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缅甸只是一个支点,而它将要撬动的则是整个南洋。
直接受命于他的雇佣兵很快到来,跟着他们一起出行的还有两百克隆人士兵,这样一群人非常融洽的集合在孙洋的旗帜下,然后把他们的目标直指暹罗的国都——大城。
这个时代,南洋恐怕很难有人不知道暹罗,在很多人的眼里,这是一个穷凶极恶的名字,他曾经同缅甸发生过数次战争,把缅甸打得一片狼藉,他还曾经入侵过马六甲,赶走过那里的苏丹。
在后世,它周旋于英、法两个大国之间,努力的玩弄平衡之术,居然没有彻底的沦为别人的殖民地。
暹罗的国王们似乎历来便有这种长袖善舞的外交手腕,国与国之间的关系被他们分析得丝丝入扣,然后见缝插针,巧妙的运用他们之间的矛盾,从中渔利,或是保证自己的生存。
可是,明缅盟约的传来,却在刹那间让暹罗国王陷入冰窟之中,坐立不安,不停的来回走动着,想要做点什么,可又不知该如何入手。
正在此时,孙洋出使暹罗的消息传来。
然后,一支看起来并不庞大的队伍缓缓的步入暹罗的国都,大城。
这支来自天朝上国的军队没有奢侈的华盖,没有神气的仪仗,有的只是普普通通的四百多名士兵。
可是,从这四百名士兵的身上,大城的百姓和贵族们却看见了一支久经沙场的百战精兵。看到他们,人们忍不住发出一声赞叹,“怪不得明军能以区区两万余人,大败缅甸的十五万象军,有兵如此,纵然横行天下,又能如何。”
此刻,这些百姓们根本没有想到,打垮缅兵的并不是这支军队,而是白文选手下的一群降兵降将。他们只是非常简单的认为,大明所有的军队都是一般,都是如此的厉害。再一想到,在大明西南,还有十几万明军在同数倍于他们的清兵进行对阵,心中便止不住的一阵仰慕。
于是,大城的百姓们便不断的传扬着明缅盟约,虽然里面有很多话极其的直白,可是这些百姓反而觉得欢喜,觉得这比那文绉绉的话语好听和容易理解多了。
如果他们也与大明有着同样的一份盟约该多好,那时候,便只能是他们暹罗去欺负别人,而别人却不能去欺负暹罗。
朴实的百姓,朴实的梦想,或许不知道这份盟约诞生过程中的龌龊也是一件好事吧,不知道缅甸是被大明绑上了他们的战车,反而让他们的思想更加纯洁吧。
不过,那些暹罗贵族们显然对这份盟约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
暹罗曾经数次入侵缅甸,这种仇恨是刻骨铭心的痛,他相信阿瓦城里的莽达喇时时刻刻都记着,无时无刻不想报复,只是缅甸国国力日衰,内部诸侯蜂拥而起,他们能够暂时维持住表面上的稳定已经是难能可贵,那里还有精力来入侵别人。
可是,一旦同大明签定协议,那便大不一样了。缅甸王根本就是抱着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心思,到时候,缅甸与暹罗一旦开战,大明的军队肯定会南下,到时候或是两线夹击,或是与缅甸合营一处,他们可不敢打包票一定能够抵挡得住能够以两万人大败十五万象兵的明军。
一旦暹罗大军遭遇重大挫折,安南绝对会落井下石,使得他们面临三国瓜分的局面,甚至于连老挝都有可能跑进来插上一腿,让他们更加雪上加霜。
想到这里,他们心中不寒而栗。
在这种担忧中,孙洋已经到了王宫的门口,正当他要一脚跨进去的时候,突然朝外面的暹罗贵族来了一个笑容。
笑容是如此的灿烂,仿佛在他们阴郁的天空中,洒下一缕阳光,然后把整个乌云都驱散开来。
此刻,那些暹罗贵族们感觉到,孙洋的到来或许是一个好消息,局势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糟。
暹罗国王当然也希望孙洋带来的是好消息,虽然孙洋自称这是一场非正式访问,但是暹罗国王丝毫不敢怠慢,高规格的接待了孙洋,以及他的卫队。
满堂之中,尽是暹罗高官,在座的也多是国中勋贵。酒宴之中,众人的目光不由自主的朝着前排看去,一个极端年轻的少年安然的坐于离暹罗国王最近的位置上,言笑晏晏,虽然举止之中,颇有一些不和礼仪的地方,不过在座的高官勋贵没有一个人敢因此而小看他。
此人在缅甸南方驻扎着数千精锐军队,都是极其悍勇之徒,听说这些军队之中,还有数百红毛夷。
对于这些红毛夷,暹罗国可是很有着几分了解,当年缅甸的东吁王朝偏居一隅之时,据说正是从一个叫做葡萄牙的红毛夷那里借来精兵,一举挫败了缅甸其他竞争者,奠定了他们如今在缅甸的地位。
同样也是缅甸的一个封建主,伙同沙廉的葡萄牙红夷一举攻破过阿瓦,很是把东吁王朝蹂躏过一番。
可以说,这些红毛夷可是让缅甸刻骨铭心的存在,正是从那些红毛夷身上,缅甸国学会了使用鸟枪、火炮。
同样,暹罗也因此了解到了那些红毛夷的厉害。
如今,这个年轻人能够像使用自己人一样使用红毛夷,可见本事非凡。
不过,真正让他们觉得可怕并不是这些,而是这个年轻人身后的势力,他是大明新贵楚王殿下的新贵,代表着楚王殿下的意志。
楚王殿下是谁,正是那个在腾越展开绝地大反攻,一举歼灭清兵云贵主力的传奇人物。暹罗的贵族们不是一群躲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夜郎自大的人,他们非常清楚清兵的恐怖实力,更知道吴三桂部下的强悍战力。
可是,在他们眼里不可战胜的力量,就这样败了,而且败得如此的凄惨,甚至于他们还隐隐的听说,一举打败缅甸十五万大军的白文选,只不过是带领了楚王殿下俘虏的一群降兵降将而已。
如果让楚王殿下亲自带兵出师缅甸,那又该是怎样恐怖的一种场景。
再加上楚王殿下现在声望日高,坐拥重兵,永历又当上了甩手掌柜,他几乎可以代表整个大明的意志了。
因此,孙洋在此刻说的每一句话,都极有可能在大明和暹罗两国之间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尽管他本人声称这仅仅是一场非正式的访问,代表的只是他个人的意见。
当孙洋轻轻的把酒杯放下,似乎有话要说的时候,整个宴席之中,居然没来由的安静下来,无数的眼睛看向最前面,然后听见那个年轻人缓缓的说道,“看来国王陛下和诸位大臣也感到大事不妙了,是吗?”
在座的暹罗大臣们没想到孙洋说话会如此的直白,一下子便点破了他们的心思,一些最有头面的大臣皆是默然无语,倒是一个地位低一点的大臣站了出来,说道,“孙总兵何出此言,我暹罗国兵强马壮,国泰民安,那里有什么大事不妙。”
“是吗?”孙洋依然是微微笑着,不慌不忙的吐出几个字,“暹罗、缅甸,世仇也”
“你的意思……”
那个站出来的大臣刚刚说出这么几个字,便知道自己说错话了,有些东西,在筵席上心里明白便好,不用说出来,特别是像他们这样不能决定大局的官员,于是忙将后面的话吞了进去,作为一个暹罗大臣,他也不能表现得太傻不是。
其实,不用孙洋点出这么几个字来,暹罗的重臣们对于那份盟约的利害,已经是心知肚明,暹罗国王更是心如明镜一般。此时,听到孙洋的话语,更是暗加赞叹,想不到大明重臣之中,居然有人能把南洋诸国之中的复杂关系理得如此清楚,实在难得啊。
此刻,倒也不是什么矜持的时候,否则,说不得便有亡国之祸,于是对着孙洋说道,“不知孙总兵有什么主意。”
孙洋知道暹罗诸臣都是极其精明的人,特别善于左右逢源,便如他对待大明与满清一样,一边派遣使团去北京进贡称臣,一边收留大明流亡大臣,为李定国抗清提供支持,但是有时候,人是必须彻底的站稳立场。
于是,只听得孙洋缓缓的说道,“其实,国王陛下已经有了主意,不是吗?缅甸能够与我大明订立盟约,那么暹罗为什么不能跟我们订立盟约呢,甚至于我们三国组成一个同盟也不是不可以。”
“暹罗与我大明历史源远流长,诸位先辈原是我云南布政司之民,当年为了躲避元兵迫害,方才来到暹罗,然后在此立国,开创出一番基业,虽然分为两国,实则血浓于水。若非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刻,我大明绝不愿与暹罗兵戎相见,同室操戈。”
“不过,我大明也是极为重视信誉的,若是缅甸与暹罗起了争端,我们定然不会将盟约弃之不顾。”
“如此一来,难免伤了两国情谊,何况国王陛下在我军抵御鞑子进攻的时候,多有帮助,实在不愿意伤害到暹罗子民。因此,我x思夜想,便想出了这么一个法子,特来与国王陛下和诸位大臣商量商量,若是暹罗有意,我倒可以在中间撮合。”
孙洋的每一句话,暹罗君臣都是听得极为仔细,其实,在明缅盟约刚刚传来的时候,他们便萌生了与大明结盟的念头,只是想到一旦与明军结盟,便要跟清廷彻底的决裂,心中不免犹豫。
毕竟现在清兵势强,明军势弱,一旦将来大明战败,他们恐怕难以承当整个中国兵力的雷霆之怒。
孙洋当然知道,结盟之事,绝对不可能在酒席之中说上一说,便能让对方的满朝君臣轻而易举的答应,暹罗可没有被明军兵临城下,更不存在内乱可以利用,对他们越是逼迫,越是适得其反,于是对着暹罗君臣说道,“结盟事大,绝非筵席之上,三言两语可以决定的,国王陛下不妨再考虑考虑。”
这一句话点中了暹罗国王的心思,更让暹罗诸臣放下心来,于是借坡下驴,笑着说道,“好,咱们今日定要不醉不归。”
顿时,双方觥筹交错,好不热闹。
酒宴虽过,但孙洋所说的那些话,仿佛投入湖中的石子,久久不肯消散。暹罗王宫,说话最有分量的几位大臣聚集一堂,就在暹罗国王的跟前说着话儿,而其中的话题自然便是结盟一事。
暹罗乃是大明的不征之国,对明朝向来亲厚,虽然顺治九年便遣使进入北京,但是明里暗里都在支持着明军。当晋王李定国被清兵挫败,退入孟定之时,暹罗就曾提议让李定国退入暹罗境内,暂时整顿,然后反扑。
虽然这中间多多少少的有一点希望明军在前面挡住清兵的意思,但总算还是偏向大明一边。
因此,向来精明的他们,在明缅盟约传来的一刹那,就萌生了与大明结盟的念头,以应对缅甸所可能带来的威胁,孙洋的到来,则让这个念头直接搬上了暹罗国的议事日程。
休论大明与缅甸之间还有着一纸盟约,就算没有,凭着缅甸帮云南渡过这个危机,将来缅甸与他们交战,大明也极有可能站在缅甸的那一边,何况一旦破灭暹罗,他们还能从中割走大片的领土呢。
特别是明军在北方的战事不顺时,极有可能会伙同缅甸一起,拿着暹罗开刀。
想到这里,暹罗重臣也显得有点心焦,在那里说道,“国王陛下,其实结盟一事倒也是个机会,咱们缅甸、暹罗本就是南洋大国,现在再与明军联合,此地还有谁人可挡,纵然是安南,恐怕也挡不住我们三国的联军。”
暹罗国王微微点头,然后说道,“这等道理,我如何不知,只是担心明军抵挡清兵不住,最后惹得清兵大军入境,这才是最大的危险。”
那名重臣也是点头称是,再接着说道,“酒宴之上,老夫坐在明使身边,当时听见明使说到,只有高风险,才会有高回报。虽然语气之中满是铜臭,更兼几分市侩的味道,但如今细细想来,确实如此,清兵势大,明军势弱,这是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的事情。可也正是这样,明军才急切的需要得到别人的帮助,而我们对于清兵来说则是可有可无。何况纵然我们向清兵示好,便能保证以后他们不会侵略我国吗,鞑子无信,要我说,倒是明军的盟约更加可靠。”
听到这里,暹罗国王更是不住的点头,鞑子南下,一路屠城,他是早有耳闻,当年元军入侵大理的惨痛教训还历历在目,他们实在不愿像先辈一样再承受一次这样的厄运。
那名重臣本来就是地道的亲明派,虽然现实让暹罗不得不向满清低头,但对明军是充满同情的,见国王已经心动,便再加一把劲,继续说道,“西南残破,明军遭遇重挫,连大明天子都避难于缅甸,从表面上看,似乎明军确实希望渺茫,但实则不然,清兵得以顺利的杀入云南,全赖孙可望内讧,李定国不能及时整顿明军,收拢降将,方才有了机会。可是楚王殿下、晋王殿下、还有白文选殿下皆是在战火中结下的友谊,又是豁达谦恭之人,轻易不会内讧。楚王殿下又于昆明竖忠烈祠,收降将之心,如今大明上下,同仇敌忾,只盼着于鞑子一战,士气高涨,民心可用。反观清廷,云南惨败,云贵主力毁于一役,八旗精锐更是避敌畏战,早已不复当日入关之时势如破竹的气慨,而他们绿营士兵地位低下,若是满清强盛,倒还没什么,若是满清显出虚弱之象,恐怕遍地皆是反卒,无处不是叛乱。其实,我观清军这十几年的战事,都是借助明军内讧之际,乘机渔利,有时候,他们根本就是借用汉人之手,来铲除汉人的势力,所以满清远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么强大。”
看得出来,这名重臣很是做了一番功课,下功夫研究过大明的战事,这才能够说出这么一番话出来,洋洋洒洒的,顿时说得满堂重臣皆是频频点头,在那里说道,“看来大明与鞑子之间,咱们还真得好好的思量思量。”
“其实,这根本没什么好思量的,鞑子虽强,但离我们还远,明军再弱,也是近在咫尺。若与我国交好,自然两利,若与我国交恶,则大祸临头。”
其实说到这里,暹罗国王已经是被说服了,说道,“看来与大明结盟,也许还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这时,那名重臣又是说道,“若是能够建立一个三国同盟,更加有利,就是怕缅甸王莽达喇没有那份胸怀,放不下这份仇恨。”
听到此言,暹罗国王和在座的各位重臣都是哈哈一笑,暹罗与缅甸交战多年,大多数都是缅甸吃亏,自然不介意与缅甸和解。
和解,对于缅甸王莽达喇来说,这是他字典里从来没有过的词语,至少是在面对暹罗的时候,是从来没有的。对于暹罗,他只有休兵罢战,绝对不存在和解。
可是,孙洋却给他带来了一个极度挑战情商的消息,暹罗不仅想与他和解,而且想缔结攻守同盟,共同进退,在南洋的地区事物上发挥更大的作用。
幸好缅甸王莽达喇还是一个能控制住的情绪的人,虽然脸色变得异常的难看,但却把即将喷发的火山硬生生的压下去了。
孙洋当然知道缅甸王的心思,笑着说道,“国王陛下可是想着要挥师东进,与我们大明一起两面夹击,一举攻占暹罗。其实这样的想法虽好,可是却难以实现。暹罗本来就是南洋的大国,兵马强盛,纵然你我联手,攻下大城,难道你认为真的便能就此征服暹罗吗?若是没有十数载的功夫,暹罗绝对不会屈服。”
不能不说,孙洋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暹罗是南洋大国,能跟后世的英、法两国周旋,本身没点实力,那是不可能做到的。对于这点莽达喇并不是不知道,只是不甘心。
这时,孙洋又是说道,“若是咱们大明、缅甸、暹罗能够结成同盟,放眼南洋,还能有谁是我们的对手。听说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