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煮酒话古人-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看看他的发家,那是太平天国,被曾国藩赏识,后练淮军,在镇压太平天国中起家,在灭捻军大出风头,之后渐渐执掌大权,左宗棠死后,更是成为清朝的第一执政,主掌北洋,通外交,军务,政务,可以说只在慈僖一人之下,所以说日后晚清的各种决策,他要负相当大的责任。
  先说他做的事吧,首先平太平天国和捻军,这些内战虽然是他的发家史,但是这和汉奸与否无关,也不来评论他这些事的好坏,但是有两点对透视他日后的所作所为是很重要的,一是在建淮军时他和对外国军队的战斗力有了认识,使得他建军无论是陆军还是海军都购进洋枪大炮,形成了有一定战斗力的新式军队,但是同时他对外国军队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希望少打仗,多谈判。(就是说,我们国家是二流的,打是打不过的,只有谈判赔银子才行。)二是李鸿章其人,他在内战中的表现实在不好,(不是指作战,作战嘛,还可以,淮军的战斗力是日后下降的)杀降,屠杀平民,无信义,实在不是一个光明磊落的人,不过不苛求他,关键看他执政能力如何。
  再之后,他力主洋务,到是也做了不少事,建了不少厂,这点比那些只会说话不会做事的清流是好多了。(说实在的,这些清流实在不适合做大臣,建立议会让他们吵吵架,做做舆论监督就算了,偏偏让他们当官。)建立了北洋水师,淮军也渐渐成为了国防的主力。
  19世纪70年代,沙俄煽动新疆叛乱,这时以左宗棠与李鸿章之间发生了“疆防”和“海防”之争,在这点上要说李鸿章眼光过于短浅,一来沙俄本来就对我们的疆土跃跃欲试,已经四处点火了,假如放弃新疆,沙俄的胃口只会越来越大,当然海防也不能放弃,两者本来就相辅相成,李鸿章只重视一点实在偏颇的可以。二来放弃领土本来就是国家大忌,尤其是以财务作为借口,今日有新疆,明日就会有西藏,再后日就轮到东三省,只要有独立倾向的,在外国势力下都可以借用新疆之例独立,而各路爱国人士看到中央不管新疆,只怕会心灰意冷,中国只怕会四分五裂,李鸿章只重海防,实在不是明智的人所为,假如不是因为他看不到,那就是担忧害怕沙俄的战力(以前的恐惧有后果了)却不知有实力才有外交。
  之后左宗棠于1875出征,稳定北疆,在1880年与沙俄的谈判中获得胜利,实在是振奋人心,之所以说同治中兴,很大程度是这些胜仗,须知,国家实力是靠对抗获得而不是谈判获得的,尤其对抗外国强敌,只有打疼了他们才能好好谈判,这点左宗棠比李鸿章更加明晰国际游戏准则。
  随便说说李鸿章的外交,李鸿章在外国的外交声誉是不错,但是这不等于他做的很好,外国人的标准并不能作为衡量的标准。(秦桧在金国人的外交声誉一定不错。)当然,按实话说,李鸿章虽然在外闹出了不少笑话,但是和外国交流还是不错的,这点不能否认。但是他还是不清楚外国的游戏准则(虽然他是当时比较了解外国的中国人),当时的国际准则一向是以实力为准则,弱肉强食,谈判以实力为准绳,而李鸿章一心迷信谈判,希望西方调停,实在是不了解真正的游戏准则。
  再后面就是中法战争了,这场谈判是由李鸿章主导的,说实在确实是一个糟糕的谈判,在海军覆灭陆军有利的情况下当然应该谈,但是那种情况确实是和战败了没区别。由此看李鸿章的谈判技巧确实不怎么样,比奥地利首相梅特涅和拿破仑时代的外交大臣塔列朗起来真是不可同日而语。而这种协议使得国内人心离散,军无斗志。(这点是近代政府很大的一个毛病,宁愿得罪国人也不敢得罪外人,而一般的国家都是以争取国内势力舆论为先,我们正好相反。)
  再之后的中日战争,左宗棠已死,作战谈判已经是李鸿章一手主导了。(慈僖光绪?他们不管是主和还是主战,最终还是要靠李鸿章的北洋水师和淮军去打。)这次就全面暴露了他的问题。
  首先,预测失败,假如他预先料到日本对我国有敌意,那就应该先发制人,在之前对日本发动攻击,或逼迫日本退让,至少也不能让日本登陆朝鲜,但是这些他都没有做到。(不要说什么侵略外国不好之类的事,打别人总比被别人打好,既然为了海防连新疆都敢提出来放弃,那还有什么不能做的呢。)所以这又是他的决策失误。
  再次,管理失败,洋务造了不少东西,但是最终却不敌日本,这不是银子的问题,李鸿章的北洋在外国存了不少银子这是事实,一方面要国家拨款,一方面建自己的小金库,实在不是一个有爱国之心的忠臣所应该做的,还有淮军和北洋水师,管理松懈,作战一溃千里,管理的李鸿章要负主要责任。既然承平日久,淮军出现暮气,就应该下令撤换主要带兵将领,担心兵权被夺就在内部提拔新人也可。(再说一句话,一支军队不打仗迟早会蜕变的,所以为了保证战斗力必须每十几年打一次仗,当然一般是选择小仗,在战斗中发现毛病和问题,以便解决,比如美国,他们的军队就在不断的作战中积累战斗经验,不打仗就希望军队有战斗力,那是不可能的。)战争的失败也等于是李鸿章的失败。
  最后,与日本谈判,这点说实在应该算不上李鸿章的错误,实力不济,战争失败所致,不过当时李鸿章遇刺,假如他此次乘势回国,利用此事掀起他擅长的外交干涉,那至少可以少赔一些,但是他还是滞留日本,贻误时机,这点看他的谈判技巧还是差了些,不过最终谈判结果到是不能怪他,毕竟是清廷做下的最终决定,并非李鸿章之过。(日本军进逼京城,清廷害怕了。)
  中日之战绝对有李鸿章的责任,当然最终的失败也不能全怪他,假如当时西太后和光绪能作出坚持的决策,日本的国力也支持不下去了,(当时各国已经准备介入,假如能支持一段时间,日本无法支持下去,虽然当时有很大的牺牲,但是日后的危害就小了。)而且李鸿章毕竟是汉人,不受清朝绝对的信任。(说句题外话,这也与清朝本身是少数民族政权有关,清朝一直对汉族官员防范有加,假如是一个满族大臣有才能执掌朝政,那只要解决权力斗争,但是假如是汉族大臣,那就要百般限制了,权力之争外还要有满汉之分,汉族官员很难得到完全的信任。假如真信任李鸿章,也不会扶植与他对抗的清流了。满清毕竟是少数,想控制人口大多数的汉族实在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所以满清遇到强大的外敌,也不敢联合国内力量携手对抗,而是内防汉,外防夷。有时更是宁与外人,不予家奴。这样更加激化民族矛盾,当时太平天国假如以复汉尊儒为口号,满清也难以镇压下去,至于辛亥革命,民族起义的味道更浓于民主革命。)
  中日之战后,李鸿章为逃避国人谴责,暂时归隐。(虽然李鸿章确实有错,但是要说将全部的败因归于他是不公平的,毕竟最终战败和签约是由西太后光绪决定的,准确的说,西太后光绪就象足协,李鸿章就象主教练,主教练无能,足协也无能。那中国战败是必然的。)
  直到百日维新前后又被启用,当时他曾经向维新派示好,但是维新派却不理睬于他。(维新派也只是一群没有政治经验的傲气书生,尤其是康有为,实在是有违“圣人”之誉,既无经验,又无胆魄,更无文人之风骨,比起他的学生们远远不如。)
  后来八国联军侵华,李鸿章策划“东南互保”,要说没错也没错,毕竟这确实是唯一的办法,张之洞等官员也都支持这个决定。(不过中央的决策地方官员如此藐视,这个国家基本已经完了)当时据说本来张之洞策划假如光绪和西太后死,那就成为共和国,李鸿章为总统,(这样看李鸿章在地方官员中的威信还是很高的,不过这也是为了谈判方便)假若这样,到是提前帝制结束了,不过中国分裂也是很可能的,北方尤其是新疆西藏地区很可能就此被分出去。不过这终究没成为现实。再之后谈判就没什么好说的了,那样的情况下也只有如此了。
  再最后就是《中俄密约》(俄国指定李鸿章出席,看来李鸿章已经成为外交代表的形象了,大概是决定只有李鸿章订的约才会履行吧,不过这样的形象对中国实在没什么好处,外交谈判本来就不应该讲究什么信誉,而应该是利益为先。)这次条约李鸿章爆出受贿之事,不过实在看不出快死的他还为什么贪图这点小钱,谜题难解,故放在一边。
  不久李鸿章便死。
  综观李鸿章一生,他确实有才能,也可以说是为中国着想,但是才具却不足够,或者说他的才具太偏,(一个国家本来就应该要有不同主张的有才能者主持大局才行,一些人主和,一些人主战,相辅相成才行,而且一旦下了决断,就应该不论主和主战,全力以赴,现如今却两方水火不容,那国家如何搞的好。)本来有左宗棠,一力战,一谈判,还可以勉强维持中国危局,但是左宗棠一死,李鸿章要靠他单独的那点力量支撑不完全信任他的清朝。那根本是不可能的。
  6 煮酒话古人之曹氏
  大家看到曹氏,一般都会想到三国的曹魏吧。确实,这里就要说的是曹操一家。
  曹操,以前把他骂为乱臣贼子,后来为他平反,认为他是出色的政治家,军事家。当然不管如何评价,曹操是个绝对有能力的能臣是绝对不可否认的。
  先看他的出身,应该说,他的出身在高干子弟中并不是很出色的,宦官的养子的儿子。这为真正的高贵的士族不耻的,尤其是在党锢之后。不过曹操是之中的异类,他和大多数的士族子弟如袁绍等人关系都不错,而且也反对宦官弄权,不过,这也正常,有弄权的宦官,也有忠于皇帝的宦官,汉代宦官的权力毕竟有限,假如后代能漂白为士大夫那是更好。
  所以曹操年轻时,到是结识了许多朋友,不过那时的交友方法,自然不是什么好办法,我们也不必深究了,贵族有贵族的结识方法。这点曹操袁绍就比刘备孙家他们有优势多了,刘备一介平民,认识的也就是草莽英雄,之后好不容易挂了个汉室后裔,但是也就在之后和刘表刘璋之类的本家兄弟上用用,那些实权派根本不理他。至于孙策原来还是做强盗的,最多也就算地方豪强,比起曹操在中央有势力,差的不是一大截。
  曹操后来做官,有了父辈的支持自然很便利,宦官那有祖父支持,士大夫那因为交游广泛对他的印象也不错,之后为政和宦官捣了一把乱,在宦官那有祖父保住没事,在士大夫那可是大大得分。
  再下来就是黄巾起义了,说实在的,黄巾起义比起西汉末年的赤眉绿林起义要弱的多了,远没达到颠覆政权的能力,和太平天国起义也比不上,虽然很多地方势力借此机会有了自己的武装,但是只要中央政权保证稳定,还是可以支撑下去,来一个中兴的,偏偏何进只会杀猪,不会做事,先要外兵入京,再被宦官设计杀了。之后袁绍杀宦官,当真是乱了,(不过此时曹操一家已经不算宦官势力了,不然挂了也难说。)这一乱才真正断送了汉家江山,据说宦官头目被杀前说朝廷完了,这句话到是没错,就算宦官掌权,士族势力还可以对峙,宦官也灭不了汉朝,但是宦官和外戚两大势力覆灭,由外兵士族掌权,汉朝真是完了。之后董卓入京,他一个西北乡巴佬能有什么威望,只能靠强力压制,这时地方势力就有借口了,汉朝从此进入了割据时刻。
  这时的曹操还是很忠于朝廷的,之前镇压黄巾起义说实在他没捞到什么油水,(黄巾起义主要得利的是原地方大员。)地位也不如袁绍那般高,不过在讨袁的联军中是比较一心一意的,不能否认他有争风头的情况在里面,但是此时的他还是想做一个能臣,为汉室尽忠的。(讨董成功的话,那最得利的应该是联军主帅袁绍,但是看他后来的动作,一直不迎接献帝,看来还是胸无大志,想在一方割据做土皇帝。)在这次行动中大家都有私心,出力的两个一个是曹操,宦官子弟,一个是孙坚,原来是地方黑社会头子。其他的官员都有私心,汉朝最终要靠这些官员支持,当真是要倒霉了。
  群雄割据之后,曹操回家招兵买马,当然和袁绍那种三世五公比起来,曹操要逊色一点,但是比起刘备白手起家,孙策那种靠老爸留下的部曲和自己的老朋友打天下,要好的多了。他曹家家大势大,搜刮的钱财多,招兵不缺了,还有他曹家和夏侯家两族兄弟多,而且一个个都是能征惯战的主,上阵不离父子兵,曹家夏侯家的兄弟不用象外姓那样担心,用起来得心应手,再加上曹操本身就是不世出的一代兵法大家。外加曹操收罗的那些谋士,曹操对人能所用其才,不拘一格,能连续击败北方诸雄,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当然,其中最关键的是两点,第一点是挟天子以令诸侯,汉朝天子虽然没了实权,但是名义上的权威还有,还是中央朝廷,是大家公认的。你曹操要讨伐某人也就是军阀混战,但是天子下令就是师出有名,我讨伐你你反抗还就是造反,天下人人可讨之,这武器可是重要的很,你看那些恨曹操的,都也不得不打着复兴汉室的幌子,不过老百姓可不管你谁是谁非,首先看谁给饭吃,其次看天子在哪?中央朝廷在哪?至于谁是贼,就没这么好研究的了。不过天子这个香馍馍谁都想要啊,要不是袁绍目光短浅,想做土皇帝,懒得迎汉帝,刘备实力太弱,孙坚被人暗杀。这个天子还真保不住。不过,在曹操迎接汉帝之前谁都没想到,可见曹操判断之英明。第二点就是打败袁绍,之前曹操虽然控制了天子朝廷,打败了一些小势力,但是总体实力和袁绍比起来还差的多。从号召力上,曹操虽然有天子,但是在官衔上还不如袁绍,而且曹操已经成为众矢之的,而袁绍三世五公,在士族中的号召力要远远超过曹操,名声也比曹操好的多。从实力上说,曹操虽然兵强马壮,但是地盘,兵力,粮草都远不如袁绍,又腹背受敌,就算他手下的大将也不比袁绍手下的河北诸将高超多少,就拿官渡之前的形势看,曹操的战术上虽然获得了许多胜利,但是在战略上还是处于劣势。袁绍虽然犯了很多错误,但是靠实力就要把曹操慢慢磨死。官渡对峙,曹军缺粮,又不能退兵,一退兵,就立刻溃败,曹军中大量人员向袁绍投降,这已经说明形势的危急。要不是许攸投降,乌巢被偷袭,北方就成了袁绍之天下,那之后的局势就完全不同了。而打败袁绍之后,在北上收编北方四州,一统北方,曹操成为天下之雄已经是大势所趋了,之后赤壁,汉中的受挫,只是伤其一指,没有伤到根本。不过,在这种情况下,刘备孙权还能三分天下不愧为世间豪杰,尤其是蜀汉,几度北伐,压制北方。
  曹操本有一统天下之心,但是赤壁汉中受挫,外加年事已高,也只有暂时放下一统雄心了。他曾经说过,假若没有他,“如国家无孤一人,正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虽然事实如此,不过也是自誉了,没有他,袁绍,孙权,刘备等人都可能统一天下,其实他也就是其中的一个胜利者罢了。
  曹操为什么没有称帝,这点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当时他已经是魏王了,已经破了刘姓不能为王的惯例,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