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龙的传人-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厚,重又回来归唐。630年三月,西域和北部边疆各族的君长来到长安,请尊奉唐太宗为各族共同的首领“天可汗”。唐太宗说:“我为大唐天子,还要处理可汗的事吗?”群臣和各族君长都高呼万岁!从此,唐太宗不仅是唐朝的皇帝,还是各民族的“天可汗”。他晚年曾得意地说:“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的确,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是古来的帝王所不可比拟的。
  649年,唐太宗逝世,在朝廷作官的和来朝贡的少数民族首领几百人,听到这个消息,都悲恸地放声大哭,有的甚至剪去头发,用刀划破面孔,割去了耳朵,鲜血流了满地。阿史那社尔和契苾何力闻讯赶来,请求杀身殉葬。松赞干布也上书效忠致哀:“先皇晏驾,天子新立,巨子有不忠的,我将率兵赴难。”这些事例都表明唐太宗民族政策的成功之处。
  二十七、东教场辨认公主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陈毓秀
  在西藏拉萨市的布达拉宫里,有一幅《东教场辨认公主》的壁画。壁画描绘的是一则古老而又美丽的故事。故事是这样说的:唐太宗在位的时候;好几个少数民族的首领都要求和唐朝通婚。他们派出的求婚使臣聚集在长安,恭候着皇帝的圣旨。唐太宗决定把才貌双全的文成公主嫁出去。但是答应嫁给谁呢?唐太宗采取了智慧比试的方法,决定择优许婚。
  吐蕃王松赞干布派到长安的求婚使者是他的宰相禄东赞。禄东赞已经顺利通过了四次比试。第一试,用一根丝线穿过九曲明珠。第二试,从一百匹公马和一百匹母马中辨认出它们的母子关系。第三试,一天之内吃完一百坛酒、一百只羊,再揉出一百张羊皮。第四试,晚上入宫出宫不迷路。第五试,这是最后的,也是最困难的一次,要求婚使者到东教场去,在三百位美女当中辨认出文成公主来。这三百名美女身上的服装,头上的发式,身体的高矮都一模一样。其他民族的使臣都失败了,聪明过人的禄东赞却得到了汉族老大娘的指点,说公主的两眉之间有一粒红痣,他就很顺利地认出了公主。唐太宗非常高兴,决定把文成公主嫁给禄东赞的君主,二十五岁的吐蕃王松赞干布。壁画画面上,可以看到东教场的西边站着一排美女,其中右起第四人是文成公主。身穿民族服装的禄东赞正在细细辨认。
  “东教场辨认公主”,是一个长期在民间流传的故事,但是文成公主经禄东赞求婚成功,嫁给了松赞干布却是历史的事实。
  松赞干布(617—650年)是吐蕃一位杰出的赞普(国王的意思)。七世纪初期,他统一了青藏高原的许多部落,建立了强大的奴隶制国家。他仰慕唐朝的文化,迎娶大唐公主,正是为了更好地吸收先进的唐文化。
  公元641年(唐太宗贞观十五年)正月,文成公主的嫁妆准备就绪,唐太宗特派礼部尚书(礼部的最高长官。礼部是隋唐时的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享、贡举等职,以后历代相沿)江夏王李道宗,陪送公主入吐蕃。随公主人吐蕃的有她的乳娘,二十五名年轻美貌能纺织善刺绣的侍女,一个乐队,还有许多能工巧匠。他们有的乘车,有的骑马,簇拥在公主的前后左右。为了公主的安全,还派出了一支衣甲鲜丽的卫队,为公主的仪仗增添了威武尊严。随行的还有成队的骡马、骆驼,运载着丰富而华贵的嫁妆:有各种家具、器皿、珠宝饰物和绸缎绫罗,这些东西显示了唐朝国力的强大;还有经史、诗文,以及种树、工艺、医药、历法等各种书籍,这些书都是中原文化的精华。此外,还有谷物的种子,农业和手工业的工具,这些都反映了唐朝经济的发展。公主信佛,还带去了佛经和一尊释迦牟尼的铜像。……
  动身的时候,朝廷大臣都来送行,直送到长安城外的十里长亭。文成公主一行辞别了送行的大臣,辞别了道旁依依惜别的百姓,带着增进汉藏两族人民情谊的崇高使命,浩浩荡荡离开了长安,取道青海,前往吐蕃。
  文成公主入吐蕃的消息越过高山,越过草原,传到了青藏高原。吐蕃人民以莫大的喜悦和兴奋,准备了很多的马匹、牦牛、船只、食物来迎接公主。歌唱文成公主的民歌《唉马林儿》有这样一段歌词
  不要怕过宽大的草原,
  那里有一百匹好马欢迎您!
  不要怕过高大的雪山,
  有一百匹驯良的牦牛来欢迎您!
  不要怕涉深深的大河,
  有一百只马头船来欢迎您!
  松赞干布特意从都城逻些(今拉萨)赶到河源的柏海(今鄂陵湖或札陵湖)来迎亲。他以唐朝女婿的身份恭恭敬敬地拜见了皇叔李道宗。文成公主盛装会见了松赞干布。松赞干布看到文成公主风度的高雅,服饰的华美,中原文物的丰富多彩,以及礼仪之讲究,仪仗之气派,羡慕不已。行过迎亲礼后,李道宗返回长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一行向逻些城进发。
  643年藏历四月十五日,这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经过两年的长途跋涉的文成公主终于到达了逻些。进入逻些,松赞干布陪同公主缓缓前进,乐队奏着欢快的曲子,经过最热闹的八角街。这时候,逻些到处洋溢着一片欢乐。附近居民穿着节日的盛装,万人空巷前来迎接这位为联系汉藏两族情谊、不远万里而来的赞磨(王后)。松赞干布对他的亲信大臣说:“我的祖先中没有一个和中原上国通婚的,我能娶大唐公主,实在太幸福了。应当为公主筑一座城,以夸示子孙后代。”他在逻些,按照唐朝的样式,为文成公主修建了城郭和宫室。直到现在,著名的布达拉宫内,还完好地保存着七世纪松赞干布修建的宫室洞穴,名为曲结竹普。据说这就是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洞房。而今进入洞穴,从被香烟熏得漆黑透亮的洞壁上,还隐约可以见到四周凿洞成壁的痕迹。在幽暗的灯光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尺尊公主(尺尊公主,尼婆罗国(今尼泊尔)的公主,在文成公主之前嫁与松赞干布。)以及禄东赞等人的塑像,个个栩栩如生。
  文成公主入吐蕃和松赞干布联姻,成为藏族历史上一件大事。从此以后,汉藏两族有了频繁的往来,藏族的文化经济有了迅速的发展。文成公主人吐蕃以后,和松赞干布协力同心,为开发青藏高原做了很多事情。吐蕃原来没有历法,文成公主教给吐蕃人民推行历法。文成公主信仰佛教,松赞干布在她和尺尊公主的影响下,提倡佛教,在逻些修建了大昭寺和小昭寺。这两座寺庙,经历代修缮增建,而今已是庞大的建筑群,上覆金顶,辉煌壮观。大殿正中供奉着文成公主从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十二岁时的镀金铜佛像。两侧配殿,供有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等人的塑像,仪态生动大方。随公主入吐蕃的乐队丰富了藏族的音乐,他们带去的乐器,也一直保存在大昭寺里,成为汉藏两族深厚情谊的见证。公主还和她的侍女们教给吐蕃妇女纺织和刺绣的技术。今天藏族妇女所织的毯子、毡垫等,据说就是文成公主所教。松赞干布还不断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求学。唐朝许多有学问的人,也被聘请到吐蕃掌管文书。唐朝还给吐蕃送去蚕种,增派了养蚕、酿酒、造纸墨和制碾磨的工匠。吐蕃的农业,受到汉族先进农业技术的传授,开始平整土地,挖沟开畦,提高了产量,增加了品种……
  文成公主入吐蕃后九年,松赞干布去世了。文成公主继续留在吐蕃,先后在吐蕃生活了四十个春秋,直到680年,才与世长辞。
  文成公主死后,吐蕃人民崇敬她,怀念她,把她的生日(藏历十月十五日)和到达逻些的日子(藏历四月十五日)定为万民欢庆的节日,把她到过的地方,看作圣洁的地方。象所有为人民做过好事的杰出人物一样,文成公主的事迹在人们的广泛传布中逐渐神话化了。直到今天,西藏有很多戏剧演出她的传奇故事,有许多民谣歌唱她的卓越功勋。其中有一首是这样唱的:
  今天文成公主来西藏,
  狮子进了大森林,
  孔雀落在大平原,
  不落的太阳高高升起,
  西藏从此幸福太平……
  二十八、唐僧取经
  ──玄奘西游
  陈毓秀
  唐僧取经的故事在我们的国家里,可以说是家喻户晓,无人不知的。谁还不知道《西游记》这部长篇神话小说呢?《西游记》的主角唐僧和他的三个弟子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遭受了九九八十一难,到达西天,取回了真经。这里面曲折离奇的经历,生动有趣的情节,不知吸引过多少人。
  《西游记》里的唐僧取经是小说家吴承恩笔下虚构的故事。历史上,却有一段唐僧取经的真人真事。虽然是真人真事,却也一样的惊险出奇,动人心魄!
  历史上的唐僧姓陈,名祎,生于公元604年,唐朝人,十三岁出家当了和尚,法名叫玄奘。玄奘从小好学,为了钻研佛经,他周游了四川、湖北、河南、陕西等地,追访有名的佛学大师。可是佛教宗派很多,佛经的译文错误也很多,解释的经义往往互有矛盾。越钻得深,发现的问题越多。他决心亲自到佛教发源地天竺(今印度半岛)去,弄它个水落石出。
  唐朝贞观年间,政府禁止私人随便出国。凡出入国境都要得到国家批准。627年的八月,玄奘向政府申请出境,遭到拒绝。决心西游的玄奘,便夹在商人中间混出了玉门关,单人匹马的踏上了西行的征途。那一年,玄奘二十八岁。
  过了玉门关,进入了一望无际的莫贺延。莫贺延碛是现在安西到哈密之间的大沙漠,有八百多里长,又称八百里流沙。白天“热风如火”,晚上却又“寒风如刀”,气候变化无常。茫茫黄沙之中,上不见飞鸟,下不见走兽,地上连小草也不长。玄奘孤身一人,只有一堆堆白骨和驼马粪当路标,引导前进。玄奘走着走着,不小心把一皮袋清水泼翻了。怎么办?回去取水吗?不能。玄奘发誓:宁可西进而死,决不东归而生,不到天竺,誓不回头。在滴水不进的困难情况下,他又走了四夜五天,口干唇焦,终于晕倒在沙漠之中了。幸好,那里离水草地不远,到了夜半,凉风习习,把昏迷中的玄类吹醒过来。玄奘的那匹识途的老马驮着他找到了水源,脱离了险境。
  玄奘西行到了高昌(今吐鲁番东约二十公里),得到了信仰佛教的高昌王的热情支持。高昌王赠给他许多金银衣物,配备了五十多名向导和随从,写了二十四封给沿途各国君主的信,请他们多多关照玄奘。但是,路途仍旧多艰。玄奘一行来到了终年积雪的凌山(今天山山脉的穆素尔岭),山高七千公尺,山上有千年不化的冰河,狂风暴雪袭来,飞沙走石,往往把人埋没、砸死,或者冻死。玄奘一行人在冰雪封盖的大山中挣扎了七天,随行人员冻死了十分之三四。
  经过一年的跋山涉水,第二年夏天,玄奘进入了天竺境内。那时候,印度半岛上有七十多个国家。玄奘从628年到631年,游历了北印度的二十多个国家,访问了许多佛教圣地,学习了梵文。到631年年底,玄奘来到了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
  那烂陀寺是天竺佛教的最高学府,有一万多僧徒,其中有许多具有医药、天文等各种知识的高僧。主持戒贤法师是天竺的佛学权威,一代大师。玄奘来到寺院的那一天,寺院听说东方支那国(即中国)的高僧来了,组织了一千多人的欢迎队伍,人人手捧点燃的香、鲜花,夹道迎接。玄奘向大家合十答礼,又恭敬地参见了戒贤,拜他为师。据说戒贤法师已经一百多岁了,早已不再讲学。但是为了表示对中国法师的友好情谊,破例为玄奘讲学十五个月。寺院对玄奘的生活也是以最高规格来款待的。每天供应瞻步罗果一百二十枚,槟榔子二十颗,荳蔲二十颗,龙脑香一两,“供大人米”一升。“供大人米”的米粒比乌豆还大,做出来的饭香甜可口,是当地特产,只供国王和大法师吃的,所以称为“供大人米”。此外,按月还供给油三斗。酥乳等每天可以随便取用,出门备有象舆。那烂陀僧徒一万多人,享受这样待遇的,连玄奘在内,一共只有十个人。玄奘在这里学习了五年,认真听讲以外,又贪婪地读完了寺里所藏的各种经书,取得优异成绩,成为天竺闻名的第一流佛教学者了。
  玄奘并没有因此自满。后来,他又漫游印度东部、南部、西部各处,巡礼圣迹,访求名师。两年多以后重返那烂陀寺。戒贤法师请他在寺内讲经。
  那时候,戒日王朝盛极一时,戒日王是天竺威望最高的一个国王。戒日王在都城曲女城(现在印度北方邦卡瑞季)举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学术辩论会。642年十二月,辩论大会开始。到会的有天竺十八个国王、三千个深通教义的高僧,还有那烂陀寺僧徒一千人,婆罗门教和其他各界人士二千多,再加上随从人员,总共不下一万人。赴会时,有的乘象,有的坐车,有的步行,浩浩荡荡,数十里不绝,真是盛况空前。玄奘是主讲人,叫做论主。玄奘在会上宣读了他用梵文写的论文。大家都被玄奘精辟的论述惊服了。十八天的会期,没有一个人驳倒他的论点。大会结束的那天,戒日王送给他金钱一万,银钱三万,僧衣一百领。按照当地风俗,戒日主请玄奘坐上一头装饰华丽的大象,绕场一周,两旁贵臣护卫,群众欢呼雀跃,学有所成的玄奘享尽了印度人民对他的赞颂和尊敬!曲女城大会使玄奘在印度享有极高的声誉。
  玄奘离国已久,怀念祖国的心情越来越迫切。戒日主和各国国王、广大的僧俗人民再三挽留他。鸠摩罗国王甚至表示只要他肯留下来,要为他建立一百所专院。无奈玄奘归国心切,留学求经的目的既然已经达到,说什么也要回国了。643年春天,西游十七年的玄奘辞别了戒日王和天竺的朋友们,满载着印度人民的友谊、荣誉和六百五十七卷佛经,启程回国了。
  “玄奘回来了!”“玄奘回来了!”两年以后,当玄奘回到长安的时候,人们听说,这位不远万里、不辞艰辛到佛国去探索佛教真谛的大师,取回了真经,都兴奋地传递着这个消息。整个长安城都轰动了。玄奘把带回来的佛经佛像陈列在长安的朱雀街南端,请大家参观。争观的百姓人山人海,从朱雀大街到玄奘所住的弘福寺,排成了几十里长的队伍,焚香散花,鼓乐喧天。好不热闹。玄奘西游归来,成为长安城内轰动一时的盛事。
  唐太宗听说玄奘从天竺载誉归来,也非常高兴。在洛阳亲自召见了他。玄奘叙述了一路上的见闻。唐太宗听得津津有味,要求他把旅途见闻写下来。《大唐西域记》一书就是由玄奘口述、由弟子辩机笔录的一部名著。书里记述了他亲自游历的一百一十个国家和听到的二十八个国家的山川、城邑、物产、凤俗。后来被各国翻译,广泛流传,成为今天研究印度次大陆以及中亚古代历史地理的主要资料。
  玄奘从洛阳回到长安以后,马上组织各地高僧一百多人,着手翻译佛经。长安大慈恩寺内的翻经院是专供他们翻译佛经的场所。经卷收藏在玄奘亲自设计修建的大雁塔里。大雁塔至今还屹立在西安城南,成为古都长安最显著的标志。
  为翻译佛经,玄奘经常“三更暂眠,五更又起”。他这样夜以继日地工作了十九年,译出佛经七十四部、共一千三百多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