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之宋武大帝-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高达他们连连点头,表示赞同文天祥的说法。
    李隽要求培养翻译人才这一思想给很好地给执行,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翻译人才。同时,也为日后“大宋外国语学院”的创建打好了基础。外国语学院里最为亮丽的风景线就是以明霞大师为首的一群光头和尚教授梵语,这成为一段佳话。
    “你们要记住一点,对外交流、贸易要做到机智灵活,不要墨守成规,能灵活处理的就灵活处理。”李隽一脸严肃地赐予真言。
    这话的意思表面上听起来是在说处理事情时要灵活,实际上的意思是说在对外贸易中能坑就坑,能占便宜就占便宜,能占多少就占多少。李隽很有修养,说得很有技巧。
    文天祥,陈宜中,陆秀夫,赵良淳,明霞大师他们万万想不到温文尔雅的李隽居然还有这么一副商人本质,忍住心中的好笑点头称是。
    心直嘴快的高达笑呵呵地说:“皇上,你说得太对了,有便宜不占也太坑自家了。”文天祥扯了一下高达的袖口,便个眼色,高达忙改口说:“咱华夏是礼仪之邦,自然是公平对待,公平对待。”
    他的表演真的成了欲盖弥彰,李隽忍不住莞尔,文天祥他们也是相顾微笑,明霞大师不停地口喧佛号:“阿弥陀佛,善哉!善哉!”
    李隽凝思了一下,接着道:“自古以来,富饶的江南是天然的粮仓,坚壁清野以后,大部分将成为无人地区,不仅得不到足够的粮食,反而成为一个包袱。连年战争,朝庭粮食储备早就消耗得七七八八了,再出现大规模的难民,必然要闹粮荒,粮食就成为头号难题。我思虑再三,来年的粮食只好从南方,主要从闽越地区和珠江三角洲调运粮食,解决危机。陈宜中,陆秀夫,你们到了以后,要抓好粮食生产,做好南粮北运的准备工作。”
    “臣遵旨。”陈宜中和陆秀夫领旨。
    这是高屋建瓴,真正意义上的远见卓识,就算是眼光独到之人也不见得能提前想到,文天祥佩服之极地道:“皇上深谋远虑实是让人钦佩。珠江三角洲土地肥美,固然是天然的粮仓,由于地处岭南之地,自古人口稀少,没有足够的人开垦荒地,致使良田无人耕种。臣以为,可以把难民向珠江三角洲疏导,在朝庭的帮助下,让他们生产自救,如此一来,既可以稳定社会治安,又给朝庭解决了安置难民的难题。”
    李隽不得不赞叹文天祥什么事都想到头里去,点头道:“履善所言,我同意,我也是这个意思。我打算,政府发给耕牛,生产工具,头三年都不收税,第四年起开始实行十一税。我还打算,拨出一百万两银子成立一个粮食收购基金,收购富余粮食,用保护价格收购。如此一来,丰年,不会因为粮食大熟而减少收入。欠年,可以把收购的粮食出售,平抑粮价,不致于粮价飞涨。”
    以保护价收购粮食,来平衡粮价,历朝历代都推行过,由于种种原因,百姓得到的实际好处有限。李隽采取了一系列的配套措施,使得这一措施很好地执行,使得无数的百姓受益。
    赵良淳站起来道:“皇上,朝庭正值多事之秋,最缺的就是银子,要是拨出一百万两银子,恐怕无法支付军饷,应付眼前局势,还请皇上三思。”
    陈宜中,文天祥,陆秀夫和高达深表赞同,点头道:“是啊。皇上,赵大人所言有理,还请皇上三思。”
    对于这点,李隽早就深思熟虑了,道:“这事,我计算过了。要是按照以往来推算,赵卿所言确为至理。现在,朝庭办了贾似道充公了五百万两银白银,可以应急。海外贸易开展得好,可以得到很多银两,再加上赋税,支撑三两年不会有问题。”
    文天祥等人虽认为李隽讲得有理,仍是不能赞同。陈宜中奏道:“皇上,朝庭收税,历来是十税五,臣以为十税其一太轻,十税其二方可,还请皇上准奏。”
    李隽不无遗憾地道:“历朝历代,增加财政收入的主要方法就是提高税率,这是个误区。粮食的产量是如此之低,实在是让人痛心,贫瘠的土地亩产量不足百斤,良田也不过三四百斤,老百姓本身就吃不饱,要是税率再提上去的话,无异于雪上加霜。你们都知道,在大宋那些贫穷的地方,有很多女人是靠喝粥渡日的,为了一家人的活路,她们不得不忍受这种痛苦,把粮食省下来给汉子吃,汉子吃饱了才有力气干活,才能支撑家庭。高税率就是这一悲剧的催生物。”李隽站起身来,大声宣布:“我决不允许这种悲剧重演。”
    李隽读史至此,每每掩卷长叹,为那些妇女的悲惨生活流泪,现在,自己有这个机会,可以为她们不再饿肚子做一点事,他是不会放过的。
    李隽的话掷地有声,又悲天悯人,让人悚然动容,陈宜中,文天祥,赵良淳,高达,陆秀夫等人知道李隽所言不虚,忍不住叹息,脸露悲戚之色。
    明霞大师不停地喧着佛号,不知道说了多少声“阿弥陀佛”。
第十四章 粮食危机(中)
    根除妇女喝粥的悲剧,文天祥是一千个一万个愿意,考虑到眼下的困难,不太适合时宜,奏道:“皇上,臣以为事有缓急轻重,时下应以打退蒙古为第一要务……”李隽摇手制止文天祥再说下去,道:“增加赋税不一定要靠提高税率,还有其他的方法可以使用。提高粮食的产量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李隽深入研究了中国历史之后说出一段发人深省的话:“历朝历代所谓的仁君给老百姓的好处不过是减免税赋,省一些好处给老百姓,好象减税是灵丹妙药似的。这就好比一个本就不大的烧饼哪里够分,国家吃饱了,老百姓饿着了;老百姓吃饱了,国家又穷了,总是那么的矛盾,好象不可调和。其实,解决这问题的根本之道在于重视科学技术,推广教育,发展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创造出大量的物质财富,则国强民富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正如李隽所说,不仅中国历史是如此,整个世界历史都是这样,碰上一个好的君主,推行轻徭薄赋的爱民政策,老百姓会得到一些实惠。要是生不逢时遇上一个不好的君主,不说横征暴敛,就是稍微加点税,让原本就因为生产效率不高创造的不够用的物质财富更是不够分配,老百姓就只有挣扎在水深火热之中了。
    就会有人揭竿而起,吊民伐罪,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当他们成功之后又会重复被他们推翻的人曾经犯过的错,敲榨起老百姓。这就形成一个怪圈:贫穷,贫穷,再贫穷,从生到死都是赤贫。
    李隽感慨万千,对中国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举双手赞成,心想自己可以从现代科技中选择一些适合当时条件的技术进行推广,把烧饼做大,让国家和百姓都有吃的,不用再因为争食而发生矛盾,甚到发生战争。
    提高粮食产量固然是好,文天祥他们做梦都想,鉴于当时的科技水平,只能是个美好的梦。历朝历代,都曾为农业投入了不少,收效甚微,李隽提到这一让人伤脑筋的事情,文天祥他们的脑袋一下子大了许多。
    李隽明白他们的心思,微微一笑,道:“我绘制的水泥窑除了可以烧制水泥以外,还可以生产硅肥,配合腐质土,农家肥,能够提高一到四成的产量。硅肥的生产和使用,要在大宋境内全面推广。嗯,先在有条件的地方先推广,等条件成熟了再推行到全国。”
    农作物的肥份主要是氮磷钾三元素,现代研究表明使用化肥可以增加产量百分之四十到百分之五十。氮肥是最主要的肥份,化学生产的工艺过于复杂,根本就不是南宋的科技水平和工业水平能够承受的,生产氮肥好比千年前的人类梦想飞天一样遥远,不可企及。
    磷肥的生产要使用硫酸和耐腐蚀材料,这也是南宋当时的工业水平不能承受的事情。
    钾肥的工艺要简单一些,也不是仓促之间就能生产出来的。唯有含有多种元素的硅肥可以在不改造水泥窑的条件下生产出来,效果虽然不如氮磷钾三种化肥明显,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我们国家有很多小水泥厂,生产出的水泥没有太大的市场竞争力,为了促进小水泥厂的转产增效,曾经推行了一个硅肥项目,李隽是知道的,思虑之后,决定把这一用得上的肥料生产出来。
    硅肥生产一事,在李隽的推动下,很好地被推行,收到了很好的效果,粮食产量得到极大的提高,根除了妇女终生喝粥这一历史悲剧,完成了李隽的一大心愿。(按:硅肥的主要原料是石灰质原料和粘土质原料,燃料为煤。投料前和烧制完成后都要粉碎成粒。当时,没有粉碎设备,李隽考虑之后,结合实际设计了一套使用畜力和水力的粉碎机械,效果和现在的粉碎设备比起来效果差得太多了,在当时还是一个了不起的发明,更重要的是能够完成粉碎任务,就是时间长些而已。每亩使用50~~125Kg硅肥,可以增产8%~~35%。)
    能够提高如此之多的产量,文天祥他们做梦都想不到,一个个摆出了惊诧莫铭的表情。这不能怪文天祥,实在是李隽的想法有点匪夷所思。李隽推行硅肥,是历史上最早使用化学肥料的大事件,比欧洲早了六百年。
    就在文天祥他们震惊的时候,李隽接下来说的话让他们惊奇得跳起来。
    说了这么多话,比讲课还累,李隽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接着道:“提高粮食的第二个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改良水稻品种,推行杂交水稻。”
    文天祥他们对杂交稻是什么东西,没有一点概念,脑子里一片空白,根本就不知道。他们和李隽接触久远了,才发现李隽有很多新奇、大胆之极,而又非常适用的想法和创造,真的说得上渊渊若海,深不可测,都瞪大了眼睛望着李隽,静听他解释。
    就是连宠辱不惊的明霞大师也是惊奇不置,睁大了“法眼”看着李隽。
    对于他们的表现,李隽一点也不奇怪,他这个来自千年以后的人,在那个时代最平常的事情,在南宋都有惊世骇俗的效果,李隽见得多了,是见怪不怪。
    “杂交水稻可以大幅提高粮食产量,但是,目前有一个难关,就是要找到野败,培育出稻种。杂交稻有很高的亩产量,缺点也是明显的,就是不能自己制种,只能使用第一代种子,每年每季都得制种。”李隽肯定地下结论:“这点缺点和亩产上千斤比起来根本就算不得什么,好比白玉上的一点小瑕疵,不足一提。”心里想道:“老袁啊,我剽窃了你的成果,要是再说你的坏话,就太对不住你了。嘿嘿,你要是生气的话,就在田埂上跳你的踢踏舞吧,不要扭伤脚就行了。”
    现在,中国的超级杂交水稻在试验田里的亩产量已经达到1200公斤,上千斤的亩产量已经是很低的了,可是在南宋那个时代这是不可想象的,文天祥这个处变不惊的人不由得跳起来,掀翻了茶杯,砸在地上,摔得粉碎,结巴了老半天才道:“皇上,这这这是真的吗?”如此质疑君主那可是大罪,实在是太惊讶了,忍不住。
    陈宜中,赵良淳,高达,陆秀夫和明霞大师也都猛地一下站起来,以不可思议的眼神看着李隽。
    “坐坐坐,都坐下。”李隽一点也不奇怪他们的反应,道:“上千斤的亩产量,这还是比较低的。要是我们做得好,亩产量再高些,两千斤也不是什么难事。”
    亩产上千斤,文天祥他们的心理都难以承受,居然还有更高的两千斤,根本就是无法想象了,文天祥他们都是狠狠地抓住椅子,要不然肯定是一头栽到椅子下面去了。
第十四章 粮食危机(下)(1)
    李隽非常清楚他们的感受,心想不要说文天祥他们这个落后上千年的人,就是他这个现代人听到老友告诉他超级杂交稻在实验田里的亩产量突破1200公斤时还不是差点跳起来了。要是他不是来自现代社会,而是土生土长的宋代人,乍听之下肯定是头脑发热,套用一句时髦的话说叫“当机”了。
    “李毕胡,你进来。”李隽冲外面喊道,一个中年人身穿朝服走了进来,就要行礼,李隽摇手道:“免了吧。这位是司农监的李毕胡,很喜欢研究农业技术,头脑不错,思路新颖,我把有关杂交稻的知识教给他了。宜中,你去广州带上李毕胡和他的助手,到海南岛去,派人给他,开出实验田,培养新品种水稻。这是大宋第一块杂交稻试验田,就叫大宋南江农场。”
    李隽和中国“杂交稻之父”是至交好友,对中国杂交稻研究的历程非常清楚,袁教授最初提出杂交稻理论,需要雄蕊不育的水稻植株。为了寻找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植株,袁教授历时六年一朵花一朵花去排查,始终没有找到。最后来到海南岛,他的助手李必湖终于在南江农场一条山沟里找到这枚植株,取名叫“野败”。
    野败的发现在杂交稻的历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突破了无法培养杂交稻品种的瓶颈,才把袁教授提出的理论变成了现实。
    李隽非常清楚一个残酷的现实,那就是他根本无法进行实验室的研究,好在他得到袁教授的言传身教,对杂交稻的方方面面都熟稔于胸,知道结果,不用再重走袁教授走过的路,只要做好田间管理,培养好种子就行了。至于基因研究这些复杂的试验,还是让袁教授去伤脑筋吧。要不然,他的精力过旺,老是跳踢踏舞。
    (按:我们都知道番茄好吃,谁又能想象第一个吃番茄的人是怀着必死的决心去尝试的。要是我们现代人再学第一个人那样怀着必死的决心去吃番茄,肯定会给人当成神经错乱,原因在于人们都知道番茄可以食用这一结果。李隽敢于在南宋推行杂交稻是因为他知道杂交稻的研究结果,不必再走袁教授曾经走过的路。)
    李隽也清楚,由于时代的差距,技术水平的距离太大,要想把亩产量提高到现代产量估计是不太可能的,但是,只要不是太差,取得比现有品种高得多的亩产量还是大有希望。
    李隽严肃地道:“杂交稻一事,事关重大,一定要尽快进行。”
    陈宜中和李毕胡齐道:“臣遵旨。”
    李隽望着远方,怔怔地出神,思绪已经回到战火纷飞的年代,他亲身经历的朝鲜战争。志愿军的后勤本就很脆弱,再给美国飞机地毯式轰炸,无异于雪上加霜,给养很难运到前线。志愿军战士就靠炒面充饥,一把炒面一口雪。就是这样,炒面还没有多余的,还是定量的,志愿军战士饿了就只有吃雪块。朝鲜半岛的天气比中国寒冷,大冬天的,志愿军战士还身穿单衣,本就处在饥寒交迫中,雪块下肚融化,吸收了内脏的热量,体温骤降,死于冻饿的不在少数。据李隽的记忆,因冻饿而死在他怀里的战友不下二十个之多。
    这是铁的教训,使李隽得出一个结论:一支优秀的军队不仅仅要有精良的装备、良好的训练、顽强的战斗意志、严明的纪律、处于领先地位的战略战术,还要有充足的后勤保障,一日三餐不缺,吃饱了才有力气打仗。
    “一定要解决吃饭穿衣问题,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李隽暗暗下定决心,道:“不仅水稻可以通过杂交获得优良品种,就是猪马牛羊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优良品种,生长周期缩短。鉴于目前局势紧张,我决定还是在广州进行培育。这事,宜中切不可掉以轻心,别以为事情太小,不重视。这事的关系极大,你也知道在我朝很多贫穷的地方,有很多人从出生到死去,一辈子吃肉的次数也就那么几次,扳着手指头都数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