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盐卤被洪水冲淡后始终没有恢复以前的浓度,夏季卤水原本就淡,是熬盐的淡季,现在就更淡了。判断盐卤的浓度有几种方法,最直接的就是用鸡蛋放在盐水里,浮起的部分越多,漂得越高就说明含盐度越浓。或是取石莲十枚置于卤中,全浮者全收盐,半浮者半收盐,如浮起的在三莲以下,则卤不能熬制。也有放饭粒于卤中,饭粒浮起为纯卤。
第87节:盐骚(87)
开工前要通过试卤来确定卤水的浓度,决定是否可以熬盐。取十斤卤水,用小锅熬干,成盐达五六两,才可开工。此法稍微费事一点,但比较准确。想开工的盐灶老板取十斤卤水一熬,连二两都不到,不禁都大失所望。自古以来的“饮食便给,不忧冻馁,不织不耕,持盐以易衣食。无需狩猎,鸟兽也欢乐群处”,因盐而无忧无虑的日子中断了,所有的人都忧心忡忡,不知不熬盐的日子该如何过下去。
然而到了收盐税的时候,盐场公署仍然派人前来收夏季的盐税。盐灶老板们哪还拿得出钱来,纷纷找到杨延光,说:“你是盐业公会的会长,你得出这个头替大家去要求免税呀,不然没法活了呀!”
杨延光心想此事也关乎自身,加上自己也担了个会长的职,于公于私都得出面说句话,于是答应下来。
见到署长,杨延光提出大家的免税要求,说:“以往收税都是按每锅盐来收,现在都停产了,这季能不能免掉盐税,让大家尽快渡过难关。”
谁知署长一听,根本不予理睬,说道:“发洪水就要免税?再发洪水政府机构也是要办公要吃饭的,不收税这些人怎么办?”
“我们盐老板也是人,也一样要活,受灾这么重,多少盐灶老板都破产了,多少盐工已经在饿肚子了!何况现在军队混战,今天你打过去,明天他打过来。各个驻军都来征收盐税,不仅收本年的,还要预收明年后年的,大家实在是难以承受呀!”
“呵,宁河镇的盐灶老板都活不下去了,谁信呀!谁不知道你们平日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就算这次受点损失,也只是暂时的,该缴的还是要缴嘛。”
“署长,这次真的不一样,洪水百年不遇,又遭了风灾……盐灶老板们要清理自家灶,要出资修复航道,修被风吹垮的吊桥,方方面面都要钱,哪应付得了,到处都在卖跳岩盐了呀!”
谁知署长一听,更觉有理了,“你们说没钱,那还去管什么修河道修吊桥的?交税是分内的事却说没钱了!”
杨延光耐着性子说:“话不能这么讲,航道不治理,不仅盐运不出去,米粮也运不进来,这镇上的人吃什么?吊桥不修复,人们出行极大的不便,连去对岸清理盐灶都过不去,怎么能不修呢?”
“总之你们有钱用在别处,没钱交税是不行的!”
杨延光也火了,说:“你怎么不讲理呢?大家受了灾,需要一段时间才能缓过来。我们只是要求免这季盐税,等缓过一阵恢复生产了再照缴。我们需要重建盐灶……还不仅仅是盐灶,还有整个受损的镇子!你不能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利益,杀鸡取卵!你这样会毁掉宁河盐业的!”
“嚯,给我扣这么大罪名!我告诉你,抗税不缴就是犯法!你说什么都没用,到日子不缴,别怪我不客气!” 署长不再听他申诉,叫卫兵把他赶了出去。
杨延光回去一说,盐灶老板们都气坏了,骂盐场公署不体谅他们的难处,还要雪上加霜。大家越说越激动,都决心坚决不缴,集体到盐场公署门口去抗议。
大家群情激愤,说走马上就想走,杨延光挡住大家说:“不忙,得先回去准备准备,写点标语,再召集些盐工一起去,人多些好。”吩咐下去,各自准备。
第二天一早,杨延光带头,一群盐灶老板带上各自的部分盐工,打着标语,浩浩荡荡地围住了盐场公署。盐场公署派出了税警队镇压,开枪打伤了几个人,并把带头抗税的杨延光抓了起来。
知道消息,杨延光的瞎眼老母直挺挺地往后一倒,晕了过去。她醒过来后放声大哭,哭了一会儿突然想起什么来,叫人把蒲青莲找来,拿起烟杆就朝她没头没脑地一阵乱打,骂道:“都是你这个扫帚星,自从你进了门,我杨家就霉运不断!现在延光也被抓进牢里了,都是因为你克夫才会这样的!”
仆人们想来劝,被她喝住,打得蒲青莲头破血流。蒲青莲一边哭,一边骂道:“你骂我是扫帚星,我就是扫帚星。你杨家自己要娶我进门,你自作自受,活该倒霉!”说完也扑上去厮打起来。
第88节:盐骚(88)
两人都发了狂,纠缠在一处。人们好不容易才把她们分开。蒲青莲被关进了柴房,她在那里破口大骂,直骂得声音嘶哑。
晚上,一轮明月照着牢里的杨延光,也照着柴房里披头散发的蒲青莲。杨延光作为宁河镇第一大盐灶老板,平日里锦衣玉食,要风得风,要雨得雨,做梦也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会被关进牢里。他更加想不到的是,在同一轮明月下,他的老婆蒲青莲正望着月亮咬牙切齿地咒他杨家从此走背运,永世不得翻身。
饥荒在人们的惶恐不安中到来了。由于航道堵塞,运粮的船只得换船装运才可进来,增加了运输成本,米价更是飞涨,贫苦人家望粮兴叹,根本无力购买。
有黑心的商人看米价大涨,为多得利益卖发水米,将水泼于米中搅匀后出卖,增加重量。这样的米,煮出来的米饭失去了原有的香味,米搁久了也会发霉。还有些商人更黑,不仅发水,还用旧米制新米,用糠壳灰加药物碾碎混入米中,把茶壶放中间烧水薰蒸,米围在壶四周,上面盖上遮盖物防止蒸汽散发,用蒸汽把米蒸湿。这样做出来的米营养成分流失,但七合能涨成一升,七升能涨成一斗。
人们怨声载道,却没有办法制约这些黑心商人,只好买一天米吃一天,以防放上几天米就霉了,反正也没什么多余的钱来买很多。
沈玉林事先进的几大船米现在派上了用场,看在乡里乡亲熟人熟事的分上,他没有昧着良心卖发水米,虽然米价一样奇贵,人们还是对他抱有好感,纷纷来买他的米。这一笔生意沈玉林以平价买进米,高价卖出,不仅赚得锅满盆满,还顺便捞了个好名声。
有些人家买不起米,就到山上去狩猎,安放索套、夹子、毒药,捕捉黄鼠狼、山鸡、穿山甲、松鼠、野兔等动物。由于镇上世代没有狩猎习惯,这些动物还是有一些的,但也没有多到可以供整个镇子的人作为食物,何况它们也不是那么好捉的,狩猎抓到的一点动物只能是饿得没有办法时暂且用来抵挡一阵子的补充。
河里也有许多人在捕捞:手网、拦河网、刺网、钓钩全都派上用场,饿急的人们甚至用上了炸药。后溪河里原本就没什么大鱼,涨水后鱼更是不知躲到什么地方去了,这样胡乱炸一气,只怕连鱼苗都要死光了,来年不知还有没有鱼吃。但也顾不上那么多了,能不能活过眼下都成问题,想不到那么远。
不仅如此,人们还抓泥鳅、钓小虾、捉菜花蛇、乌龟、团鱼等,连老鼠都有人吃。到了这种时候,所有能入口的东西都成了盘中餐,挨过一顿是一顿,熬过一天是一天。
野菜当然是好东西,又不要钱又容易得到,是一般人家的首选。蕨根最为抢手,它可以磨成粉,赖以为粮。各种野菜也成了争抢的对象:马齿苋叶如马齿,生在砖缝和田野间;灰苋菜又名茼蒿,吃起来味道有点煤油味;地蚕肥肥白白,形状像蚕一样,俗称地牯牛;芫荽又名鹅不食草;连产于高山的皮坚硬如铁的铁瓜都有人摘回来……山间田野妇女小孩子手挎竹篮寻寻觅觅的身影成为每天的风景,因争抢一窝同时发现的野菜而发生的争吵声充满了镇子上空。
人们餐桌上的食物变得稀奇古怪,乱七八糟,人们都避讳在吃饭时间去别人家里,也不去打听人家碗里是些啥,怕问出什么可怕的恶心的东西来。连平时见面打招呼的套话“吃了没?”都变了含意,以前不过是句礼节性问候,现在可真的是问你吃了没?有没有吃的?
镇上除了棺材铺,就剩下当铺兴旺了。日子过不下去的人们纷纷把家里仅存的一点东西拿到当铺去,换得一点点钱来又撑过几日。当铺当期分一月、三月、五月、半年等,最长一年,每月取息四分,当期未满时赎取,零天按一月计算,物品当价最多五成,一般二至三成,到期不赎即成死当,由当铺变价处理。不仅贫苦人家进当铺,家境稍好的人家也去当金银首饰以度荒年。
盐灶开不了工,航道又堵塞,最挣钱的工作变成了当背老二,所有人工运输的方式:肩挑、背负、扛、抬、推,又成为了主要的运输方式。所有用于人工运输的扁担、撮箕、竹篓、背篼、竹筐、架车都派上了用场,以前从事人工运输的人被蔑称为背老二、挑老二、盐背子、炭狗子,而今大量盐工失业,无以为生的人们纷纷当起了背老二。他们爬悬岩,越深涧,穿密林,累了用T字形木头制成的打杵子支着背篓稍事歇息,把一背背的盐运出去,一背背的米背回来。有些人没吃饱饭,身上乏力,走着走着失足掉下悬崖,再也没有回来。
第89节:盐骚(89)
这天一早,杜善人出门去自己的杂货店,在街上还没走出一百米远,就遇到三拨人向他求助。他拿出身上早已写好的纸条分发给他们,让他们去家里找管家领米。
午后,杜善人处理完店里的事觉得很困,想回家睡上一觉,就吩咐了几句回去了。走到半路遇到熊老汉,向他要钱,他说:“熊老汉,最近你的纸钱生意不是好得很么?怎么还来要钱呢?”
熊老汉诉苦道:“杜老板您不知道,我老婆病了,我那小本生意能挣几个钱啊,卖得再好也不够给她治病的呀!何况现在米是什么价,挣的那点钱顾嘴都顾不上,哪还能干别的!杜老板您是大善人,您行行好,救救我老婆吧!”
杜善人一向有求必应,此刻却不知怎的无端有些心烦,从身上随便摸了几个钱塞给他,心想夫人说得对,这灾没个头,长此以往自家都得败掉。
前方路边有户人家的房子被冲毁了,只剩下一面断墙,无法修复,住的人已经搬走。那墙被水淹得软了,又被太阳晒干,表面上看起来硬邦邦的,其实已经不结实了。这面墙在杜善人经过时突然裂了开来,轰然倒下,把他砸个正着,埋得影儿都没有。
熊老汉亲眼见墙倒下把杜善人埋住了,吓得大叫起来。听说杜善人出事了,人们一忽儿都跑了过来,小心地把他扒了出来,只见头上被砸了个大洞,已经没气了。
不仅杜善人的家人,整个镇子的人都为他放声痛哭。人们说,上天不公啊,把这样的好人收回去了,是存心不要宁河镇的人活了呀!俗话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杜善人做了那样多的善事,不该得到这样的结果呀!这世道乱了套啊!那些受过杜善人帮助的贫苦人家,更是感叹没了杜善人,以后的日子就更难过下去了。
人们怪罪于熊老汉,说都怪他偏要在那时候拉住杜善人说话,耽搁了时间,才正好遇到墙塌。熊老汉大叫冤枉,说他怎么知道墙正好在那个时候要塌呢?人们在路上遇到杜善人,不也常拉住他说话,要钱要米么?但是愤怒的人们还是耿耿于怀,差点没把他揍一顿,吓得他躲在家里几天没敢出门。
杜善人死后,人们为他沐浴,穿上七层丧服,丧服用棉不用皮,忌讳鸟兽皮毛入棺,也不能用缎子,避讳“断子”。棺材停放时头向西,灵前供饭,俗称“倒头饭”。停放棺材的板床下点一盏灯,称为“过桥灯”,又叫长明灯,用菜油忌用桐油。亲人在灵前化纸钱,并请人来做道场,一般三到七天,最多可达四十九天。此时宁河镇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劫难,人们都没有心思来大办丧事,所以只做了七天道场就准备下葬了。何况天气十分炎热,尸体也不能久放。
镇上的许多人自发前来吊唁,倾其所有送来一把豆子,几个鸡蛋,几尺白布。这些人或是受过杜善人的资助,或是一向敬仰杜善人的为人,不约而同前来为他送别。杜家天天摆出几十桌,一轮吃完又上一轮。那几日内杜家门庭若市,来来往往的人络绎不绝,在一片惨淡中营造出热闹的气氛。
这日早上,杜家刚打开大门,就见门前有一个人捧着一大堆枯枝,枯枝上有些白花花的东西,老大一堆,把那人整个都遮住了。那人抱着这堆东西,似乎想要迈进杜家大门。管家不禁皱起眉头喝道:“你是谁,拿一堆破烂来想干什么?”
那人放下那堆枯枝,露出一张黝黑的脸来,原来是船工常福生。他说道:“听说杜存厚杜老板不幸过世,想来拜祭他,家贫实在没啥可送的,只好用几斤苞米爆了些爆米花,插在枯枝上当梅花,也算是悼念杜老板。”
管家为难地看着那堆枯枝说:“这这……这么大堆东西没地方放呀!”
杜夫人这时来到门口,见状说道:“管家,收下吧,也是他一番心意。”她心知这种时候,几斤苞米已是一家人得之不易的食物,能拿出来足见诚心。常福生知杜家不差这点粗粮,感到送不出手,也觉这样送出去不能体现自己的心意,才想出这个法子来的。
常福生到杜善人灵前上了一炷香,烧了些纸钱,拜了几拜,对陪同的杜夫人哽咽道:“杜老板……真是个大好人啊,我家阿秀生第二个孩子虎子时,家里都快揭不开锅了,他知道了主动派人送了些红糖和鸡蛋来……上天……上天怎么对好人这么不公……”
第90节:盐骚(90)
杜夫人也垂泪道:“是啊,大家都这么说,这世道是乱了套了,老天爷是发了疯了。不过,存厚要是泉下有知,知晓你们对他的情义,想必心里也是很安慰的。”
那些爆米花枝,杜夫人吩咐插在灵前和院子周围,猛不丁一看还真像梅花,挺漂亮的,更添了几分红白喜事的气氛。来往的人们都说这花做得好,这主意好,杜老板看了一定会喜欢的。
送葬前夜,死者家要举行家祭礼,念祭文,陪坐死者到天亮,称为坐夜或坐白。第二天一早送丧,八个壮汉在丧乐中抬起乌黑油亮的棺材,一些人举着纸人纸马纸房子,一路燃放着鞭炮前去。越来越多的人们聚集起来,几乎整个镇子的人都出动了,跟在棺材后面,组成了浩浩荡荡的送丧队伍。
一个人哭了起来,旁边的一个人也跟着哭起来,然后就像受到传染一样,所有的人都哭了起来。巨大的呜咽声回荡在镇子上空,风一样在小巷穿行着,在人们的头上盘旋着。也许他们哭的是杜善人,也许他们哭的只是自己越来越无望的日子,不管怎样,每个人心头都充满了真切的悲伤。
不知怎的,刚才还是晴朗的天突然一下子变了,一片黑云笼罩了天空,天变得阴沉沉的,如同夜晚到来了一样。而且刮起大风来,那风毫无预兆地就来了,刮得飞沙走石,好像妖怪要出来了似的,吓得小孩子直往娘怀里钻。然后天空中开始落下一些坚硬的东西,人们愣了一下,仰头看了一下天,怀疑自己是否花了眼,又继续往前走。但天上又掉下来一些坚硬的东西,石子一样打在头上生疼。人们才反应过来,原来是下冰雹了!
开始时冰雹比较小,下得也稀疏,落到地上珠子般滚动着,还有好奇的孩子跟在后面追着捡来玩。后来就越来越密,雨点一样刷刷地落下来,满地跳动着一片银白。再后来,冰雹变得更大颗,把纸人纸马纸房子打得破破烂烂,打得棺材盖啪啪直响,砸得人们纷纷用手捂住头,四散逃离。
抬棺材的人也受不住了,放下棺材就往街边屋檐下躲。狭小的屋檐蔽护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