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曹操秘史-第9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又过了两年,即建安二十三年(218年)正月,在许县发生了另一起谋反事件,这一次规模很大,影响也很大。
  参加这次谋反的有太医令吉本、少府耿纪、司直韦晃、关中人金以及吉本的两个儿子吉邈、吉穆等人。
  太医令隶属于少府卿,负责皇宫内的医疗保健工作,是司局级干部,吉本本人情况不详。少府卿是太医令的顶头上司,九卿之一,正部长级,负责宫内事务,相当于清代的内务府,耿纪原来在丞相府当过处长(丞相掾),得到曹操的赏识,提拔他担任了侍中、少府聊。
  司直这个官名不常见,但却相当了得,这也是部长级(比二千石)高官,最初是汉武帝时期设置的,辅佐丞相检举百官的不法行为,算是纪检工作,后来撤销,根据《后汉书孝献皇帝纪》记载,建安八年(208年)又重新设置,职责是督察、检举朝中的百官(督中都官)。
  金父子职务不详,但他们不是普通平民,他们出身于京兆尹(今陕西西安一带)的金氏家族,这个家族出过跟袁绍一家有亲戚关系的金日等名臣。金与曹操的心腹近臣王必关系很好,王必此时担任丞相府的秘书长(丞相长史),但不在邺县供职,而是受曹操派遣领兵负责许县的守卫工作(典兵督许中事),是掌握许县局势的关键人物。
  据《三辅决录注》介绍,这几个人之所以结合在一起,是因为“睹汉祚将移,谓可季兴,乃喟然发愤”,也就是想乱中夺权。他们的具体计划是,利用金与王必的私人关系,想办法借机控制王必,或者把王必杀了,之后挟持天子占领许县,然后引当时坐镇荆州的关羽为后援,伺机成事。金先派人设法潜入王必的军营作内应,因为平时关系不错,王必并无防备。夜里,吉邈等纠集了门人、家僮共一千多人突然火烧王必的营门。金的人在里面作内应,事发突然,王必仓促应战,结果被射伤了肩膀。王必不知道是谁挑起的叛乱,带伤逃了出来,因为平时与金关系最好,竟然投奔到金处,可笑的是金不知道来的是王必,还以为是吉邈等人回来了,黑暗中对王必喊道:“王秘书长是不是死了?咱们的大事看来要成了(王长史已死乎?卿曹事立矣)!”
  王必一听吓坏了,赶紧改投他处。据《三国志》记载,王必后来在负责颖川郡屯田工作的中郎将严匡的帮助下,将叛乱平息。
  但是,王必伤势很重,十多天后不治身亡。
  据《献帝春秋》记载,参与此次叛乱的耿纪、韦晃等人全部被抓,曹操下令将他们就地处死。行刑之前,耿纪喊着曹操的名字叫道:“曹操,只恨我做事不周,被这帮小子给耽误了(恨吾不自生意,竟为群儿所误耳)!”韦晃一边跺脚一边抽自己的脸,表示心有不甘(顿首搏颊,以至于死)。
  《山阳公载记》还说,曹操听到王必的死讯,“盛怒”。王必的地位不是很高,但却是曹操绝对的心腹,他很早就跟随曹操,类似于家臣的角色,当年通使长安的重任就交由他来完成。
  曹操命令在许县的汉室百官全部到邺县来接受审查,让当晚参与救火的站在左边,没有救火的站在右边。大家还以为凡参加救火的人不会有罪,于是大部分人都往左边挤。哪知曹操的思路刚好相反,他认为半夜没有跑出来参加救火是正常反应,跑出来的人恐怕都是想参加叛乱的,于是把站在左边的人都杀了(召汉百官诣邺,令救火者左,不救火者右。众人以为救火者必无罪,皆附左。王以为不救火者非助乱,救火乃实贼也,皆杀之)。
  后面这条记载很有名,也最能反映曹操的奸诈和残忍。但细想一下却不大可能,尽管在汉室名义下的百官此时已所剩余无几,但他们在社会上的影响力仍然不能低估,曹操如此轻率地说杀就杀,实在不大可能。不过,借着审理这桩案件,深挖幕后指使,将案件扩大化以借机清除那些平时有不满情绪的人,倒是有可能。
  这次谋反事件余波未定,第二年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的九月,发生了影响更大的魏讽谋反事件。这件事发生在曹操的大本营邺县,钟繇、张绣、王粲、刘、繁钦、杨俊等曹操身边的人,要么因此事被免官、降级,要么有亲属受到牵连。
  《三国志》中有十余处提到此次事件,但却没有集中记述该事件的全过程,综合张绣、钟繇、徐奕、董昭、王粲、陈群、刘、杨俊、王昶、文钦等人的传记以及《世语》《傅子》《魏书》《文章志》《博物记》等书的记载,可以看清这件事大致的来龙去脉。
  魏讽字子京,是曹操老家豫州刺史部沛国人,很有口才,拿《世语》的话说就是有“惑众才”,在邺县很有名气(倾动邺都)。邺县可不是一般的地方,那里什么能人都有,能在社交场所频频亮相并获得追捧,必然是精英中的精英,魏讽就属于这样的人。
  担任魏国相国的钟繇也受其蒙弊,举荐了他。魏讽居然当上钟繇手下负责人事工作的处长(西曹掾),他利用职务便利,与邺县一批上层人士子弟拉上了关系,其中包括张绣的儿子张泉,王粲的两个儿子,刘的弟弟刘伟以及曹操的老乡、曹魏后期的风云人物但在这时还是一名小青年的文钦等人。
  有人看出来魏讽有问题,王昶、傅巽、刘晔都对朋友或家人说过魏讽肯定会造反。刘也劝戒弟弟刘伟,说魏讽这个人不修德行,整天编织关系网,为人华而不实,喜欢沽名钓誉,必将扰乱社会,让刘伟小心些,不要再跟魏讽来往(吾观魏讽,不德行,而专以鸠合为务,华而不实,此直搅世沽名者也。卿其慎之,勿复与通),但是刘伟听不进去。
  要么说明魏讽魅力太大,蛊惑能力太强,要么说明这些高干子弟缺少人生历练,又喜欢出风头、交朋友,稀里糊涂地卷了进去。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都不会有谋反的动机,有的人事后虽然被追究甚至被杀,但多是因为与魏讽来往太密切招致的。
  魏讽的主要支持者是长乐卫尉陈,他手里有兵权,卫尉负责宫室的守卫工作,长乐卫尉负责长乐宫的安全保卫。邺县没有长乐宫,长乐宫通常指太后的寝宫,然而无论汉室还是魏国,此时都没有太后或王太后,陈这个长乐卫尉不知所司何职,不过他手里应该掌握一定兵权,所以魏讽把他作为重点拉拢对象。
  陈其他事迹不详,魏讽跟他约好准备起事,恰在这时曹操率大军西征刘备未归,曹丕留守邺县,正好是个机会。
  但是,据《世语》说陈到举事时产生了恐惧,他将谋反的事向曹丕告发,曹丕当即立断实施抓捕行动,魏讽下狱后被诛,经过对案件的审理,又有一批人被捕,包括上面提到的那几位高干子弟。
  根据《三国志王粲传》的相关记载推断,曹丕不等曹操回来,已经先把魏讽诛杀,还杀了包括王粲两个儿子在内的其他一些人,大概有数十人之多。曹操听到魏讽事件的报告时还在汉中,这时王粲已经故去,据《王粲传》说曹操听到王粲两个儿子受诛连被杀,叹息道:“如果我在,不会让仲宣(王粲字仲宣)绝了后(孤若在,不使仲宣无后)。”
  这一案件波及到不少人,魏国相国钟繇被免职,在家中反省(就家)。当然这只是暂时的,曹操对钟繇的信任没有改变,不久之后钟繇还会出来担任要职,直接负责邺县安全工作的中尉杨俊被降级。
  通过对这一事件的反思,曹操认为魏讽等人之所以敢生叛乱之心,是因为要害部门工作不力,不能做到防患于未然(讽所以敢生乱心,以吾爪牙之臣无遏奸防谋者故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曹操发出了“哪里才能找到像诸葛丰那样的人才来代替杨俊”的感叹。诸葛丰即诸葛亮的先祖,他曾在西汉初年担任过司隶校尉,工作十分出色。
  此时负责魏国人事工作的是尚书桓阶,他向曹操推荐了徐奕。徐奕担任过首任雍州刺史,后来改任魏郡太守,魏国建立后担任尚书,后来被提拔为尚书令,正是桓阶的顶头上司。
  张绣死后被追封为定侯,由儿子张泉继承,食邑二千户,张泉被杀后这一封爵取消。多年前曹操的长子曹昂就死于张绣之手,有人认为曹丕这么利索地杀了张泉,收回封爵,是为大哥报仇。
  刘受到弟弟刘伟的诛连也下了狱,本来要连坐处死,但是刘之前劝刘伟不要与魏讽来往,再加上刘的好朋友陈群竭力向曹操求情,曹操下令免刘死刑,并且恢复原来的职务。
  文钦被关在监狱里,先挨了几百板子,吃尽了苦头,判绝下来仍然是死刑。曹操知道后,考虑到他的父亲文稷曾经立下战功,就饶了文钦一命。
  文钦后来成长为一员猛将,曹魏后期担任过前将军、扬州刺史。他对曹魏感情很深,对司马氏专权十分不满,他与丘俭联兵讨伐司马师,兵败之后逃到吴国,被吴国封为镇北大将军。但由于他跟诸葛亮的侄子、当时在吴国掌握兵权的诸葛诞意见不合,为后者所杀,不过那是四十多年后的事了。
  魏讽事件想必引起了曹操痛切的反思,这些年轻的高干子弟们居然站到了自己的对立面,想想这真可怕。
  第六章 三分天下
  〔赤壁之战后并没有立即形成天下三分的格局,多年后刘备的突然崛起打破了既有的势力版图,孙权也不断向外扩张,曹操的对手们越来越强大。但是曹操也并非一无所获,他降服了张鲁,得到了汉中,而这场胜利竟然来自于一些意外。〕
  【一、豪门的蜜月】
  回过头来看看曹仁北撤以后荆州的情况。
  大约在建安十四年(209年),刘备所表的荆州牧刘琦病逝,刘备趁机兼任了荆州牧(备领荆州牧),但荆州不完全掌握在刘备自己手中,刘备可以无视曹操,他还不能无视孙权。
  为了换取孙权的支持,刘备表孙权为车骑将军,相当于全国武装部队副总司令,总司令是已故的大将军袁绍。袁绍死后曹操并没有担任大将军,理论上车骑将军是目前最高的军职,但这也仅是理论上。
  不过这也不是毫无意义,刘备不付出任何代价就能落个人情,他索性把这个人情做大,同时表孙权兼任徐州牧。
  徐州是曹操的地盘,刘备除了送空头人情之外,还有点挑拨离间的嫌疑。刘备这样做的目的,是向孙权表达救命的谢意和不与之为敌的善意,在荆州立足未稳的刘备,太需要孙权的支持了。曹仁退走后,南郡被刘备和孙权共同占有,根据双方达成的默契,刘备在江南发展,将大本营设在江南的油江口,刘备改其名为公安(今湖北公安),而周瑜占领着南郡的江北地区。
  刘备现在最渴望的是孙权能让出南郡的江北部分,好让自己有一个真正的立足点。为此,刘备专程到京口(今江苏镇江)来见孙权,当面请求,诸葛亮对刘备此行表示忧虑,劝他不要前去,以免遇到危险,但刘备执意前往。
  周瑜对刘备这个人看得比较透,他当时还在南郡主持军务,于是向孙权上书说:“刘备是个枭雄,又有关羽、张飞这样的熊虎之将,不会久居人下。我建议把刘备留在吴地,给他修宫室,让他整天吃喝玩乐,使他与关张二人分隔一方,我趁机发起挑战,大事可定(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
  周瑜认为,如果割地给刘备,刘关张三人必然如“蛟龙得云雨”,一定不是池中之物。
  据《三国志吕范传》记载,时任彭泽郡太守的吕范也建议孙权趁机扣留刘备,不要放他走(范密请留备)。
  孙权何尝看不出刘备是什么人物,吕布、袁绍、曹操都玩不转的人他焉能小视?但孙权对刘备却强硬不起来,因为他此时的日子并不好过。
  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操为解合肥之围正整顿人马以谯县、寿春、合肥等为基地发起东线攻势,孙权不得不全力以赴保东线,此时他既无力量增兵荆州,又不能与刘备闹翻。
  不管刘备真正的实力如何,他的名气就是一张王牌,只要孙刘联盟在,曹操就不能不有所忌惮,在荆州一线就得保持足够的兵力,这样东线的压力可以减轻。
  鲁肃也看到了这一点,据《汉晋春秋》说,鲁肃建议把南郡的江北部分让给刘备,理由是给曹操树个对手,给自己添个盟友,这才是上计(多操之敌,而自为树党,让之上也)。
  孙权同意鲁肃的建议,撤出南郡的江北地区,这就是“借荆州”的来历。其实,孙权让出的并非整个荆州七郡,只是半个南郡。
  从战略上看这的确是高明的一招,孙刘联盟得以巩固。从孙权一方来说,由于受制于东线战事,目前占有整个荆州并徐图益州的时机并未成熟,与其荆州让曹操逐步蚕食,不如通过支持刘备给曹操制造一个强大的对手,对曹操进行制衡。
  据《三国志鲁肃传》记载,曹操听说孙权撤出南郡的消息时正在给人写信,这个消息让他吃惊不小,一紧张笔都掉到了地上(曹公闻权以土地业备,方作书,落笔于地)。
  刘备拥有了南郡,虽然也只是荆州的七分之一,但总算有了自己的地盘,他的动作很快,迅速以南郡为支点向荆州的江南四郡扩展势力,武陵郡太守金旋、长沙郡太守韩玄、桂阳郡太守赵范、零陵郡太守刘度都投降了刘备。刘备任命赵云为桂阳郡太守,任命诸葛亮以军师中郎将的身份督办零陵、长沙、桂阳三郡的赋税,他自己把大本营仍然放在公安。
  刘表过去有一个部将叫黄忠,字汉升,是南阳郡人,刘表任命他为准将(中郎将),与自己的侄子刘磐一起驻军于长沙郡境内,曹操南下荆州时黄忠投降了曹操,曹操提拔黄忠为副军长(裨将军),让他归长沙郡太守韩玄指挥。韩玄这时投降了刘备,黄忠也投身于刘备阵营。
  黄忠如果继续在曹营发展,不知道还会不会成就日后的大名,不过看来有点玄,因为曹军中的一流猛将太多,像黄忠这样的资历和出身,熬出来的几率较小。黄忠在刘备手下进步却很快,他后来离开韩玄直接归刘备指挥,刘备入益州黄忠随行,他作战勇敢,冲锋陷阵,战绩卓著(忠常先登陷阵),逐渐成为刘备手下与关羽、张飞和赵云齐名的猛将。
  到建安十五年(210年),荆州七郡的大体格局已定,在这七个郡里,曹操占有南阳郡,孙权占有江夏郡,刘备占有南郡、零陵郡、长沙郡、桂阳郡和武陵郡,他们三家瓜分了荆州,这种格局将维持相当长一段时间。
  大约在此前后,孙权和刘备阵营先后各有一个人死去,他们的死反而促进了孙权联盟的巩固。
  一个人是周瑜。建安十五年(210年)周瑜去世,时年三十六岁,一般认为他英年早逝与当初在江陵城外所中的那一箭有关。
  周瑜是孙策的好朋友,孙策死后孙权的母亲吴夫人让孙权把周瑜当成兄长来看,周瑜对孙权也很尊重。《三国志》记载,孙权当时名义上只是一个将军,大家跟他在一起礼节都还很简单,只有周瑜每次见孙权都毕恭毕敬,行臣子之礼(是时权位为将军,诸将宾客为礼尚简,而瑜独先尽敬,便执臣节)。
  但是,周瑜在对待孙刘联盟的态度上不如鲁肃积极,他一心防着刘备,直到临死前还向孙权建议由孙权的堂兄奋威将军孙瑜率军攻取益州,自己率军进攻襄阳,同时联合张鲁、马超共拒曹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