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一下来得太突然了,董卓身手再好,也来不及反应,加上董卓在车上,不好腾挪,这一戟就给刺上了。没料到董卓朝服之内穿着铁甲,戟没有刺进去,戟锋滑了下来,只刺伤了董卓的手臂。董卓从车上一头栽下。
董卓大喊:“吕布快来!”
吕布其实就在他身后,手里拿的不是兵器,而是不知从何而来的一份圣旨。
吕布高声宣布:“奉皇帝诏书,在此处决逆臣!”然后他抄起铁矛,直刺董卓。
董卓在临死前一刻还在大骂:“狗东西,好大的胆子(庸狗,敢如是邪)?!”
董卓的随行亲信田仪等人想上来营救,吕布手起矛落又杀了三个人。吕布宣布:“诏书指定只诛杀董贼一个人,与其他人一概无关。”于是没有人再反抗了。
被范晔评论为罪恶滔天、冒犯天、地、人的常道,被陈寿评论为凶狠残忍、暴虐不仁的一代奸雄终于毙命。
消息传出,整个长安城都沸腾了,压抑已久的人们终于扬眉吐气,大家载歌载舞,举行了盛大的狂欢。有人卖掉了珠宝手饰和漂亮衣服,换来酒肉进行庆贺。长安城大小街道上都是人,一片欢乐。
董卓的弟弟董、侄子董璜以及留在坞的全体董氏家族成员均被诛杀,董卓的尸体被拖到长安城的市场上示众,首级已被吕布剁下来拿走了。董卓的尸体搞完展览后,又被人焚烧。袁家的门生故吏还觉得不解恨,他们看着残渣烧成灰烬,然后扬撒在路旁。
【三、蔡邕的一声叹息】
董卓以最彻底的方式被消灭了,王允顿时感到一阵轻松,他多年来忍辱负重期待的正是这一刻。作为一名忠于汉室的士人,他在关键时刻挽狂澜于既倒,有足够的理由为自己感到骄傲。感到骄傲的还有吕布,是他一矛刺死了董卓,整个计划是他制定和付诸实施的,没有他,一切都无从谈起。
但是,论功行赏的时候,吕布再一次失望了,王允宣布自己以司徒的身份主持朝廷日常工作(录尚书事),仅仅给他一个奋威将军(与袁绍给韩馥的名号一模一样),这让吕布很失落。吕布想,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
王允对吕布从心底里瞧不起,一则认为他是个武人,二则认为他多变,缺乏节操。王允的政治洁癖又犯了,尽管他也曾低眉顺眼地侍奉董卓,但他认为那是地下工作的需要,而别人要这么做,那就不能容忍。
除了看不上吕布,王允还看不上蔡邕。
王允迫不及待地下令把蔡邕关进监狱,理由据说是蔡邕听到董卓被杀的消息后,当众叹息了一声。
这一声叹息最终要了蔡邕的命,尽管太尉马日等很多人出面求情,蔡邕本人也写信给王允,表示认罪,愿意像司马迁一样承受宫刑或黥首刖足之刑以求保全一命,让自己能够完成正在写作的当朝国史《后汉纪》,但王允坚决不从。
一代才子最终血洒长安,终年六十一岁。
张写的《汉纪》一书说王允后来也后悔了(允悔欲止),但没有来得及制止。这其实是不可能的,王允杀蔡邕的意志十分坚决,因为大家是老熟人,互相知道的东西太多,而蔡邕偏偏又提到了司马迁,这对王允是一个重要提醒。如果当朝国史任由蔡邕来写,不知道会写成什么样。
所以,蔡邕必须死。
柏杨先生进一步分析说,这些年来,王允“如果不把董卓的马屁拍得舒舒服服,董卓焉能把中央大权全部托付,其中一些丑态毕露的行为,蔡邕先生可是知道得一清二楚,王允不得不预防蔡邕泄漏他的底细”。冠冕堂皇的理由虚晃一枪,真正的理由因为太卑鄙的缘故,往往说不出口。
蔡邕被杀后,有一个十六岁的年轻人备感痛心疾首,他的名字叫王粲,字仲宣,山阳国高平县人,前面已经提到,他是何进的秘书长(长史)王谦之子。
王谦这时候已因病去世。献帝西迁后,王粲来到长安。当时,蔡邕深得董卓厚遇,又是名满天下的大学者,家中经常宾客盈坐,如果来晚了,在蔡邕家门口的街巷里连个停车位都不好找(常车骑填巷)。
有一次,蔡邕家高朋满座,他正跟大家谈话,家人递上来一张名贴,说有人在外求见,蔡邕看了一眼,竟慌忙从座上起来赶紧跑出去迎接,结果一着急把鞋子都穿反了(倒屣相迎)。大家纳闷,这是什么样的重量级人物,能让蔡大师如此激动呢?
等进来一看,大家都傻眼了,蔡邕陪着进来的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不光年龄小,而且其貌不扬,个子不高(容状短小),又黑又瘦,结果举座尽惊。
蔡邕给大家介绍道:“这是王公(王畅)的孙子,很有才能,我不如他。”蔡邕同时宣布:“我家里的藏书,死后全部给他。”
蔡邕的反常举动让人十分不解,王粲即使再有才,也不至于以十几岁的年龄就能让名满天下的大学者折服吧?蔡邕厚遇王粲,要猜测一下的话,或许跟他的女儿有关。
蔡邕的女儿蔡琰,字文姬,在蔡邕的影响下,自幼博学多才,在音乐、诗词方面很有造诣,作为少年天才的代表,事迹有幸也入选过南北朝时期编纂的那部《神童传》中。一般认为蔡琰生于177年前后,与王粲同龄。
蔡琰结过一次婚,丈夫出身于河东郡的世族,名叫卫仲道,是个读书人,夫妇很恩爱,但就在前不久,卫仲道病逝。卫家人有点嫌弃她,认为她刚嫁进卫家的门就克死了丈夫。蔡琰无法忍受,回到了娘家。
关于蔡琰离开夫家后到了哪里,也就是她最后在什么地方被南匈奴人掳走,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她回到了故乡陈留郡,在那儿被掳走的;另一种说法是她来到了长安,是在长安被掳的。如果蔡琰在长安,王粲应该能见到她。蔡邕刻意栽培王粲,并且说出那些不同寻常的话,也许有把女儿蔡琰许配给他的意思。
王粲跟曹操一样,因为“容状短小”在政坛和社交场所没少吃亏,不过他似乎很招人喜欢,蔡邕想招他为婿,以后刘表也有这个想法,只可惜王粲似乎都没有那个缘分。
蔡邕被杀后,王粲悲痛不已,后来王允想招王粲任黄门侍郎,他坚决不从。长安大乱后,王粲南下荆州投奔祖父的学生刘表去了。
王粲到荆州去,最可能走的是武关道,作为当时最有才情的诗人之一,王粲在路上回首长安岁月,不禁哀从心起,于是写下了那首著名的《七哀诗》,记述了此次南下荆州的过程,里面有“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以及“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这样的诗句。蔡琰最终没有跟王粲走到一起,在一片乱局中,她被南匈奴首领掳到了异乡,直到许多年以后,被曹操以重金赎回。关于她的故事,以后再说。
【四、贾诩一谋动千危】
处理完蔡邕的事,王允面对着如何解决凉州军的问题。当时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让老将皇甫嵩重新出山,统帅凉州军,以皇甫将军的威名,应该可以镇住他们;另一种意见认为应把凉州军全部杀掉。前一种意见占大多数,持后一种意见的,是吕布等并州派。
并州派想借用士人和社会力量趁机消灭凉州派,然后自己独霸朝廷。王允没有采纳吕布的主意,但自己又是个没有主见的人,他一会儿想赦免凉州将领的罪过,一会儿又想下令解散凉州军,弄得外面谣言四起,都说王允要大开杀戒,最少要杀十万人。
后来王允决定还是解散凉州军,马上有人表示异议,说如此一来凉州军人都会人人自危,天下必乱。
然而王允认为,关东联军是自己的盟友,现在董卓死了,还把大军驻扎在函谷关、陕县一带,必然让盟友疑心。他坚持将凉州军就地解散。
凉州军人都在想,蔡邕那样的人王允尚且不放过,现在我们要是被解散了,马上就会成为任人宰割的鱼肉。所以,当李肃带人拿着诏书到陕县宣布解散凉州军的时候,牛辅等人起兵反抗,李肃大败而回。吕布斩杀了李肃,亲自迎战牛辅。
还没等吕布动手,牛辅自己先出了事。晚上大营里发生夜惊,全营一片混乱,牛辅心惊胆颤,准备只身逃走,结果被手下人干掉了。
李、郭汜、张济等凉州大将听说牛辅被攻,急忙驰援陕县,到达后牛辅已死。李等人没了主意,派人到长安向王允请降,王允既没有立即同意,也没有说不能赦免。他的回答很有意思:“一年之内,不能有两次赦令。”
本年的正月里曾经大赦过一次,一年不能有两次大赦,这倒也是制度规定。王允这时候变成了遵章守纪的模范,只不过在此时这非常不合时宜。
李等人六神无主了,他们原来都是跟着董卓混世界的,所有的大主意都由董卓拿,他们只管打打杀杀,他们既来不了文的,也搞不了政治,只想荣华富贵,能过上花天酒地的生活。现在领路人董卓、牛辅都死了,他们还真不知道怎么办好。
既然人家不愿意现在赦免他们,等明年可以颁布赦免令时再打报告上去的话,这中间还有大半年时间,显然不大可能。李等人简单商议一下,决定让队伍自行解散,大家化整为零绕道逃回家乡凉州。
这时候,原牛辅所部的一个师长(讨虏校尉)出来对大家说,这样做万万不可。他警告道:“如果分散突围,必然会个个击破,不如向西进攻长安,给董太师报仇,事情成功可以拥戴皇上,号令天下;事情不成,再跑也不迟。”
他一下子把大家说醒了:是呀,跑什么呀,咱们实力也不差,干嘛求人呢?于是集齐人马,大家向西挺进。
出这个主意的人叫贾诩,字文和,凉州刺史部武威郡人,此时四十五岁,比曹操大八岁。
贾诩早年也被举孝廉为郎,后因有病辞官回武威郡老家,路上遇见氐人,与其同行的几十个人全部被抓。抢完东西之后,氐人要把他们活埋。贾诩骗他们说:“我是段太尉的外孙,你们别埋我,我家必然拿钱来赎。”段太尉即“凉州三明”之一的段,大名威震西土,贾诩拿这话吓唬氐人,氐人果然不敢害他,还与他磕头拜把子,送他回去。
董卓当了太尉以后,贾诩以凉州出身的缘故被聘为太尉府里的处长(太尉掾),后来升为黄河上的平津渡口守卫司令(平津都尉),再升为师长(讨虏校尉),驻扎在陕县一带,归牛辅指挥。
后世多认为,贾诩的这个主意闯下了大祸,使得有可能出现的和平契机化为乌有,令帝国再次陷入混乱状态。
裴松之注《三国志·贾诩传》的时候忍不住评论说:这个时候,元凶已除,天地始开,但随之国家又四分五裂,黎民百姓再次遭受涂炭,这一切难道不都是因为贾诩的一句话吗(岂不由贾诩片言乎)?贾诩的罪过,竟然如此之大!
将天下重新陷入动荡的罪过全部归于贾诩一人,未免夸大了他那一句话的作用。没有贾诩,天下该乱还会乱,只不过,此时此刻,他的一个主意至少改变了局部事态的发展。李等人率兵杀来,路上凉州军越聚越多,除李、郭汜、张济、贾诩外,樊稠、李蒙等凉州将领也来加入,人数达十多万。此时长安的守军也就一两万人而已,形势危急。
偏偏这个时候,守军里有人反水,这是一支特殊的部队,名叫“叟兵”。
叟人是西南的一个少数民族,叟兵以打仗勇猛而著称,这支叟兵人数不详,可能是益州牧刘焉派来的。这伙人打仗有一套,战场上随机应变更有一套,作为川军里的雇佣军团,他们犯不着跟别人一块送死。
王允、吕布等人守了八天,叟兵打开城门,凉州军杀入长安。吕布不敌,带领几百名骑兵杀出城去,这一行人里,应该有张辽、高顺等人。吕布临走时不忘把董卓的人头挂在马鞍上,这个东西他见着袁术、袁绍时还用得上。
吕布路过青琐门的时候,招呼王允一块走,王允不想走,就请吕布带话给关东诸位首领,要他们设法来救皇上。
太常卿种拂、太仆卿鲁馗、大鸿胪卿周奂、城门校尉崔烈、越骑校尉王颀等大臣在混乱中被杀,和他们一同被杀的有一万多人。司徒王允、司隶校尉黄琬、左冯翊郡太守宋翼、右扶风郡太守王宏等被抓,几天之后一块儿被凉州军处死。
李胁迫献帝任命自己为扬武将军,郭汜为扬烈将军,樊稠为中郎将。三个月后李又任车骑将军兼司隶校尉,郭汜、樊稠分别为右将军和后将军,他们三个人组成领导小组共同主持朝政(朝政)。张济为骠骑将军,出屯潼关以东的弘农郡一带。
与凉州集团关系密切的韩遂、马腾等人听说长安大乱,也带兵前来凑热闹,看能不能混水摸鱼。“三人小组”任命韩遂为镇西将军,屯驻金城(今甘肃兰州);任命马腾为征西将军,屯驻董卓昔日苦心经营的大本营坞。
这些多年来与朝廷水火不容的叛军,被正式任命为朝廷的高级将领。此时同在长安的皇甫嵩,以及将要来到长安的朱俊等老将看了之后想必无言以对。
凉州军人又把持了朝政,和平的曙光虽曾一闪,但再次与帝国无缘。接下来,将是无休无止的混战。
【五、通使长安】
李、郭汜、樊稠等主持朝廷工作的“三人小组”成员虽然都是行伍出身,但也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对于关东联军,他们不想继续打下去了,为此,初平三年(192年)八月,由献帝下诏派太傅马日、太仆卿赵歧为正副特使,前往关东宣达罢兵诏,抚慰天下。
这二位都与已故著名经学大师马融有亲戚关系。马日是马融的族孙,小时候曾得到马融的亲自教导;赵歧是马融哥哥马续的女婿。马日此时年龄不详,但不会小于七十岁,而赵歧已高达八十四岁。
“三人小组”把这两位老同志搬出来实在是动了一番脑筋,因为马家跟袁家关系不一般。袁绍和袁术有一位很有名气的婶娘,也就是袁隗的妻子,一代才女马伦,正是马融的女儿。按这个论法,马日跟袁绍和袁术是平辈,赵歧是他们的长辈。
“三人小组”大打名士牌和亲情牌,让既是士人领袖、又是袁家亲戚的马、赵二人前往关东,化解他们与关东联军之间的矛盾,哪怕争取一个互不侵犯、划地为安的局面也行。当然,这仅是他们的一厢情愿而已。
马特使和赵副特使从长安出发后分成两路,马日去南阳郡找袁术,赵歧去冀州找袁绍。马日此去颇费周折,到南阳郡时袁术已不在这里,后来他辗转到扬州刺史部九江郡的寿春县才找到袁术。《献帝春秋》一书记载,袁术见到马日就把他扣了下来,压根不谈正事,袁术先是要借马日的符节(皇帝亲颁的信物,马日作为朝廷特派员的凭据)看看,看完就耍起了无赖,再不说归还的事。
不仅如此,袁术还让马日以朝廷特使的身份任命他手下人的官职,名单报上来,马日差点没气晕:这份候任干部名单上多达一千多人。
马日请求袁术放他走,袁术不放。马日又急又气,最后在忧愤中死于寿春。
相比较而言,赵歧还算幸运。
听说长辈来了,袁绍亲自迎出了数百里,据《后汉书·赵歧传》记载,在迎接赵副特使的队伍里,还有已经身为兖州牧的曹操。
赵歧分别给陶谦、公孙瓒等人写信,传达朝廷“罢兵安人”之道。公孙瓒经界桥战败后,仍然与袁绍在冀州北部、幽州以及青州一带全面开战,双方目前均处于疲惫期,打不动了仍然硬扛着。赵歧的到来给了双方一个休战的台阶,公孙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