他那样还是个孩子,好奇心不足以影响他的行为,听罢只是一拱手致歉道,“是在下多问了。”
这可令赵抗非常郁闷,他这才发现,原来不是每个人都像他好奇心那么大的。
出乎赵抗的意料,虞允文并没有立即回到大食的话题上,而是突然说起两个被赵抗忽视了的国家“大理国”和“吐蕃”。大理国虽然国力不强,兵力也单薄,但危急时十多万军队还是征得出来的,再加上其独特的地势和水土,绝对是易守难攻。这在此前并没什么关系,但是既然想要大宋接收南洋诸国,那么大理国就成了钉在中间的钉子,非要拔除不可。由于大理国的特殊性,虞允文对此一时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当年大唐极盛时都征服不了南诏,现在赵国军力虽强,也远没到那个程度,而南宋那些极度守强攻弱的军队,就更不能指望了。
听到这里赵抗倒是轻松地笑了,“大理国远不像你认为的那样难征服,请先生听我分析:大理国之所以易守难攻,无非三点,瘴气、多山地形与无边的密林。而瘴气的问题我们早已找到解决办法,不然你以为我们赵国是怎么建立起来的啊!方法很简单,就是砍光森林和填平沼泽,这样便能在很大程度上抑制瘴气的危害。当然,那是攻占以后的事了,我们赵国的气候与其颇为相似,而军队又有南洋作战的经验,对瘴气的抵抗力要比大宋军队强得多,基本上是可以无视的。多山地形才是真正的麻烦,只要他们分兵把守各个天险隘口,确实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但如果有一支军队,能够攀越看似无路的群山峻岭呢?大理国的国境线如此之长,他们能防得过来吗?而很不巧,我的近卫师就是这样的军队,所以征服大理国远比你想象的要容易。但是,占领容易,守住难,大理国在文化上,汉化程度已经相当高,族群上与我们也相差不大,所以问题不在于汉化上。中原之人一直看不起那些来自穷乡僻壤的,所以中央政权派驻那里的地方官往往横征暴敛、草菅人命,根本不把当地人当人,结果不出五十年就又被赶了出去,前面那么多的钱粮和士兵都白费了!所以,这前两任地方官极其重要,如果用人不当就会前功尽弃!”
“殿下高见,”,听到这里虞允文也深表叹服,他接下话题说道,“至于地方官嘛,大宋境内官员如此之多,几个清正廉明又知道变通的应该还是找得到的,至于朝廷派谁去嘛,殿下到时候可以再想想办法,必要时施加些压力也是可以的,毕竟事关重大。”
赵抗听后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说完大理国,接下来虞允文就说起了吐蕃,吐蕃曾经是一个非常强大的国家,但现在早已经四分五裂。随着佛教传入并在吐蕃扎根,吐蕃目前已经成了一个靠着佛教维系起来的松散联合体。吐蕃本土地势极高,是真正的易守难攻,从古到今,还没有一直军队成功攻入吐蕃精华地带的。地利优势世上罕有,而吐蕃人又骁勇善战,很容易便能取得战争的主动权。即使是大唐极盛时,对吐蕃也是以拉拢为主,尽量避免与其交恶。但是在安史之乱后大唐国力大衰,吐蕃便乘势而起,疯狂扩张,领土扩大了一倍有余,后来甚至多次攻击中国本部,唐末连国都长安都被吐蕃人占了两次,可谓奇耻大辱。
佛教传入后,吐蕃人的侵略性大为收敛,不久便都退回了本土。尽管如此,他们尚武的民风并未有明显的改变,仍是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虞允文的结论是“吐蕃虽然现在没有什么威胁,不过万一被敌对势力拉拢或挑唆,便会变得相当麻烦,地理上的优势实在是太大了。所以还是想办法将其控制住比较稳妥。在下的看法是,既然吐蕃崇尚佛教,不如从这方面入手较好。”
虞允文很明显还不知道赵抗如今可是佛教高僧口中的“佛敌”,说出的办法形同废话。但赵抗并未生气,只是淡淡地说明了自己和那些宗教界人士的关系很糟糕,然后说明了自己的想法,“没有武力做后盾,总是不可靠的,从没人攻上去过吗?那是以前罢了!”
虽然有些保留意见,但虞允文内心深处其实很赞同赵抗的说法,不过“攻上”两字可不像说的那么轻松!
讲了一夜,话题终于要回到大食上来了,而此时天色已经大亮,赵抗又不想中断这次难得的会谈,便派人通知那些大臣今天的朝会取消,让他们忙他们自己的事去。
虽然一夜未睡,但不知道是两人都精力过人,还是谈得兴起所以不觉得累,此时两人都没露出半点疲惫的神色。赵抗吩咐好后一回来,虞允文便继续说了下去。
“大食的问题必须解决,但要彻底解决,目前赵国还没这个实力。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先让两国的关系暂时恢复和平。大食人也是欺软怕硬的,如果只是一味地示好他们只会认为赵国软弱可欺。所以必须软硬兼施,先发动一次大的战役,将他们打疼了,然后再稍稍出让部分利益,应该就能达到我们的目的了。”,虞允文很快就说出了他的解决方案。
“呃,有理,但是这战役的目标是什么,该攻击哪里,怎么打呢?上次虽然大食人损失不小,但大部分都是台风造成的,他们未必心服。的确是必须打一下而且不能光是防守,必须主动进攻才行!”,说到这里赵抗命人取来目前最大的航海图,与虞允文探讨起来。说是目前最大的航海图,但事实上只标注到天竺一带,而大食本土则没有确切的资料。汉人太自负了,根本就懒得了解周边的文明,与大食人做了几百年的生意,居然连他们到底在哪儿都没弄清楚
第二百三十四章 对牛弹琴(第五更)
虞允文大概也想到了这点,脸色有些凝重,但很快便变得专注起来。过了一会他伸出手指指向某地,“就攻击这里如何?”
虞允文所指的地点乃是锡兰岛,目前隶属于天竺。天竺虽然自古就是大国,但与中国统一的时期稍多相反,天竺在历史上只有短暂的统一王朝。而且,即使在此期间,地方上仍然有着相当大的自主权,而锡兰岛远在海外就更是不受管束了。正因为这个原因,攻击锡兰岛后只要处理得当,并不会激起整个天竺的愤慨和干涉,所以虞允文的这个建议是有着充分可行性的。
锡兰岛物产丰富,尤以盛产宝石而闻名于世,居民大多笃信佛教,但由于大食商人往来频繁,对大食有着相当的依赖。锡兰岛人口有数百万之多,但由于信仰的原因,军力并不强盛。虽然有象兵这种“强力兵种”,不过和平的时间太长了,锡兰军队的战斗力可以想象。锡兰是一个海岛,却没有自己的海军,在海防上主要依靠大食武装商船的护卫。锡兰岛距离赵国甚远,但自金州往西,它算是最近的陆地了,这也是虞允文选定它作为攻击目标的主要原因。
“锡兰吗?确实,如果打下这里,就像一把尖刀抵在大食人的肋部,他们便很可能会屈服了。但是,此去千里迢迢,本来就没有必胜的把握。海战又不比陆战,有暴风雨等难以预测的风险,万一有个什么闪失,那损失就太大了啊。”,赵抗沉思了很久还是不能做出决断。
“殿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谨慎是好,但该冒的险也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