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健:迷冢颐堑淖嫦纫丫颐钦业搅艘桓龊芎玫慕饩霭旆ā
在那个时候我就已经发现,先人总是在我们感到很为难的地方,制下了一些较为合理的规矩,这让我们轻易地找到了说服自己并解决问题的办法。比如,当在对一个人无法随便而恰当地称呼时,就有了“名以正体字以表德”这种说法。好了,说完了名再让我们来说说“字”吧。
比起“名”,“字”一般用在不太正式的场合,又在同辈人之间可以直接称呼,所以用起来比较随便。就拿我们的名字来说吧,国平和家平是我们的“名”,行健和秀林就分别是我们的“字”。镇上的人们都这样称呼我们。因为对它的要求并不像“名”那么严格,所以人们慢慢地习惯于用“字”来表示一个人的志向,或者是长辈人对下辈人的希望。总之因为叫起来比较随便,让它有了一些亲近的味道。
除了较为正式的“名”和“字”,很多人还有一些小名儿。就拿干奶奶家的叔叔们来说吧,他们就都有一个小名儿。大叔叔的名叫丙子,字叫龙海;小叔叔的名叫丙午,字叫天虬。除此之外他们每人还有一个小名儿,大叔叔叫冬来,小叔叔叫春来。我想,这两种称呼说的是他们的出生时间吧。有一些人的小名儿比较怪,比如,我们家的邻居秃头老六,他的小名儿叫小丑儿,听起来多有意思!
说了这么多,目的只是想让你明白我们这个民族是多么地有文化。她不但不像那些没文化的民族那样浅薄,而且一直都是多么地注重对自己形象的修饰与品格的培养。他们已经把这些文化行为小到了每一个细微的环节,当作了日常生活的一种属性。算了,说的太多了,还是不说这些了吧。让我们来说说秀林交给我的那两封信吧。
在那个普普通通的上午,我想,我一定是看到了一件终生难忘的东西。要不,为什么当所有的东西一再于岁月中磨洗并最终疏淡无影,而它,却能一直能留下来,并在记忆中有着弥而清晰的印记呢?一件东西的难能可贵之处可能就在这里,它的价值就在于能够留住记忆。我清楚地记着有一封信的内容是这样的:
请 辞 书
阁下:
承君夤夜来访,不胜感激。敝己一乱世噍类,苟延残喘。蒙君垂青,又属意忝列门墙。廙廙慎慎,倍觉荣幸。然自君别后,夜深孤烛,倾侧难眠。忖君所言之命,敝己虽有谊君之心,却实难有事君之志。个中缘由,请君赉以覼缕之述。
想我中华历历先人,无不以忠君爱国为志。吾辈虽不敢比高洁于古人,然则也不敢输其志而甘作平庸。乃日日严正格己,不敢有丝毫之慢。先人敩吾辈以忠君爱国为志,仁德有众,忠字为首。时下,虽吾人之国屡有昏聩之乱,战事纷起,匪祸横行,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然吾国之政为吾国之家事耳,彼诸君身为外氏之家,却力营他姓之事,难辞其不妥之嫌。
自君所辖之师深入我中华之地起,已是我辈天塞地坼之悲。吾辈非一日不忧心如酲也。家国既丧,皮之不存,毛将焉服?一国之人,必当竭己之力以作为国之思,岂敢有他念之所想?承蒙高原君垂慕之心, 惶踧踖再三,跋前 后,心常作逡。想我一困顿危厄之人,力不从心。妻弱子幼,才疏学浅,绠短汲深,实无余勇可贾。且自古洎今,我辈从文之人皆无不敢以国以民为己任者也。尤以国难当头更应谨慎而计,不敢造次。
蒙君怜才之意,由是感激。然则身关国家民族大事,不敢兴丝毫僭份之思。吾身为一中华子孙,当力以敝之所学倾于助国救民之事。无奈志大才疏,体力有限。国难之仇不能以身而举,已是吾辈之人之大大憾事也。人生之痛,莫大于甚。意冷心灰之即,遂生退隐之心。倘君实有怜才惜惺之意,敢请允在下以辞务事,独善其身。归乡里,僦旧屋,贳薄地,教子养妇,聊作生计。此则为君予在下之大大之恩也。
自君一别,终日劻勷。又及君所提之问。于君之事,毕竟两国有别,不敢遽下断语,请君见谅。揆情度理之余,心下难安。量君大度,乃敏德好义之人,予也知王命难违之甚,亦不作他奢求,只求聆坎坷之人一纸谇言:勿訄亡国茕茕之人,勉为其难而强加于身。愿君今后用命之余,每每三思,设身处地,亲体我辈丧家之痛,亡国之悲。
君乃一深仰我中华大义之人,也必知我中华之风骨。人人皆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故所有诸事不必强求。古言有云,民不惧死,奈何以死惧之。所宜人选,愿君浼为慎思,并谅予实难为背国弃家之事。
愿君宥在下之诡辩,亡国之人,难免有悲愤之情,言语激烈,请君见谅。
滕 文 正
民国二十八年秋月
这封信让我看得有些不知所措。
在那时,虽然我对事物的认知能力还仅仅局限于表面现象,但我也已经试着开始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一些问题了。一个人的少年时代,总是想搞清楚世界上所有事情,总是想通过知道更多的秘密让自己变得无所不能。也是因此,这封信的内容犹如一个巨大的谜面,在我的世界里倏然张开了。
后来,在总结一生,经过拉长、简约、分散并整合,我注意到,一个人一生可以看作是一个不断破解秘密的过程。也就是说,一个人活着,可以看作是一个认识和改造的过程。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破解来获知更多的真相。因此,在那个上午,当看到这封信并开始思考时,便标志着我就已经开始试着去打开生活了。也因为于此,我一直固执地认为,我一生的意义就是自当年在镇上听到母亲带来的那个让人担心的消息,并从秀林手里接过那两封信那开始的。
这封用工笔小楷整整齐齐书写的信出自父亲的手笔。我认识他的字,何况,末尾还有他的署名呢。看完之后我放下它。可是,就在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第二封信时,我开始觉得有些惶然了。
看着纸上那歪歪曲曲,乱七八糟而又似懂非懂的字,我突然感到心里好像有一种很怪的虫子在爬一样地难受。这是一种什么字呢?我想,写这封信的人的笔功一定非常不好,他一定像秀林一样不从管教。要不,为什么把字写得这么难看而又难以辨认呢?
看到这些字们那一个个丑陋的模样,我心里有些烦乱。放下它们,我认真地想着。但只是想了一小会儿,我就发现自己心里越来越乱了。在那个上午,我的疑问太多了:父亲写这样一封信是为了什么呢?他写的信为什么又回到他手里呢?那封看不懂的信上写的是些什么,而父亲保存这样的两封信又是为什么呢?
这时,院子里传来母亲打开大门,又轻轻关上的声音。我想,她一定是去请二伯父了。
这时,我心里突然生出一个想法。
当我蹑手蹑脚地绕到客厅后窗时,却发现秀林早已经居心叵测地蹲在那儿了。我们两个都不好意思地笑了。但仅仅就是在一刻之间,看着他的嬉皮笑脸,我突然严肃起来。这一下,秀林再也不敢冲我笑了,我们猫腰藏下。
这时可以听到父亲不停地在屋里走来走去的声音,我想,他心里一定不会如往日一样平静吧。一会儿,终于听到母亲回来开关大门的声音,她背后是二伯父那重重的咳嗽声。我知道他们马上就要谈一些秘密的事了,便暗示秀林:你一定不要出声。
二伯父,也就是镇学堂的校长,头戴一顶玄色瓜皮小帽,身形有些胖,一副读书人养尊处优的样子。他走起路来总是匆匆忙忙的,让人觉得好像总有办不完的事儿似的。当他走进屋里,走来走去的父亲已经四平八稳地坐下了。二伯父向一脸凝重的父亲点了点头。
父亲欠欠身,待他坐下,便开门见山直切主题说:“你知道,张名臣……”
二伯父打断他道:“这事儿我已经知道了,听起来恐怕……恐怕对你很不利。”
“你也这么看?”父亲问道。
二伯父想了一会儿,才不紧不慢地说:“如果是福,就不是祸呀。”
听到这里,蹲在窗下的我不禁轻轻一哂。心想,二伯父你都说了些什么呀?听听,自打进屋开始,他所说的那些话,真是一点儿有用的东西都没有。什么“是福不是祸”呀,谁不知道是福当然就不是祸?他真简直是满满说了一大通废话。虽然他说不出什么有用的东西来,可是,父亲却郑重其事地让母亲把他请过来。这又是为什么呢?大人们在商量事情的时候总是不断地说这样一些没用的废话,他们认为这样就可以解决问题。想起来真是有些好笑。
过了好大一会儿他们都不说话,那情形像是都在思考一个高深莫测的问题,却被这个问题给难住了。就这样,又过了一会儿,父亲才若有所思地说:“我是想问问你的看法,至少关于日本人那里。我怕的不是张名臣,他不会妨害到我们。”
“何以见得?”
“日本人同我们是一敌一我,张名臣虽然做了维持会长,但此事不能长久。他毕竟是镇上的人,况且张老爷子眼里不揉沙子。再说,我们跟张家没有过什么仇怨。”
“消息已经过来了这事儿多半已是真的,你一定要谨慎而计。这么多年了,你还不知道?张名臣不像张老爷子,他不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二伯父慢慢地说。
听到这里,父亲叹了口气,他对二伯父说,“我们不应该对人抱有成见,我还是认为他不是那样的人。”
“听不听由你,反正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古人说过时时有如临敌日,心心常似过桥时,小心总不会出错。我认为你还是小心为妙。毕竟这些年来你们一同为职,相处并不融洽。你要知道,有些事……”
就在这时——我和秀林还在撅着屁股伸长了耳朵听着,突然觉得耳朵像被人生生拽住了。回头一看,原来是母亲。撒腿要跑,耳朵却被她死死揪在手里,动弹不得。疼得我们只好呲牙咧嘴地笑了。
“我让你们两个在这里偷听!”她向屋内逡了一眼,然后压低声音斥责着我们。她一边说着,一边给我们每人头顶都重重拍了一下。偷听别人说话被抓个正着,那是一种很难为情的处境。我们两只剩下不出声地苦笑的份儿了。我们不敢出声,好在母亲也不打算声张,她又牵住我们耳朵把我们拎到了大门之外,她厉声说道:“不到中午,谁都不许给我回来!”
说着,她把大门重重关上了。我心里觉得很难堪,暗骂自己简直太不小心了,以至于会让母亲捉个正着。秀林倒是一副蛮不在乎的样子。好象,让他唯一觉得遗憾的就是我们永远都没有机会知道父亲在跟二伯父说些什么了。
越是这样他心里越感到好奇。
一个上午不能回家,我们只好沿着大街走来走去。最后,我们决定去码头看看那些远道而来的船。远远地,还未走到镇子尽头,我们看到河湾破庙前坐着两个人。其中一个看起来好象是老迷糊,模样怪怪的。跟他坐在一起的还有一个人。谁会跟他一起呢?于是,我们临时改变了主意,向河湾走去。
走到近前,才看出跟老迷糊坐在一起的是个和尚。青瓜头皮,前额烙着几个不太显眼的戒疤。高大身材,很瘦,一脸皱纹且满身尘土。神情虽然有些疲惫,却是很谨慎的样子。和尚身边放着一个包袱一把雨伞。这说明他是一个行路之人。
当我们看到他们两个的时候,老迷糊正眉飞色舞地跟和尚说着什么。看到我们过来他竟然像没有看到一样。我和秀林不禁有些不满意了。心想,老迷糊你不该这样呀。好在我们兄弟刚刚在家里受到打击,情绪低落又无处可去,就只好在他背后坐了下来。既然母亲不想让我们知道父亲他们正在说些什么, 那就让我们来听听老迷糊他们在说什么好了。
那和尚也对我们也是一副识而不见的样子,让我心里更加恼火。秀林在老迷糊身后坐定,从地上捉起一条虫子悄悄放到老迷糊后背上。我装作没有看到,只听见老迷糊说道:“大师呀,当年燕王爷爷扫北,是落地为京,就看上了咱们这块地盘儿。千年古运河,王气一脉承,可惜呀可惜,咋咋,可惜!可惜!可惜!”
老迷糊一边显晃着脑袋,一边说着。他一连说了五个可惜,让人觉得他的迷糊病像是又犯了。
和尚一言不发地盘腿坐着,面色如水。这时,我看到那条大青虫已经爬过老迷糊的后背,正沿着衣领向他脏脏的脖子靠近。我张张嘴刚想说出来。秀林已一把将我扯住。老迷糊全然不知危险将至,仍不紧不慢地对和尚说“大师,你看咱们这个地方安能得享太平?”
这时,和尚颔首,微微睁开眼睛。费了好大一会儿,他才用一种毫不相关的语气说:“福祸无门,唯人自招。”
“可叹苦海无边呀……”老迷糊正说着,那只虫子在他的耳根狠狠咬了一口。疼得他“啊”地大叫一声。他有些愤怒地回过头,一看是秀林,却笑了。那滑稽的表情像是刚刚看到我们过来而在跟我们打招呼一样。秀林咯咯笑着一下逃出老远。和尚却如端坐祥云一样纹丝不动,他作出一副对我们出色的表演视而不见的样子。我心里更有些不高兴了。心想,你一个和尚有什么了不起呀!
老迷糊招招手,示意让我们在他身边坐下。一开始秀林不敢过来。见老迷糊真的不是为了要报复他,才亲昵地在他身边靠定。看和尚那副高深莫测的样子,我们两个都不再说话。我想,这是因为我对他的高姿态有些不以为然,而秀林,却是因为刚刚捉弄了老迷糊而觉得不大好意思吧。
总之,过了很长时间都没人说话。我觉得,那段时间真是过得乏味极了。我就先是盯着和尚那个破包袱看了一会儿。那包袱鼓鼓囊囊地包得很紧,看不到里面有什么东西。于是我抬头去看破旧的关帝庙里有没有什么好玩儿的。
关帝庙是镇上我们唯一不敢去的地方。那高大的青砖墙壁被年代久远的,已经有些剥蚀了红漆的大门虚掩着。虽然不再显得有多么整齐威严,却也总是让人觉得里面阴森森的。关公和周仓二人高大的彩色塑像就关在里面。关帝庙门窗上是一排排剥落了漆的窗棂,它们隔开一个个小小的格子。早晨的阳光照到那里,齐刷刷地像是被吸到一个看不到的地方一样。因此,庙里一天到晚始终是黑洞洞的。看着那可怖的地方我有些失望,又有些害怕。真不知道这两个奇怪的人坐在这里要干些什么。就在我心神不定地四下乱看的时候,秀林正目不转睛地盯着远道而来的陌生的和尚。
和尚突然瓮生瓮气地对秀林招招手说:“小施主,近身过来。”
秀林下意识地向老迷糊靠了一下,并没有到和尚那边去的意思。老迷糊推了他一把说:“大师叫你呢,过去呀。”
秀林却还是没有过去的意思,他像一只惊恐的小兽一样盯着和尚。这时,和尚认真地对老迷糊说:“这位小施主是与我佛有缘之人呵。”正说着,不知用了什么身法和尚本来直坐在地上的身子“嗖”地一下转到秀林身边。他用一只粗大的手捉住秀林的两只胳膊,另一只手向他的脑后摸去。
我突然想起了干奶奶常给我们讲的那种专门吃小孩子的老马猴子,于是失声大叫起来:“干什么你!”
和尚面色凝重,他没有因为我的惊叫而停手。秀林像是吓懵了似的一动不动。我用求助的目光看着老迷糊。他一副事不关己的表情,用一种同谋者的眼光笑吟吟地看着和尚,像是非常欣赏这种对一个人非常不礼貌的行为。
我有些恼火了。我不能眼睁睁着看着秀林受辱。于是,扑上前去,抱住和尚那只干巴巴的正向秀林头顶摸去的大手,用力撕扯。和尚只是轻轻地抬手一拂。“不要……”老迷糊还没有喊出声,我就感到自己已经被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