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彪受惊一场,被放出来后,他看到汉室衰微,许县都是曹氏的天下,于是对外称自己脚有病(脚挛),十多年里不再出门,避免惹祸。
【五、突破安众防线】
建安二年(197年)九月,曹操东征袁术之战收效不错,斩杀了袁术手下的桥蕤等四将,巩固了东部的汝南郡、陈国、梁国等势力范围。这一仗没有怎么大打,曹操也无心继续扩大战果,他下令迅速回师许县,准备南征张绣。
十一月,曹操率军出发,首先抵达南阳郡最北边的叶县,与驻守在这里的曹洪会合。如果曹操再不来,曹洪可能真守不住了:张绣的部队以凉州军为老底子,战斗力很强,刘表又派邓济等人支援张绣,南阳郡呈现一边倒的态势。
曹操首先进军湖阳,那里有刘表的人马驻守,曹军攻克湖阳,生擒了刘表的部将邓济。之后,曹军转攻舞阴,将其攻克。
在肃清了宛县这些外围后,曹操率军攻打张绣的大本营宛县,进军到水河畔。这里是曹操的伤心之地,去年,他的长子曹昂、侄子曹安民以及心爱的部领典韦都战死在这里。
根据《魏书》记载,曹操在水河畔举行仪式,祭奠阵亡将士。曹操亲自参加祭奠,欷流涕,将士们都深受感动。
但是,建安二年末的这次军事行动却突然中断了一段时间。曹军在宛县一带过的年,之后又回师许县,没有记载显示是张绣、刘表联军打退了曹军的进攻,曹军是自己撤回去的。
还有一种可能,曹军没有回师,仅是曹操带少数人回到了许县。曹操离开主力回到后方,一定是有重大事情需要处理,但具体何事不得而知。后一种的可能性更大,因为曹操在许县仅停留了一个多月,就又回到了南阳郡前线,这次他还带上荀攸一同前往。根据《三国志荀攸传》记载,荀攸劝曹操暂时不要在南面用兵,荀攸说:“张绣与刘表相恃为强,然而张绣只是一股游军,处处要仰仗刘表的接济,刘表一旦不给他提供资助,二人势必分离。不如暂时缓兵,让他们自动分开(可诱而致也);如果我们攻得急,刘表对张绣肯定不能不管,要全力相救。”
事后证明,荀攸的这个分析是有远见的,但曹操考虑到南面的事不能拖下去,必须尽快解决,好让自己无后顾之忧,从而腾出手来对付东面的吕布和刘备。所以他没有采纳荀攸的建议,继续进兵。
在曹军的强大攻势下,张绣的主力离开宛县南撤,退到距宛县一百多里外的穰县(今河南邓县附近)。曹军进攻穰县,与张绣军展开激战,张绣顶不住,急忙向刘表求援。
果然如荀攸分析的那样,张绣之于刘表,就是一面坚固的盾牌,张绣在前面顶不住,刘表不能不管。刘表派兵驰援张绣,史书没有确切记载刘表派了多少人马前来,但这次他一定动了老本,因为他派来的人不仅有驰援穰县的,还悄悄分出一支人马占领了一个战略要地,要给曹军来个前后夹击,让曹军有去无回。
这个地方名叫安众,接下来将让曹军大吃苦头。
穰县城里的张绣迎来了刘表的援军,士气大振,曹操攻城遇阻。张绣在城里作着长期守城的准备,但他突然接到了报告,说曹军主动撤退了。张绣有些不解,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曹军仍然占有优势,何以无缘无故撤退呢?张绣害怕曹操使诈,下令先不要贸然去追。
曹军撤得很快,一路向北而去,张绣看看不像有诈,于是大胆追了上去。张绣有所不知,曹操下令回师并非使计,而是真的,因为许县大后方出了问题。根据《献帝春秋》记载,听说曹军主力南下,田丰劝袁绍趁机袭击许县,将献帝抢到自己这里来。袁绍手下有人叛逃到曹营,提供了上述情报。曹操接报后,认为事关重大,丝毫不敢迟疑,即刻挥师北撤。这件事很蹊跷,史书记载也十分简单。可以猜测的是,要么田丰真有此议,袁绍确实准备发兵袭取许县;要么是袁绍造的谣,目的是不让曹操太顺手;还有一种可能,是贾诩的计策,为了解穰县之围,故意制造谣言,给曹操提供了假情报。
不过,曹操在做出回师决定时,一定是有充分依据的,如果这样看,第一种可能性应该最大。
曹军要回师许县,最快速的推进方式是走南方大道。走这条道就好比上了高速公路,直线距离最短,路也最平坦宽阔。
东汉的南方大道跟东方大道、东北方大道一样,是全国交通网里的骨干线路,它起自洛阳,连结鲁阳、宛县、穰县、襄阳以及南郡的治所江陵(今湖北江陵)、武陵郡的治所汉寿(今湖南常德)。
曹操现在只想火速回师以解许县之危,因此想都没有想,指挥人马沿着南方大道向北疾行。谁知,这条行军路线差点让他们全军覆没。
穰县以北仅二三十里处,是一片山地,地势很险要,南方大道穿山而过,在此形成了一处要塞,此地就是安众。
曹操包围穰县时,没有想过这么快就会撤军,所以忽视了背后的这处要点。刘表的援军恰恰发现了这里很重要,于是分重兵占领,实际上断了曹军的后路。
刘表的人马进入安众要塞后,立即整修防御工事,以南方大道为轴线,以山地为依托,很快建成了一条东西连绵数十里的防线。
曹操率军抵达安众,突然发现过不去了,如果绕道而行,无论向西还是向东都是山区,道路不畅,费时费力不说,敌军依托有利地形更容易袭击自己。安众防线就像一条铁链,牢牢地缚住了急于回师的曹军。
张绣也指挥穰县的人马从后面杀来,曹军面临前后被夹击的不利处境。双方陷入僵持,情况对曹军很不利,虽然人数占优势,但在有限的区域内兵力难以全部展开,在这种情况下,守着有利地形的一方更占优,曹军陷入了所谓的死地。
在此关键时刻,曹操发挥了他在军事上的天才想象力,指挥人马神不知鬼不觉地突破了看似牢不可破的安众防线,并且基本上没有什么损失。
关于这件事,《三国志荀传》说,曹操先是给荀写了封信,说“只要到了安众,必然能打败张绣”,后来果然就把张绣打败了。后来荀见到曹操,讨教破敌的原因,曹操的回答是:“兵法说‘归师勿遏’,而敌人非要阻挡我们的归师,并且跟我们争夺死地,我因此知道他们必败。”
曹操的这番话等于没说,不是所有的归师都能打胜仗,也不是所有在死地里的归师都能起死回生。曹军之所以化险为夷,是因为他们采取了敌人想象不出的作战方式:地道战。
曹军白天与敌人对阵,晚上悄悄在最险要的地段挖掘地道,这项巨大的工程估计颇费了些时日,绝不是一夜之间可成的。根据史书记载,曹军到达安众时是五月,回师到许县荀向曹操讨教破敌秘密的时候已经是七月了,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安众地道挖掘工程量的巨大。
最后,曹军的工兵部队以顽强的毅力挖通了安众防线,曹操指挥人马趁夜遁去。
天亮后,张绣吃惊地发现,数万曹军一夜之间不见了踪影,侦察之后才发现,曹军已从地道里越过了他们精心构筑的防线,张绣立即下令追击。贾诩过来劝张绣不要追,否则必然失败。张绣不听,指挥所部人马以及刘表的参战部队全军压上,沿着曹军撤退路线追击(悉军来追),果然吃了败仗。
他们还没有追上撤退的曹军,就先后迎面遇上了曹军新投入战场的两支生力军,这两支人马不约而同挡住张绣、刘表联军,上来一顿猛打,把张绣、刘表联军打得大败而回。
这两支人马,一支由曹仁带队,一支由李通率领,他们倒不是商量好的统一行动,而是碰巧遇到了一起。
曹仁没有随曹军主力行动,曹操派他肃清宛县附近几个县的残敌,而李通驻守在南阳郡以东的汝南郡,是曹军距此最近的部队。这两个人马都是得知曹军主力被阻于安众防线而前来解围的。赶到时,正好遇着曹操率大队人马从地道里钻出来仓促北撤。
曹操说你们来的正好,张绣必然会率大军追过来,你们就在此打阻击吧。所以,当敌兵杀过来时,正好与他们相遇。
追击不成损失不小,张绣很后悔。谁知贾诩这时又过来力劝张绣立即再追。
张绣以为听错了:“当初没听您的话,结果打了败仗,现在都这样了,为什么还要追?”贾诩说:“现在敌情出现了新变化,去追一定能取胜。”张绣抱着将信将疑的想法派人追击,这一次竟然打了胜仗。
事后张绣请教贾诩胜败的原因。贾诩说:“曹军开始退却,但曹操必然会派精兵断后,我们追击必然失败。打败了我们的追击,他们又会轻军前进,没有料到我们会再来,所以我们就能取胜。”张绣听了,简直佩服得要命。
曹操再征张绣,居然又遭失败,在曹操的军事生涯中,这是绝无仅有的事。
曹操回到许县,对荀攸感慨地说:“没有听先生的话,才造成今天的结果呀(不用君言至是)!”言语之间,对一再败于南阳郡而十分后悔和无奈。
【六、书法家的新任命】
建安三年(198年)曹操再次亲率大军南征张绣,但又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有准备不足,自身的掉以轻心,也有很多偶然因素。曹操刚开始在许县创业便遭遇了这样的军事挫败。
回师以后,并未见袁绍来袭,也许曹操较早得到了情报,迅速回师,让袁绍失去了最佳进攻时间所以放弃了奇袭许县的计划吧。
但是,曹操屡次南征不利,让袁绍有点看笑话的意思,也滋生了袁绍的骄傲情绪。在袁绍看来,未来最主要的对手就是曹操,他们现在虽然都腾不出手来直接对决,但迟早会有那一天。袁绍看到曹操连此前名不见经传的张绣都打不过,觉得挺开心。
早在去年,袁绍曾经给曹操写过一封信,以许县地理位置偏僻、地势低湿为由,要求曹操把献帝迁到兖州刺史部的鄄城,这里虽然还没出“曹统区”的范围,但距袁绍的控制区只隔一条黄河,袁绍的用心很明显。
曹操当然拒绝了袁绍的提议。等到这次南征张绣回来,他又接到了袁绍的信,信中流露出自己的骄傲和对曹操的不尊重(其辞悖慢)。曹操看了大怒,以致于行为都有些失常(出入动静变于常)。
大家还以为这是因征讨张绣失利造成的。钟繇看到这种情况,问荀曹公怎么了。荀说:“曹公是一个深谋远虑的人,对于既往之事不会过于放在心上,现在必然是因为别的事。”
荀来见曹操询问原由,曹操出示了袁绍的来信。曹操说:“我真想讨伐这个不义之人,但是力量不够,你说该怎么办?”
针对曹操提出的问题,荀有一段很长的对话。他说:“古往今来面对成败得失,对于确实有才能的人,即使暂时弱小,以后也必然会强大;如果他不是这块料(苟非其人),暂时即使强大,将来也必然会被淘汰。刘邦、项羽的事,正好说明这一点。”
“如今能与您争夺天下的,只有袁绍罢了。袁绍这个人,外表宽和但内心里猜忌心很强(貌外宽而内忌),做不到用人不疑,而您明达不拘,只要有才能就大胆使用(唯才所宜),这是在度量上胜过袁绍;袁绍遇事优柔寡断,总是把握不住机会,而您能明断大事,应变有方,这是谋略上胜过袁绍;袁绍治军宽缓,法令不立,士卒虽然多,但实在难以为用,而您法令既明,赏罚必行,士卒虽少,都争相效命,这是在武力上胜过袁绍;袁绍凭着世家的出身,经常装模作样以显示自己的智慧(从容饰智),喜欢沽名钓誉,所以那些没有真本事但喜欢虚名的人愿意投奔他,而您待人真诚,坦诚相见,从不华而不实,严格要求自己,对自己很谨俭,而奖赏有功之人从来不吝惜,所以天下忠勇之士都愿意追随您,这是德行上胜过袁绍。”
荀说:“以上这四胜,凭借它们辅佐天子,匡扶正义,讨伐叛逆,谁敢不从?袁绍再强大又有什么用!”
曹操听了荀这番“四胜论”,心里特别高兴,因为荀所说并非虚言,决不是为图自己舒服编出来的奉承话。荀在袁绍身边待过,对袁绍的了解还是比较准确的,曹操心里的阴云散去了大半。
荀的“四胜论”还不够全面,据《傅子》一书记载,参与这次谈话的还有郭嘉。在荀发表了“四胜论”后,郭嘉也谈了相似的看法,他分析得更为全面,归结起来即为著名的“十胜论”。
郭嘉说:“当初刘邦不敌项羽,情况大家都清楚,所以刘邦只能采取智取,不能力敌,而最终项羽被刘邦打败。据我看来,袁绍有十败,您有十胜:袁绍虽然强大,但他没有什么作为,他繁礼多仪,而您做事自然,没有形式主义,这是道胜;袁绍逆潮流而动,而您顺天而行,这是义胜;桓、灵以来,政治失于宽怠,袁绍以宽治宽,所以手段不够强硬,而您纠之以严,使上下法令顺利施行,这是治胜;袁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重用的人都是亲戚子弟,而您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不疑,唯才是用,不问远近,这是度胜;袁绍多谋少决,抓不住机遇,而您有了计划就大力推行,应变无穷,这是谋胜;袁绍是世家后代,喜欢沽名钓誉,喜欢说好话和奉承自己的人,而您待人以诚,不为虚美,忠正之士、有才之人都愿意为您所用,这是德胜;袁绍看见有人饥寒,也能给予体恤,马上进行接济,但对于看不到的,他就想不到了,而您对小事有可能忽略,但大事都考虑得周到细致,恩之所加,都超过他们自己的期望,即使看不到的,也都有考虑,这是仁胜;袁绍手下大臣争权,谗言惑乱,而您对下属治理有方(公御下以道),不听信谗言,这是明胜;袁绍是非不清,而您对待正确的事以礼相待,对待坏事都以法正之,这是文胜;袁绍好虚张声势,不了解打仗的要领(不知兵要),而您善于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队倚仗,敌兵害怕,这是武胜。”
从“四胜论”和“十胜论”的比较看,荀和郭嘉对袁、曹优劣的分析都是一针见血,做出上述判断虽然不乏一定的主观因素,但基本上说的都是实话。他们二人的话有重复之处,所以“四胜论”和“十胜论”应该出于同一个版本,可能是对荀和郭嘉此次谈话的综合。
对于部下的溢美之辞,曹操听得有点不好意思,他笑着说:“怎么可能像你们所说的那样,我有何德何能可以胜任呀?”
对于具体的策略,郭嘉建议:“袁绍正北击公孙瓒,可以趁着他主力远征,我们东取吕布。如果失去这个机会,等到袁绍进攻时,以吕布为外援,那就太危险了。”
荀同意郭嘉的分析,他也认为如果不先取吕布,那么解决袁绍是相当困难的。
其实曹操也是这样的想法,他一心想尽早解决吕布,考虑的就是假如袁绍与吕布联合起来,他将处于两线作战的不利局面。于今之计,应该趁袁绍与公孙瓒相持的时机,先把吕布拿下。
但是曹操也有顾虑:“我比较担忧关中方面,如果关中处理不好,羌人、胡人加上南面的蜀汉就会与袁绍、吕布等人联合起来,到那时我们将四面都是敌人,虽然据有兖、豫二州,却也顶多只占天下的六分之一而已呀。”
荀说:“关中地区目前大的割据势力有十几支,彼此不服气,其中韩遂和马超最强。他们看见关内相争,必然拥兵自保。现在如果主动联合他们,示以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