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一阵,已经入了局无法回头的杨业曾经劝过他,让他解甲归田别再那趟混水里扑腾了,可孟良丢心不下那些一起出生入死,抛头颅洒热血的战友,丢心不下他眼里始终有些缺心眼的大公子,丢心不下一心报国却处处受人排挤的杨太尉。杨太尉没辙,也为了给威虏军留下点种子,便将他远远的打发去守一个连强盗都不愿意下手去抢的小地方。
杨太尉随着太宗二度北伐时,他们早就揣测过的最坏境地终于出现了。杨太尉在明知必败的情况下依然被人用言语挤兑的硬着头皮去冲锋陷阵拼死与超过自己二十倍的敌军开战,可当他退回约定好让友军们接应自己的陈家谷时却只能看到满目的敌人,信誓旦旦会力保威虏军不失的潘大帅失约了,威虏军全军覆没,从上到下,没有一个投降的。骨头硬的连当时将他们团团围住的耶律休哥都不得不感叹一声。老太尉力尽被俘了,他用自己仅有的力气拒绝了再当一次降将换取荣华富贵的机会,绝食以明志,三天后,殉国了。威虏军用自己的鲜血证明了他们对大宋的忠诚。
孟良随着杨延昭重新组建了威虏军,这支军队与别个不同的地方就是他们全都是太原府的子弟兵,每个人都是以前威虏军阵亡的那些老弟兄家里的子弟,他们与契丹人之间有着血海深仇。他们知道自己这样的一支队伍会让朝廷不怎么顺眼,但他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报仇而且朝廷正在用兵之际,没有道理拒绝这样一支一心杀敌报国的忠良之后所组建的偏师。
很可惜,二度北伐之后,大宋就像是被阉割了的公牛一样,再也没了某日那番气魄,非但再无主动出击的情况,反而屡屡被契丹人上门挑衅,打家劫舍、横行无忌,掳百姓,抢牛羊,带不走的放火烧。种种恶行令人发指,威虏军上下无不愤慨,可国事如此,一个小小的校尉又能做什么呢?值得庆幸的是,一直与他情同手足的大公子杨延昭越来越有老太尉的气势了,稳重、成熟、眼光独到、手段凌厉,处处顾全大局,却又不像老太尉那样只会一味的吃亏,知道什么时候该为自己兄弟争取好处,也知道如何在勾心斗角的朝廷中明哲保身。
太宗驾崩之后,契丹与大宋之间的关系稍稍好转了一些,为了不让威虏军这种刺头一样的家伙引起契丹人的怒火,将好不容易形成的大好局面毁于一旦,威虏军奉命撤回关内,被放到遂城来给人看仓库了,虽然安全了许多,但大家都觉得很憋屈。饶是如此,官家居然还是不放心,依然派了两个监军来盯着大家。若是旁个,倒也还罢了,可偏偏来的这两个,却是那个名声极好,实际上却丝毫没有信誉的潘大帅的侄子。并且这哥俩,一个又呆又蠢,整天人五人六看谁都不顺眼,好像全天下人都欠他八吊钱没还一样,另一个又贪又色,除了领饷的时候偶尔会出现一次,其他时候大多都钻在院子里搂着粉头快活。
大敌当前,一心想要找契丹人拼命报仇雪恨的孟良甚至没功夫去鄙视潘宁潘静,现在的他正全神贯注的盯着地上的绷圈。这法子是以守城闻名天下的老太尉传给他的。用蒙了丝面的箩子放上几粒绿豆,就能感觉到大地传来的动静,根据绿豆的反应就能判断出对手的大致情况。在守城的要紧关头,遇到有对手打地道时,还能凭这个找到对方打地道的所在,实在是个很神奇的本事。
高文举虽然没见过这个东西,但他也能在第一时间就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固体传递信息的速度远远大于空气和液体,如果有大队的人马在附近行动,自然会在大地上形成一定规模的冲击,这种冲击或许可以凭着包裹马蹄将声音掩盖,但那么大动静在大地上形成的撞击却是无法掩盖的。他不问也知道这种法子肯定有着很科学的道理,只是如何来通过大家都能看明白的这点变化得出准确结论就绝非一朝一夕之功了。
“十万骑兵”孟良仔细的看了一阵箩子上的绿豆,很肯定的说道:“只多不少距离咱们,不过百里速度很快,按这速度,要不了两个时辰就能到城下”
旁人还没说话,方才还一脸嚣张的潘宁脸色先变了,用微微颤抖的声音道:“不可能怎么会那么快?北面的伏龙寨,瓦子寨、青龙砦、三阳砦……那些军寨,起码还有上万的禁军把守着,怎么可能让契丹人如此长驱直入?”
没人搭他的话茬,大家都很担心眼前的形势,如果契丹人果真如此顺利的长驱直入,就只能说明一个问题,那些军寨,根本就没起到任何作用,不拘是被契丹人一马踏破了还是早就被契丹人收买了,总之,以前认为的三五天缓头,眼下肯定是不保险了。
“擂鼓”杨延昭又观察了少许,等孟良确定的告诉他,契丹人的速度根本就没有丝毫停顿的迹象时,他马上下了备战令:“全体将士尽数备战收吊桥放虎闸向傅大帅告急向朝廷请命”一连串的命令急促而沉稳的清晰吐出,所有人迅速的执行起了命令。文书是早就准备好了的,信差们也早就喂饱了战马,就等着契丹人进攻的消息得到确认之后便向各自的方向去送信了。
这时候,老安带了那几个捧日军的士兵抬着高文举那口箱子也赶到了,他们方才是在营地吃了饭才稍稍延误了一会,赶到时,正好听到杨延昭发令,他们不敢打扰,很规矩的侍立在一旁,直到高文举看到之后迎上去。
紧随在高文举身边的鲁洪很自觉的将自己当成了随从,连忙上前接过箱子,这一捧,差点没收住,好家伙,这么一箱子东西居然有六七十斤重,他不好意思的向高文举笑了笑,高文举也不说话,直接示意他将箱子捧到箭楼下的角落。
随后,让鲁洪无法相信的一幕出现了,这位斯斯文文的高大人将那口重达六七十斤的箱子打开之后,麻利的除下了向上厚厚的棉衣,露出一身与夜行衣很相似的贴身黑色短靠,就那样从容的站在呼啸而来的西北风中,从箱子中取一件件样式古怪的衣物来一一穿戴在身上,随后又将箱子中摆放的密密麻麻的各种古怪玩意分门别类的装到身上那几件古怪的衣物之中。鲁洪很适时的示了个眼色,几个手下连忙排成一排站在上风处为高文举挡着寒风,他眼尖,看出来高文举从箱子中最后取出的几件东西中,有一长一短两把刀,还有一张样式古怪的短弓,更有最下面的一壶二十支,做工明显优于禁军制式的羽箭。
他眼看着高文举从箱盖部分又取出一件衣服来套在最外面,很熟练的将那壶箭甩到背上,左手中的长刀连着鞘,在甩了一个很潇洒的花子之后也被插到了背上,随后,再出现在鲁洪眼前的,就是一个穿着与所有将士有着明显区别的江湖侠士,再看到他的动作纯熟,丝毫没有生滞之感,鲁洪惊呆了,别的不说,那箱东西可足足有六七十斤的分量啊,他就这么轻松的披挂上了身,而且鲁洪更加震惊的发现,高大人身上多了这六七十斤的东西之后,似乎越发有精神了。天呐难道说,高大人真要和杨将军一起在城头参加守城之战么?这个消息对于身负保护高文举安全的鲁洪可是个严重的考验,身为军人,他不怕打仗,可他现在却要考虑高文举的安全,要是这位爷真的要留下来守城,自己可就晋升一级,要做亲卫了。这可是个玩命的活计,容不得半点马虎。鲁洪很为难的扯过老安,又去旁边嘀咕了。
高文举没心情理会他们,信步走近杨延昭,从身上摸出一支千里望来,向着北方看了一眼,很镇定的将千里望递给杨延昭,同时向西北方一伸手:“有动静了。”
杨延昭接过千里望,很熟练的向眼上一搭,并不大的镜头之中,一道粗大的狼烟几乎贴着地面向着眼前飘了过来,终于有人示警了不过由于阴天可视度和西北风的关系,狼烟并没有达到应该有的效果。若不是有千里望这等工具,恐怕很难分清楚在乌云下滚滚而来的浓烟是示警的信号。
面色凝重的一众将官,站在遂城正北门的城楼上极目远眺,黑压压的乌云下,天地交接之处,一片蚂蚁般蠕动的物事正在缓缓靠近,是契丹骑兵来得好快
感谢rcliu同学的月票支持~
为了把这个时期宋军中错综复杂的关系展现给大家,老白费了不少心思,尽量压缩之后还是用了好几章的篇幅,抱歉明天,遂城之战将要打响老白请求各位书友火力支援谢谢啦
' '
003大权在握的牛人
003大权在握的牛人
在全大宋都认为可以抵挡契丹人最少半个月的十几座军寨阻拦下,契丹骑兵仅仅用了半天功夫就出现在了遂城将士的视线之中在杨延昭等人的注视下,契丹骑兵以一种势不可挡的气势滚滚而来,顺着西北风的方向一路狂奔,那万马奔腾的场面让所有的人瞠目结舌,心中的震惊简直不可言喻,尤其是那位一年有三百天都在粉头肚皮上埋头奋战的监军潘宁潘大人,此时的表现实在让人提不起鄙视的兴致。面如土色,浑身战栗,两腿发软,看样子还有些晕头转向,他身后稍稍好些的潘静赶紧上前将他架着,两人还在硬撑着观察。
俗话说人过一万,无边无际,人过十万,铺天盖地。如果规模的场面,别说战斗了,近些年连一道演习的机会都不多见了,许多新入伍的将士根本连见也没见过这么多人一齐行动的场面。在契丹十万骑兵滚滚而来的时候,虽然早就做足了迎战准备,但大多数威虏军的士兵还是被震惊的手足无措了。当那如雷的马蹄声彻底将城楼上将士们的声音淹没时,许多胆小些的士兵已经吓的抱头战栗不已,连看也不敢看了。
杨延归的卫队此时发挥了极大的作用,他们匆匆的在士兵们之间穿行,不断的用手拍打着战友们的肩膀,提醒他们做好防范,打起精神来应敌。几个将领及时的分赴了战线各处去维持场面,杨延昭带着高文举孟良和老安等人扭身上了正门左方的箭楼,那里,是整个遂城北门的制高点,虽然往往是最危险的地方,但却是整个战场上唯一可以统揽全局的所在,那才是指挥官应该呆的地方。
契丹人本来就是走的突袭路线,根本就不打算给宋军任何反应的机会,他们显然已经将遂城城墙上毫无动静的宋军判定为与前方军寨那帮家伙一样吓坏了,为了加强威慑效果,也为了在宋军尚未来得及反应之前就将遂城一举拿下,他们依足了之前演习的阵势,赶到距离遂城城门仅有两三里的地方开始了有条不紊的进攻准备。
打头的足有五千骑兵突然左右一分,齐刷刷的勒马停步,狂奔了百余里的战马发出一连串的嘶吼,几千匹马的嘶吼声叠加在一起的声音可谓惊天动地,对宋军的心理形成了极大的打击。潘宁顿时屁滚尿流惊慌失措,连手脚也不知要往哪里放才好了,着了魔一般嘴里乱哇哇着大喊大叫,可惜他的声音在被北风夹着铺天盖地砸过来的马嘶声中根本没有任何冒泡的机会。还是他的那些卫兵有些胆色,见状连忙将自家大人抬起,匆匆下了城墙,不知躲到哪里去了。
无意间看到这一幕的孟良恨恨的吐了口唾沫,骂了一句:“种”这独独的一个字已经包括了孬种咋种等等一切世间可以想像的恶毒评价,正所谓千言万语汇成一个字,效果不是一般的明显。这么言简意赅的咒骂之语也只有善于斤斤计较精打细算的山西人才能发明出来,却并不影响其他人体会其中的含义,连一惯不苟言笑的老安也被逗乐了。
此时,契丹的五六千先锋勒马止步,左右一分,闪开了中间的大道,紧接着,从中间的大道中急驰而出另外一队人马,这些骑兵较先前的先锋不同,人人马背后都架着一个长长的布口袋,这些人马不停蹄的又向前飞奔了两里,一直跑到护城河沿才堪堪停下,甫一停步,立刻就将马背上搭着的那只口袋取下向着护城河中投去,口袋出手,也不管到底投到哪里,马上就打马飞转,顺着来路又排到了先锋的阵列之后去了。
“他们这是要填护城河”孟良急促道:“要不要下令动手?”
杨延昭缓缓的摇了摇头:“护城河正好在弓箭的射程末端,如今正是逆风,恐怕连一点杀伤力也没有,徒增消耗而已。而咱们手头又只有五架投石车,若尽数进攻,倒是有些效果,只是在如此阵势面前,也是于事无补。契丹人如此费尽心思,一鼓作气的冲到咱们面前,其锋正盛,如果不痛不痒的来几下,只能让他们更嚣张。他们此刻见咱们没动静,肯定是认为咱们吓怕了,就等他们安心的铺好了路,到了城下再好好的让他们领教领教,只要一下把他们打疼了,折了那股劲,咱们也就有了喘息的机会。命令全军,在没我命令之前,任何人不得轻举妄动,违令者,斩”
高文举手里拿着千里望不住的观察着十万骑后齐上阵的壮观场面,说实话,虽然他两世为人,后世又是信息爆炸的时代,但他依然不曾亲眼见识过如此多的人一同出面在战场上的景象,这种实打实的切身体会根本不是后世那些所谓的高科技,多视角,真切体验的3D4D5D之类的大片所能感受得到的。他也无数次的战场中浴血奋战过,但那个时候的战争,已经完全抛弃了凭着人数决定胜负的战法,超过一百人参战的战斗已经可以算是大场面了,再加上他自己受训方向的特殊性,每次执行任务时,人数最多也不过寥寥十数人而已。遇到这种阵势,他哪能不看个饱。
何况,在高文举心里,始终还有个缺憾,他只受过战术训练,根本就没有机会接触到战略层面。这也是他在接手海坛岛几千人之后很大度的放手让许大勇去经营的主要原因之一,他深知自己的能力,如果统领一两百人,做一些偷鸡摸狗的战术性任务,这个世界上,他要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可要是人数一上千,他自己很清楚,根本就没有那能力驾驭。在吕宋岛与那些土人交手的那一次他就清楚的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事后为了避免自己这个缺点暴露在众人面前,他将大小事务一应尽数移交给了许大勇一干人等,彻底的做起了甩手掌柜。而那些人的印象中,他就是个无所不能的神,既然敢把大权如此轻易的甩出来,自然就有着驾驭的能力,反倒个个战战兢兢,人人诚惶诚恐,根本没人敢糊弄他。
但这种法子毕竟不是长远之法,见识这个时代的战略眼光和大规模的战争对于高文举来讲,一直都是心中很期望的事情。此刻,他便很自觉的以一个观察员的身份来切身的体会这场守城之战中各方的反应和种种应对。并不断的转换身份去感受各方此时的心境,心求在战斗中学习战斗。这是当年受训时被教官说的最多的一句话,用在此时正合适。
“齐王?”高文举的镜头中出现了一个让他想像不到的旗帜,他很诧异,如果那个萧太后的姐姐,自封为齐王的萧胡辇出现在这里,岂不是说明他们已经和李继迁达成了协议?那么这回大宋可就真的危险了。再一转镜头,高文举更是吃惊:“北院枢密使、南院枢密使、南京统军使,还有黑黄两面龙旗,这是什么阵势?”
他将千里望向杨延昭手里一递,狐疑的向对面军中一指:“你看看那边的旗号,不是说北院大王耶律斜轸三年前病故之后,契丹一直没有重新册封新的北院大王吗?怎么在这冒出来了?还有,那个南院大王耶律休哥不是已经死了吗?怎么还打着他的旗号?还有这个齐王,不是在宁边一带盯着李继迁吗?怎么也蹿到这儿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