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异时空-中华再起-第70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给徐震一说,张志辉也想起远在国内的家人。扶着栏杆沉默不语了。当参加海军后,徐震将十三岁的弟弟接到了福州读书。根据地重视教育,在学校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可根据地财力毕竟有限,有限的资金要支撑日益扩大的战争,要建设各种工厂,进行土改需要资金,发展医疗需要资金,修路造桥需要资金,战士因伤病退伍,失去土地农民的安置需要资金,产品发明、技术改造更加需要资金……有这么多需要钱的地方,就是再重视教育,有时候也会显得力不从心。
    办任何事情都需要分清楚主次,战争年代一切自然都要围绕着前方作战转,物资人力资金都要填入战争怪兽有如无底洞般的血盆大口中。同样的,在教育上暂时无法得到更多资金、人力投入下,根据地教育部只能优先保证几个主要城市,尤其是南昌、赣州、福州等大城市,在这些城市重点发展一批与西方接轨的学校,让一些聪颖反应快的学子学习翻译西方的数学、物理、化学、机械、外语加之老祖宗留下来的国文,作为根据地大城市,福州的学校与徐震家乡山区里的小私塾比起来条件自然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培养出来的学生不光军队需要,根据地各级政府也纷纷抢人,而在根据地开设工厂的那些洋人对这些人也是求之若渴,自己的民族企业虽然反应比较迟钝,可见别人抢,在中国人喜爱跟风的传统下,那些商人、工厂主自然也是不甘人后的,于是从大城市学院出来的每一名学生都成了香馍馍。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学而优则士,传统的影响不是一时半会儿就能消除的,争抢的人多说明读这个比钻进八股里面更有出路,可大多数学子看中的是学习后能进入根据地各级政府里当官,学习成绩实在糟糕才会进入工厂去捞钱。徐震虽然是海军军官,在这方面同样不能免俗,自己现在吃军粮,可他还是希望自己的弟弟能通过读书走上与自己不同的一条道路。
    根据地虽然很想追求普及教育,可孩童太多,资金与教师太少造成不可能让所有孩子都进入学校。于是造成了教人懂几个字不收费的夜校、补习班遍地开花,而真正全方位培养有用之材的正规学校并不是很多。当然,与清廷控制区比起来那是有供根据地大小首脑吹嘘资本的。
    进入学校就等于保障了孩子的前途,不读书只能当农民或者进入工厂当雇工,这让家长们削尖了脑袋想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学校,学校少生源多造成的后果就是读书成了少数人才能享受的好处,钱多的可以读好学校,钱少的你就是进了好学校最后也只能出来到其他地方去读,至于没有钱的那就只能在村公所或者是祠堂里接受扫盲了。
    人生来就平等,只要你的智力达到某种程度,你就应该接受相应的教育。根据地两大巨头的观点虽然并不为政府上下所有首首脑脑都接受,可这种说法却如同春天成熟的蒲公英,随风飘散到根据地角角落落,弄了个人尽皆知。趋利避害乃人之常情,同样的,既然根据地说是人民自己的政府,而且他也真的说话算话,为人民做了些事情,那么这自古未有的全民接受同样教育就应该贯彻下来,不管你有钱没钱。可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一个个学校明着都说自己收费低廉,贴钱让大家读书,可你真要进了学校,明文规定低廉的学费之外还有高额的住宿费教材翻译费、课桌使用费……杂七杂八名目繁多的各种费用一般人根本无法承受。接受良好教育成了少数有钱人才能享受的权利,这自然让一些头脑反应快,可口袋里并没多少钱的人大为不满,于是报纸痛斥者有之,上访政府者有之,街头闹事者有之,上吊跳河者皆有之,焦头烂额的根据地教育部吃力不讨好不说,还成了过街老鼠,人皆喊打的对象。
    投入学校资金不足是明摆着的事情,开办的一家家学校又想同工矿商业一样,在出新一批学生的同时还能给自己带来财富,工厂生产产品赚取利润,商店卖出商品赚取利润,而学生就是学校的产品,不从学生身上赚钱又到什么地方去赚?教育部明知这些事情也没什么太好办法改变现状,只能一个检查接一个检查,想方设法让学校少赚一点。可要让学校将吞进去的肉吐出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每当教育部下去检查,学会了哭穷的学校就一个劲抱怨自己资金紧张,收上来的金钱还不够给老师付工资,要是少收一分钱学校就要关门了。
    学校阳奉阴违,明里一套暗里一套,狡猾的如同狐狸让教育部轻易抓不到小辫子,加之胳膊肘不能朝外拐,再怎么说学校也是要开下去的,真的逼急了,学校关门也非教育部所愿见到的事。而社会对教育的质疑也一浪高过一浪。迫于社会压力,教育部只能在文字上玩弄一些小花招,在让学校象征性退一些钱的同时,还连番在报纸上发表一些有利自己的观点,理由很多,一种说法为学校教师管理人员也是人,他们也需要过日子,总不能让人家饿死吧?加之采办翻译教学教材都需要大量金钱,学校收费无可厚非,而办学经费应该由从教育中得到好处的人来承担,既是教育费用应该来自百姓自身。一种是让所谓经济学家出来说为培养一名学生,政府每年需要投入多少资金,而现在从一名学生身上收的各种费用加起来还不到应该投入资金的零头,收这么一点钱自然是象征意义的,不光应该收,而且应该再多收一些。一种说法为现在学校数量奇缺,而应该读书的学子又奇多,供求之间差距太大,如学校多学子少,这费用自然就降了下来。一种说法是偌大中国除了根据地有这些学校,而且政府每学期都贴大量资金到学校去,这样的好事清廷控制区还没有呢,那里的学子想掏钱读书都不可得,意思就是你们已经很幸福了,还有什么好抱怨的?
    一片质疑浪潮中,教育部的辩解显得苍白无力,反而很容易激起公愤。福州罢工事件过去后,人们发现团结起来对政府示威会引起最高上层高度重视,而最高层的重视带来的好处就是那些民愤极大的问题能够快速得到解决。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聪明人孜孜不倦学习前人的经验,蠢汉用睡觉和吵架消磨时间。中国人都是聪明人,自然很懂得如何学习前人经验。于是工潮过去没多少日子,要读书、要有受教育的权利、反对学校成为吸血鬼的学潮就在几个大城市相继展开。根据地政府陷入前方打仗,后方动荡这种被动局面,
    徐震离开马尾前不久,学潮刚刚平息,为了平息学潮,教育部上自部长,下到普通办事人员足足撤了三十余名,同时政府宣布对学校收费进行控制,各学校在没有经过批准情况下不得多收一分钱。压低学费的同时,参议院还与工商会进行沟通,想方设法另他们出钱资助学校。在政府出资,学生交纳学费基础上,又增加了工商会所出的教育赞助,政府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愿意出资的工商会得到了优先从学校招收结业学生的权力,同时教育部还允许私人开办学校,招收学生,在教材必须采纳经过教育部批准的教材下,私人学校还是很自由的,学费自定,招生自招,学多少时间由学校自己决定学历在经过统一考试后教育部承认。而公立学校在学费低廉的同时,对学生要求就多许多了,学生必须考试成绩好,要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教育部考试,不然只有回家一途。
    作为海军上校,与其他人比起来徐震供养弟弟读书还是绰绰有余的,不管时公立还是私立。让徐震心烦的是自己的弟弟有些不学好。作为贫困农家出来的孩子,自己的弟弟破天荒有了条件读书,可他却热中参加什么学潮,带头起来闹事。徐震认为闹什么学潮就是反对根据地,而反对根据地就是反对解放军,反对解放军就是杨首长的敌人,同样,也就是自己的敌人,作为军人,徐震的头脑中这个世界很简单,大家要么是朋友,要么就是敌人,没有什么第三者存在。弟弟的所作所为自然让当哥哥的徐震无法忍受了,要不是自己亲兄弟,同时上级严禁军队任何人员参合到学生与政府纠葛中去,徐震真的想将弟弟连同那些闹事的统统抓起来,先送上战场再说。让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先体会一下自己能有安宁的学习环境,同时政府还负担了很大一部分学习费用是多么不容易。
    徐震不满,他的弟弟对哥哥敌视学潮同样不满,军舰是哥哥的武器,而学潮就是学生用来维护自身利益的武器,大家都是为了追求一个公平合理社会,还有什么好多说的?两兄弟为此就差打架了。而作为郑和舰的政委,张志辉在解决舰上人员思想问题同时,还得在徐震和他弟弟之间当一把和事佬,苦口婆心地劝说俩人不要太过激了。
    作为和事佬的张志辉,他也有自己的难处,徐震是弟弟在学校参加学潮,而张志辉他是自己的小妹也参加了学潮,就张志辉在私下里统计,学潮中起带头作用的好象大多数都是军人家庭子弟。而且这些人思想尤其偏激,也许是年龄太小的缘故,他们追求的不是什么公平合理的社会,而是极端民主,绝对公平,追求最大限度的满足自己自身权利。张志辉就想不明白,怎么昨天他们还在为能否填饱肚子而发愁,今天大家就知道那么多新鲜名词了?任何事情都有个度,要是事情走了极端那还可能是好事情吗?张志辉自己也是参加了解放军后才了解到什么民主、自由,什么天赋人权,大家生来平等,那些小孩只是在学校读了几天书就满嘴跑新鲜名词,有些词语让搞政治工作的张志辉听的也一愣一愣的,不能不感慨自己在这方面实在是太落伍了。
    离开了大陆,徐震和张志辉算是远离了国内各种是非,现在一切都显得那么简单,他们的事情只是单纯地骚扰、破坏敌人运输线,国内的那些事情算是与他们无关了,可这时候身在大洋,他们却又想起了家乡的亲人,不知道他们现在日子过的怎样了?
    “舰长!载着谢阿大的舢板回来了!”桅杆上的了望兵高声大喊起来。徐震和张志辉一振,将思绪从纷乱的思念中抽了出来望向前方,瓢泼大雨还在继续下着,海面上一条小舢板正被水兵用力划了回来,透过雨幕,俩人可以看到舢板前面站着俩人。
第七章
    热带的雨来的快,去的也快,午后的雷雨只落了一个时辰天就放晴了,乌云散去,再次露出瓦蓝的天空,几只白色的海鸥出现在空中,清爽的空气让人心旷神怡。
    日沉西海,乌黑的郑和舰停泊在海上,随着海浪轻轻上下起伏,几条破旧的帆船围绕在郑和舰周围。海水轻轻拍打着岛上礁石,一波一波墨黑的海浪冲上沙滩,又缓缓退了下去。手指粗细的小孔布满了沙滩,沙蟹从寄居处爬了出来,好奇地朝上面望去。劈啪声中,篝火熊熊燃烧着,一群群衣衫褴褛的百姓正围着篝火引喉高歌疯狂地跳动着,在他们身后,夜色里岸上郁郁葱葱连片的丁香树沉寂在黑暗中,带着微微鱼腥味的海风轻拂过树林发出沙沙的轻响。还没到夏天,丁香树没有开花,如果是夏天的,大片丁香花将把蓬山岛装扮成淡紫色世界。
    四月底的香料群岛少了特有的花香,可岸上却飘荡着一股浓郁的烧烤鱼肉香味。在一群肤色棕黑,卷曲发黑的头发随着用力晃动脑袋飘扬起来人中,几名身着雪白军服,头带无檐软帽的军人坐在沙滩上,正和几个面色黝黑肌肉发达的人谈笑着。
    “徐大人,咱虽然生在外面,可从小咱就知道自己是中国种,生是中国人,死是中国鬼。多少年了,我们这些海上捞生活的人整天看到的除了洋鬼子的船一艘咱自己的船都没有。今日能见到徐大人,还有这艘郑和舰,真是三生有幸啊!只要徐大人用得着我,咱这条命就交给徐大人了!”
    大口撕咬着鱼肉的徐震放下了手中食物笑道:“李大哥客气了,能在这里遇到大家,我们郑和舰全体人员才是真的无比兴奋啊……”
    徐震现在暂时将思念国内亲人搁置脑后,与他口中的李大哥谈笑起来。徐震口中的李大哥就是以蓬山岛为依托的海盗。李大哥本名叫李思明,与谢阿大一样,他的祖先也是在大金川失败后逃到海外的,而且他的祖先还曾经是大金川地区的一名小土司,在逃亡时候,李思明的祖先给自己取了个汉族名字,在离开中国后,因为环境限制,李家从此不可能再保持血统的纯正了,只是几代下来到李思明这一辈,藏族特有的剽悍、豪爽还是一点没变。
    徐震和李思明谈兴正欢,围在身边的人群不再嬉闹了,大家仿佛看到了什么稀罕事,纷纷朝海边涌去,噼啪作响的木柴燃烧声中夹杂着人们惊讶声。
    “报告舰长,照首长吩咐东西已经拉上岸了。”杨波走到徐震身侧说道。
    “哦?拉上来了吗?”徐震看了眼杨波,拍拍手站了起来:“李大哥,我们这次过来匆忙,没带什么好东西过来,只是有一些小小的东西算是我们送给大哥礼物,请大哥一起看看吧。”
    “这怎么好意思?!徐大人实在太客气了……”李思明嘴里说着客套话,可脸上却绽放出笑容,随着徐震往海边走去。李思明不知道这位国内过来的徐大人会带给自己什么礼物,不过既然中国是天朝上国,这位徐大人现在代表着国内势力最强大的解放军,他带给自己的礼物应该也差不到那里去。
    张志辉正和谢阿大等一众海盗大小头目聊着天,在船上共同生活了几天中,谢阿大特别喜欢听张志辉讲解放军战斗的故事,谢阿大尤其喜欢听张志辉和一众战士披着雪白的布片埋伏在雪地中,等华尔率领的一千洋枪队钻进包围圈后,数千解放军突然从地下冒了出来,挥动着大刀长矛,如同砍瓜切菜般三下五除二全歼了一千洋枪队。这故事张志辉讲了无数遍,可谢阿大却觉得自己根本听不厌,尤其是听到趾高气扬的洋枪队统领华尔被战士们打的鼻青脸肿绑了起来,谢阿大就乐不可支。现在狂欢的时候,谢阿大又拉着一众兄弟要张志辉再次说贵驷伏击战。张志辉讲的唾沫横飞,那些大小头目听的津津有味,一个个恨不得自己当时就在参加伏击的解放军中,好痛打一顿那些洋鬼子。正说着,张志辉见徐震拉着李思明朝海边走去,停了下来不再继续说了。大家听的兴趣盎然,见张志辉不说了,刚想开口催促,张志辉站起身笑着指了指海边,大家这才发觉自己的大哥正和中国来的徐大人一起朝海边走去,一群人连忙起身与张志辉一起追了过去。
    哗哗声中,海浪不停地冲刷着沙滩,一阵海风吹来,沙滩上卷起一股淡淡的黄色尘雾。几条小船被李思明身强力壮的手下拉上了沙滩,那些人正赤膊将小船上载着的东西费力拉下船。人们一边搬运着,一边发出惊讶地赞叹声。徐震和李思明走了过去,人们给俩人让开了一条路。
    “这……这……这,徐大人您这……”李思明看着被手下搬下来的东西,张大了嘴不知道应该如何说了。两门英国造十二磅海军榴弹炮、近百条法国夏斯波后膛步枪、大量的弹药正从船上卸了下来。作为济罗罗岛最大的海盗头目,李思明虽然有三百多名手下,可他原来除了几条破旧的帆船外,就只有几支遇到雨天就打不响的火绳枪,加上一些原始的长矛。这些东西用来骚扰一般小轮船自然是可以的,不要说对付东印度公司船队,哪怕是英国一艘商轮李思明也要三思而后行,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