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金刚经说什么-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二十四品 福智无比分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罗密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现在连接上一次的第二十三品,等于是中间的一个结论。这个题目当时取的是福智无比,就是福报与智慧,这两个是等称,平等的清福。就是说要证得菩提、要成佛,就需要这两样本钱,在佛学的名辞就是资粮;是资本与粮食两个观念,也称为福德资粮,智慧资粮。
  现在这一品,再三重复的提出来这个观念。这同一问题,为什么又重新出现在这里呢?因为上一品讲到,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说,要想悟道,不是随便打个坐,研究个公案,拜拜菩萨,或者是搞一些外形所能成功的;必须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才行。诸恶莫作是消极的,众善奉行是积极的;要积极的修一切善法才能到达开悟,证得大彻大悟的境界。
  廿三品最后,还以法身实相般若本体来解说,“所谓一切善法,即非一切善法,是名一切善法。”简单的说,你做了一切善事而不执著,执著了就是凡夫的事,不执著才是菩萨道。利人、救世、修一切善行,并没有特殊之处,是做一个人义所当为,是本份的事。
  现在第二十四品佛自己作结论:
  修资粮
  【须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诸须弥山王。如是等七宝聚。有人持用布施。】
  他告诉须菩提说,我们这个世界上,这个娑婆世界的南赡部洲,中间有一个须弥山,勉强用喜马拉雅山比作须弥山;究竟喜马拉雅山是不是须弥山,老实讲到现在还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不能够贸然断定。把佛经上说的须弥山解释为喜马拉雅山,是近几十年研究佛学的假设肯定,这个假设的肯定很有问题,不能随便相信。
  打一个比喻来说,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最大的山,称它为须弥山,其它三千人千世界,都有一个中心的大山,所以有很多的须弥山。“如是等七宝聚”,这个“等”不要认为是把七宝布施了,把须弥山也布施了;须弥山布施给人没有用,房子里装不下来,这个“等”是作比喻,等于须弥山那么大的财富,七宝,珍珠,钻石,集起来布施,这是一个譬喻。
  【若人以此般若波罗密经。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于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拿那么多的东西来布施,当然这个人的福报很大。在前面第十三品已经讲过,这里又重复强调法施的重要。一般人信仰宗教,都是功利的思想、功利的目的去求的。人真要希望功利,花小本钱,得大利益,首先必须要行一切善。现在说这个人很行善,拿须弥山那么多的七宝布施了,纵然不求福德,自然的福报也很大,这是一定的,这个问题就不要说了。
  现在他拿这个譬喻来强调,他说假定有一个人,以此般若波罗密经,“此”是专指金刚般若波罗密经;因为般若波罗密的经典很多,大般若波罗密经,就是大般若经,另外还有仁王护国般若波罗密,这种波罗密,那种波罗密,走的路线不同,都是讲智慧成就。现在本经上讲“此”,是专指金刚般若波罗密这一本经。假使有人以这本经的道理,不论是全部的意义,或者只有四句偈等等,受持读诵,为他人说,那个福报比须弥山一样多的七宝布施,可就大太多了。
  受持读诵
  这里我们再度提起大家注意,“受持读诵”有四个含义。接受了,光是接受了不算数,还要领受在心,在自己心理行为中起作用,更要心有所得。
  我们诸位学佛研究金刚经,如果懂了这个空,平常碰到事情的时候,有没有领受于心?你说现在你还蛮舒服的,有点领受,那是没有碰到事啊!一碰到事,像被人打一耳光,骂你一句话,或者把你的钱倒了,或者现在就要到医院开刀了,下一个钟头活不活还不知道,这个时候看你空不空!如果说空得了,那是真金刚了,你真能够受用了。
  受还不行,必须能持,以此来修持。持者,等于拿一个拐棍,拿个手杖,永远靠著它走路,牢牢抓住,这个境界才不会动摇。就算现在去开刀,说不定麻醉回不来了,但此心这个定境仍保持著,这就是受持。读是看书,或轻声赞过去,诵是要念出来,高声朗诵。现在年轻人只是看书,看书却不容易背得来。我们旧式的教育,是要背书的,背是没有用脑筋的,唱戏一样,等于进到阿赖耶谶,不要用脑筋,随时背来了。所以金刚经读了还要朗诵,有所体会,就是受持读诵,四个含义。
  真教化的功德
  他说假使有人,不要说全部金刚经,只要把四句偈作到受持读诵,懂了这个道理,教人家,使人家解脱烦恼;教人家并不是要自己当老师,高人一等,只是教人家得受用,使人家能够解脱烦恼。如果做到这样,那么这个人所修的福德,比前面所说用须弥山王那么多的财富来布施,更大。前面那个布施是财布施,是有形的,比不上这个法布施,佛学就叫做法布施。中国文化的观点,这就是教育的功劳,教化人家。教化就是法布施,解决人家心里的痛苦,成就人家自己的人生。
  他说这个法布施的功德,比有形财富的功德,更大更多,两者是不能相比的。以有形财富来作布施,跟智慧布施比较起来,百分之一都不到,百千万亿分也不到。总而言之,不能比就是不能比,怎么说呢?如果我们那么一讲,听起来不能比就是不能比,很土,很粗,就不像经典了;经典翻译得非常美,“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用算数都算不清。换句话说,拿现在夸张一点的话来讲,电脑也算不清,数字是没有办法计算的。真到达不可算的数字是什么?是譬喻那个东西很大。就像我们经常说天一样的大,这是譬喻,你说那个天有多大啊?佛经上经常作譬喻,恒河沙那么多,恒河沙有多少啊?谁都不知道。这既说它的多,也说它的大,是譬喻的数目字。换句话说,当世界上最大的数目字没有办法以数字代表的时候,只好拿譬喻来作代表。
  这一段很容易懂,就是说文化、教育力量的重要,佛法教育的力量和它所培养的功德,远超过了物质布施的功德;因为那是帮助一切众生的精神生命,所以简称为慧命。慧命就是智慧寿命的观念,属于慧命教育,所以它的功德特别大。这一节的内容就是说明智慧的成就,智慧及自度的重要,我们给它的偈语如下:
  第二十四品偈颂
  富嫌千口犹伶仃 贫恨身存似□刑
  何事庄生齐物了 一声青磬万缘醒
  “富嫌千口犹伶仃”,禅宗祖师有句话:“富嫌千口少,贫恨一身多”。说一个很有钱的家庭,有一百个儿子,每个儿子都有十来个孙子、佣人,所以全家有一千个丁口。因为财富太大,又养那么多人,感觉人还是不够用。一个人穷到极点,如果连一碗阳春面都吃不起的时候,真恨这个身体活著都是多余!这两个是很强烈的对比。富嫌千口少,贫恨一身多。就拿这两句话作比方,富嫌千口犹伶仃,也是这个意思,富贵人家千口的家庭,自己还认为人口太少了,很寂寞。
  “贫恨身存似□刑”,穷的时候,觉得这个身体活著是受刑,很痛苦。在这个贫富之间,我们可以看到,福报大了就是富贵功名、钱多地位高;但是天天都叫你忙,天天都叫你累,想睡五分钟都很困难,没有经过这个环境的不知道这个味道。也许有人会说,情愿少睡五分钟过过那个味道的瘾。但是如果尝够了这种味道的人,再也不想回头去试了,每天不是为自己活著的,不愿意笑的时候也要笑,那个味道真难受啊!可是世界上的人,认为这个是福报,这是世间的福报,真是多福多寿多难受!
  相反的,穷的人在山里住著,有一位禅师一个人住在茅蓬里,有人问他觉得怎么样?他说:“去年贫,犹有立锥之地”,还有站脚的地方。“今年贫,连锥也无”,连站脚的地方都没有了,你看穷成什么样子!这是形容穷吗?不是的,他是形容自己真正到达了空。换句话说,去年空还有个空的境界,今年空,连空境界都没有了。
  空没有了,你说是什么东西?真是彻底的空了,就是形容这个。所以我们说,真觉得自己形体存在是受刑、受罪,还是有个东西在那里。但是贫跟富是代表有福报的人及没有福报的人,两种人生活的现象是相对的两头。好看与不好看,漂亮与不漂亮,胖与瘦,长与短,都是相对的两头。世间法都是相对的,有好看就有不好看,有穷的时候就有富的时候。穷人的富是什么呢?本来一块钱都没有,突然有了五十块,那比有钱人突然中了马票几十万的港币还舒服!所以穷富是对比。有福报,没有福报,都是对比,这是生灭的两个现象,不究竟。
  “何事庄生齐物了”,庄子的齐物论,拿本体来看,一切都是平等,有钱有财富,最后也要死。穷的人最后也要死,死的味道都是一样,谁都是一样。一切万有皆是齐物,大家坐在这里,白的、黑的,胖的、瘦的,男的,女的,每个人不平等,但有一件事情很平等,今天夜里四点钟到六点钟,大家都沉睡了,沉睡中,那个糊里糊涂的境界很平等。有智慧也是那么糊里糊涂,没有智慧也是那么糊里糊涂。有钱的也是那么糊里糊涂睡著,没有钱的也是那么糊里糊涂睡著,这个是平等的。拿这个作比方来说,在本体上一切都是平等,这就是齐物。
  万物是不齐的,不平等,有高低,五个指头都不齐的,但是它变成一只手的时候,通通是齐的,它就是一只手。手跟脚也不平等,等到没有手脚时,也没有我了,也就齐了,就平等了,这是庄子的齐物论。我们了解了这个道理,福报也就无所谓大与不大。
  “一声青磬万缘醒”,真正的福报是什么福报呢?清福,人间的清福。当我们真正烦恼痛苦到极点,当我们一切的痛苦烦恼无办法解决的时候,跑到深山古庙,偶然听到一声“叮”,青磬一响,被它敲醒了,万念皆空。那个时候啊,什么都没有,那真是大梦初醒,这个是大福报。所以金刚经告诉我们,所有的福报,都不如了解金刚经般若的解脱真义。般若解脱真义,就是我们给它的一句结论,一声青磬万缘醒,这个时候是真福报。
  中国的文学为什么把木鱼叫红鱼呢?因为庙子上的木鱼多半漆成红颜色,磬放久了,颜色都变成青铜色,所以叫做青磬,红鱼青磬,红跟青是文学上的形容词。
  第二十五品 化无所化分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须菩提。如来说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为有我。须菩提。凡夫者。如来说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有教无类
  金刚经快要作整部的结论了,化无所化,什么叫“化”?在唐以前,多半的佛经用这个“化”字。唐宋以后用“度人”。度也好,化也好,反正度也度不了,化也很难化。到元明时代,乾脆两个字合起来,叫做度化。这个度化,实际上就是教育了。化也就是感化人,变化人。
  【须菩提。于意云何。汝等勿谓如来作是念。我当度众生。】
  这也是佛自己讲,告诉须菩提,你认为怎么样?“汝等勿谓”,你们千万不要讲佛说过这个话,说过什么话呢?“我当度众生”,认为佛说过,要度一切众生。
  你看佛是很妙的,你仔细把金刚经研究,他的一生许多事情,在金刚经里通通否认完了。说法四十九年,他在金刚经里却说没有说过一句话!这是他讲的啊!这个金刚经摆在我们面前。他本来发愿要度众生,现在又否认了,嘿!你不要搞错了,你们不要那么想啊!你们千万不要那么想,认为我要度一切众生。这是文字的解释。
  【须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
  “须菩提,莫作是念”,千万不可以有这个观念,上面已经讲了,下面还要很肯定的重复,莫作是念,千万不要有这种想法。好了,我们现在记住他的话,你不要磕头说佛啊,你来度我。他老人家不承认,他现在很忙,在那里入涅盘,你也莫作是念,不要这样想。什么理由呢?“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这个话严重了,刚才我们还用笑话的办法来说,佛一切否认了,下面进一步告诉我们理由,听得我们都有一点五里雾中了。什么理由啊?世界上实实在在没有一个众生须要佛来度的。你注意啊!没有一个人须要佛来度的,这是佛自己说的。
  “若有众生如来度者,如来即有我人众生寿者。”拿禅宗里的话说,这叫做一个棺材两个死汉,一个说你是被我度的,一个说我需要佛来度。大禅师们会说,这两个都是没有悟道的。佛也讲嘛!第一,我没有度过一个人,你不要有这个观念。什么理由呢?世界上没有一个众生须要佛来度的。这个文字摆在这里,对不对?我们自己研究。还有,佛说如果有人因我度他而成了佛,这个佛就不是佛了,而是个非常普通的人,因为这个佛已经是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的人了。
  所以,我经常告诉大家,不要什么顶礼啦!磕头啦!好麻烦。我一生最怕这个事,碰到人家合掌,我现在都有点马上出汗,很麻烦,还要答礼,乾脆像现在人眼睛一瞪,注目礼,很好嘛!意思到了就行了。如果说磕个头,认为我是老师,该受这一拜的话,十八层地狱都不够。不过不要紧,据说现在地狱里头还有地下室,那就该要下地狱的地下室去了。一个人如果自觉有道,足以为人师,如果有这一念的存在,他再有道也不值钱了。真正足以为人之师,真正足以度人,他必定已经证到空的境界了,何以会有自我崇高的观念呢?绝对不会!因为他自己已经没有这个观念了;而是一切众生,人我平等。
  所以佛说,佛如果有这样一个观念,也就不叫做佛了,他处处著相,觉得我是佛,我是老师,你们通通是我的子民,你们都是我的信徒,那他就绝对不是佛了。
  说到“信徒”这个名辞,是很难听的,佛教里从来没有这个名辞,只有信众。用个“徒”字,那只能够牧师用。牧师翻译的“牧”字,就是指赶牛的,赶羊的,赶人的,看这一些子民都是他下面的徒众。徒众都在下面,佛法不可以这样。
  曾经听到佛教界有人用“徒众”这两个字,听得我一个头八个大,连信众这种说法,都算是很严重的了。过去大陆随便那一个庙子,对信众都是称居士的。我在峨嵋山时,老和尚看到猴子出来,就说猴居士出来了。蛇来了,蛇居士来了。从没有说猴众,猴徒,蛇徒,没有这样说的!老和尚的声音使人一听肃然起敬,看一切众生平等,猴居士,蛇居士,这个是佛法的精神。佛法如果还有统治性,那怎么会是佛的精神呢?希望修正修正,不要犯这个错误。
  佛现在讲,假定他有一个观念,认为众生是受他的教化而得道的,这些人是他的徒弟,应该对他如此如彼的恭敬……假如他有这样观念的话,完了!“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