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变。
但是,现在武装部队中有一些人,包括一些下级军官,意识到继续战争是没有希望的。他们木断向主和派报告那些反叛分子的活动。米内尽了最大的努力,有效地维护了海军的纪律。而阿南,虽然痛苦地感到投降的耻辱,但他没有听从别人的怂恿,去充当企图叛乱者的首领。重臣们,甚至包括东条在内,是准备接受投降之议的,如果这是天皇的意旨的话。8 月12日,召集了一次亲王的会议,看来他们也都同意支持天皇。这使得“死硬派”不可能利用某个亲王作为叛乱的傀儡首领了。
全体阁员于8 月13日下午开会。陆军大臣、内务大臣和法务大臣反对接受美国的复照;而其余十二名阁员则准备接受,虽然其中有些人也有相当大的疑虑。这样,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因为按照宪法惯例,是要作出全体一致的决定的。所以,主降派决定争取再次召开御前会议。他们打算,如果意见还是不一致,就坚持由天皇决定,而他们知道天皇的决定是什么。但是,军队首脑们显然猜测到有某种诸如此类的花招,因此他们反对再次召开御前会议。事实上,两总长根本拒绝在要求召开御前会议的请求书上签名。他们要求答复同盟国,要让天皇兔于盟军最高统帅的控制,并让日本人民完全自由地决定未来的日本政治结构。
然而,不满分子的计谋终于被挫败了。8 月14日上午,天皇突然召集内阁阁员进宫,同时派人请来了两总长和枢密院议长。这样,在对方还没有机会组织反对之前,御前会议就开起来了。以铃木、东乡和米内为一方,阿南、梅津和丰田为另一方,激烈地争辩了两个小时。这三个“死硬”分子力主按照他们已经提出的条件;如果这些条件被拒绝,他们主张继续战争。但这时天皇按照木户和铃木的事先安排进行了干预,作出了决断。他说,在发出接受波茨坦公告的命令时,他是仔细考虑过国内外形势的:他看不出现在有什么理由要改变他的看法,而且他认为继续战争是不可能的;君主制的前途主要将取决于日本人民的意志,他不认为同盟国的答复中包藏着任何阴谋。他继续说:因此,朕同意外相的看法,认为答复是可以接受的。望诸位都同意朕的看法。如果在此关头还不结束战争,我国独有的国体将遭破坏,民族将被消灭。如果我们能够保全一点,不论是如何微小,就还有希望在将来重建国家。
就这样,御前会议在情绪激烈的争吵中结束。阿南极为悲痛,不久以后便自杀了。
阿南和两总长主张继续打下去并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的。日本约有两百万人员处于战备状态;还有好几千架飞机可供使用,其中大部分是准备用来对入侵者进行敢死攻击的;日本有许多起伏的山峦,有利于防守;而且日本人民虽然已经疲劳和营养不良,但是一般说来,他们可能会听天由命地服从抵抗到底的命令。而美国人已被他们在冲绳岛战斗中的损失弄得焦虑不安,他们在冲绳一役中,死伤达四万八千多人。盟军入侵日本将遭到更大几倍的伤亡。事实上,使用了原子弹正是因为希望避免这样一场大规模的流血。
但是,日本军队首脑们竟认为如果他们能击退或抵住对日本本上的首次进攻,那么同盟国将被迫给日本较好的条件。这显然是自欺欺人的想法。为侵入日本本上而调集起来的、得到大批海空力量支持的庞大的军队,是不会被最初的挫折和重大的伤亡吓住的。最后,日本的抵抗一定会被压下去,日本国土一定会象德国一样被强力占领,而在这一过程中,一定有数百万日本士兵和居民丧命,同时国家一定会遭到破坏。天皇的决定把日本从那种可怕的命运中拯救了出来。他维护了自己的臣民的生存,并在这样做的过程中采取了尽可能的有效行动来保全帝国王朝。
御前会议的决定,理所当然地被接着举行的一次内阁会议接受了。同时按照天皇的旨意,起草了一道致全国的诏书。8 月14日晚,在皇宫里把诏书录了音,以便第 二天向全国广播。这一消息显然有人泄露了出去,因为一部分已被陆军省的一批反叛军官争取过去的皇宫卫队在那天夜间冲进皇宫,企图找到那张诏书的录音唱片并予以毁坏。内大臣木户和宫内大臣石渡差一点未能从叛乱者手中逃生。但是,这些叛乱者未能达到目的,最后被召来救援的当地部队敉平了。在以后的两天中,东京和其他地方发生了好几起由狂热的军官发动的暴乱,但是没有一处暴乱的规模大到足以使政变成功。所有的暴动都被平息了,大多数参与者都自杀了。
与此同时,8 月15日上午(日本时间),外务省向瑞士政府发出接受同盟国条件的照会,请瑞士政府转给同盟国。当天中午,日本人民在惊愕的沉默中听到了天皇诏书的广播,天皇在诏书中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规定的投降条件。
阿南将军的自杀使日本内阁失去了陆军大臣,而这正是陆军似乎可能发生叛乱的紧急关头。因此,8 月15日,年迈的铃木首相向天皇递交了内阁的辞呈。木户认为,现在已到了这样的时刻,即一直到盟军来占领以前,应该由一位亲王站出来把全国团结在一起。他选中了东久迩亲王。东久迩亲王是一位国舅,也是现役将军,因而有权指挥陆军。他于8 月17日就职。近卫亲王为副首相。同一天,天皇向国内外的武装部队发布了一项敕谕,命令他们和平地投降。敕谕宣布如下:
朕往时对英美宣战,阅三年又八月。其间,朕亲爱之陆海军人挺身效命,奋勇战斗于瘴疠不毛之野,炎热狂涛之海,朕深嘉之。
现新有苏联参战,自内外各种形势观之,今后战争之继续徒增祸害,终使帝国有丧失存在的基础之虞。虽然帝国陆海军之斗志尚为壮烈,然为保持维护我国光荣之国体,朕现欲与美英苏及重庆媾和。对毙命于锋镝,死于疫疠之众多忠勇将士,衷心哀悼,同时深信汝等军人之诚忠遗烈为万古国民之精粹。
汝等军人,克体朕意,坚持巩固团结,严明出处进止,以期克服千辛万苦,忍所难忍,而遗国家以永远之基础。
亲王们被指派到各地去进行劝说,以便有助于确保服从天皇的命令。为此,闲院宫亲王到新加坡,朝香亲王到中国,竹田宫亲王到满洲国,以促使这些地区的日本军队服从天皇的命令。这个任务,他们完成了。而在国内,高松亲王发挥了作用,他说服特别攻击队——敢死飞行员们——放弃了他们明确表示的要攻击美国战舰“密苏里”号的意图。不过只是在首批美军到达而没有发生任何不幸事件的时候,朝廷和政府官员才大大地松了一口气。
与此同时,同盟国商定由麦克阿瑟将军担任盟军最高统帅。这是在莫洛托夫和美国驻莫斯科大使哈里曼之间经过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后才决定的。莫洛托夫建议可以有两个最高统帅,即麦克阿瑟和苏联的华西列夫斯基元帅。哈里曼用尖刻的话回答了这一建议。他对美苏在太平洋战争中各自所作的努力作了一番比较,声称,由任何别的人而不是由美国人来担任盟军在日本的最高统帅,这是“不可思议的”。
苏联政府放弃了自己的主张;8 月12日,斯大林毫无异议地同意了杜鲁门的提名——麦克阿瑟。美国方面所表现的这种坚定性,无疑使美国和日本避免了将来可能产生的任何其他麻烦和僵局,使日本从而免遭战后德国那样的命运。斯大林对美方提出的即将由驻日最高统帅发布的总命令第一号也没有剧烈反对。该命令是由美国陆军部在8 月11日起草的,然后由美国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协调委员会讨论,并由美国参谋长联席会议进一步审议。最后,命令经总统批准后,转达给英国和苏联政府。这是一份头等重要的文件,因为它除了其他规定以外,还规定了日本各部队应向谁投降。苏联政府在8 月16日的答复中提出了两条修正。这方面值得指出的是,指定北纬38度线为投降分界线是美国的文本中原有的条款之一,并不是苏联的修正条款。第一批美国占领部队于8 月28日到达日本,因天气恶劣比预定的时间推迟了两天。9 月2 日,同盟国的代表和日本代表在东京湾的美国“密苏里”号军舰上正式签署投降书。日本方面参加签字的是再度担任外相的重光葵,还有梅津,他是经天皇的劝说才勉强担任这个令人厌恶的差使的。这样,在海军准将佩里来到日本近一百年之后,日本再一次在它首都的海上大门口看到了“野蛮人的黑船”,并且不得不再一次屈从于他们的意志。
第三章 中国、西方列强和苏联
第一节 自由中国的困境
到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之时,自由中国抵抗日本已经近四年半了。这在1937年时,不但外国观察家,也许连中国人自己也认为是不可能的事。但是,蒋介石委员长除了在1937年秋季自由中国的野战军主力被击败,南京注定将陷落时,曾有过一度动摇以外,他已决定打下去。甚至后来日本人进入汉口,同时广州沦陷,中国政府撤退到遥远的、与外界隔绝的、落后的四川省,还有一些最富饶的地区也沦于敌手,这一切都没有改变他的决心,也没有使他听从汪精卫的话。蒋介石的坚定,并不是由于他相信中国自身能够聚集起足够的力量把日本人赶出去,而是由于他确信日本迟早会卷入与某个或某几个大国的纠纷中。从中国人的观点来看,这一期望的实现实在是来得太慢了。欧洲战争的爆发使日本成了从中得利的渔翁,使它能够从英法卷入欧洲之战和美国专心注意于纳粹胜利的可能性中得到好处。诚然,起初苏联也还能置身于这场战争之外,但是1941年苏日中立条约的签订和随后不久希特勒对他先前的合作者发动了进攻,看来苏联援助中国的一切希望都落空了。
剩下的就是美国了。华盛顿政府坚决拒绝承认日本的东亚新秩序,并在一定程度上见之于行动。1941年3 月,租借法通过后不久,罗斯福总统决定中国将成为这种援助的受益者之一。接着制定了一项用于中国的紧急租借计划,这项计划主要是旨在增加滇缅公路上的运输,美国派了一个技术组去帮助中国人改进这条公路,也就促进了这项计划的实施。结果,每月通过这条路线到达中国的物资增加为原来的四倍光景,即从1941年5 月的四千吨增加到同年11月的一万五千吨。
1941年5 月,总统宣布,保卫中国对保卫美国是至关重要的。接着就派出了一个美国空军代表团去帮助恢复中国空军,并提供方便,使中国飞行员在美国受训练。
此外,1941年春夏之际,在政府的秘密支持下,由克莱尔·李·陈纳德将军指挥的飞行员组成了美国志愿队。
1941年7 月,第一批美国飞行员到达缅甸。缅甸的英国当局允许他们使用那里的机场,1941年10月又允许他们在那里进行战斗训练,虽然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前,他们不能从缅甸的基地起飞去攻击日本。
但是,这类援助以及美英的银行用来维持中国货币的进一步贷款,对中国的需要不过是杯水车薪。长期战争所造成的过度紧张,严重地影响着国民党政府这座摇摇欲坠的大厦。重庆对于日美在华盛顿进行的旷日持久的会谈极为惊慌,唯恐美日终于达成某项协议而让自由中国听凭命运摆布。因此,当1941年11月赫尔将他提出的与日本妥协的条件通知重庆政府时,愤激的中国人表示反对,尽管这些条件并无多大意义。当赫尔决定放弃达成妥协的尝试,当东京收到美国11月26日的照会(这正是中国人所希望的)以后日本决定要打时,重庆大感宽慰。现在,日本既然向美国和英联邦的联合力量挑战,它就肯定将被击败,而中国的长期的痛苦也将结束。因此重庆政府立刻作出反应,它先向日本正式宣战,然后在德意两国加入日本一方对美作战后,它又对德意宣战。
但是,虽然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人的愿望实现了,日本终于被打败和覆灭了,然而国民党中国的劫数也已注定,因为1937年7 月芦沟桥事变以来的长期战争酿成了国民党崩溃和共产主义胜利的根源。要了解这些根源,这里有必要考察一下当时中国的国内局势,抗日战争对这一局势所产生的反响,以及西方世界特别是美国有影响的各个集团对蒋介石及其政府的态度的变化。
第二节 中国的历史背景
1936年时,中国的前途似乎是比较光明的。自辛亥革命以来,第一次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实现了和平;工业和贸易状况正在好转;前一年颁布的财政改革法开始见效。这种情景与前几年的动荡和骚乱形成鲜明的对照。看来,在1936年,中国在国民党的训政下,似乎可能终于实现自满清帝国垮台以来它一直在争取的国家统一和强盛了。
这些进展的取得,主要是靠蒋介石的政治手腕。就连当时国民党内外许多批评他的人和他的对手也承认,他是唯一具有维护中国的统一与和平的领导能力的人。
1936年12月,他在西安被监禁时,日本人报道了一条(假)消息,说他已被叛乱者杀害,结果中国所有的党派和团体,包括那些前不久还在示威反对他对日本的“姑息”态度的人,都深感悲痛。他们担心中国再次陷入混乱,并且可能成为第二个西班牙。甚至共产党人在当时也认为,蒋的领导对他们想要建立的抗日统一战线是必要的。正是这一信念,使他们在西安为蒋进行了调解。当蒋介石安全无恙并获得自由的消息传出时,全国的宽慰心情是十分明显的。
西安事变确实暴露了中国当时所达到的政治统一是多么的不稳定,中国距离成为一个现代民族国家还多么遥远。它现在既不是封建的国家,也不是中世纪式的国家。在帝国时代,它是通过一个文官机构进行治理的君主制国家。这个文官机构的权力不可避免地受到帝国疆域太大和交通不便的限制,这些障碍造成了一种狭隘的观念,并助长了边远省份的半自治倾向。从经济和社会的角度来看,中国在这一历史阶段就象工业革命前夕的欧洲,只是它没有欧洲那样的大地主贵族阶级,而只有大量的小地主,这些小地主下面有一个人数众多的半自耕农阶级,再下面还有一个由纯粹的佃户组成的“贫农”阶级。在这个国家中相对说来比较小的肥沃的地区,人口的压力不断增长,这就使农田的地价高昂,相应地使货币地租或实物地租也很高昂。但是习惯力量和可能出现的反抗,对抑制强征的苛捐杂税起了作用。确实,在毗邻大城市的地区,并不是由于乡村的习惯,而是由于商业主义的影响,促使地主住在城里,同时在乡村榨取高额地租。这种社会现象并不是中国所独有的。
帝国及其旧的文官机构的垮台,瓦解了传统的统一局面,开始了一个政治混乱的时期。建立西方式议会政治的尝试证明是无效的,因为这种尝试与中国的经验和传统格格不入。辛亥革命以后的一段时期内,最重要的现象是军人的势力压倒文官的势力,这从吴佩孚、张作霖、孙传芳、张宗昌等督军的崛起就可以看出了。他们的军队是一群衣衫褴褛的乌合之众,装备很差,食物不足,很少发饷,打仗(如果他们打的话)只是为了抢劫,就象他们的主子一样。
国民党在孙中山教导的鼓舞下,在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按照共产党的式样改组以后,便着手铲除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