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万胜,万胜!”
因为虎卫的缘故兵军欢呼的声音也与之无二,听到这一片“万膛,之声,霍彦身体猛地拉动了一下。
然后泪水夺眶而出。化怕的是什么,不就是象现在一样,当别人在喊万胜的时候,自己却象是个毫不相卡的旁观者。
“过些时日,我会去新杭城,看你们的成果。”俞国振在众人安静之后又补充了一句。
这一句意味深长,众人都是兴奋地笑了起来。
在新襄挑出作为第一批开拓者前往新杭城的,共有一千人,他们去的目的是为后来者打好基础一千人分来五艘船南下,老的福船、广船经过桅帆改造之后,充当运输舰问题还不是很大。同时新建成的伏波号与玄策号将随护前往,送到会安之后与会安挑出的人选会合,那时伏波号、玄策号会返航。
望着载有这一千人的舰船缓缓启锚远去,俞国振觉得心情分外舒畅,他笑着对将岸道:“咱们新襄,便是火和,将一团团火焰传到各地去!”
这是对新襄最恰当的评价。虽然新襄的条件很不错,可毕竟还是大明的地盘,因此到现在就是极限,除非大明内部出现什么大的变动否则,俞国振也不准备在新襄继续扩大规模。因此,新襄就成了一所学校,从北方运来的人,在这里用三个月到半年的时间适应新襄的各和规矩制度再用三个月到半年时间激发开拓进取的意识,然后再送到会安、新杭等地去。
“1小官人说的是!终有一日这火和会传遍天下。”将岸道。
“好,我们该走了。”俞国振指了指那些轨车:“你们还没有来过轨车吧,一起来轨车过去,如今机械物理研究所已经造出了蒸汽机,只是还在想法子将之弄到轨车上,终有一日,咱们用不着马,就能来轨车前进了!”
从俞国振设机械物理研究所任命宋应星为所长开始研究蒸汽机到现在,已经过去了五个多月,对于宋应星这样才华横溢的学看来说,五个月的功夫足够他吃透俞国振的要求,研究出蒸汽机的样机了。事实上第一个月他便拿出了小型简易蒸汽机,证明蒸汽确实能带动物体进行运动,然后开始想着法子对其进行改进。以新襄此时的铸造水平和打磨技艺,造早期的蒸汽机真不是什么难事,事实上在第一台原型机造成之后,宋应星曾感慨道,若能想到运用蒸汽之力,便是一个手艺稍好些的乡间铁匠,也能造个出来。
但这样的蒸汽机用处不大,唯有在密封性和齿在传动上再下与力,提高其能量利用率,才能逼出真正实用的蒸汽机。比如说六月初宋应星造出的新型蒸汽机,通过机括,将重达一千五百大斤的铁块轻易推动,这也达到了俞国振与宋应星的使用标准,因此接下来就将研究的主要方向集中在如何应用上了。
“小官人说的是真的?”将岸也很惊讶。
“那是自然说起来你方才神情象极了王传胪,他见到蒸汽机时,也是一般无二,哈哈。”
王传胪现在将钦‘州的庶务全部交给了自己幕僚,自己则跟在宋应星后面整日里忙着玩蒸汽机,在如何运用蒸汽机上,他提出了许多建议,比如说,用蒸汽机为干旱地方打井水灌溉。一心研究天文星象的王浩然都被他拉了出来,同样加入到蒸汽机运用研究工作之中。他们几个可谓是此时读书人中的异类,都对这机巧之学感兴趣,而且此时读书人善于学习的长处,在他们身上也完全发挥出来,至少到现在,俞国振已经觉得,自己记得的那点儿机械物理常识,对上他们已经有些不够用了。
将岸笑了一下,没有继续谈,他回头看了待孤零零位于码头区的霍彦一眼,低声道:“1小官人,霍彦之事,还是处置一下吧。”
俞国振哼了声,心中的欢喜没有了。
他对霍彦还是寄予厚望的,虽然这小子喜欢玩些小动作,但俞国振还是宽容了他,现在看来,或许刚开始就该给他迎头痛击,唯有如此才能让他老实。
“唤他来。”俞国振道。
有家卫去将霍多唤来,霍彦抹了抹脸,让自己显得精神些,然后仍是腰杆笔直地向着这边行来。
他到了俞国振面前,立刻行了军礼,俞国振却没有还礼。
这还是俞国振第一次不还礼,对于自己一手培养出来的虎卫,他其实是相当尊重的。
“小官人”霍彦频声道。
“我很不明白,你为何会做出最差的决策,羽克咸至登莱,为的是将来北方有事,我可以就近调兵,你带着参谋团去帮他练兵,为的是加强对登莱兵的影响,保证这支军队绝对可靠,但你做了什么?”俞国振声音里倒没有什么怒火:“我给你一个自辩的机会,你说说,你为何要如此妄为!”
“天下无道,有德者居之,1小官人理当入主京畿。1小人以为,早得一日,天下百姓便早一天过上好日子。”震彦道:“1小官人步步为营虽是稳妥,但终是慢了!”
他这模样让俞国振气急。
很显然,他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俞国振盯着他:“你以为我进了紫禁城坐在龙椅之上,天下就大治了?”
“1小官人自会任用贤能,天下必然大治。”
“贤能?谁是贤能?”俞国振冷笑:“要治理百姓,总得能读书识字吧,可天下读书识字的,有几个能和我一条心?靠着你们几千人去治理天下?”
“读书人中终有识忠义”
“识忠义?仗义每从屠狗辈,负心多是读书人。若是他们真识忠义,为何如此紫禁城里的崇祯天子还是一筹莫展,手里的钱粮还比不得我!”
说到这,俞国振冷笑了一声:“亿万人口的大国,为了刹匪需要多支出军费二百八十万两,国库里却一分银子也拿不出,不得不哀求百姓再苦一年多加赋税二百八十万两笤什么,随便抄几个当大官的读书人家,便能抄出此数!”
在张凤翼死后,兵部尚书之职让崇祯一直头疼,如今坐上此位的乃是杨嗣昌,此人向崇祯献上剩匪的四正六隅十面网之策,要求增兵十四万,加饷银二百八十万两,为此还与户部尚书大吵了一番。崇祯拿不出二百八十万两银子,于是便只能加派赋税。俞国振得到这个消息,除了冷笑,并未多作评论。
“可是”
“因为你的冒进,登莱兵损失且不说,而且如今朝廷说登莱兵是强兵,高起潜强调了两千登莱兵去关宁,声象升借了两千登莱兵去宣大,史可法又抽了一千登莱兵前往安庆孙克成倒是好,拿我用钱堆出来的兵去充人情,人人都赞他好,然后他调过头来又写信与我,向我哭穷伸手要钱要人!”
本来想在山,东充为奇兵的登莱兵,如今已经七零八散了,孙临的做法,从他的立场上来看无可厚非甚至是迫不得已,但在俞国振的立场上,则是让俞国振极度生气。因此,他已经下定决心,再给孙临的支持,将会压缩到只帮助他武装一支三千人左右规模的部队上。
至于想要留一支奇兵于那儿,有耽罗岛在,俞国振完全可以直接在这里养上几千几万兵,有事向孙临借一下登莱兵的名头就是。
四零三、忽忽烽火连湘汉(一)
月票,月票,月票,拜求月票!
“霍彦已经动身了么?”
放下手中的公文,俞国振抬头看了一眼张正。
“已经动身了,依着小官人的意思,我让他看《三国志李严传》。”
“嗯,这份公文你拿去看看。”俞国振将手中的公文推了过去。
那rì在码头,俞国振训斥了霍彦一番之后,便命人将他肩的肩章摘下,这也就意味着霍彦被从虎卫中开除了。
对霍彦来说,这恐怕是仅次于被处死的惩罚,甚至在某种程度比处死还要让他痛苦。
当时他就愣了,跪在地嚎啕大哭,让俞国振更是气极。
这和丢了心爱的玩具的小孩,有什么区别!
实际,霍彦心智也只是十八岁,远远谈不成熟。不过他再哭也不可能有什么回转,被从虎卫队伍中清除出去,是俞国振征询了几个人意见后得出的最终处理意见。
虽然霍彦给俞国振的计划带来了相当大的损失,好在将岸应变能力不错,变坏事为好事,为新襄抢来了新襄如今最紧缺的人口。所以在处置霍彦的问题,张正、田伯光、章篪等提供的意见,最轻的是免去一切职衔从小兵做起,最重的便是清除出虎卫队伍,俞国振采用了其中最重者。
但霍彦总不能白养着,于是他便被打发到新杭去。叶武崖这个尖酸刻薄的家伙。想来是很愿意替俞国振狠狠收拾霍彦的。
“这是真的?”张正将手中的公文放下来,脸sè相当难看。
“你说呢?”
“二柱哥的消息,当然是真的……史可法他们干得也太蠢了?”
“和史可法倒未必有关,虽然史可法军略蠢了些,却还不至于蠢到这个地步……朝廷里有变故,人心惶惶啊。”
让张正很震惊的事情,是揠旗息鼓了一年的张献忠,又开始大闹了。他从元月开始试探着向东,先是与罗汝才、革左五营会合,佯攻河‘南。然后再度东向,劫掠巢‘湖流域。而这个时候,大明朝廷正掀起新一轮的党争,先是一个被贬的官员傅朝佑猛然攻讦据说又要起复为首辅的温体仁六大罪。温体仁得知此事惊怒交集,立刻认定为东林党所指使,于是先令张汉儒攻钱谦益、瞿式耜居乡不法,又让张溥同乡陆文声攻张溥“倡复社乱天下”,一时之间,朝中纷乱,史可法等忙着党争,哪里还有余力应会张献忠。传更新
“伯爷,夫人那边有请。”俞国振正要继续与张正讨论时局,突然听得细碎的脚步声。紧接着,一个使女出现在门口。
说是使女,倒不如说是女兵,她的衣着打扮与虎卫没有任何区别,长相倒是普通,但因为这一身虎卫服饰,而显得英姿飒爽。这是为了照顾方子仪专门练出的女兵,特别是在方子仪确认怀孕之后,她们便要负责照顾方子仪的生活细节了。
“我先过去一趟,估计是伯父来信了。”俞国振微微一笑。丝毫没有因为家务而担误公事的惭愧:“你们商量一下,拟个章程出来,张献忠的事情,我们要不要管,如果要管。当如何去管。”
他一边说一边离开,留下章篪、宋献策、张正、田伯光四人在此。他走了之后好一会儿。宋献策咳了一声,脸露出自负的神情来:“诸位不说的话,宋某可就先说了。”
“宋先生只要不是说推背图就行。”田伯光笑嘻嘻地道:“哪怕是说哪家的姑娘最出众,我们都爱听,可就是一谈到推背图,我头就晕。”
宋献策笑骂了一声:“你就当谁都象你一般没个正经?”
原本宋献策一开口带着自负的味道,张正凌厉的目光就看向他,张正从来就不欣赏这个假道士,但田伯光一插嘴,则气氛又轻松起来。宋献策也不再那副老神哉哉模样,放大了声音:“宋某觉得去还是要去!”
“哦?”
“虽然新得了东江镇十七万人口,但以我之见,这些人太多了,故此需要再去弄些别地人来!”
张正与田伯光听不懂他这话里的意思,章篪却立刻明白了。
十七万东江镇人,无论如何将他们打散分拆,总是十七万老乡,俞国振如今手中控制的人口总算加起来,也只有十八万人,过个两三年,这十七万人全部加入新襄的体制之内,也就是说,他们要占据半壁江山!
而偏偏他们来的时间不长,他们中的人物,不可能立刻就进入新襄的高层,他们当中肯定会有些有野心的人对此不满,若是乘机煽动闹事,虽然在新襄这么严密的体制之下,不能造成太大的麻烦,但是也足够酝酿出乡党争执的苗头了。
所以需要更多各地之人进行分化。
“不仅如此,东江十七万人,看似很多,实际未必足用……伯爷已经下令开取琼州岛的石碌铁矿,即使是用倭人为奴工,也需要大量人手临视、管理,需要开码头、设轨道,这就少说要数千壮劳力。龙门船坊规模已经不足,南海伯的意思是在一年内使之规模扩大一倍,争取能做到每年造六艘战列舰与十二艘护卫舰、二十四艘商船。新襄的各处工坊,如今人手也渐趋紧张,我们将几乎所有轻工业都移到了会安……”
宋献策口中出现“轻工业”这个词,让章篪无声地笑了一下,这个词还是前几rì他对宋献策解释的,当时宋献策不知为何对新襄的庶务有了兴趣,倒是在他这查阅了不少资料。
因为新襄的规模实在不宜扩大,所以俞国振将食品加工等轻工业都转移到了会安,留在新襄的,主要是机械制造、冶金军械、玻璃制造、造船造车等行业。这些行业相对于食品加工等来说,技术的保密等级更高些,故此必须牢牢控制在新襄。为了守卫这些工坊,俞国振在新襄至少是留两千虎卫,而且留守之人都得了命令,必要时不惜炸毁工坊,也不能让一些秘密沦入敌手。
“而会安如今开发其实尚不足,还有的是大量的土地闲置,道路不畅,水利设施亦不全面……”
从新襄到会安,俞国振对于农田水利的重视让很多人觉得发指。但俞国振以为,以农为本不是光说说,至少要从几个方面去做才行:农业投入、农民收入、农业技术,这三者缺一不可。农业投入当中最重要的一条便是基础设施建设,比如农田水利,不仅仅有助于增产增收,最重要的还是能防灾减灾。新襄与会安,都是多台风暴风的地方,新襄易出现山洪,会安容易涨水,但也会有大旱之时。故此新襄维持着一支庞大的建筑工程队伍,并且对他们进行半军事化管理,除了用他们修路建房之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修水库通沟渠筑堤坝。这些工程如今需要大量人手,修一段堤坝进行“万人会战”的现象,在新襄虽然少,可在会安已经不只一次出现过了。
宋献策罗列了一大堆,总之就是一个意思,十七万东江镇人口,对于新襄来说还是少了。
他说完之后,看了看章篪,章篪则是一笑:“我赞成宋兄的看法。”
宋献策老脸微红,这些观点,其实都是他与章篪讨论中得出来的,若不是章篪为他提供的新襄民政方面的数据,他也不能如此说得面面俱到。而且民政方面的建议,按理说该是章篪提出的,他只应从军务的角度提建议才对。
他们在此讨论,自有人将之记录下来,等俞国振事后翻阅。二人说完,便都看着田伯光、张正,田伯光笑嘻嘻地道:“那我便是说了……我们要婆娘,我说完了。”
众人都是忍俊不禁,田伯光这厮三句话离不开女人,否则他就会死。
但他说的也确是事实,新襄需要婆娘,这几乎是从一开始就困扰着新襄的一大难题,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难题变得越发棘手。如今新襄男女比例是可怕的七比三,即使俞国振通过种种渠道大肆购买那些被出售的婢女也无法扳回来。
男多女少,女子又能在纺织工坊、玻璃工坊等行当里找到工作,拥有相当于男子的收入,这也直接使得新襄的女子地位提高,一般的农民工人,想要找她们为妻有些困难,便是象王保宗那样入了俞国振眼的,也只是娶了个带着娃的寡妇。真正的姑娘家,定是要嫁给虎卫的,或者是要嫁到工坊里的管事、师匠的。
这种情形再继续下去,恐怕新襄都要发生sāo乱了。而从东江镇新来的人,也很明显是男多女少,其比例据说达到八比二,比起新襄还要可怕。
刚刚踏入门中的俞国振听到田伯光的话,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