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除掉阉党之后,崇祯帝亲自选拔了一批大臣,还下诏甄别被魏忠贤杀害或削夺职权的官员,该平反的平反,该起用的起用,一时之间朝廷风气耳目一新,京畿内外民心大快。
  崇祯帝即位后,自奉特别节俭。他亲自带头穿浆洗过的旧衣,将许多金银制品都拿到银作局化掉充饷。由于国家财政困难,他多次减少皇帝开支,遣散宫中大批宫女。崇祯帝没有特殊嗜好,吃穿住用一概不讲究,声色犬马统统不沾身。
  崇祯帝的勤政超过了任何帝王,工作起来不分昼夜。平时白天在文华殿批阅奏章,接见群臣,晚上在乾清宫看奏章,军情紧急时他连续几个昼夜不休息。同时,一道道诏谕传遍天下,罢除了为皇室服务的一切不急之役,与民休息;撤回了天下镇守太监,严禁宦官干政,严禁官员结交太监;向边镇发去银两,安定军心;戒谕官僚结党,建立完备的监察制度。这一道道诏令在帝国臣民心中唤起了希望。
  在用人方面,崇祯帝虽然没有做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但颇具慧眼,他提拔任用的袁崇焕、洪承畴、吴三桂、郑成功、史可法等都是兼具文采武略,足以独当一面的杰出人物。
  崇祯帝是个有远大抱负的皇帝,如果不是生在明朝末年,如果从他哥哥明熹宗手中接过的不是一个烂摊子,他可能会做出一番令人称颂的业绩来,但此时的明朝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治了,他的所作所为也就自然透出一种强烈的悲剧意味。
  昏君行径
  崇祯帝以一己之力除掉魏忠贤一事,显然让他对于自己的政治才能产生了过高的估计。他在此后十余年的统治中,事事独断,事事亲为,过度迷信自己的能力,这样,他的自信,慢慢地变成了自负,变成了刚愎自用,并进而一意孤行,一旦败之,就文过饰非,拉过大臣当替罪羊,侥幸成之,则愈发自负,越陷越深。
  陈新甲一案就充分体现了崇祯帝的虚伪、昏庸和冷酷无情。
  松锦失守之后,崇祯便想和清军议和,以便专心对付起义军。兵部尚书陈新甲暗中与皇帝筹划讲和。一日,崇祯派亲信又送一道亲笔诏书给陈新甲,催他尽快设法议和。陈新甲不在家,那人便将密诏留在了书案上,陈家的书童误以为是普通的《塘报》(各省驻京人员所抄录的一般性上谕与奏章),就拿出去交给各部门传抄。这样一来,皇帝暗中主持和议的事就公开了出来,群臣哗然,立刻上奏章反对。崇祯帝无法抵赖,恼怒之余下旨:陈新甲着即斩决。理由是流寇破城,害死皇帝的亲藩(李自成破开封,烹杀福王),兵部尚书应负全责。
  被崇祯帝冤杀的大臣绝不止陈新甲一人,而且往往是干正事的被杀,不干正事的下场还好一点。一代名将袁崇焕是明朝后期最有能力、最忠君爱国的大臣,而他的结局也是最凄惨的。冤杀袁崇焕是崇祯帝犯下的最严重、最不可饶恕的错误。
  当初,崇祯帝是非常信任袁崇焕的,任命他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将整个对金(即后金,清朝前身)防务都交给了他。袁崇焕也没有辜负皇帝的期望,打了很多漂亮仗,致使明朝的劲敌努尔哈赤在宁锦兵败后连伤带病郁郁而死。
  公元1629年十月,皇太极率领几十万后金军绕道直扑明朝都城北京。镇守辽西的袁崇焕得到情报,立即率领明军赶到北京,与敌展开激战。此时,魏忠贤的余党散布谣言,说后金兵绕道进京完全是袁崇焕引进来的。皇太极也利用在北京城下俘虏的两个太监陷害袁崇焕,他在军营中广泛散布与袁督师有约在先的谣言,并故意让那两个太监听到,然后放了他们。这两个太监回到宫中便把听到的秘密消息报告给了崇祯帝,昏庸的崇祯帝竟然深信不疑,立即下令逮捕了袁崇焕。两个月后,后金军队撤走,崇祯帝下令将袁崇焕凌迟处死,从而自毁长城,导致明朝败局一发而不可收。
  暴君手段
  崇祯帝1627年即位,次年改元崇祯。就在崇祯元年,陕西北部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一时间波诡云谲,风起浪涌,大明王朝疲于应付,回天乏力,除了内患,还有万历以来长期存在的外忧:后金汗国的不断侵扰。
  在这样的严峻形势下,军事领导特别是兵部尚书的职位就凸显出来,变得异常重要,同时也尤其难当,而崇祯帝喜怒无常,动则委过与人的性格更使将领尚书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崇祯帝暴君的一面在此也显露无遗。据说崇祯朝任兵部尚书或挂兵部尚书衔的先后近二十人中,除卢象升殉国,洪承畴降清外,竟全部先后死于崇祯的旨意。其中虽有几个该死之人,但往往是功劳越大,死得越惨,令忠臣心冷,叫敌人拍手称快。
  崇祯帝最残忍、最嗜血的行为就是以凌迟杀害了一代名将袁崇焕。凌迟,就是俗语中的千刀万剐,是历史上最最残酷的刑罚。仅此一案就足以把崇祯帝钉在暴君的耻辱柱上。
  崇祯帝的残忍在明朝灭亡的最后时刻又一次暴露出来。1644年三月,李自成的起义军攻入北京城。大势已去的崇祯帝送走三个皇子后,下令皇后和所有的妃嫔统统自裁,自己提着剑发疯似的四处乱砍。在砍死几个妃嫔后,他来到了长平公主居住的寿宁宫,一边声嘶力竭地大喊:“你为何生在帝王之家!”,一边挥剑砍下,长平公主顿时血流如注,倒在血泊之中。之后,崇祯帝又去昭仁殿杀死了昭仁公主。
  庸君形状
  崇祯帝并不是不想把国家治理好,但他没有足够的治理国家的能力,犹如小学生没有写出博士论文的能力一样。他精力充沛,沾沾自喜于自己明智的措施,但发脾气的时候也不可理喻。他对自己的错误永远有动听的掩饰,绝不寻求更正,却渴望他的部下歌颂他英明。
  崇祯帝深知宦官的弊害,所以当权后立即把阉党清除。但他不久就发现只有宦官最忠贞,于是一切恢复原状,而且更变本加厉,大量的派出“监视宦官”到各军区,各重要城市去监视主管首长,这种行径完全是他刚刚撤销的监军制度的复活。
  虽然崇祯帝自认“非亡国之君”,但面对已成燎原之势的农民起义军和强悍好战的关外铁骑,却束手无策,无力招架,只有仰天长叹,痛哭流涕的份儿,完全是一副庸君的模样,当年剿除魏阉集团时的沉稳老练,冷静自信都跑到爪哇国去了。
  1644年初,李自成逼近北京,京师局势日益危急,而此时明朝国库已经告罄,根本无力御敌。崇祯帝只得下令勋爵百官捐助,可这些有钱的主儿到这时都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穷,根本不理会亡国降至。折腾了一个月,崇祯帝仅弄到区区二十万两白银,而大顺军进城后,从文武百官、太监贵族手中搜出的金银多达两千余万两。
  对于一个连文武百官都管不了的皇帝来说,要想打败造反者,战胜入侵者注定是镜花水月,注定是痴人说梦,注定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仁君姿态
  实事求是地讲,崇祯帝还是有一些爱民之心的。即位之初,他就颁布诏令,与民休息,停止为皇家服务的土木营造、织造烧造、珠宝采办等活动,取消受灾地区的徭役赋税,他还不断地宣布“减膳”、“撤乐”,削减后宫开支,减轻百姓负担。可惜,在他统治的中后期,内忧外患搞得他焦头烂额,心力交瘁,再也没有心思关心子民的疾苦、百姓的死活了。
  就在崇祯帝自缢煤山(即现在的景山)之前,他的爱民之心又一次迸发出来,在内衣上留下了这样的遗言:……我死后没有面目见祖宗于地下,请去掉我的帽子衣服,把头发披到我脸上。任凭逆贼割裂我的尸体,不要杀伤人民一人。
  直到这时,崇祯帝才想起他的百姓子民,可惜为时已晚,百姓们看到他的遗言,顶多会在评价他时加一点同情分,而绝对不会对他心存感激。
  从即位时和临死前爱民之心的两次凸显,我们可以看到崇祯帝性格中非常突出的一面:易于冲动。容易冲动的人是不适合搞政治的,更不用说当位于政治巅峰的皇帝了,更不用说当千疮百孔、植物人似的晚明的皇帝了。
  第85章 收复台湾之后的郑成功
  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故事大家肯定都非常熟悉,而且会想当然地认为,从那以后郑成功就像童话中的王子与公主一样过着快乐幸福的生活。但是,事实却远非人们想象的那么美满,实际上,就在收复台湾的战役刚刚开始时,郑成功已经步入了他人生的最后一年。
  公元1661年四月底,郑成功率军经由鹿耳门海道进入台江内海并于禾寮港(今台南市北区开元寺附近)登陆,五月初攻取赤嵌城(今台南市赤嵌楼附近),荷兰守军出降。1662年一月,郑成功开始炮轰荷兰人在台湾的统治中心台湾城(今台南市安平古堡附近),二月,统治台湾近四十年的荷兰人向郑成功屈服,退出台湾。
  收复台湾之时,郑成功写下了下面这首《复台》诗:
  开辟荆榛逐荷夷,
  十年始克复先基。
  田横尚有三千客,
  茹苦间关不忍离。
  台湾光复之后,郑成功祭告山川,颁布屯垦令,开始了对台湾的开发建设。他下令屯垦的范围,北达噶玛兰(今宜兰),南至琅峤(今恒春),后因大肚土番与琅峤番人的反抗而放缓了屯垦进程。郑成功实际统治的区域大约是从二林(今彰化县二林镇)到茄藤(今屏东县佳冬乡)之间。
  郑成功收复台湾继续抗清等于昭告天下他将抗战到底,永远不会向清政府屈服,清朝统治者对郑成功曾经抱有的一点点希望伴随着台湾的收复彻底地破灭了,控制在他们手中的郑芝龙(郑成功之父,已经降清)也就完全失去了价值,只有死路一条了,于是,他们以牙还牙,把郑芝龙一家推上了刑场。噩耗传来,郑成功面北而泣,悲不自胜,虽然他痛恨父亲的叛国求荣,但毕竟他是父亲的亲生儿子,曾深受父亲的宠爱啊,而且被害的是一大家子人啊!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正当郑成功深陷丧父之痛时,四月间,南明的最后一个皇帝,永历帝朱由榔被汉奸吴三桂杀死于缅甸的消息传到了台湾。虽然他没有见过永历帝,但那一直是他心中的一面写着“大明”的旗帜。如今,大明仅存的这面旗帜也倒下了,他为之流汗流血流泪近二十年的大明刹那间变得虚无缥缈、若有若无了,他怎能不痛彻心肺!
  尽管内心承受着巨大的痛苦,郑成功依然在努力尽着一个中国将军的义务。
  早在1657年,郑成功就曾经致函给爪哇岛巴达维亚的一位华侨甲必丹,要求他停止与菲律宾的西班牙殖民者进行贸易往来。郑成功曾多次对菲律宾华侨表示关切,并提出要率兵攻取菲律宾,以惩罚曾两次屠杀华侨的西班牙人。1662年,郑成功攻下台湾后,遣使到菲律宾向西班牙总督递交国书,谴责其杀戮掠夺华侨的罪行,严令其改邪归正,俯首纳贡,但西班牙人反而因此在马尼拉进行了第三次针对华侨的屠杀。
  郑成功闻讯大怒,决定挥师征讨,为华侨报仇。他一面抚恤安置从菲律宾逃到台湾的华侨,一方面组织筹备军队,派人暗中与在菲律宾的华侨联络,以便在开战时里应外合,智胜敌军。遗憾的是,就在郑成功准备出兵之前,他听到了一个让他难以接受的消息:他的儿子郑经在厦门与家中的乳母陈氏通奸,并且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个消息成了从心理上压倒英雄郑成功的最后一根稻草。
  郑成功是一个治家极严的人,而且又正是心情悲愤的时候,所以他得知儿子的丑闻之后,立即命令部将郑泰处死郑经及乳母。郑泰因不忍而抗命不尊,郑成功更加愤懑不快,偏偏又因为水土不服染上疟疾而病倒在床。在疟疾与郁闷悲痛心情的双重折磨下,郑成功的身体越来越差,最后在这年的五月(1662年6月23日)不幸病逝,死前大呼:“吾有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
  《台湾县志》记载:“国姓公卧病当初,五月初二早,忽天昏地暗,黄风大作,初三更风雨交加,台江及安平外海波浪冲天,继而雷震电闪,如山崩地裂……初五日,天平雨晴了,初八日,国姓爷归天。”
  郑成功离开这个世界时只有三十八岁,英年早逝,令人惋惜。屈指算来,他生于1624年,正是台湾被荷兰人侵占的那一年,而去世则恰恰在他收复台湾的这一年,好象冥冥之中他就是为了这个美丽的宝岛而生。
  第86章 大清之亡一纸书
  满清王朝之灭亡,实乃缘于一纸书也。
  此“一纸书”就是孙中山先生1894年初写的《上李傅相书》,后世称为《上李鸿章书》。
  这次上书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
  从中法战争结束到甲午战争爆发的九年,即1885年到1894年,是中国在十九世纪下半叶一段最好的时期。在此期间,国内无大乱,远东的国际环境缓和,中国与西方各国都处于和平状态。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历经三十年,效果明显,国内外战场上取得一系列胜利:左宗棠击败沙俄,成功收复新疆;冯子才在镇南关及谅山之役中大败法军;刘永福的黑旗军屡创法军;摧毁日本兵配合朝鲜开化党人制造的政变。当时,中国的国势并不比日本弱,英国权威人士评论说:“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十九世纪下半叶中国共进行了五次对外战争,中法战争后的《中法和约》是唯一一个没有割地赔款的和约。当时的环境应当说对中国的自强相当有利。
  在这样的国际国内形势下,知识分子中间有不少人幻想当时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李鸿章能够利用他在朝廷的高位,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施行新政,推行改良,从而实现自强之梦,孙中山就是其中的一个代表。出于这种思考,年轻的孙中山决定上书李鸿章。那时,他正在香港西医书院就读。
  1894年1月底,孙中山回到家乡翠亨村闭门谢客,历时十多天写出了洋洋万言、思想精深的鸿文《上李傅相书》,他在其中提出“富国四策”:“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冀望出现一个能够改良时政的政府,采纳他“以农为经,以商为纬,本末具备,巨细毕赅,是即强兵富国之先声,治国平天下之枢纽”的治国谋略,实践他改变苦难民族生存环境的愿望。
  是年二月,孙中山与好友陆皓东一同北上天津拜谒直隶总督李鸿章,当时李担任直隶总督这一要职已长达二十余年之久,同时,他兼理外交,兴办洋务,又与外国人接触颇繁,位尊权大,驰名中外。
  临去天津前,改良派元老郑观应及王韬分别为孙中山写信给李鸿章所信赖的盛宣怀和慕友罗丰禄等人,竭力加以推荐。可是,孙中山虽然不惮路途遥远关山险阻前往天津,并对此次上书做了充分准备,寄予极大期望,然而结果却是热脸贴了冷屁股,事与愿违。“书上后,鸿章虽甚赞许”,但那时中日甲午战争一触即发,军务繁忙的李鸿章正在芦台督师练兵,顾不上这类接见,更无暇考虑这些和平时期的改革建议,仅答复说:“打仗完了,以后再见吧!”孙中山深感失望,“闷闷不乐”回到上海。
  上书受挫之前,在孙中山的思想中,改良处于主导地位,受挫之后,革命和改良在他的头脑中展开了拉锯战。在这种思想状态下,孙中山与好友在六七月间到达北京。此次北京之行让孙中山充分目睹了清政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