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撸褪悄侵衷疽谎境隼吹拿慷紊煌幕ㄋ肯撸灰凰墒质够狡鹄矗鼙涑雒我谎哽档幕ú莺头赡穸P》蕉范锘狗判『⒍堑男⒚ㄍ费パ兔尥嘌强墒切┘於汲さ幕钗锒R话阌镁苫ɑ蛴∮泻每赐及傅幕ㄖ讲贸伞5蹦锏男谋让ū亲踊沽椋苣芪偶『钡幕ㄖ剑贸傻男⊙痈蘸梅沤菩睦锲穑痪虏艘抖痪虏艘抖夥牛詈蠓诺狡甙舜纾强榇幼约荷砩系粝吕吹娜饩统闪肆硪桓鋈肆恕4笕说男臃旁诔し叫魏驼叫蔚拇蠖范铮魅苏家桓龆范〉门怼0私嵌防锓畔溉恚恢文旰卧绿嫒思易黾拮被蚴歉⒆臃於嵌刀粝碌乃椴剂隙Ρ此频氖詹卦谡饫铩C挥玫募饧饨墙牵材芨」肱龊帷T僭跹黄鹧鄱摹笆榘保看味犊兆拥某履晗阄抖不崤ㄅǖ仄⒖矗萌颂鞠ⅲ萌蒜赉萌舜舸舻劂兑换嶙由瘛!
顶针儿
“卜冬,卜冬,卜冬卜冬!”拨浪鼓敲过来,惊动了清寂的阳光,把安卧在树上的静谧敲出几个透明窟窿。
“找——头发换针!换花线,换顶针儿,换糖豆儿啦——”
随着货郎担儿拖腔拿调的一声吆喝,姑娘媳妇们从屋里跑出来,有的拿着零钱,有的拿着刚刚从墙洞里掏出来的头发卷儿,有的拿着从旧鞋底子上割下来的烂鞋帮子,还有不知从哪个角落里找出来的碎铜烂铁,来换她们缺少的东西。
或铁或铜三五分钱一个的顶针儿,就是这样从货郎担儿手中换来的。对于一个地道的村妇来说,顶针儿是她生命中比钻戒还金贵的指环。女孩儿长到十来岁甚至更早,这枚周身布满麻坑的熟铁环就套住了右手的中指,直到天长日久,最终和她的手指融为一体。一层摞一层的麻坑把右手无名指第二个关节儿压弯,再填上一层厚厚的老茧。
家境贫寒的人家,连顶针儿也买不起,女儿学活儿只能用母亲的旧顶针儿。旧顶针儿纳底子上鞋出过力,差不多已经磨平了,缝缝缭缭还凑合,纳袜底儿就开始打滑,要是用它顶动大号针二号针纳底子,那就惨了!刚开始学活儿的人,手生,角度稍有偏差,嗤哩——针鼻儿滑到无名指的嫩肉上,不是针尖儿,是带着线的针鼻儿啊!往外猛一拔,血珠子冒出来,痛得人倒噎气。这钢针儿也太可恶,即使磨出了厚厚的茧子,它打滑的时候,十有八九还会错开茧子往肉上扎!扎伤了,撕块布条儿缠缠,捏着顶针转几圈儿,找个麻坑深点的地方,继续纳。若是旧顶针儿磨得太薄,不提防,苦楚扎透了,带线的针鼻儿直上直下扎进肉里,钻心痛,两眼泪一下子就滚了出来,到夜里还嚯嚯跳着痛,第二天起来一看,一根葱白儿似的中指肿成了红萝卜,连关节都找不到了。
我学活儿的时候,母亲的手指早已被不知多少顶针吸干了汁水儿,变得又硬又粗,最大号的顶针儿也得拿小擀杖撑出条韭菜叶儿宽的缝才能套上去。我那枚顶针儿,是用奶奶梳头梳掉的一卷儿花白头发换来的,那是一枚黄灿灿的铜顶针儿。第一次戴它时,爹帮我往里紧了又紧,接口处套叠在一起,怕磨手,包了一层布。我用它缭铺单,缭得针脚绵密,长短远近不差一丝布。我用它纳袜底儿,散纳的针脚撒芝麻儿,攀枣核,结胡椒眼儿,板板正正。缉汉纹带梅花儿,扎喜鹊登枝儿、水波莲花,不沾手的鲜活明艳,那是钢针与铜顶针儿巧妙配合的结果。随着我的手一递一送,丝线、棉线哧啦哧啦,有空儿它就走,直到顶针儿开了缝,把我生命中最青最嫩的部分抽成丝,拽成线,伴着点点殷红的血珠儿,和那枚磨玉的顶针儿一起,永久地失落在日子的深水里。
织布机
父亲跑了好几趟,终于把木匠七舅爷请来了。他来的时候背着长锯、短锯、粗钻、细钻,还有斧子、凿子、刨子,还有一个打线的墨斗儿。
父亲想要打一台织布机,已经操了好几年的心。不说做,说“打”,那是因为木匠师傅哧哧啦啦、乒乒乓乓,把一大堆木材解成板、截成橕、开好榫子凿出榫眼,最后往一块合的时候,全靠抡起板斧铿铿地夯,“夯”不就是“打”吗?
七舅爷那双结满老茧的手,拿筷子打不过弯儿,可他拉动墨线,眯起一只眼瞄瞄,叭一声打下墨线,再别扭的树干,也能取出笔直的板材来。那棵弯腰老枣树,比背锅子老二爷的背还弯,他掂起斧头左砍砍右削削,赶弯儿凑斜儿,做了个劲道十足的“下摆”。
织布机分上摆机和下摆机,重心在前的“下摆”是下摆机,重心在后的“下摆”就是上摆机。下摆装在脚踏板后,连着上面嵌杼的框,上摆机拉着框往上带,下摆机把框往下推。织布机的主要构件是一个卷经线的六齿儿柽滑子,线从上面一段儿一段儿往下放,经两根轴儿一压一挑,被小交棍儿开交之后,穿过分别上交线和下交线的两匹棕,最后进入起伏流畅的山形框,框中间嵌着细篾儿杼,篦头发一样将几百根经线成对儿篦开。四根打蜡的棕绳吊在高高的翻天鸡上,下面连着脚踏板。织布时,人踩动脚踏板,一只手张开将框往上推,另一只手哗啦一声把带着纬线的梭子从经线中间撺过来,推框的手一松,正好接着梭子,同一瞬间,下摆推着框撞下来,哐通砸在纬线上。一个织布高手,坐在织布机上,脚踏节拍,眼随梭飞,两手交替推框接梭,哗啦哐通、哗啦哐通,上面的翻天鸡儿和身下的坐机板吱咛吱咛应和,在四壁土墙的农家茅屋里,奏成一曲人与木头和鸣的绝妙乐章,起早贪黑,一天能织两丈多布!
俚语说:“织布机子哐当,小娃儿屙到床上!”那个陶醉在织布鸣奏曲中的娘,差不多把床上的心肝宝贝给忘了。
纺花车
织布机不是家家都有,纺花车却是每户人家都离不了的。特别是世代耕织的勤勉人家,婆婆、媳妇各人都有一架纺车。因为连年涨大水,房倒屋塌,家里的两架纺花车全砸坏了,水消之后,父亲把散落的木板收拾到一处,凑成一架,我记事的时候,祖母和母亲就合用这一架拼凑起来的纺花车纺线织布。
三块四指宽的木板,窝成弧形,正中间打个圆孔,穿在带搅把儿的纺车轴上。等距离分开,用麻绳或线绳绷成圆圆的车卜楞,卡在U字形的木架上。架子底部横隼一根三尺多长或方或圆的木条,木条的另一头儿,揳块方木车头儿,上面有两个圆铁钩状的锭裙儿,至关重要的部件——锭子,就嵌在上面。合根四股子线,绕在两棵树之间,剪一块儿旧袜底儿,夹一疙瘩黄蜡,捏着线来来回回打成油光闪亮的弦,绞个8字劲儿,一头儿套在车卜楞上,一头儿套在锭子上。纺线人搬个蒲团儿坐在纺车怀儿里,右手搦着Y字形树杈刮成的搅把儿不紧不慢地摇,带动锭子飞快地转,左手里的花捻儿就一寸一寸拧成了线。“拧花赚线”,这个词儿原本带有体贴入微的女人气息。纺线人摇动纺车,三个指头捏着花捻儿均匀地往锭子尖儿上喂,无名指和小指弯弯地张开成兰花状,舞台上旦角儿那双兰花指,想必右手是捏着小针儿绣花,左手就是捏着花捻儿纺线吧。勤快人家的小孩儿,夜里从梦中醒来,总能听到嗡——嗡——嗡——嗡——嗯,吱咛——的纺线声。嗡是向外搅纺车上劲儿,嗯,是倒回去半圈儿把缠在锭子下部的线劲儿倒下来,吱咛,是正转半圈儿把线绞到锭子上。好花纺细线,快手一天能下七八两,赖花纺粗线,一天能纺一斤多。
嗡——嗡——嗡——嗡——嗯,吱咛——,中音、低音、尖音、破擦音抑扬顿挫,奏出一曲亘古至今的民间弦乐,拉动了农家长长的日月,伴随着孩子们清苦的童年,这是乡间女人生命中最幽静最深沉的旋律。饿时摇响它,能让人忘却一天两顿涮肠水的饥荒;生气伤心时摇动它,慢慢就消散了胸中的郁结。穷困的日子,就因为有了这纺车的哼唱而柔和顺畅地过下来了。
清夜的纺车声,是一种让人享用不尽的心灵哺育。
棒槌
棒槌总是与石头为伴,不是洗衣石,就是槌布石。不过那是搦在女人手里,要是换到小孩儿手中,棒槌不但捶青草,捶麦茬根儿,还被高高地撂起来,撂到杏树上、枣树上,砸落一地麦黄杏,或是红屁股儿的露水枣儿。
一块长方形带花纹儿的蓝色大理石,边上有个搁棒槌的槽儿,被几块碎石支在一棵老皂角树下,那是大水冲不跑、土匪也不会抢的宝贝。记事儿的时候,奶奶已经是挽着头发纂儿的老太婆了,每年春上翻晒箱底子,拿出来一件儿老土布,再拿出来一件儿还是老土布。除了黑的白的,不是老蓝的,就是粉蓝的,或粗或细或澥或密,都是她和妈妈纺线织出来的。那些衣服,不知浆洗过多少遍,布丝儿都捶扁了,穿到身上起明发亮,走起路来呼隆呼隆响,跟纸扎人儿似的。
平时家里不管谁出门走亲戚,无论新旧,衣服都洗得干干净净。每一次洗净浆好晾到半干,奶奶把它们从晾衣绳上取下来,叠叠拍拍,放捶布石上,扬起那根沉腾腾光溜溜的棒槌,通、通、通……捶一会儿翻个个儿。一个小脚儿老太太,咬着下唇儿,头一点,头发纂儿一撅,头一点,头发纂儿一撅,阳光从皂角树上筛下来,不住地晃动在她的脸上、肩膀上和后背上,绿蒙蒙的风,一下一下撩动她花白的发丝,就这样坐在日子里,浑身散发出年深岁远的味道。要是捶床单儿,捶被单子,奶奶就会喊上她的儿媳妇,一人拉住一头儿使劲儿拽。两个人配合默契,身子一仰一合,手中的单子一松一紧,拽好了,也不打招呼,不约而同停住手,折起两头往中间一勾,叠得四四方方,搁捶布石上捶。捶好的被单儿晾在绳子上,被风吹得一鼓一鼓,面浆子味儿里掺进一股儿安详的暖香,那是石头、木头和太阳一起酿成的味道,卜卜啦啦被风刮起来,吹出好远好远。
奶奶把她的棒槌看得很金贵,不论是薅麦茬根儿,还是拾谷疙瘩,都不让我用,说捶那些东西会把棒槌捶出一身麻子坑,就捶不展衣服了。我求的回数多了,她就让爹去沟边儿给我找个“疙瘩锤儿”。原本是一棵核桃粗的小椿树,根上结有光溜溜红薯一样的锤儿,挥动起来一闪一闪,很有弹性。可没多长时间,疙瘩锤儿就被我闪折了。有一天,我趁奶奶不注意,把她的棒槌偷偷放到院墙上,出了大门儿拿起来就跑!
奶奶没有责怪我,从那儿以后,这根称手的乌木棒槌就归我了。
谜语儿
“弯腰树,弯腰柴,
弯腰树上挂金牌。
谁要猜着俺这金似谜,
管把地皮翻过来。”
一个白胡子老头儿,坐在青筋一样凸起的老槐树根上,咕哝着没牙的嘴,说出这个谜语儿,让那个后脑勺上留根小辫儿的孩子猜。孩子猜了半天没猜对,老头儿吧嗒吧嗒吸几口旱烟,撅撅胡子又说一个:
“一个老头背那八斤铁
沟儿里走,沟儿里歇。”
孩子还是猜不出来,就跑去问坐在织布机上哗啦哗啦织布的娘,娘想都没想就告诉他,两个谜说的都是犁。
“爷爷,我猜着了,是犁!”
“那我再说一个:‘一晃,一晃,四条腿儿朝上。’这是啥?”
“谁不知道,这是拖车!”
多少年多少代,爷爷和孙子,都是猜着同样的谜语走过来的。
丁丁当当,丁丁当当……牛拉着拖车从大路沟里过,拖车上放着一盘耙,耙上摞着一张犁。掌鞭的牛把式儿拿杆扎鞭背插着手,一晃一晃跟在后面,扎鞭稍上系着红缨子。
地块大,起两道墒,几犋牲口跟随着,来来回回一遭一遭犁。地块小,一犋牲口起一道墒,去时犁这边儿,回来犁那边儿,土垡子对着往中间翻,犁出来中间高,两边低,一亩一亩鼓起来,隔个地山沟儿,涝时出水,旱时保墒。
地是黄金板,人勤地不懒。只要肯下力气,不用拐着弯子费心思,一般年景都会有不错的收成。要是贪心恃强的人,犁地使歪点子,从地山沟里起墒,让土垡子往自家地里翻,一犁宽的地就被他挖走了,这叫犁“硬边儿”。不从地山沟儿起墒,犁到两家相连的地界,故意让犁铧向外偏一点儿,不显眼儿就把人家的地偷过来半犁。这叫犁“软边儿”。被偷的人发觉了,也不明说,就在自家地里靠边儿撒一溜石灰,种上一垄马蔺草。如果那恃强的人再犁人家的地,就会把石灰翻到自家的地里,膝盖深的马蔺草撵着石灰繁衍过来,歇得庄稼不长,让他丢人现眼,偷鸡不成蚀把米。
秋收后空旷的原野上,你要是看见一个农民扶着一张犁,咔嚓咔嚓犁断了草根儿和庄稼根儿,让泥土在犁面上翻起一溜儿褐色的浪花,
甲壳虫和蚂蚱们脚前身后溅成一片。听见他偶尔扬起扎鞭甩个响亮的鞭花,会是怎样一幅勾人神魂的景象啊!
荆条和花眼篓儿
花眼篓有竹批儿编的,也有荆条编的。竹批儿编的瓤,只能挑着卖个小葱、黄瓜,或是当当找头发换针的货郎担儿。荆条编的结实,挑红薯,挑萝卜,挑着全部家当出外讨生活儿。
荆和棘是草木中的贱民,沟坡岗洼、浅山密林、村野路旁,随处都有它们的身影。荆割下来就是编筐捏篓的荆条,大人小孩儿都认得。可你要是指着那挂裤腿儿的刺秧子说它是“棘”,背锄头下地的老伯肯定会笑你:“不就是栅菜园的酸枣棵子吗,什么鸡呀狗的!”
绵软的荆条随年割随年长,怎么拧怎么窝,轻易都不会折,古代有人把它做成簪发的钗,自成一种简朴清雅——“荆钗布裙”。荆条淡紫的花穗儿有一股特别的香,吸饱阳光被风扬起来,成大片的山坡都被它泡得嗡声一片。荆花的香和见风长的野菊花,和雨点子一溅就随处发芽的蒿草同属一类,浓郁,泼辣,刚烈,不会被轻易败坏。
豌豆开花的时候,一个小孩儿坐在滴溜溜转的花眼篓里,被大人担着走亲戚。二三十里路,天上有鸟不停地叫,地上桃红柳绿野花开,麦苗子隔着花眼篓的花眼儿,扑啦啦拍打着小胳膊小腿儿,逗得他两眼放光,不停地摇动手脖儿上的银镯,银铃儿伴着脆甜的笑声,一路抛洒,那是何等的明亮脆活。
碓窝窑儿
比蒜臼大,能攉米攉麦仁的那件器物,就是碓窝窑儿。我家曾经有过一个花岗石碓窝窑儿,就搁在门前下坡处那棵大槐树底下。因为不种稻谷,不远处又支着个碾盘,除了攉韭花攉辣椒,很少派上用场。碓窝窑儿石磙粗二尺多高,篮球大的臼儿,足球大的锤儿,锤儿上安个二尺长的木把儿。用的时候少,闲的时候多,围着碓窝窑儿长了一圈儿绿得现眼的秫草。
七月里攉韭花,想要好吃,除了主料韭花之外,还要掺上些青辣椒、嫩香椿叶儿和削了皮儿的梨。一样一样洗净配好,撒上盐,一次装少半窑儿,悠着劲儿攉。攉韭花是个力气活儿,两只手搦住石锤儿把儿,冬冬冬,直上直下使劲儿攉,攉死性了翻翻,攉到几样东西稠乎乎掺和一块儿分不清啥是啥了,拿勺子挖出来装进陶瓷罐。想吃的时候挖几勺儿放碟子里,就是一顿饭的菜。没有韭花,就用辣椒掺韭菜,攉起来比攉韭花省劲儿。
攉麦仁和攉大米的路数一样,先将拾掇好的大麦搁磨上过一遍儿,去掉粗皮儿,只剩下籽粒沟儿里的糠屑子,再搁碓窝窑儿里攉,攉攉拿簸箕簸簸,悠着劲儿攉出来的麦仁不破不碎,熬汤蒸干饭都是原味儿。
雨从天上落下来,落到碓窝窑儿里,不沾地不经泥土,那就是无根儿水。人身上长了刺瘊儿,舀点无根儿水,洗几回就掉了。中间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