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至于连弩,在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过一直以来,连弩技术都没有太大的发展,一些连弩顶多是能够连发二三箭,比较著名的就是当年飞将军李广所用的汉大黄参连弩,但是也达不到连发十箭的程度。
“元弩?”阿斗捧着手中地弩。喃喃念叨着元戎弩便是诸葛连弩地另一个名字。
“丞相。有此利器为何不早点拿出来。”阿斗话虽然这么说。但是语气中并没有丝毫责怪地意思。
“太子殿下元戎弩制造起来颇为不容易。而且弊端很多。就拿这箭矢来说吧戎弩所用地箭矢必须是八寸长。无论是长一分或者是短一分。都无法使用。而且此弩可连发十箭。威力虽然巨大。但是对箭矢地消耗也非常大。”诸葛亮说着。拿起箭盒。接着道:“这箭盒中科放十箭。不过这十箭只需须臾之间便可以射出。大战当中。就是一人携带箭矢百支也只能够供片刻使用。”
阿斗点了点头。诸葛亮地意思就是这诸葛连弩地箭需要特制地。这八寸地箭比一般得见箭要短上许多。所用不是特制地箭矢。诸葛连弩是不能使用地。可是偏偏这种诸葛连弩对于箭矢地消耗非常大。而若是箭矢少了。则无法形成战斗力。所用使用诸葛连弩。实际上是对后勤补给地一场考验。
虽然箭矢比较短。但是诸葛弩地射程却不短。比鲜卑和匈奴人弓箭地射程要远地许多。而且连弩射速极快。可以迅速射出十支箭矢。这些箭矢对于胡人那些轻骑兵杀伤力还是极大地。
“丞相。现在有多少弩和箭矢?”阿斗开口问道。弩和箭矢地数量。是阿斗比较关心地一个问题。
“这段时间,我在汉中已经造出了五千元戎弩,至于箭矢嘛……仅仅有五十万支。”诸葛亮答道。
五十万支箭,数目听起来并不算少,但是真正消耗起来,却消耗的飞快。当年诸葛亮草船借箭,一夜时间,曹军就射出来十几万支箭矢。而诸葛连弩的射速要比普通弓箭手射箭快的多。五十万之间平均到五千柄诸葛连弩上面,一柄连弩也只有一百支箭而已。在真正的大战当中,五十万支箭矢根本经不起多长时间的消耗。
“看来咱们要多造些箭矢了。”阿斗轻轻的叹了口气。
“太子殿下放心,我已经命马良前去赶造箭矢一百万支。”诸葛亮答道。
当年赤壁之战时候,周瑜为难诸葛亮,曾经命诸葛亮十日内造十万支箭。这已经算是一个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了。一百万支箭矢,不知道要造到什么时候,而如今刘
在长安,雍州百姓处在水深火热当中,出兵一事迫+军肯定没有时间等待马良造好这一百万支箭。
“哎,远水解不了近渴……”阿斗有些无奈的摇了摇头,而且阿斗抬头看诸葛亮,突然发现诸葛亮仍然是那么一副自信满满的样子。
这诸葛亮肯定还有后招!果然是个无限底牌的家伙。
“丞相,你那里是不是还有什么好东西没拿出来?”阿斗开口问道。
“哈哈哈,知我者,太子也!”诸葛亮笑着,挥了挥手,冲旁边人说的:“抬上来吧。”
片刻后,三名内扛着一柄长枪走了上来,这枪的确称长枪这个名字,从头到尾,加上枪头足足有两丈五尺长,枪身是有竹子做制成的,铁质的枪头闪着阵阵寒光。
“好长的枪!只是这么长的……”
“太子殿下,这是我特意为对付胡人骑兵所制,以此枪摆在军阵当中,可挡骑兵冲锋,竹子有弹性,枪可以达到两丈五尺,若是以木头为枪身,只能制造两丈的枪身。”诸葛亮答道。
“此枪为何名?”
“还没有名字,就请太子殿下赐名。”
“这是丞相所造,就叫诸吧。”阿斗说着,突然想起来了自己从南蛮弄来的藤甲,于是开口说道:“丞相,我这里也有一个好东西。来人,去取一间藤甲过来。”
张捧着一副藤甲走了过来,阿斗一指,开口说道:“丞相,我征讨南蛮的时候,遇到一个乌戈国人,他们的战士全都是身穿藤甲。”
“藤甲?就这个么?”诸葛亮拿过藤甲,而后突然发现,上面油腻腻的一层,占了诸葛亮一手。
“太子殿下,此甲好像是用山中藤条所至,上面油腻,好像是用油泡过,重量倒是不沉,不过此藤条所编制的铠甲有何用?”
“军师,你用剑砍来试试。”
诸葛亮并不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人,虽然比起那些武将来,诸葛亮差得远,但是舞个剑还是没问题的。
诸葛亮从旁边张~手中接过一把剑,而后向着藤甲刺了过去。
如今诸葛亮也不过四十岁,正是身强力壮的时候,这一剑刺过去,穿透一般的皮甲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当诸葛亮刺上这藤甲的时候,却怎么也刺不进去了。
诸葛亮平日就好舞弄机关巧计之类的东西,但是却从来没有见过一副藤条编制的铠甲能够刀枪不入,诸葛亮此时也顾不得藤甲上面的油腻,双手将藤甲捧起来,仔细的打量起来。
“丞相大人,这疼架势乌戈国人所制,据说是用藤条用油泡半年后,拿出来晒干然后再浸泡半年,如此几十次,放才能成甲。”
“几十次?那制造这一副藤甲岂不是要十几二十年的时间?”诸葛亮小吃了一惊,在诸葛亮看来打造衣服精良的铁甲也花费不了多少时间,用十几二十年的时间在铸造一副铠甲实在是太费时间了。
诸葛亮轻轻的摸着藤甲表面,而后略微的摇了摇头:“此甲虽好,穿起来也十分轻便、刀枪不入,但是却怕火攻,用油浸泡过的藤甲,岂不是一点就着。”
“丞相说的不错,这藤甲的确是十分怕火。不过这藤甲却能够阻挡箭矢,若是我们的士兵穿着这藤甲,匈奴人和鲜卑人的箭矢则不足为惧。”
因为双边马蹬和高桥马鞍还没有普及的原因,匈奴人和鲜卑人轻骑兵最主要的战法还是凭借着机动力游骑,利用箭矢扰乱汉人的步兵军阵。而这些箭矢也是很最让步兵头疼的事情。
对付骑兵,步兵军阵一般都会摆放的比较密集,胡人骑兵一轮弓箭射过以后,无论如何都能够对步兵军阵造成一定的伤亡。而若是有这个藤甲的话,胡人的骑射就不能对汉军造成伤害,缺少了箭矢的威胁,胡人骑兵的威力就小了很多,若是再加上诸葛连弩和诸葛枪的配合,凭借着胡人那些骑兵想强冲身穿藤甲的步兵军阵,和找死没有区别。
诸葛亮的眼光自然能够明白这藤甲的意义,只要不遇到火攻,藤甲就算是无敌的存在。雍州平原多少狭窄的地方适合火攻,藤甲兵不需要太多的顾忌,实用性要远比在南中强得多。
“太子殿下,这样的藤甲,一共有多少?”现在诸葛亮最担心的就是藤甲数目太少,而且制造周期又长,无法装备大军形成战斗力。
阿斗伸出三个手指头:“一共有三万副。”
—————
回家了,明天恢复稳定更新了。求下月票。(未完待续,如欲知后事如何,请登陆www**,章节更多,支持作者,支持正版阅读!)
第一第四卷 登基 第九十八章 定计
竟然有三万副藤甲!”诸葛亮那波澜不惊的脸上挂容。
藤甲的实用性很强,不过却是需要十几二十年才能够制成一副。所以诸葛亮最担心的是藤甲数量太少,无法形成战斗力。不过如今既然有三万藤甲,足可以装备三万大军。三万人放到哪里,都是一股很强大的战斗力。更何况这三万人还是各个刀枪不入。
“丞相,我想走子午谷。
”阿斗突然开口说道。
“走子午谷?”诸葛亮一愣,而后马上明白过来,阿斗这是要带领藤甲兵走子午谷突袭兵围长安的胡人联军。
子午谷距离长最近,而且道路险阻,一般走子午谷肯定是为了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不过同样因为子午谷道路难行,顶多能够维持五千人马行军,如今围城胡人士兵可是有几十万,五千人出现在长安城下,根本难以起到作用。
诸葛亮摇了摇头:“太子殿,此事还是循序渐进的好。如今胡人大军遍布在雍州,我们还是应当出祁山,慢慢向东推进。而且还可以配合陛下长安城中大军两面夹击胡人。”
“丞相,我这次想将胡人的兵马全都留在雍州,一个也别放跑了!若是出祁山,胡人必有察觉,若是胡人提前跑掉了,日后必成大患。”
“子午谷道路难行,顶多能够有五人通行,如何能挡得住胡人几十万大军?你仅仅凭着五千人马,就算胡人想跑,也拦不住!”诸葛亮开口说道。
“丞相错了,不是五千是三万!”阿斗笑着说道。
“三万?”诸葛亮愣了愣。而后马明白过来:“你说地是三万藤甲兵?”
“不错。就是三万藤甲兵。这藤甲刀枪不:避箭矢。正是胡人骑兵地可行。只要站好阵势是十万胡人大军。也无法冲垮三万藤甲兵地阵势!”
“太子殿下。子午谷地道路本无法容许三万人行军。仅仅粮草就供应不上。”
“丞相。这藤甲比一般地铠甲轻了许多。身穿藤甲就是说可以多带不少地粮食。”阿斗答道。
“那也不可。即便是能够多带粮草。但是子午谷内道路难行。三万人走出谷。恐怕要减员两成以上!而且山路难行。哪怕是成功地走出了子午谷会后继无力。疲惫不堪以作战。”
“这个丞相就更不用担心了。我南征地时候曾经收降了一银冶洞洞主名叫杨锋。杨锋麾下有三万大军披甲执戈。穿山越岭如履平地。所以我想以这三万人身披藤甲。走子午谷突袭胡人。”
“太子殿下,这三万人到底是蛮人,缺乏训练,战力难比我军精锐,恐怕难以担当此重任。”
“丞相,我准备在明年四月份的时候出兵子午谷,五月份时候到达长安,从现在开始到明年四月这段时间正好可以训练这三万蛮兵。而且马良那边也需要时间来制造箭矢,而且我想丞相你那边也需要时间调配粮草和兵马吧。”
诸葛亮点了点头,雍州仅仅三胡加起来就有四十万,所以这次支援雍州,最少要派十万人马。而诸葛亮也计算过,除了汉中留守的一些人马以外,还需要加上阿斗刚刚带回来的南征大军、江州张任处调来了两万人,再加上一些蛮族士兵,凑十五万人是绝对没有问题的。而关键的是十五万人的粮草问题。
今年无论是汉中还是西川都没有遭到大灾,粮食算得上是丰收,最近刚刚收上来的新粮正好可以用来解决这次出兵支援刘备的粮草问题。但是无论是粮草的调配,还是士兵的调整,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十五万人再加上粮草的调动,至少也要几个月的时间,到明年的二三月份才能够完成。也就是说支援刘备,最快也要到明年的二三月份才能够出兵。
诸葛亮想起阿斗刚刚所说的,要在四月出兵,五月到达,而且还要将胡人全都拦住雍州,准备全歼胡人部队。可是胡人有四十万大军,若是加上尚在凉州的羌族与族,人数会更多,就算是蜀中去二十万援军,再加上刘备手中的人马,在人数也也只能够跟胡人相当,若是与胡人大军正面作战,何以谈得上全歼胡人?
阿斗说要全歼胡人大军,自然不是无的放矢,突然间,诸葛亮明白过来,阿斗单单挑四月出兵,其中肯定有计谋。
“太子可是要水淹胡军?”诸葛亮突然开口问道。
阿斗微微一错愕,而后点了点头:“丞相说的不错,我正是准备水淹胡人!雍州之地有渭水、泾河跟黄河,所以我准备在五月到达雍州,然后蓄水一月,等到六七月份水量充足的时候,凿开拦河坝,水淹胡人大军!”
诸葛亮倒吸了一口冷气。三国时代中国中西部地区可不想是现在这么干旱,而雍州境内,黄河只是次要的,最主要的还是渭水。
渭水是黄河最大的一条支流,而泾河则是渭水最大的一条支流。平常人们所说的关中
野,都是在渭水河泾河附近。而雍州百姓也经常取来灌,比较著名的郑国渠,就建在泾河之上。
渭水是黄河的支流,也是关中最重要的漕运所在,其流域打不飞为黄土覆盖,土壤质地松散,特别是附近百姓为了开垦农田,长期滥垦乱伐,破坏了不少的植被,使得渭水河流内含泥沙量也比较大。水中含沙量比较大,也就会使得河床不断地被抬高。
在枯水期,渭水的水量严重不足,影响水道的连续性,可是到了水量丰富的季节,因为河床失稳,有很容易引发洪水。所以一旦渭水决口,整个雍州大部分地方都会变成一片泽国。
想到这里葛亮立刻叫道:“太子殿下,绝对不可!此计万万不可行!一旦渭水决口,渭水两岸都会变成一片泽国千里沃野也会被洪水所淹没。雍州的根本就在这渭水两岸,若是被淹了,渭水沿岸的百姓岂不是要流离失所家可归了!”
“丞相,胡人进入雍州,烧杀抢掠雍州的百姓一样是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而且还会遭到胡人的毒手!至于那沃野千里,等到水退去一样能够耕种,只是少了一年的收成罢了!用这一年的收成换取胡人元气大伤,值了!”
看到诸葛亮还犹豫,阿斗接着劝道:“丞相,粮食没了,我们可以再种!房子没了们也可以再建!可是若是百姓都被胡人杀光了,又有谁来种粮食?谁来建房子?水淹雍州之地虽然是万不得已之计,但是也是必行之计。虽然会使得雍州百姓流离失所是同样可以让鲜卑、匈奴和族人元气大伤,三十年内难成我中原之患。”
“太子殿下此举会伤到不的无辜百姓,有伤天和啊!”
“丞相,什么是和?难道死的人少就是天和么?人死多了就是有伤天和么?那从黄巾起义到现在,我中原又死了多少人!若是引渭水淹雍州,可能会死不少的无辜百姓,也会有大量的百姓无家可归,但是今天的牺牲,却能够换来后世子孙的平安。我们现在伤了胡人的元气,未来几十年,我们中原的百姓就不用再担心胡人的袭扰。哪怕是现在雍州变成一片泽国,但是少则三五年,多则十年,雍州又会恢复到往日的繁华。如果这次我们不能趁着这个机会大伤胡人元气,被胡人逃到了草原上,那么明年、后年,乃至以后每一年,胡人都会侵扰我边疆,屠杀我百姓,抢掠我财物。如今中原已经乱了这么多年,元气以伤,要是放过这个好机会,说不定我们要向当年高祖那样,隐忍三世方可大破匈奴!”
诸葛亮微微一错愕,阿斗说的是,食年年都能种,房子随时都能建。但是若是胡人不断的来抢掠骚扰,有粮食,有房子又能如何,种出来的粮食还不是会被胡人抢走,盖好的房子一样会被胡人烧掉!
当年高祖刘邦趁着下一统之势,本想击溃匈奴,反而被围白登。而后经历了文景二世的修养,等到武帝时期,方才能够凭着三世人积累起来的国力击败匈奴。而如今中原连年战乱,诸侯割据的几十年,虽然现在三国鼎立之势已城,但是留下的这个烂摊子,跟汉初时候差不多,可是那草原上的鲜卑人,却比当年的匈奴还要强大。唯一不同的是,如今鲜卑人并不团结,分成了三部。可是难保以后鲜卑人会不会出现一个强人,一统鲜卑各部,到那时候,一个强大的鲜卑,将不是三国任何一方能够独自力敌的。
诸葛亮突然意识到,一场大,可能会毁掉大半个雍州,但是对于整个中原的百姓来说,对于所有的汉族子民来说,这场大水说不定会是一场好事!
“臣明白了!”诸葛亮深深地吸了口气,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