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茅坪步云山寺,是一座明代建筑的古庙,并排三栋,正殿是楼房,有八十余间。
1928年10月14日,毛泽东主持召开了湘赣边界党的第二次代表会议。在大会上,毛泽东讲道:“……军阀间的分裂和战争,削弱了白色政权的统治势力。因此,小地方红色政权得以乘时产生出来。但军阀之间的战争不是每天不停的。每当一省或几省之间的白色政权有一个暂时稳定的时候,那一省的统治阶级或几省的统治阶级必然联合起来用尽力量消灭这个红色政权……”毛泽东在作报告中还讲道:“……四月以后湘赣边界的割据,正值南方统治势力暂时稳定的时候,湘赣两省派来‘进剿’的军队,至少有八九个团,多时达到过十八个团。然而我们人以不足四个团的兵力,和敌人斗争四个月之久,使割据地区一天一天扩大,土地革命一天一天深入,民众政权的组织一天一天推广,红军和赤卫军一天一天壮大,原因就在于湘赣边界的党(地方的党和军队的党)的政策是正确的。”
到会的朱德、陈毅、何挺颖、宛希先、朱云卿、何长工、伍中豪、罗荣桓、林彪、曾士峨、贺敏学等都在认真听、认真作笔记。
毛泽东讲到“八月失败”时,从主客观两方面分析了原因。他说:“完全在于一部分同志不明白当时正是统治阶级暂时稳定的时候,反而采取统治阶级政治破裂时候的战略,分兵冒进,致边界和湘南同归失败。湖南省委代表杜修经同志不察当时环境,不顾特委、军委及永新县委联席会议的决议,只知形式地执行湖南省委的命令,附和红军二十九团逃避斗争欲回家乡的意见,其错误实在非常之大。”
杜修经到了会,他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胡少海和龚楚也参加了会议。尤其是胡少海,深感内疚。他自愧自己的失职和原则的不坚定。
毛泽东在会上提出了当前的任务:“边界党还有一个任务,就是大小五井和九陇两个军事根据地的巩固。永新、酃阳、宁冈、随川四县交界的大小五井山区,和永新、宁冈、茶陵、莲花四县交界的九陇山区,这两个地形优越的地方,特别是既有民众拥护,地形又极险要的大小五井,不但在边界此时是重要的军事根据地,就是在湘鄂赣省暴动发展的将来,亦将仍然是重要的军事根据地。巩固此根据地的方法:第一,修筑完备的工事;第二,储备充足的粮食;第三,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把这三件事切实做好,是边界党应该努力的。”
会议开了三天,最后代表通过了各项决议,选举产生了以谭震林、陈正人为正副书记的中共湘赣边界第二届特委;重新组成了以毛泽东为书记的前委。并确定前委领导特委工作。
会后,毛泽东把讲话的内容,重新进行了整理,由谭政誊写,准备送到上级党组织。
这一天,毛泽东正在整理他的讲话,朱德兴冲冲地进来。
“润芝,又有一大喜事。”
毛泽东忙停笔相迎:“看你高兴的,有何喜事?”
“吴尚第八军三师阎仲儒部的营长毕占云,在桂东率126人起义,已经上了井冈山。这还不是喜事吗?”
“是一件喜事。他们现在到了哪里?”
“刚接到报告,他们已经通过朱砂冲,过了下庄的龙凤牌。”
“我们去欢迎他们。”毛泽东高兴地和朱德出了店铺,来到茨坪村口。毛泽东和朱德到来时,陈毅和数十名战士早在路旁等候了。有几个战士拿着锣鼓也摆好了敲打的架势。
“来了!”
有人大叫一声。
众人都翘首远望。
前面走来了一支两路纵队的队伍。
营长毕占云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的身边是一位带路的红军战士。他身后是扛机枪、步枪的战士。
欢迎的锣鼓敲了起来。
毛泽东、朱德、陈毅高兴地迎上前去。
毕占云身边的那个红军战士告诉他:“走在中间的是毛委员,右边是朱军长,左边的是前委陈秘书长。”
毕占云向前跑几步,到了他三人面前:“报告长官,营长毕占云率部起义,前来报到。”
毛泽东先握住他的手,客气又热情,风趣又幽默地说:“我们这里没有长官都是同志。一律平等啰。”
毕占云可能是激动的缘故:“是!长官。”
在场的人全都笑了。
毕占云脸唰的一下红了。
朱德握住他的手:“没关系,时间长了就会习惯的。”
“欢迎你们来参加革命。”陈毅握着他的手说。
就在他们讲话的当儿,整齐的队伍已从他们身边走过。毛泽东、朱德、陈毅陪着毕占云走在队伍的后面。
当天晚上,毛泽东同毕占云在油灯下进行了长谈。
毛泽东告诉他:“前委领导决定任命你为军部特务营营长。目前,井冈山地区的条件都还很差,比不上国民党军队里的物资条件。红军不发薪水,只发粮食、柴米油盐和少数的零用钱。从军长到士兵都一样。你和你的部队,要有准备吃苦的思想。”
毕占云表示:“请毛委员放心,吃苦我们不怕。我们就是为了打倒军阀才参加革命的。”
“一个革命者,不仅能经受得住战场上的生死考验,而且还要能经受得住艰难困苦的考验。我们相信你会成为一个优秀的红军指挥员的。”
毛泽东同他一直谈到深夜,才告辞回去。当他独行在茨坪街道上时,朱德已经坐在毛泽东经常写书稿的地方,旁边放着一碗茶水。他仔细看视毛泽东写的书稿,看着看着不觉念出了声:“边界的斗争,完全是军事斗争,党和群众不得不一齐军事化。怎样对付敌人,怎样作战,成了日常生活的中心问题。所谓割据,必须是武装的。哪一处没有武装,或者武装不够,或者对付敌人的策略错了,地方就立即被敌人占去了。这种斗争,一天比一天激烈,问题也就非常地复杂和严重……”寻找毛泽东的贺子珍在街上碰到了毛泽东。
“朱军长有事找你。”
毛泽东问:“他人呢?”
“在店铺等着你呢。”
毛泽东知道朱德深夜来访,一定有重要情况,不由加快了步子。
毛泽东一进到屋中,就歉意地说:“对不起,让军长久等啰。”
朱德站起来,乐呵呵地说:“没有白等。我在看你的书稿,受益匪浅。‘连有支部,班有小组。红军所以艰难奋战而不溃散,支部建在连上是一个重要原因。’总结得好。有了一个坚强的党支部,就是一个坚强的保垒。”
毛泽东告诉他:“我想把《井冈山的斗争》总结一下,准备详细地向中央报告。”
“好啊。”朱德说明了来意:“十月初在新城消灭周浑元二十七团一个营后,余部退守永新,当时本想一鼓作气拿下永新,不料随川之敌绕道经泰和增援他们,就放弃了这一行动,改为攻击随川。现在敌人在随川大量集结兵力,永新后方空虚,只有不足一个团的兵力占领永新。准备把他吃掉,解除我们的后顾之忧。”
毛泽东提议:“把战场还是摆在龙源口。”
“我和陈毅也是这个意见。”
“过几天,我准备去砻市,咱们在那里见面。”
几天以后,黄洋界山下通往茅坪的山路上,毛泽东由谭政和警卫员陪同,一步一步走下山来。
一棵木荷树,高大挺拔,枝叶繁茂,像一把大伞,浓荫蔽日,树干三人合抱不过来。
毛泽东三人来到树下,坐在下面的石头上休息。
毛泽东遥望着远处高低起伏的群山,发出一声感慨:“如果不是战争,这里一定是一个很好的游览圣地。”
谭政说:“等我们胜利后,就把它建设成游览圣地。”
作为地质学家,他们看山川地貌,是研究它的形成和构造;历史学家则是注重它的存在价值,因为它是记载历史风云变幻的年轮表;军事家独钟它的是可以利用的价值,当依托,作屏障,成为军事胜利的自然因素。政治家所不同的是他包揽了地质学家、历史学家、军事学家共有的特点,不仅注重过去、独钟现在,更向往它的未来。毛泽东是一个乐观派。作为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有常人不及的胸怀,就能从眼前艰难曲折的小路,看到将来的光明大道。有目前政权的雏形,就能预测到未来掌管全国的革命政权。他充满信心地说:“会有这一天的。但要靠大家的努力,才能实现。”
警卫员看看西斜的太阳,催促上路:“首长,我们该下山了。”
毛泽东一行走下山,来到他所熟悉的茅坪八角楼。
毛泽东正在洗脸,贺敏学进来,向他报告一个好消息:“周浑元的一个团,在龙源口被我们消灭了。”
“我们朱军长,真是马到成功。”毛泽东洗好脸,告诉他:“地方的工作,你们要抓紧,要尽快恢复起来。比如组织工作,赤卫军的建立,土地的分配等等。我明天一早还要赶路,到砻市和朱军长汇合。”
翌日一早,天刚蒙蒙亮,茅坪还在沉睡中,毛泽东和谭政、警卫员就走出八角楼,沿着慎公祠一侧的小巷,来到小溪边,走到村外上了路。
毛泽东一行到了宁冈(砻市)的四军军部(中药铺),朱德、陈毅已提前一天到达这里。他俩人听说毛泽东到了,兴致勃勃地迎出来。毛泽东一见高兴地说:“呵!你们早到啰。”
朱德兴致勃勃地说:“部队已经休整了几天,战士们的体力也得到了充分的恢复。”说话的当儿他们已经在屋中坐下。
毛泽东道:“这一仗,你们打的很是干净利索。”
朱德风趣地说:“这一仗我们用的既是岳家军的回马枪,又是关老爷的拖刀计。在龙源口三下五除二,嘁哩喀喳就解决了。”
红军主力部队从战场上撤下来,在宁冈进行了必要的休整和整训,同时还进行了政治教育。毛泽东在这里,完成了他的著名著作《井冈山的斗争》。谭政也替他誊写好了,一式两份。
此间,1928年11月14日至15日,在江西宁冈的新城召开了中共红四军第六次代表大会。在这个会议上着重讨论了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通过了政治、军事、经济、纪律等问题的决议。选举了以朱德为主席的军委。军委隶属于前委的领导。
会议结束后,毛泽东又回到了宁冈四军军部。这一日上午,谭政带领地下交通员从外走进来。交通员手里拿着一把半新不旧的红色纸伞,直接到了毛泽东的住房。
毛泽东刚审阅完全部书稿。
“毛委员,交通员老郭来了。”
毛泽东热情地同交通员握手后,把他让到座上,然后向他交待了任务:“这是一封信,请你带出去。一共是两份,一份交湖南省委,一份转给上海的中央。”
交通员老郭将伞把取下一截,原来里面是空的。他把毛泽东卷好的长信小心地放进去,然后把刚才取下的一截重新安上。
毛泽东拿在手上仔细检查一遍,看不出破绽,放心地交还到他手里。
谭政把交通员老郭带走了,毛泽东送到门外,望着他俩人离去,点燃一支纸烟,抽了一口,一直在思考问题。
23。朱德的扁担
1928年的冬天,早早来了。一场北风过后,天气愈来愈冷。
如何度过寒冷的冬季,如何打破敌人军事上的围剿,成了当前红军领导首先考虑的大问题。在困境中生存,在困境中发展,在困境中壮大,这正是每一个红军领导所坚定的信念。
这一天,在宁冈四军军部里,一张标记好的军用地图,醒目地标记着随川、泰和、安福、莲花、茶陵、酃县全部被敌人占领。
朱德在分析当前的局势时指出:“现在敌人出动了六个旅,三万多人,利用冬天对我们不利的情况,围困我们,一步一步紧缩包围。最后,将我们一口吃掉。我们当前首要的任务,就是多储备粮食,作最坏的打算,有长期作战的思想准备。”
毛泽东看着地图一言不发。
陈毅说:“山上的粮食也不多。”
朱德充满信心地说:“我们从山下往山上挑。”
毛泽东赞成,他表示困难是难不倒我们共产党人的!
兵贵神速,说干就干。第二天,通往井冈山的山道上,挑粮上山的队伍,一个接一个,连绵十几里。有的背,有的担,有的还用裤子当口袋扛。在这支运粮大军中,朱德用扁担担,陈毅用裤子扛。
木荷树下,成了挑粮上山的休息地。
朱德和陈毅满头是汗地来到树下,放下担子和裤袋歇息。
朱德一边用帽子扇风,一边招呼背粮的战士歇息:“同志们,歇歇脚吧。”虽是到了初冬季节,一个个都是满头大汗。有的战士歇息,有的战士继续赶路。不一会,毛泽东也背着一袋粮食来到这里。朱德忙上前帮他放下,陈毅腾出地方让他坐下休息。
从山上到山下挑粮,往返一趟须一天时间。山高坡陡,沟壑纵横,道路崎岖,挑粮上山的艰难,是可想而知的。艰苦的环境,峥嵘的岁月,能培养出一往无前的大写战士,能造就出许许多多不平凡的英雄。朱德挑粮的扁担,成为红军战士传诵的美谈。
在茨坪的黄泥屋里,朱德一早起来,就寻找他挑粮的扁担。怎么找也找不到。他又跑到屋外寻找,还是没有。这时,他看到很多战士都已经出发了,走回屋中拿出一条裤子。朱云卿和何挺颖挑粮下山路过这里,看见朱德军长也准备下山,劝阻他。朱云卿说:“军长,属你年岁大,就不用下山了。”
何挺颖也劝他:“我们每人多背一点,什么都有了。你看,你的扁担没了,是同志们有意拿去的。我们俩的意见和大家的意见一样。”
“多一个人就多一份力量。没有扁担,我有这个。”朱德扬扬手中的裤子径自先走了。
朱云卿和何挺颖无可奈何地摇摇头,跟在后面一起出发了。
下午,从山下挑粮回来,又经过木荷树下。
朱德担着一担粮食到了树下,见有不少人在休息,他也放下担子。刘满崽和几个战士忙让出位子,热情地去拉他休息。朱德手不离扁担,在众人簇拥下来到石头前。
朱德坐下后,刘满崽和几上战士挤眉弄眼。
朱德把这一切全看到了眼里,和蔼地警告他们:“你们别打我的主意。看。”
扁担上写下了“朱德记”三个黑字。刘满崽和战士望着朱德的扁担,立时产生出一股敬仰之情。
朱德带着胜利的自豪,担起粮食先走了,步子迈的是那样的坚实有力。刘满崽把手一招,大家背起粮食追上去。
南京,总司令蒋介石官邸会客室门外,少将高参心神不定的在那里来回走动不止。因他对蒋介石突然的召见,大惑不解。他也知道蒋介石反复无常,不知这次是福是祸。
此时,蒋介石坐在柔软的深色沙发上,两手展开报纸,认真地阅读一张《申报》,异常醒目的标题《湘赣第三次会剿朱、毛,何键任两省会剿军临时指挥》。当蒋介石看完这篇《长沙通信》,将报纸放到一边,慢慢起身,在室内思考着徘徊。
蒋介石走到他的写字台前,按响了叫人电铃。
随着门铃声,进来一名卫士。
“让他进来。”
卫士退出,并随手关上门。
少将高参毕恭毕敬地推门而入。
蒋介石扫了他一眼,说:“湘赣两省共同出动三万多人,也就足够了。问题是他们要尽快行动,争取在民国十九年元旦发动总攻,旧历新年前全部将其歼灭。到时我要发表新年贺词,向全世界宣布这一消息。他们在那里闹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