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李时珍评传-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物的形状、同类似药物在形态上的区别、采收的季节和方法等。这部分论述
中,李时珍并不盲从前人,常常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
(6)发明——对药物主治功效的具体阐发,往往列举生动的医案或医
话,给人以深刻印象,帮助人们对药物的功效有透彻的了解。李时珍在这一
项目中,经常谈到自己的切身体会,对前人的经验,也往往加以独到的评论。
他的哲学思想、无神论思想、科学方法论,常在“发明”和”集解”这两项
中阐发出来。
(7)辨疑、正误——辨析前人论断的可疑之处,纠正前人的某些错误。
全书所列“正误”只有70 余条,或纠正药物名称的错误,或纠正出产、形态
方面的错误,或纠正气味和主治方面的错误。李时珍坚持科学态度,毫不含
糊。
人们对药物的认识,受历史条件的限制,或地理环境的影响,难免产生
种种误解。单从各种本草文献上考察,关于某种药物的名称、品类、形态、
气味、主治的论述,往往互有矛盾,错误是相比较而发现的。李时珍既广泛
考察诸家本草的论述,又深入进行实物考察,以临证经验和亲身尝试为根据,
校订旧说,去伪存真,发表自己的科学论断。但《本草纲目》也难免有误,
如番木鳖有剧毒,误记力“苦寒无毒”。
(8)附方——结合药物的主治范围,列举他当时所能收集到的全部方
剂。有经方、时方,大量的是单方、验方,大大增强了《本草纲目》的实用
价值。
《本草纲目》建立16 部60 类的分类纲目,是对药物进行宏观分析的成
果;列气味、主治、修治等八个项目,是对每种药物进行微观分析的方法。
二者有机结合,成为《本草纲目》编撰方法的两大基本特征。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凡例》中阐明自己设立八个栏目的指导思想说:
“诸品首以释名,正名也。次以集解,解其出产、形状,采取也。次以辨疑、
正误,辨其可疑,正其谬误也。次以修治,谨炮炙也。次以气味,明性也。
次以主治,录功也。次以发明,疏义也。次以附方,著用也。””诸物有相
类而无功用宜参考者,或有功用而人卒未识者,俱附录之。”
特别是其中“气味”、“主治”、“发明”诸栏,凝结着李时珍对医学、
药学长期研究的心血,继承了历代诸家本草的精华,又加以独到的补充和阐
发。李时珍从药物的生长、采集、炮制,到对其气味、归经、主治的研究,
不少地方都有新发展、新贡献。李时珍的哲学思想,多从“发明”、”集解”
等栏透露出来,值得我们认真研究。
二、发明新药 丰富药性
李时珍对中药学不可磨灭的贡献,还在于他发现了374 种新药。李时珍
选作范本的《证类本草》,载药1746 种,其中有的一药两名,有的有名未用。
去其重复与未用者,两相比较,《本草纲目》实际比《证类本草》新增药物
374 种。金石部增加26 种,草部增加86 种,果部增加34 种,虫部增加26
种,鳞部增加28 种,其他各部新增数种或十多种。这些新增药物,有的考自
历代本草中有其名未列专条论述者;有的直接从民间收集而来。李时珍新加
的药物,有一些已成为今天的常用药,如土茯苓、半边莲、淡竹叶、丝瓜、
三七、紫花地丁、番红花(即藏红花)、樟脑、白蜡、曼陀罗花、九仙子、
虎耳草等。他对这300 多种新药的研究论述,有首创之功。不可讳言,服器
部有些新增药物实属谬误。如“上元盗取富家灯盏,置床下,令人有子”等。
暇不掩瑜,《本草纲目》对本草学的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卓著的。
李时珍是卓越的医药实践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同时也是卓越的医药
理论家,善于作理论分析和探讨。《本草纲目》不少地方对药性理论有重要
发展。李时珍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对古代名家在药性论断上的矛盾,详加
分析订正:对有些药物的气味,前人未加论述者,作了弥补:对有些药物的
功效,根据新经验作了新规走。特别是发展了药物归经理论,用自己的临证
经验,确定或补充了药物在六经中所归之经,并重视属气、属血的区分。还
总结药性升降浮沉的变化规律,强调人们可以通过改变药物的升降浮沉之
性,以适应临床需要。李时珍对药性的充实与发展,大大提高了本草著作的
临证指导作用。
三、增广百病主治药
百病主治药,前代医家曾有研究,李时珍加以扩充完善,列为《本草纲
目》第三、四卷的内容。他同样运用纲目结合的原则,立病证为纲,列主治
药物为目。共立113 颂病证,包括内科、外科、儿科、妇科、五官科等:每
项病证下面列举数种以至数十种主治药物,以供医家临证选用,按病查药,
一目了然。可供研究,可应急需,科学性与实用性紧密结合。《百病主治药》
实际上是一部独立的医学著作。其所以将这一部分编在《本草纲目》正文的
前面,主要是为了促进医药结合。它同《本草纲目》的体系相为表里。《本
草纲目》的论述方法是就药论治,以药为纲;《百病主治药》的记述方法是
就病证论药,以病证为纲。二者结合,就药论治,按证寻药,实为完壁。
四、汇编《濒湖集简方》
李时珍善于结合本草研究方剂,每味药物之后,特辟“附方”一栏。《本
草纲目》较之《证类本草》,新增了单方、验方8000 多个。李时珍在访药过
程中,同时注意采方。凡渔夫、车大、猎夫、村野老妪所知道的单方、验方
他都广泛收集。传说他给穷苦人治病时,可以不收钱,患者如果向他提供一、
二个单方,就认为是最好的报酬。李时珍曾经将他收集到的药方,专门编成
一部方书叫做《濒湖集简方》。此书虽已失传,《本草纲目》“附方”一栏,
可以说将其内容基本上保留下来了。《本草纲目》共附11000 多方,比附有
3000 多方的《证类本草》超出两倍以上。其中包括的方剂可大体分为四类:
一是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古代经典方书中所载的“经方”;
二是金、元以后流行方书中所载的“时方”;三是更多地广泛流传民间、治
疗某种疾病的常用“单方”;四为临床应用有特效的“验方”,乃至民间祖
传“秘方”。有人统计,其中以“单方”为最多,经方、时方所占比例极小。
这是《本草纲目》附方的一大特色。其所以具有这一特色,是由于李时珍出
身平民,与各方面群众有广泛联系,能征集到民间大量单方、验方,将其集
中起来,笔之于书。所列的1 万多个药方,可说是我国劳动人民数千年来同
疾病作斗争的经验的结晶。《附方》集16 世纪以前医方之大成,具有极大实
用价值。有些方剂至今仍是制造各种中成药的根据。
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对祖国药物学的贡献,举其大者约有四端:一
是创造了药物分类的纲目体系,革新了本草学;二是对1800 多种药物作了深
入研究,发展了药物学内容;三是增加300 多种新药,充实了药物学宝库;
四是结合本草研究方剂,体现着医和药的紧密结合,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
既有深远的理论价值,又有显著的实用价值。每一个方面都是他在朴素唯物
主义思想指导下,进行艰苦的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第五章 医中之圣对传统医学的贡献
历代名医,不一定都是本草学家;著名的本草学家,大都是名医。李时
珍首先精通医木,有着丰富的临证经验,后用更大精力从事个草研究。因此,
在论述药物特性时,处处结合论述医理,并通过大量医案、医活阐发医学奥
秘。《本草纲目》是药学巨著,又深含医学内容;既论药,又论医,是医药
结合的宝典。李时珍在编撰《本草纲目》过程中,还劳心苦思,写成了六部
医学著作。关于脉学的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脉诀考证》;
关于三焦、命门理论的有《三焦客难》、《命门考》;还有关于临证医疗经
验的《濒湖医案》。现只存前面三部著作,后面三部著作虽己失传,但其部
分内容可从《本草纲目》中考知。《本草纲目》所包含的医学思想,不像药
物学那样容易为人掌握,但其包含的医学理论却是十分深刻的。为了使人们
在研究药物学时具备必要的医学知识,李时珍别出心裁,特地编纂《序例》
两卷,冠于全书。《序例》的内容,可从两种角度加以研究。从本草学角度
看,它引导人们研究药物的采集、修治方法,了解药物的性味、归经,及如
何改变药性的方法;注意相反诸药,及各种药物的禁忌等。从医学角度看,
它引导人们紧密地结合药物的基本特性,正确地辩证施治;论述用药的基本
理论,如七方、十剂、四时用药例、五运六淫用药式、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李东垣随证用药凡例、陈藏器诸虚用药凡例、张子和汗吐下三法等。《序例》
以简要的论述前人经验为主,不少地方作了创造性发挥。总之,《序例》要
求良医必须是随证施药,知药论医得心应手的行家。《序例》从形式上看,
它是摘取前人医药理论的精华,实际上凝聚着李时珍医学心得结晶。
李时珍在医学上的贡献,举其卓著者约有以下四端。
一、《濒湖脉学》与《奇经八脉考》
切脉是传统医学的一种特殊手段,在世界医学史上独树一帜。切脉方法,
已有数千年发展史,历代医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留下了不少脉学专著。但
脉学中存在的问题很多,不少问题颇有争论。李时珍批判地继承历代医家的
脉学思想,结合自己的临证实际经验,从两个方面对它作了充实和发展。
第一个方面,充实发展脉学理论体系,撰写脉学指南——《濒湖脉学》。
脉学发端于《黄帝内经》。《素问》的《脉要精微论》、《经脉别论》、
《阳阴脉解》、《脉解篇》、《三部九候论》等篇;《灵枢经》的《经脉》、
《经别》、《动输》、《根结》等篇,都对脉候作了开创性论述。后来有人
假扁鹊(秦越人)之名,作《难经》,对《内经》中的脉法、经络,以问答
形式加以阐发,因此扁鹊被称为脉学之祖。司马迁说过:“天下至今言脉者,
由扁鹊,盖论脉莫精于《难经》。”(《史记·仓公扁鹊列传》)汉代名医
张仲景撰《伤寒论》,谈到的单见脉象有数十种,复出脉象上百种,学者不
易掌握。晋代名医王叔和(约17O—255 年)撰《脉经》一书,将上述散见的
脉学论述,加以系统整理,定出浮、芤、洪、滑等24 种基本脉象,对每种脉
象作出简单明确的铨释,成为后世研究脉学的经典根据。
从《脉经》问世到李时珍时代,千余年间,脉学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道
路。总的看来,在理论体系上,没有大的突破。六朝时高阳生用歌诀形式编
写了《脉诀》(《王叔和脉诀》),托名王叔和撰,该书误错很多,却风行
一时。宋代朱熹和元代戴同父等人对之严加批驳,因该书采用歌诀形式,易
诵易记,仍流行不衰。这种状况一直继续到李时珍的父辈。李时珍的父亲在
其所著《四诊发明》中,对《脉诀》的错误曾予以纠正,并对宋代崔紫虚(嘉
彦)用四言诗写的《脉诀》(《崔氏歌诀》)加以修改。李时珍继承并发展
他父亲的思想,用七言体写成二十七脉的《体状诗》、《相类诗》、《主病
诗》和《分部诗》。在《濒湖脉学》题词中,他谈到写此书的宗旨和经过说:
宋有俗子,杜撰《脉诀》。鄙陋纰谬,医学习诵,
以为权舆;逮臻颁白,脉理竟昧。戴同父曾刊其误:
先考月池翁著《四诊发明》八卷,皆精诣奥室,浅学
未能窥造。珍因撮粹撷华,僭撰此书,以便习读,
为脉指南。
李时珍撰《濒湖脉学》,除了基于上述《脉诀》鄙陋,脉理竟昧;月池
翁所著,浅学不易窥造这两个原因外,实际上还由于长期以来医家的临证经
验对脉学已有所发展,急待认真加以总结,用新的科学内容去充实《脉经》,
建立新的脉学体系。王叔和撰《脉经》的旨趣,主要是由繁入简,从《内》、
《难》中数十,以致上百项脉象中,去其重复,选其重点,归纳为二十四脉。
以简御繁,这当然是对脉学的重要发展。实践表明,到了明代中叶,二十四
脉已不足以概括《内》、《难》以来切脉的基本经验。李时珍决然把脉象发
展为27 种,新增长、短、革三种,并将二十四脉中的革脉订正为牢脉。此外,
流行的《脉诀》对脉与脉之间的联系缺乏逻辑系统,次序比较紊乱。李时珍
按对立统一原则,将相反相成的脉象,如浮与沉、迟与数、滑与涩、虚与实、
长与短、洪与微、紧与缓,比邻排列,便于人们前后比较,仔细琢磨其
间的区别与联系,较之《脉经》排列顺序更为科学。李时珍继承宋代崔嘉彦
的脉学思想,突出浮、沉、迟、数四脉,更具有深刻用意。他主张:“浮、
沉、迟、数,脉之纲领。”李时珍将原来二十四脉发展为二十七脉,其旨趣
在于由简单而充实,发展已有经验;进而从二十七脉中突出浮、沉、迟、数
四脉,则是以简驭繁。便于掌握纲领。这样就恰当地处理了博与约、繁与简
的辩证关系。在脉象的分类上,李时珍也作了新的发展。《内》、《难》和
张仲景都只分阴脉与阳脉,高阳生的《脉诀》将二十四脉分为三类:七表脉
(浮、芤、滑、实、弦、紧、洪);八里脉(微、沉、缓、涩、迟、伏、濡、
弱);九道脉(细、数、动、虚、促、结、代、革、散)。李时珍反对七表、
八里、九道说,推崇《内》、《难》,但又不拘泥于阴阳二分法。他首创二
类四分法,即八阳脉(浮、数、实、长、洪、紧、动、促)、十五阴脉(沉、
迟、涩、虚、短、微、缓、革、濡、弱、散、细、伏、结、代)、三种阳中
之阴脉(滑、芤、弦)、一种阴中之阳脉(牢)。《濒湖脉学》仍以阴阳类
脉,不违《内》、《难》以来的医学原理,又首创四分法,提高了脉学的实
用价值和科学性。既有批判继承,又着重于新的创造。
《四库全书提要》称赞《濒湖脉学》的功绩说:
宋人剽刻王叔和《脉经》,改为《脉诀》。其书之
鄙陋,人人知之,然未能一一驳正也。李时珍
乃撮其父言闻《四诊发明》,著成此书,以正《脉诀》
之失。其法兮浮、沉、迟、数、滑、涩、虚、实、
长、短、洪、微、紧、缓、乳、弦、革、牢、濡、
弱、散、细、伏、动、促、结、代,二十七种,毫
厘之别,精核无遗。自是以来,《脉诀》遂度,其廓
清医学之功,亦不在戴启宗(同父)之下也。
为便于初学与记忆,《濒湖脉学》仍以歌诀形式表述。科学的内容,辅
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受后人欢迎。清人林之翰在其《四诊抉微·凡例》中
称赞此书说:“切诊,前人往往编成歌,以括其要,无非便初学之诵读,由
浅人深也。诸家歌诀,未惬人意,惟李濒湖《脉学》,包括义理,可称美善,
固为诸家之翘楚。”《脉诀考证》一书,只2000 余字,主要在考证《脉诀》
非王叔和著作,并驳斥七表、八里、九道的分类说法。
李时珍对脉学贡献的第二个方面,是发幽阐微,研究奇经,而写出《奇
经八脉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