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装修示范单位,是效仿长实的一贯做法,但恒基另有创新。聘请著名设计师萧鸿生推出八款装修,可供买家任意选择,最便宜的一款仅4万多元一套单位。八款各具特色,最贵者也不至于贵到离谱,极易为买家接受并心喜。
14日恒基安排睇楼。公司安排免费巴士不停往返沙田广场至新港城之间。私车睇客,可获3小时免费泊车。睇客免费享用早餐晚餐。这又是系列吸引睇客的条件之一。
毋庸置疑,是日必有大批睇客涌至新港城。
聪明的李嘉诚,岂会错失马鞍山睇客如云的良机?他做了一个非常着数(合算)的安排。13日晚,长实从媒介获悉恒基的楼价后,马上将新港城对面的海柏花园定价电传给各传媒,每平方英尺售4040元,较新港城的平均楼价要低60元。
本来,长实还没这么快推出新楼单位。但担心欲入马鞍山置业的买家会被恒基抢去大半,故在14日,火速请名师高文安设计监做示范装修单位,好赶到15日向睇客开放。时间太仓促,示范单位非实楼,而是模型。
14日晚,长实董事洪小莲出席恒威25周年酒会时向记者表示:“我们的海柏花园比新港城优胜好多好多。”
一般竞争对手在公众场合,尽可能避免过激语言,尤不宜直言不讳褒己贬他。《壹周刊》评议道:
“这个破天荒的评论,掀开了李嘉诚和李兆基马鞍山之战的序幕。”
两强对撼,在售楼现场更呈剑拔弩张之势。
长实的职员对参观示范单位的睇客说:“我们(海柏)平(便宜)过对面(新港)几十蚊(元)。我们也请设计师设计了,你有没睇过对面的装修同用料?我们的要靓得多。我们的设计师是高文安,没得顶(盖帽),你如果睇过,就知道没得比嘞,你有没睇过先?”
长实的现场职员个个这般说,自然是事先统一口径。
在新港城摆档售房的经纪商,亦大肆挖苦海柏花园:“我们这里潜质一流,有八佰伴购物中心,海柏连街市都没有,商场又小,没得比。”当睇客说海柏有靓景时,经纪商笑道:“论海景,马鞍山的都差,向西北。买新港的山景单位,向东南,咪仲好(岂不更好)。”
恒基造声势到16日星期天步入高潮,与新港城相连的八佰伴商场开张,睇客如潮。周一起,就有买家提前排队,等周二正式发售。
长实见势不妙,又出“新桥”(新招)——周一晚11时左右,就在排队候新港城发售的人龙前(已有180人漏夜排队),挂出一条醒目的长幅:
“海柏花园每尺仅售3275元起!”
这大概是同业竞争最可怕的情景——顶烂市。一时间,新港城排队的人龙缩了截,跑掉近20人。自然到天亮和当日,有买家加入,结果不尽如人意。据《二李决战马鞍山》一文报道:
“翌日,新港城248个单位开售,恒基只派出筹号(注:凭筹号可购单位五个)逾200,反应不及嘉湖的楼宇,首天只卖出七八成单位,较预期逊色。”
单位公开发售,本是黄牛党最猖獗之时,直接置业者休想得到筹号,会被黄牛党挤出圈外,真正的买家须从黄牛党手中购买二手,甚至三手、四手的筹号。
如此淡市,黄牛党叫苦不迭,内部认购的代理商怨声载道,李兆基更是有苦难言。记者采访李兆基,李氏尽可能扮出轻松状,表示不会再减价与海陌对撼:“我都平了许多啦,对面实际上还只是平几十蚊一只,只要楼盘艰险,买家就不会计较这几十蚊。”
李兆基总算沉住气,不再与超人顶烂市。几天后,249个单位好歹推了出去。人们联想起美丽华收购战,李兆基力挫超人,胜券在握。这次马鞍山比拼,长实虽未令恒基铩羽,也总算杀了一杀李兆基处处与超人争锋比肩的气焰。
地产经纪界人士认为,马鞍山一役,标志着李嘉诚在楼市游刃有余,风骚独领的大好光景,行将成为历史——这确实有些耸人听闻。
人们记得在1991年,李嘉诚为表示对香港前途的信心,向公众许诺:将在6年间,在香港投资400亿港元(注:不包括股票债务类的间接投资)。稳重的李嘉诚不会随便抛出这400亿,而是要寻找有利可图、切实可行的项目。
有人担忧,李嘉诚恐难兑现自己的诺言。
这种担忧,并非仅仅指楼市竞争激烈、货柜码头拓展失利,而是整个地产界后院失火。
第二十八章 地产群豪 称霸港九奈若何 升斗小民节衣缩食,却难置下自己的蜗居物业。即便有买得起首期者,亦要受炒家二手、三手的盘剥。一时全港怨声载道,激起港府遏制楼市投机风。地产巨头接招还招,控制全港上市公司市值过半的地产商,谁能奈何?
“10年前,当香港楼市从20世纪80年代初房地产衰退中复苏,重新纳入又一轮升势之时,住宅楼宇每平方英尺(0。0929平方米)的平均售价不过是700~800港元,而与民生关系最为密切的中小型住宅还不及这个价。而现在,豪华住宅每平方英尺的售价已超过13000港元,连远离市区的新市镇,楼价之高也令人望而生畏,普普通通一套住宅动辄要价数百万港元已司空见惯。拿一套建筑面积仅400平方英尺的小型住宅来说,目前售价约为240万港元。
“而一个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月薪不过1。2万港元,为了构筑自己的‘小巢’,买下这种仅够建立‘二人世界’所需的小型住宅,除了要拿出首期72万港元的现款(按七成按揭)外,还要每月供款1。5万港元,才能在20年后还清全部楼款本息,成为真正的‘业主’。如果说,若干年前的楼价水平,年轻一代的‘无壳蜗牛’经过发愤努力,节衣缩食还可以承受的话,那么时至今日,即使不吃不喝,也很难填满供楼这个‘无底洞’了。”
上述文字,录自1994年8期《今日港澳》中的一文。翻阅香港报刊,这类望楼兴叹,戟指鞭挞的文字处处可见。1991年5月18日《华侨日报》的《炒楼狂潮害苦了真正的用家》,以一悭俭积蓄的市民置业梦的破灭,倾诉“无壳族”的哀怨。
香港置业难,租房亦难。香港是世界租金最贵地区之一。据1990年资料,香港写字楼租金平均水平居世界第4位,每平方米月租为83。2美元,次于东京、伦敦、苏黎世;商业铺位居世界第一,每平方米平均月租619美元(4828港元),其次是东京、伦敦、纽约。在香港黄金地段,每平方米商铺月租,动辄要1000美元以上。
到1994年5月,国际物业顾问仲量行宣布,香港写字楼租金已超逾东京。
香港租金昂贵,不仅本港人士苦不堪言,外商更是怨声载道。香港美国商会主席马畋指出:香港的高租金,使不少美商盈利微薄甚至无利可图,已到了不堪重负的地步。德国西门子集团总裁葛廷嘉,年前考察香港后向报界发表建议:“香港租金水平应在某一水平上停顿下来,否则不仅令一些海外企业望而却步,亦将影响外商在港公司的未来扩展计划。”
本港人士及外商群情怨怒,地产发展商与代理商首当其冲。本港地产公司有4000多家,其中上市公司百余家。信誉不佳的公司有500家之多,也许是它们名气太小,舆论批评的矛头多指向蓝筹股地产公司,连信誉极佳的长江实业亦不可幸免。
《东方日报》1991年5月26日《地产发展商赚钱知多少》一文:
“做牛做马为片瓦,有人穷一生精力,才可以自己拥有物业,楼价已占去家庭收入的7成,究竟地产发展商在建楼及卖楼之间,赚去我们多少血汗,难以统计。但从香港有数的富豪都是经营地产业务,上市公司之中,逾5成的市值均是地产建筑公司,可见做地产的赚钱能力。”
该文接下来以楼市盈利大户长江实业发展茶果岭丽港城为例,剖析并估算李超人在这个地产杰作中,将如何获取111亿惊人巨额利润。
在笔者的记忆中,曾看过这样一篇文章,文中以“一将功成万骨枯”为喻,来调整地产商的辉煌业绩是由置业租房市民的血汗堆砌而成的,击碎了民众对地产骄子的偶像崇拜。
曾几何时,以地产骄子为中坚的华资财团,打败了老牌英资。华资大显神威,华人扬眉吐气。然而,还是这些地产骄子,还是这些华人市民,地产商谋利盼楼(价)高,置业租房者盼市淡楼(价)低。
矛盾由来已久,进入20世纪90年代群情形成高潮,昔日的时代英雄成了众矢之的。在这方面,代理商所受的谴责,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即。
香港至少有一百篇文章,谈到地产经纪界新贵,年仅30岁的罗北辉。他以1。4亿港元购得火灾后的重庆大厦首都酒楼商场,仅花0。2亿港元装修一番,易名为意德日广场,一年后以6。8亿元出手,净赚5亿港元。罗弱辉原为地产经纪行职员,几乎是白手起家,几年内炒房炒到10亿港元身价。地产代理商赚钱的总能量不及发展商,但牟取暴利的幅度,远远高于发展商。
那么发展商就是炒地炒楼的睇客吗?
许多文章指出,没有一家发展商不兼做炒家乃至大做炒家。也许是李超人名气太大,有人声称,李嘉诚累计数十亿港元的非正常性盈利,相当部分来自炒地炒楼。不过,与他全系的地产正常性盈利比,比例甚小,他的主要精力财力,放在地产发展上。
与用户关系最密切,也最为用户所憎恨的,莫过于住宅楼宇的代理商与黄牛党。
发展商的住宅单位销售分两种,一种是内部认购,认购者以代理商为主,其中的一部分是内部零卖给方方面面的关系户;另一种是公开发售,但置业者基本上买不到一手房,必须从黄牛党手上高价买二手房,乃至三手四手房。
一般楼宇开盘前几天,就有人通宵达旦排队,这之中有各路黄牛党,也有置业者。往往置业者眼看着苦熬了几夜就要开盘,便给搞事的黄牛党挤到爪哇国去。炒手有当场兜售筹号的,也有先买下首期,待价而沽的。
《东周刊》曾披露这样一件事情,长实推出海柏花园64个单位供公开发售,一对张氏夫妇排通宵第一个买,原以为头队可拣个海景单位,结果只是面向花园的单位。
1985年,金钟地铁上盖大型物业发售,求购者踊跃,黄牛党趁机作乱,演变成一场骚动。1986年,大埔海宝花园发售,发生轮候人殴斗,仇杀酿成命案事件。这之后,发展商自雇保安,或邀请警方维持秩序,黄牛党搞事仍频频发生,甚至出现三合会(黑社会组织)集团对抗警方事件。
楼市投机活动声名狼藉,公众同仇敌忾,纷纷谴责炒手。也有人把批评的矛头指向发展商,认为发展商是炒手的黑后台,狼狈为奸。
此话自然偏激,不过发展商与炒手利益相关,这是事实。应该看到,大部分经纪公司为推动楼市的发展,起了良好的作用也基本遵守楼市游戏规则。它们牟取较厚的利润,同时也承担较大风险。
也许是这个原因,发展商总是处处为代理商说话,甚至偏袒无照黄牛党。商人皆为利——你若能认这个前提出发,就会对发展商在此事上的言行不感惊讶,自然也包括李嘉诚。
香港知名地产记者王康,在其有关地产楼市的系列文章中,几处涉及到李嘉诚,现笔录几段1994年间的只言片语:
“据市场人士表示,爱美高(注:主席为刘銮雄)是于1992年8月时,透过内部认购形式,向长实购入第二期(嘉湖山庄)赏湖居第4座单层数的半幢单位,估计达152个,而内部队购较公开发售价,一般便宜约5%(注:代理商看好的更是日后楼价上攀)。
“除爱美高外,嘉湖山庄第二期赏湖居第3座,是另一幢以内部认购方式转手的单位。
“上周初,该批为数296个单位的现货单位全幢(公开)推销……20楼以上的18层单位(注:全楼高38层,住户图靓景欢喜择高楼),买家一次认购3至4个单位才有(可)交易(注:只有炒家才会一次买几个单位)。
“嘉湖山庄内部认购猖獗,复式单位加80~100万,普通单位亦加几十万,一个单位未到用家手,已有几个人经过手,赚过几次钱,其中第一二手‘特权阶级’,自然赚得‘溶’……‘特权阶级’炒完嘉湖山庄,又去炒海怡半岛。
“但怎料,上周四,李超人一声令下,吩咐立即‘叫停’,说嘉湖内部认购做得太扬,过分了一点,海怡和下一个楼盘都要收敛(注:市场有关打击楼市,遏制内部认购的风声很紧)。长实嫡系人马可以内部认购,但只能转让给直系亲属。
“(海柏花园)示范单位挤得水泄不通,门口亦有地产代理(商)兜客,加10万,加15万出售内部认购单位,照人计算卖楼反应不会差。难怪好多人一向说李嘉诚最照顾炒家,近期多个楼盘中,炒家在此最赚到钱。”
笔者赴港考察,曾就王康披露的材料询问一位新闻同仁:“这是否属实?”该同仁道:“是事实,这种事在本港地产界习以为常,见怪不怪。与那些与公众对着干的地产商比,李嘉诚则算有分寸,有节制。”
步入20世纪90年代,公从舆论要求港府立法打击楼市投机的呼声愈发高涨。人们预计,条例出台,将为期不远。
众所周知,港英当局对强大的华资地产财团感到畏惧。十大地产上市公司(仅置地为英资),占香港股市总计市值的2成以上。实际上有不少大鱼漏网,如太古地产,后来归入太古公司成为综合股,不少从事他业的巨富,亦把重点放到地产上。据估计,香港过半的资产为地产商和兼做地产的富商控有。尤其是10大地产巨头,控制了同业地产股市值的五成以上。地产巨头实际上是松散的垄断性集团。
过去有句流传甚广的话:“控制香港的是港府、汇丰、马会、怡和。”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起,有人这样说:“控制香港的是港府、汇丰、马会、地产商。”
港府对地产商垄断财富耿耿于怀。无独有偶,港府官员和亲英人士,能在众多的行业寻找到众多的“知音”。
一些财经界学者说:“由于各种因素,造成了财富分配的不公。香港经济是外向型经济,真正为本港赚来外汇,积累财富的主要是贸易、航运、工业等等。地产商在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上,获利最大,并且大得离谱。
“世界上,没有哪个地方,像香港这样最富的阶级几乎全集中在地产界。过去香港也不是如此,大富豪分散在贸易、零售、航运、金融、地产、工业等行业。现在其他行业的富豪逐步在富豪榜上挤下去—除非他们抱住了地产。这种现象,实际上是香港经济衰退的前兆。”
香港杰出的建筑商陆孝佩,一生为地产商和业主建楼不知凡几,其中汇丰银行大厦就是他的杰作。他只知盖房,不知卖房,辛苦一辈子,积累的财富少得可怜,而与他拍档的地产商皆成大富。他晚年时,人们仍称赞他的建筑业绩,他说:“我是世上最蠢的人,不知道早年就去搞地产。”
“无壳”升斗小民的愤怒情绪,“有壳”人士对地产界的“微词”,无疑给港府遏制地产垄断,打击楼市投机注入一剂强心针。按理港府要实现目的易如反掌,据传,港府有关官员表示,要打老虎。老虎是谁,自然是地产巨头。
1991年11月6日,新上任的财政司(主管财政的最高行政长官)麦高乐,宣布增加楼宇转让印花税和限制内部认购比例,以杀楼市炒风,平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