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时值北伐军攻克武汉,吴佩孚向杨森告急,在这紧急关头,杨森彻底暴露出他投机革命的本来面目,竟然发兵“援鄂”,以牵制北伐军,并“礼送”朱德、陈毅离部。
经朱德介绍,陈毅与中共重庆地委(即四川省委)接上关系,分配他负责青年团的工作。
从杨森反复无常变化这一事件,使党又一次深刻地体会到,没有共产党自己领导的武装,将一事无成。党中央决定组织武装,派刘伯承回四川搞军运工作。
刘伯承的神话
1926年10月下旬,在国民党执、监委联席会上,根据国民党中执委吴玉章建。议,决定给刘伯承以“国民党中央党部特派员”身份,回四川负责全川军事工作。刘伯承已于1928年5月,由杨an公、吴玉章介绍,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但公开身份仍然是国民党员。
在国民党名义掩护下,11月中旬,杨an公、朱德、刘伯承,又在重庆刘伯承家中,召开紧急会议,根据党中央意图,成立了中共重庆地委军事委员会,由杨an公、朱德、刘伯承组成,杨an公任书记。
1926年12月初,重庆军委决定组织泸(州)顺(庆)驻军起义。
在一次党团联席会上,陈毅得知了正在策划的起义行动,刘伯承担任起义总指挥。
陈毅在这里第一次见到刘伯承。他们虽然是初次见面,但相互仰慕已久,陈毅早就知道名震四川的刘伯承。在蔡锷将军领导下讨伐袁世凯的护国军,和后来孙中山领导的讨贼军中,青年将领刘伯承以作战勇敢、足智多谋、善出奇兵著称,使与之为敌的军阀们畏之若虎,闻风丧胆。在与袁军丰都一战中,刘伯承头部连中两弹,一弹从右太阳穴穿入,透右眼而出,他当场昏倒在血泊中,经抢救始脱离危险。正遭北洋政府通缉的刘伯承,后来潜至一家德国私人诊所动手术治眼,为了保护脑子,只能施局部麻醉。3个多小时内,挖去赘肉时,修了70余刀,刘伯承汗如雨下,忍痛默念刀数,一声也未呻吟,事后德国医生赞叹不已,称刘为“军神”。当陈毅看到这位神话般的人物出现在面前时,激动地紧紧和他握手,心中为有这样的战友而甚感骄傲。
陈毅当时才25岁。但4年前他在法国领导勤工俭学的留学生们反对北洋政府向法国出卖铁路权的爱国斗争,以致同蔡和森等被押送回国的事,早已闻名全川、全国。回国后,22岁即任重庆《新蜀报》主笔,经常撰文抨击时弊,鼓动反抗军阀暴政,又被杨森下令“ke日离川”驱逐出境之事,也是很有名的。尔后在北京领导学生运动,这次又是李大钊亲自派来四川工作等情节,朱德都——向刘伯承作过介绍,刘伯承也十分钦佩这位风华正茂的党内年轻同志。
两人相见谈得十分投契,对时局形势分析亦尽相同,都深感党必须要有自己的武装,对沪顺起义充满信心。
12月初,沪州、顺庆先后发动起义,占领了泸州的3个旅长,贪恋泸州大量税收,不愿向顺庆转移。陈毅曾去泸州,在万吹楼分别找各旅领导人劝说,但他仍不听,致使沪顺两地均兵力分散,受敌威胁。
中共重庆军委又急派刘伯承前往坐镇。刘伯承此时已就任“国民革命军川军各路总指挥”及国民革命军暂编第15军军长之职,到泸州后始稳注了局势,并开始了军政人员培训和部队建设。
此时合川中共地下党要求派人去合川驻军工作。合川驻军正是沪顺起义争取的重点对象,党就派陈毅前往,担任28军3师政治部组织科长,对部队进行改造,为部队向泸州集中作准备。
刘伯承在沪州整顿军务、政务两个多月,使混乱的泸州面貌一新。3月18日,还公开纪念“巴黎公社”成立65周年,举行了群众大会,革命气氛浓厚,但沪州却成了插向四川军阀咽喉上的一把尖刀,他们看到这种“赤化”的蔓延,万分恐惧,担心有朝一日全川“变天”。
起义失败刘伯承奔向新征程
1926年大革命的洪流中出现了暗流。身为北伐军总司令的蒋介石,感到四川共产党势力发展的严重性,一旦泸顺地区成了气候,四川就会变成共产党的天下。这是他绝对不能容忍的。3月23日,他密令刘湘“限两个月内消灭川境(革命)力量。”
于是,3月31日,刘湘制造了震惊全国的“3·31”惨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刘伯承、陈毅均参加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坚持5个多月之后遂告失败。
随后,刘伯承被刘湘悬赏5万元巨款追缉,他通过了层层关卡,九死一生,终于脱险,经西安于1927年7月中旬到达武汉,向中共中央军事部长周恩来,汇报了泸顺起义经过,并讨论了善后事宜。
此时党中央已在策划南昌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周恩来选定刘伯承当自己的参谋长一同前往举事,策划中国革命史上轰轰烈烈的“八一”南昌起义。
陈毅逃出魔掌追赶起义军
“3·31”惨案发生后,合川28军3师代理师长王学姜阴谋捕杀陈毅。陈毅机警地察觉了王学姜的毒计,在友人帮助下,星夜撤离合川,逃出魔掌。他到了一片白色恐怖笼罩的重庆城,得知党组织已遭彻底破坏,杨an公也被惨杀,陈毅决心赴武汉。在新任旅长、他的同学、旧友郭勋祺护送下,一个晓色初露的清晨,装扮成富商,身穿西装革履的陈毅,搭乘一艘日本商轮,离开杀机四伏的重庆去了武汉。
陈毅到达武汉后,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正式分配他到由原黄埔军校改组的武汉中央军事政治学校任党委书记,公开身份为校部的准尉文书。
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时,陈毅还在武汉。汪精卫宣布“分共”后,陈毅的主要工作是组织军校党员应变。汪精卫不想保留学校,将军校编成为张发奎第二方面军的教导团。因形势急骤变化,“八一”起义的事不可能事先告诉陈毅。8月1日,教导团奉命“东征讨蒋”,2日起程,2000多人,分乘大客船、小火轮、拖船顺江而下。8月4日,行至九江,即被张发奎的2方面军部队缴了械。因为党组织是秘密的,陈毅及教导团的正、副团长(也是党员)均无法控制部队。
事已至此,陈毅于当晚,召集共产党的主要干部开会,分析研究形势,商量对策。看来南昌方面传闻举行的暴动已经成功,大家研究决定了党员的几个去向:一是连夜分散出发到南昌找叶、贺部队。一是回家乡搞农民运动。没暴露的党员,可继续留张发奎部队隐蔽活动。大约有200多人愿意留下,组织3个支部。他们随张发奎到了广州,以后成了广州起义的骨干力量。
陈毅在军校虽是秘密活动,但因接触的人很多,实际也是半公开的共产党员,再也不能留了。他就和特务连连长、党员肖劲一起,连夜离开九江往南昌而去。一夜就走了40里地,沿途曾经盘查。待8月6日赶到南昌,起义军已离去。这时,张发奎的部队进了城,正在抓杀共产党,几个接头的地方也不敢再去联系,经多方打听,才知道起义军往抚州方向去了。陈毅带肖劲又去追部队,一直到了临川,才赶上起义军,见到了周恩来、刘伯承。
刘伯承力荐陈毅任要职
在这艰难的时刻,大家重新见面,非常高兴。刘伯承对陈毅冒险追赶起义军的行动,倍加称赞。陈毅向周、刘报告了军校情况及对学生的部署,周、刘对陈的处置均感合适。
周恩来和刘伯承商议对陈毅的工作安排。在这关键时刻,刘伯承极力促成的陈毅掌军的安排,可以说影响了陈毅往后在革命征途上的发展。周恩来当时对陈毅的了解,印象深的是留法勤工俭学时冲锋在前,口才犀利,敢于斗争,而刘伯承对陈毅的了解,则在泸顺起义过程中,陈毅关于党必须掌握武装的一系列思考,使他感到他们两人的认识非常接近,所以此时,刘伯承提议由陈毅直接去掌握一支部队。最后议定:陈毅去25师73团担任指导员(相当于团政委)。
周恩来还风趣地说:“派你做的工作太小,不要嫌小。”
陈毅却很高兴地回答:“什么小不小,你叫我当连指导员我也干,只要拿武装就行!”使他特别高兴的,这次去的不是一般部队,而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战绩辉煌的英雄部队73团。
1923年就成立的这个团,其前身是国民革命军第4方面独立团。是我党最早创建、由周恩来亲手组织的武装,训练严格、战斗力强。叶挺从苏联回来就担任这个团的团长,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中打汀泗桥,攻克武昌城之战尤为著名,有“铁军铁团”之称。现有2000多官兵。在这危难时刻,党赋予陈毅担任这个团的党代表之职,他怎能不高兴!
1928年4月,朱德和陈毅率领的一部份南昌起义军及后来又发展的湘南农军,到达井冈山地区砻市,与毛泽东率领的部队会师,成立了工农革命军第4军,朱德任军长兼10师师长,毛泽东任军党代表兼11师师长,陈毅任第12师师长。
1927年11月,刘伯承由党中央派赴苏联学习。1930年回国,8月到了上海,立即被党中央任命为中央军委参谋长。1932年,从上海进入中央革命根据地,任红军学校校长兼政委及红军总参谋长。而此时,陈毅则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江西省军区总指挥兼政委。他们同为党的高级干部,有了更多的接触和了解。
陈毅长诗电贺刘伯承50寿辰
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开始,刘伯承随中央红军踏上征程,陈毅因重伤未愈,留在南方坚持斗争。从此两位战友一别十年,直到1944年2月,才在延安再次见面。
这段漫长的岁月中,他们虽然分别,在祖国的北方和南方进行抗日战争,除从中央文电中了解彼此情况外,相隔迢迢,无从聚首,但系念之情未断。
1942年12月,中共中央决定在太行山抗日根据地,为八路军129师师长刘伯承,举行50诞辰庆祝活动,以表彰他的革命功绩,鼓舞敌后军民士气。得知此讯,新四军代军长陈毅,从遥远的东南方,用电报发来一首充满敬仰、关切、热情洋溢的贺诗,题曰《祝刘伯承将军50寿辰》。诗文如下:
将军老益壮,戎马三十年。
论兵新孙吴,守土古范韩。
苦学入梦寐,劳生历艰难。
弹触一目眇,枪伤遍体瘢。
斗争更坚决,冬青耐岁寒。
君在黄河北,我在淮泗南。
军前专征伐,敌后拯黎元。
举杯祝远道,康强慎食眠。
诗中,陈毅称颂我党我军杰出军事家刘伯承,为当代的孙子、吴起。以伤残之躯,为拯救人民于水火。而忠心耿耿在敌后抗日前线,操劳军务。全诗精萃而富有感情,若非深刻理解刘伯承,而且友谊真挚的战友,是写不出这样的诗来的。
1944年他们在延安聚会后,一起在党中央学习、工作,相处机会更多了。毛主席还常和他们研究部队建设。
1944年6月,毛主席起草了一份《关于部队整训的指示》,请陈毅、刘伯承、聂荣臻,三位在前线亲自带兵打仗、独当一面的统帅提出意见,根据他们的意见修改了文件后,又写信给他们:
陈、刘、聂三位同志:
此件根据你们意见已补充了,虽长3千字,但较充实些。唯其中民兵、干部、训练方法等项,具体办法是否恰当,请再一阅,提出意见,凡不大妥当者,均请指明,以便修改。
在延安期间,毛主席常邀陈毅参加一些外事活动,名字经常见诸报端,而刘伯承是秘密来到延安的,有些大的活动未曾通知刘参加,陈毅在给毛主席的一封信中,顺带反映了此事。毛主席复信中,当即表示,有的场合应请刘伯承出席,如有时我没想到,就由你通知。
陈毅真可说是随时都记挂着战友。
在党的“七大”上,他们分别当选为中央委员。
1945年8月14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
8月25日,晋冀鲁豫军区司令员刘伯承,与26日即就任的新四军军长陈毅,和我军一批高级将领,同乘一架美军观察组的飞机,从延安到达晋东南黎城县的长凝机场,然后分赴各自的工作岗位。
两位战友又统率大军,开始了中国人民伟大的解放战争,在中原、华东两个紧邻的战场上并肩作战。
从此,刘伯承、邓小平、陈毅,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电报、人员往来频繁,相互交流经验,部队紧密配合作战,使中原、华东革命形势迅猛发展。
完成了挺进中原的任务
到了1947年7月,刘邓大军,遵照党中央、毛主席命令,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同时此举也是为了从敌人的战略要害地区,实行中央突破,吸引敌人大批主力部队南下,以粉碎其重点进攻陕北、山东之部署。
在执行党中央这战略任务的行动中,中野、华野配合更为密切。军委部署刘邓大军,陈粟野战军一部及陈赓兵团,三军成品字形南下,互为犄角,逐鹿中原,机动歼敌。刘邓大军千里跃进时,就是在陈毅亲自率领华野5个纵队及11纵的有力掩护下进入大别山的。在刘邓大军重建大别山根据地与敌人进行艰苦的反“围剿”斗争时,陈毅所率部队也在豫皖苏展开了建立根据地的活动,有力地牵制敌人配合了大别山的斗争。经过八个多月来的艰苦奋斗,我军终于在大别山站住脚,重建了革命根据地。
刘邓请调陈毅协统中原大军
我军在中原实行战略殿后,解放了2500万人口的广大地区,并建立了鄂豫、皖西、豫皖苏、豫陕鄂、桐柏、江汉等六个军区。此时中原局辖区很大,情况复杂,要巩固根据地,要打仗,又是两大野战军配合作战,任务十分繁重。
刘伯承和对陈毅也十分熟悉了解的邓小平,联名于1948年4月21日致电党中央,请调陈毅来中原工作,建议陈毅来后担任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副司令兼中原野战军司令员,或军区、野战军第二政委,或军区第二政委兼野战军政委,并仍兼华野司令员、政委不变。
毛主席阅后,复电刘邓,中央将会商中原机构组织问题。
粟裕得知这一情况后,向毛主席力陈:“华东离不开陈军长”。
到5月5日,刘邓第二次电催中央,请调陈毅。并建议陈毅任中原局第二书记,中原军区副司令员兼中野司令员。
至5月9日,中共中央终于采纳了刘邓意见,调整了华北、中原两解放区辖区后,改组了中原局等机构,以邓小平任中原局第一书记,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政委。陈毅任第二书记。刘伯承任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司令员,陈毅任军区及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政委。
刘伯承、陈毅两位亲密的老战友又一起共事了,当然他们的担子很重,刘邓陈将负起率领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作战的光荣艰巨任务。
陈毅于1948年5月30日,偕同调任中原局第三书记的邓子恢,离开濮阳前往中原就职,他还负有党中央委托他,向中原军政干部传达中央十二月会精神的任务。
出发前,陈毅对准备工作考虑得很周到。他从电报中得知,刘邓部队在远离后方千里的新区,坚持大别山斗争,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艰苦生活,当严冬到来之际,十万将士还薄衾单衣,刘邓都要亲手缝制棉衣御寒,别的方面就可想而知了。陈毅从濮阳到豫西中原军区驻地宝丰,行程逾千里,长途风尘仆仆,路上也不太清净,还要提防敌人袭扰,更多的东西是无法携带的,他就嘱咐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