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禹贡图注》(无卷数,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艾南英撰。南英字千子,东乡人。天启甲子举人。朱聿键僣号於福建,以为监察御史。病卒於延平。事迹具《明史·文苑传》。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则以为殉节自经。传闻异辞,莫之详也。是编以《禹贡》九州分绘九图,列於各州《经》文之前。又绘《五服图》,列於“五百里甸服”一节之前。后附《舆地总图》,据明代郡县,纪其大略。采录蔡注之简明者为内注,有不可废者仍录为外注。其图与注俱颇简略,无足以资考证,南英《自序》亦云为便於童蒙记诵也。
△《禹贡合注》·五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明夏允彝撰。允彝字彝仲,华亭人。崇祯丁丑进士,官长乐县知县。遭母忧归。福王时召为吏部主事,以终制辞,南都失守,投水死。事迹附见《明史·陈子龙传》。是书多证合时务,指言得失。又杂取《水经注》及诸家小说,旁载山水形状及诸奇异。似乎博赡,实於《经》义无关也。
△《读尚书略记》(无卷数,浙江巡抚采进本)
明朱朝瑛撰。朝瑛有《读易略记》,已著录。此书力辨攻古文者之非,殊失深考。其所注释,亦不过随文敷衍。在所作诸经《略记》之中独为最下。
△《书绎》·六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明杨文彩撰。文彩字治文,宁都人。是编冠以《指略》十六条、《先儒论》二十一条、《四十二篇亡书目》、次《汲冢周书篇名》。其馀卷次,一如蔡《传》。
文彩崇信古文,其注或如策论,或如语录,或如时文批语,无复先儒詀经之体。
前有其门人魏禧《序》,推尊甚至。文彩《自序》亦谓:“与门人魏叔子共处一室,相与扬榷,正谬薙繁。义有未尽,复著为论,以补所未逮。是书之成,其功为多。”然禧工於文章,而学问则多讲权略,解经亦非所长也。
△《禹贡广览》·三卷(浙江吴玉墀家藏本)
明许胥臣撰。胥臣,钱塘人。兹编首载《九州总图》,次以九州各为一图,而《经》文分附於后。又以导山、导水、南条、北条分析为图,亦各以《经》文附焉。至“九州攸同”及“五百里甸服”诸条,又分《山水总叙》及《弼服》诸名,体例颇为详悉。而《经》文下所引诸家注释,则粗明训诂,未足为考证之资也。
△《尚书讲义》(无卷数,两江总督采进本)
明蔡璋撰。璋字达夫,无锡人。是书顺文敷衍,无所发明。即其开卷释“曰若”若字作设问之如字解,则大略可睹矣。书凡两册,为明季写本。当时朱墨标识犹存,疑即璋之原稿云。
△《尚书解意》·六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明李桢扆撰。桢扆字华麓,任邱人。是编不甚训诂名物,亦不甚阐发义理,惟寻绎语意,标举章旨、节旨,务使明白易晓而止。盖专为初学而设,故名以《解意》云。
△《禹贡通解》·一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旧本题“槜李邵璜撰”。不著时代。前有宝坻杜立德《序》,当为国朝人。
而其图中称北直隶、称承天府,皆明人语。疑《序》为立德未入国朝以前作也。
立德之《序》,颇斥据后代地理以疑蔡《传》之非,乃并河源之说亦指为不近理。
而璜之所注,乃与蔡《传》多有异同。其循《传》发挥者谓之《通解》。其不从《传》者谓之《辨异》。每州之首,及导山、导水各列为图,自云多本之郑晓、夏允彝。然其《青州图》下即驳允彝之说,亦不尽用二家也。是书颇有意於考正,而所学未博,引据疏略,视胡渭诸家不止上下床之别矣。
△《尚书集解》·二十卷(直隶总督采进本)
国朝孙承泽撰。承泽号退谷,山东益都人。世隶上林苑籍,故自称曰北平。
前明崇祯辛未进士,官兵科给事中。李自成僣位,受伪职为四川防御使。入国朝,官至吏部侍郎。平生以尊崇朱子得名,而是书笃信古文,与朱子独异。所解自蔡沈《集传》外,多采吕祖谦《书说》、金履祥《表注》、许谦《丛说》,而力斥马融、郑康成。盖欲尊宋学,故不得不抑汉儒。然宋儒解经惟《易》、《诗》、《春秋》掊击汉学,其《尚书》、三《礼》实不甚异同。承泽坚持门户,又并排斥之耳。然千古之是非,曷可掩也?
△《九州山水考》·三卷(安徽巡抚采进本)
国朝孙承泽撰。是书取《禹贡》所载山水,分类相从。山凡四十有三,正导者二十有七,杂见者十有六。水凡四十有二,正导者九,杂见者三十有三。附以泽九,原隰十。冠以水道会通源委,皆首标其名,而以所合诸水旁行斜贯,引以乌丝,略似族谱世系,与地图之式迥殊。中多附论时事,引明代诸人议论事实以相证佐,如水利、海运之类,与《经》义多不相关。盖借事抒议,不专为注《经》设也。书首标曰《格致录卷》,而卷字之上缺一字未镌。其子目乃题《九州山水考》上、中、下字。盖其《格致录》中之一种,刊而未竣者耳。
△《尚书近指》·六卷(江西巡抚采进本)
国朝孙奇逢撰。奇逢有《读易大旨》,已著录。是书前有《自序》,以主敬存心为《尚书》之纲领。其说多标举此义,不甚诠释《经》文。然蔡沈《书集传序》所谓“尧舜存此心,桀纣亡此心,太甲、成王困而存此心”者,已先揭大旨,不烦重演矣。
△《尚书引义》·六卷(湖南巡抚采进本)
国朝王夫之撰。夫之有《尚书稗疏》,已著录。此复推论其大义,多取后世事为之纠正。如论《尧典》“钦明”,则以辟王氏良知。论《舜典》“玄德”,则以辟老氏玄旨。论“依永”、“和声”,斥宋濂、詹同等用九宫填郊庙乐章之陋。论“象以典刑”,攻锺繇、陈群等言复肉刑之非。论“人心、道心”,证释氏明心见性之误。论“聪明、明威”,破吕不韦《月令》、刘向等《五行传》之谬。论“甲胄起戎”,见秦汉以后制置之失。论“知之非艰,行之维艰”,诋朱陆学术之短。论《洪范》“九畴”,薄蔡氏数学为无稽。论“周公居东”,鄙季友避难为无据。议论驰骋,颇根理要。至於“王敬作所,不可不敬德”及“所其无逸”等句,从孔《传》而非吕、蔡,亦有依据。惟《文侯之命》以为与《诗》录《小弁》之意同,为孔子有取於平王,至谓“高宗谅暗”与“丰昵”同为不惠於义,则其论太创。又谓黄帝至帝舜皆以相而绍位,古之命相,犹后世之建嗣。
又谓虞、夏有百揆,商有阿衡,皆相也。至周则六卿各率其属,周之不置相自文王起。此皆臆断之辞。他若论“微子去纣”,恐文王有易置之谋,“周公营洛”,亦以安商民反侧之心。则益涉於权术作用,不可训矣。
△《尚书体要》·六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钱肃润撰。肃润字础日,无锡人。是书章分句解,止於随文生义,未能有所折衷。其训《禹贡》“三江”,既以松江、娄江、东江为三江,又谓“江、汉发源於梁,合流於荆,入海於扬,定是江、汉,为何又生松江、娄江、东江出来”云云,则又主苏氏岷江为中江、嶓冢为北江、豫章为南江之说矣。又云:“东湖未筑以前,江水直注太湖,是岷江、嶓冢、豫章三江未尝不通震泽也。”
考江水虽入海於扬,然自古未与震泽通。若如是说,则京口以东皆成巨浸矣。殊为无据。惟其辨九江有三,颇为详晰,差足备考耳。
△《书经疏略》·六卷(江南巡抚采进本)
国朝张沐撰。沐有《周易疏略》,已著录。是书从注疏本,以《书序》分冠诸篇。又从古本合为一篇,列於卷首。其次第与孔安国《传》及郑康成所注百篇之《序》俱互有异同。又所载孔安国《序》,於《春秋左氏传》句阙其“左氏”
二字,解之曰:“《传》附《经》左曰《左传》。以人号传,古无此体。”考《左传》或曰《左氏》,或曰《左邱》,汉以来说者不同,总为人姓。沐乃以为左右之左,殊骇视听。且谓传以人号,古无此体,是并《汉艺文志》亦未见矣。
盖沐著《春秋疏略》,以《左传》为孔子作,故於此书亦护其说耳。所解多袭蔡《传》,其独出己见者率多杜撰。如解《无逸篇》“则知小人之依”句曰:“於是知小民者君子之所依赖以安也。”岂复成文义乎?
△《古文尚书考》·一卷(编修程晋芳家藏本)
国朝陆陇其撰。陇其字稼书,平湖人。康熙庚戌进士,官嘉定、灵寿二县知县,行取御史。雍正二年从祀孔子庙庭。乾隆二年赐谥清献。是书原载陇其《三鱼堂集》中,曹溶《学海类编》始摘录别行。大旨惟据朱子告辅广之言,以申古文《尚书》非伪。然《朱子语录》曰:“《书序》恐不是孔安国所作,只是魏、晋时文字。”又曰:“孔氏《书传》某疑决非安国所注,恐是魏晋间人托安国为名,与毛公《诗传》大段不同。”又曰:“传之子孙,以贻后代,汉时无这般文章。尝疑安国书是假书。汉儒训释文字有疑则阙,此却尽释之。岂有千百年前人说底话,收拾於灰烬屋壁之中,与口传之馀更无一字讹舛。况孔书至东晋方出,前此诸儒皆不曾见,可疑之甚。”然则未子辨古文非真,不一而足,未可据辅广所记一条,遂谓他弟子所记皆非朱子语也。
△《尚书惜阴录》·六卷(两江总督采进本)
国朝徐世沐撰。世沐有《周易惜阴录》,已著录。是编乃世沐七十二岁时作。
其笃信古文,犹先儒之旧论。至於尊古文而排抑今文,则变本而加厉矣。其排抑今文,惟以不全为辞,不思古文五十八篇亦不足百篇之数也。其说皆因蔡《传》而衍之,往往支离於文外,如解“蒙羽其艺”,谓:“蒙多蒙昧,亦要随刊。羽多禽鸟,亦必翦除。益稷之有劳可知。”夫益稷佐禹,岂必在此二山。且以山名一字穿凿生义,然则熊耳必多冬蛰之兽,外方必为中矩之形哉?又如解“厥贡惟土五色”,谓:“徐之东原乃中原正地,厥土五色而赤多,亦文明天辟。孔子虽为兖产,实徐产也。”斯文之统,盖像地灵,是与《经》义何涉也?至谓唐尚无史,舜乃设史追书,故曰《虞书》。谓舜以诸侯之礼祀瞽瞍,二妣并祔,正舜母,继象母,一一秩之不紊,大小宗无馀憾,故官曰秩宗。益不知其所据矣。
△《尚书口义》·六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刘怀志撰。怀志字贞儒,武强人。康熙中左都御史谦之父也。其孙自洁原《跋》称为大司空,盖其赠官,然未详何以赠工部尚书也。是书於《经》文之内注小字以贯串之,大旨悉遵蔡《传》,而衍以通俗之文以便童蒙。凡蔡《传》所谓错简者,俱移易《经》文以从之。凡蔡《传》所谓衍文者,则径从删薙。可谓信《传》而不信《经》矣。
△《禹贡正义》·三卷(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曹尔成撰。尔成字得忍,无锡人。是书成於康熙甲寅,据蔡氏《集传》为本。或偶出己见,又於古无稽。如扬之三江,则以为钱塘江有两源,北源为黟江,西源为太末江,并钱塘而为三。梁之沱、潜,则以为皆江之别源,而非江汉别流。其说导水也,於“导河”节以“东过洛汭”为禹过之,以大陆为去河绝远,禹从洚水取陆路到高平之处,下“又北”接上“北过洚水”,非自大陆又北。於“导漾”节“过三澨至于大别”,亦为禹取陆路,从三澨至大别,下“南入于江”
接上“又东为沧浪之水”而转南,非自大别而南。於“导江”节“过九江,至于东陵”为禹从九江取陆路至东陵,于“东迤北”接上“又东至于澧”,非自东陵又东。於“导沇水”节以“东出于陶邱北,又东”为济之正派。下“至于菏”
为分流,南行通泗。“又东北”接“又东”正派,非自菏又东北。其“又北东入于海”,以“又北”为分流,北出为沮而合于灉,以“东入于海”为正派。皆胶滞破碎,使文理不相贯也。
△《舜典补亡》·一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毛奇龄撰。奇龄有《仲氏易》,已著录。《舜典》旧无篇首二十八字,至梁姚方兴始得别本於大航头以补之,其事本属可疑。然相沿已久,无可刊削之理。所谓有其举之,莫敢废也。奇龄坚信古文而独不信二《典》之分篇,遂以为自“月正元日”以下乃为《舜典》而阙其前半篇,遂摭《史记》以补之。夫司马迁书岂可以补《经》?即用迁书为补,亦何可前半迁书,后半忽接以古《经》,混合为一?奇龄以窜乱古《经》诋朱子,而所为又加甚焉,虽善辨者殆亦难为之辞矣。
△《尚书义疏》(无卷数,检讨萧芝家藏本)
国朝蒋家驹撰。家驹字千里,丹阳人。康熙庚午举人,官怀集县知县。是编亦高头讲章之类,钞本缀以圈点,其体段皆类时文。
△《书经详说》(无卷数河南巡抚采进本)
国朝冉觐祖撰。觐祖有《易经详说》,已著录。是书以蔡《传》为主,旁引孔《传》、孔《疏》及宋元以下诸家之说以释之。虽证引证,颇繁,然如六宗、三江皆援据诸说而终以蔡《传》为主。其有稍异於《传》者,多削而不录。如《文侯之命》引孔《疏》,其下注云:“《传》、《疏》多与蔡《传》说异,故仅录此。”又如《费誓》“徂兹淮夷”句引孔《传》,亦必注其下云:“徂训往征,与蔡《传》异。”盖笃守宋学,不肯一字异同者也。
△《禹贡臆参》(无卷数,江苏巡抚采进本)
国朝杨陆荣撰。陆荣有《易互》,已著录。是书於《经》文之下详载蔡《传》,而并录《地理今释》以纠其误。亦间附己说,然颇有攻诘未当者。若“三江既入,震泽叄ā币惶酰冻跹Ъ恰芬?党勺ⅲ骸昂航苯液吓眢晃辖航又形薪!焙笕逑讨髦R澹饺倭ブ健吨芾瘛ぶ胺健缝毒V菰唬骸捌浯ń骸保堆镏菰弧捌浯ㄈ比艚杭慈趾我砸槐碇毒#直碇堆镆玻靠肌吨胺绞稀酚性唬骸昂佣毁鹬荩浯ê印嫛6痹挥闹荩浯ê印嫛!币缓印嫸缺碇顿穑直碇队模饺儆趾我阅阎玻柯饺儆治剑骸啊吨胺绞稀吩唬浩浯ㄈ浣搴9杜眢豢梢晕辖蚴且凰至徐洞ń!备侵骼钌啤⑺韭碚曛ⅲ耘眢晃搴弧H挥莘⑽ふ选⒄挪③涝⒄攀亟凇⒙焦昝伞⒗钭谮讨罴医杂肷萍罢曜⒉煌蛭搴丶媾眢唬形纯扇范ǎ嗖坏弥匆圆等印
△《禹贡谱》·二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王澍撰。澍字若霖,亦或自书为篛林,金坛人。康熙壬辰进士,历官给事中。是书各著《经》文於前,而附图於后。州为二图,一言疆界,一言贡道。导山、导水及山川、田赋亦各有图,凡四十图。大抵皆本蔡《传》,而参以诸家之说。条理简明,颇易寻览。然多因仍旧说,依违迁就,不能折衷归一。与胡渭《锥指》盖未可同日语也。
△《禹贡解》·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
国朝晏斯盛撰。斯盛有《楚蒙山房易经解》,已著录。《禹贡》一篇,自注疏而外,无虑数十百家。迨胡渭《禹贡锥指》出,条分缕晰,辨正详博。斯盛是编,大概全取渭书而变其体例。中如渭引《水经注》“漳至斥漳县入河”,斯盛则以《汉志》“斥漳”下应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