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犹豫了一下,答道:“皇上,臣以为,或可再遣干吏,重新复审。”
朱元璋冷笑一声:“再审?还要审到什么时候去?郑沂,你说”
郑沂做官很有点传奇色彩,他是因为名声闻达于天子之耳,被破格提拔至京,从白衣身份一步提拔为礼部尚书的。
他是浦江人,家族从宋朝时候起一直到现在,已经三百多年没有分家了。人称“义门”,一家千余口人,长幼有序,相亲相爱,和睦相处,少有争端,朱元璋亲赐匾额“孝义家”。郑沂就是因此一步登天成为礼部尚书的。
这位礼部尚书根本不喜欢做官,也不大掺和朝堂上的事,见皇上问他,便躬身答道:“皇上,北方学子彩逊于南方学子,这是不争之事实,可北方学子学识稍逊,朝廷更该鼓励提倡才行,若弃之不顾,则北方教必然每况愈下,治一国如治一家,对弱小贫穷的族人,应该扶持帮助,让他尽能赶上其他各房的兄弟,岂能鄙视打压,不管不顾呢?”
朱元璋听到这里不禁连连点头,欣然道:“爱卿所言有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不管南人北人,都是朕的子民,做君父的,就像一家长者,哪一房的子孙贫弱了一些,都想多多提携一些,帮衬一些,哪能因为他没了出息,就放任不管?郑卿有什么好办法吗?”
郑沂道:“说起北方,也并非全是教薄弱之地,山东、山西,向来教出众,不逊于南方。山西是少经战乱,而山东呢?虽然战乱频仍,但圣人故乡,地方官府一向重视教,安敢放松?
所以,朝廷今后可以饬令北方各地官府加强教之事,朝廷拨款,多建府学、县学,再从南方多延请些儒林名士赴北方教授,假以时日,南北教差距,必然缩小。”
说来容易,做来何其艰难,再说,这是长远之计,人常说,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几时才见效果?读书总要有动力才读书,如果今后一百多年北方人都没有入仕的机会,你每个村子建一所学校,又有几人肯用心读书的?
朱元璋叹息一声道:“远水难济近渴啊,今日之局,如何解得?”
郑沂垂道:“臣……惭愧。”
朱元璋站起身来,在殿缓缓踱步,良久,方站住步子,扭身看向刑部侍郎暴昭。暴昭当初国子生直接授予大理寺司务一职,后历任北平布政司参政、都察院左都御史等,今年刚刚擢升为刑部侍郎,因刑部侍郎老迈多病,主持刑部事务,素以清俭知名。
朱元璋向他一指,沉声道:“暴昭”
“臣在”
“刘三吾、张信等人串通欺君,执迷不悟,这就是大罪。你回去,严加审讯,务必要查到他们枉法之罪证。朕,是一定要严办他们的”
暴昭一怔,没想到皇帝仍是要严惩刘三吾等人,看来皇上是打定主意,要拿刘三吾等人的人头,来平息北方万户千家之众怒了。暴昭哪敢与朱元璋顶撞,只得硬着头皮答应一声。
“好了,都下去吧”
几个官员不敢多讲,纷纷施礼退下。刚刚挨了一番训斥的朱允炆见祖父面有不愉,不敢多说,忙也随着悄悄退了出去。
殿外的雨越下越大了,雨密如珠帘,顺着殿檐儿,披成了一道雨幕。
天阴得更厉害了,偶尔一道闪电乍闪,伴随着震得窗棂簌簌直颤的响声,映得站在大门左右的夏浔和成锦羽脸色青渗渗的,天威难测啊。
在他们间,那道黑沉沉的殿口,此刻看来就像阎王殿的入口。
“喀喇喇”随着一声惊雷,阎王殿的入口里边传出一个深沉而威严的声音:“杨旭,进来。”
夏浔几乎以为自己听错了,直到第二声呼唤响起,他才急忙转身进了大殿。
▲▲▲月票再被追近,有爆菊之虞,手还有月票的朋友,请投票护菊啊▲▲▲
第154章 帝王心思
朱元璋疲惫地坐在椅上没有说话,双目闭着,夏浔见礼已毕,只能静静地站在那儿。
“社稷、百姓、公正、道德,何者为重?何者为重呀!”
朱元璋喃喃地说了一句,又停住了声音。
夏浔心道:“记得因为丁丑科考案,为了解决这个争端,大明从此南北分榜了呀,怎么各位大臣方才没有提出这个建议么?”
他迟疑了一下,说道:“微臣是一个小小的武官,照理说,不该多嘴。不过,主忧臣辱,皇上的烦忧,就是臣子们的耻辱,微臣想到一个法子,也不知是否可行,……”
朱元璋张开眼睛,好奇地看了他一眼,并不抱什么希望地道:“你说。”
夏浔道:“是,科考阅卷,都是狭糊了姓名,全国学子齐聚京师,一同考试,分不清东西南北。北方学子学识不及南方学子既然是事实,那么这一次科考是如此,今后还是如此,考官凭卷打评,北人落榜,依旧难免。莫如依南北情势,开南榜与北榜,依其籍贯,南北榜单分别进行批阅评选,这样,南人北人各成一份榜单。北人佼佼者不与南人一同竞争,亦有入仕的正途出身,如此,既可让北方学子看到前途方向,鼓励北方学子向学之风,又不致因为南北学子混于一堂,必然落榜的尴尬,或可消弥大患。”
夏浔这个法子和后代的高考分区划线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南北分榜无疑更适合全国学子全部入京考试的现状,朱元璋目光渐渐亮起:“好主意,这是个好主意。你做武官,可惜了。※更新最快当然是百度锦衣夜行吧※
夏浔吓了一跳,他可不希望老朱一激动,把他弄去做官,他这个生员是假的,和那些之乎者也的人混在一块儿,总有要他动笔的时候,到时岂不是要出大丑?再说他对那些或忠直、或伪善,反正一肚子弯弯绕儿的官很不感冒。
幸好,朱元璋也就这么一说,顿了一顿便谈起了下一话题:“那么,眼下的局面,该怎么办?”
夏浔偷偷看了他一眼,硬着头皮道:“或者,皇上开恩科,再录取些北方考生,平息众怒?”
朱元璋淡淡一笑:“呵呵,你虽机警,懂得权变,这里却又幼稚了。”
夏浔连忙躬身道:“是。”
朱元璋道:“此举,岂不摆明了是在告诉天下人,今春科考确实无误,朝廷惮于北人群情汹汹,不得不做此让步?朝廷威信尊严将荡然无存了。此举,难免助长一些人的气焰,以后动辄以类似举动胁迫朝廷,朝廷何以应对?举起屠刀么?”
夏浔大汗,连忙躬身不语。
朱元璋缓缓地道:“你的科考南北分榜,确实是个好主意,可以避免今后再出现这样的局面,但是解决不了眼前这场风波,解决不了……”
雨哗哗地下着,殿垂幔飘援,阵阵凉爽潮湿的风扑进了大殿,朱元璋苍老的声音里面带着一抹萧杀之气……
“昔年,飞将军李广兵败雁门山,损兵折将,削职为民,退下蓝田南山,常以射猎消遣。一日,他行猎山,醉酒返回,已到了宵禁时间,守护霸陵的霸陵尉禁其通行,李广部下通名说:‘这是原来的李将军”霸陵尉斥之道:“就是现任的将军也不准犯夜行路,何况你是前任将军?”
李广无奈,只得宿于亭下,等待天明。
不久,匈奴再犯原,大败汉军,汉武帝乃拜李广为右北平太守,领兵御敌。李广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将霸陵尉调至其军听用,待霸陵尉赶到,立即挥刀杀之,一泄私愤。
他错了么?错了!他上书请罪,汉武帝却没有治他的罪,还下诏抚慰,赞他勇武有气节。汉武帝不知道他犯了死罪么?知道,但是他无罪,朝廷用人之际,在江山社稷、万千黎民的安危面前,李广有罪,不算罪!霸陵尉没有罪,可以是罪!
李广幼子李敢,以校尉身份从骠骑将军击胡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鼓旗,斩多,赐爵关内侯,代李广为郎令,功勋赫赫。他因怀疑父亲之死与大将军卫青有关,痛打卫青,卫青仁厚,未予声张。
后来,事情却被卫青的外甥霍去病得知,于是趁着陪同皇帝射猎甘泉宫的机会,一箭射杀郎令(禁军卫长官)李敢。当着皇帝的面,仅因自己的舅舅被人打了一顿,便敢当着皇帝的面射杀郎申令李敢,霍去病有罪么?有罪,但卫青以老,国赖冠军侯,霍去病有罪,不算罪!李敢无罪,可以是罪!”
夏浔静静地听着,许久,又是一声惊雷,朱元璋的眼睛随着这声惊雷攸地一亮:“刘三吾、张信,他们都是读书人,他们坚持他们的信、他们的道,没有错。但是朕是天子,朕关心的是这整个天下;要操持的,是我大明千千万万的子民;要维护的,是这万里江山的稳定,朕也没有错。有错,不算错!没有错,可以错!”
“朕已下旨,令刑部必办此案。杨旭,你很不错,明白事理。你替朕去办一件事,你去刑部大牢,见见刘三吾、张信,如果他们肯认错让步,朕可以饶他们不死,这是朕给他们的……最后的机会!”
大雨倾盆,对刑部大牢来说,尤显潮湿。狱光线昏暗,潮湿的空气带着腐霉的味道,这样的地方,谁都懒得动弹。犯人们都懒洋洋地坐着、躺着,巡弋的牢头儿也回到了出口处,据桌而坐,摸出一包炒豆子,取一葫芦酒,吃豆喝酒,消磨时间。
大街上已是雨水成河,这场豪雨当真不小。这样的大雨,偏有一个人快马而来,披一身蓑衣,看不清形貌。
马到门前,那人翻身下马,牵着马儿到了滴水檐下,系好马匹,这才走进大门。
“干什么的?”
两个狱卒懒洋洋地迎了上去,那人解开蓑衣,露出一身大红的飞鱼袍。两个狱卒神色一肃,那人又扬手递过一枚牌子,沉声道:“我从宫里来,带我去见刘三吾大人。”
两个狱卒面有难色:“这个”这位兄弟,没有刑部正堂的传票,我们兄弟很为难的。一块穿宫牌,只能证明兄弟是宫里当差的,却不能证明……”
那人又是一声冷哼:“我奉皇上口谕,这么大的雨,你让我先去刑部?”
“这……”
两人略一犹豫,那人已断然道:“头前带路。”
二人无奈,只得取过一本簿子,皇宫的穿宫牌子后边有编号,两个狱卒先抄下了夏浔的穿宫牌子编号,又讪笑道:“我二人职责所在,还请这里兄弟签个名字。”
夏浔无奈,接过笔来,在箔子上匆匆写了“杨旭”两字,他这生员是假的,毛笔字写得很糟糕,好在这两个狱卒不知道他的底细,武人嘛,朝廷上不少武将都是睁眼瞎,大字不识的,因此也不以为奇。
眼见夏浔签完了字,二人便取了伞来,三人一人一柄,穿过天井直奔牢房。
大门咣啷一声开了,里边正在吃酒嚼豆子的牢头儿吓了一跳,赶紧把豆子揣回怀里,好在里边昏暗,外边闯进来的三个人忙着收起雨伞,并没看见。牢头儿趁这机会又把酒葫芦揣好,站起身道:“怎么着,这么大的雨,堂上还提犯人?”
一个狱卒道:“不是堂上提人,是宫里来了人,要问刘三吾的话。”
说完转过身,对夏浔客气地笑道:“兄弟,再往里,我们兄弟就不便去了,请随王头儿走吧。”
那牢头儿听说是宫里来人,再一瞧他那一身衣服,忙也换上一副笑脸,点头哈腰地道:“这位兄弟怎么称呼?”
“杨!”
“杨兄弟,请请请,这边请。”
再往前去,是一道生铁铸的栅栏门,栅栏都有杯口粗细,王牢头儿拿着铜环圈着的一大串钥匙在栅栏上哗啦啦地一阵敲:“开门、快点开门!”
一会儿功夫,从里边的班房里走出个睡眼惺松的狱卒,一见是牢头儿喊门,忙自里边打开栅栏,王牢头儿引着夏浔进了牢区,向纵深走去。
刘三吾单独一个牢间,里边条件还算不差,当然,这个不差只是相对于其他牢房而言,暴昭再怎么想照顾这位士林领袖,牢房也变不成客栈。
刘三吾已被剥了官服,穿着一身囚衣,正躺在榻板上休息,忽地听到脚步声在自己牢门前停下,刘三吾张开眼睛一看,慢慢地坐了起来。
“打开牢门。”
夏浔吩咐一声,王牢头儿忙取了钥匙打开牢门,夏浔走进去,对他说道:“有些话,我想单独对刘大人说。”
王牢头儿守了一辈子监狱,什么门道不明白,宫里边的事,你求他他也不想掺和,小人物自有小人物的智慧,他呲牙一笑,立即闪人,走得就像后边有头老虎追着。
“你来干什么?”
看见夏浔这身官服,刘三吾认出了他,这是早朝的时候站在御座前的那个带刀侍卫。
“皇上口谕
第155章 谁是胜者
刘三吾神情一肃,立即屈膝跪倒,夏浔道:“皇上说,如果你肯认错让步,让朝廷体面地化解这场南北举子之争,可赦你之罪。”
刘三吾做了一辈子官,历经元明两朝,人老成精,如何不明白夏浔的这番话,他豁然大笑起来:“赦我之罪?刘三吾何罪之有?”
他站起身来,大笑道:“哈哈,叫我刘三吾承认循私舞弊,偏袒南人?刘三吾据章优劣,择优取仕,一颗赤胆忠心,天地可鉴,刘三吾清清白白,老夫为主考颁布的这份榜单,决不更改!”
“刘大人,考官可不止你一人,为了书生意气,置众多性命于不顾,置你家人老少于不顾,这……”
刘三吾凛然道:“人生自古谁无死?孔曰异人,孟曰取义。但为心大道,生死何足惜之?”
妥浔又好气又好笑地道:“道?何者为道?山上草木,一岁一枯荣,世间百姓,代代相死生,我们活着,该为那代代死生相继的百姓们着想,还是为那亘古不变的山岳大道着想?”
刘三吾怒道:“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刘三吾若能以身殉道,那是老夫的荣幸。”
夏浔冷笑道:“以身殉道,可敬!死的不值,便可怜了。古人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当真不假!”
刘三吾嗔目大喝道:“区区小儿,安知大道所在?你懂个屁。
夏浔也恼了”厉声道:“我是不懂,我只知道,北方受异族统治多年,教化衰败”战乱频仍,乃至百姓穷困。若是对北方举子适当予以照顾,就会激励北方向学之风,让更多的读书人学到更加精深的儒家经义,让北方的读书人越来越多。
我只知道,宋朝时候,人杰名士,朝武,多出于北方。如今不是北人蠢笨,而是因为数百年来地域、贫富、战争诸多因素的影响”让北人在教上逊于南人,你的公平,只是保证了一部分人的公平。你的公正,只是让一部分得天独厚的人永远占据了入仕之路,从此强者愈强,弱者愈弱,为朝廷埋下祸乱的根苗。
我只知道,纵然北方人八股做得不如南方人,南北举子适当平衡,在朝为官的人不是由南方人包揽所有职司,也有助于天下的稳定和公正,避免江南士绅集团独揽朝政。朝廷为何开科取士”是为了天下读书人倾心所向。
择优取士固然公正公平,可是现在南北有差距乃是事实,到底是坚持科举的公正公平于国于民有利,还是对北方举子适当倾斜照顾更有益于江山的稳定,百姓的归心?一场科考的公平公正。与江山百姓的稳定和平,孰轻孰重?”
夏浔这番话”似乎打动了刘三吾,他低下头,许久没有说话,夏浔心暗喜,正想再接再厉,继续说几句,不料刘三吾慢慢抬起头,神色又坚定起来:“老夫取士,择优而取,光明磊落,问心无愧。因时因地量情取才,此例自古也无!荒唐!”
夏浔气极,说道:“什么自古也无?自古以来若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