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再生果实。
果实像甜瓜的瓤,味道甜美,吃到它,能让全身滋润有光泽。不能多吃,吃多了人就醉,半天才能醒过来。这树特别高,一般人摘不下它的果实来,只有这里的多罗人,让他爬上去才能摘取。它的一个名字叫“无叶”。因为谁也没见过它的叶子,才叫无叶的。还有一名叫“绮缟”。人们见它没有叶,就叫它“绮缟”。
波那婆树实
波那婆树,出佛林国,呼为阿萨亸。树长五六丈,皮色青绿。叶极光净,冬夏不凋。无花结实。其实从树茎出,大如冬瓜,有皮裹之。壳上有刺。瓤至甘甜,可食。核大如枣,一实有数枚。核中仁如粟黄,炒之食甚美。(出《酉阳杂俎》)
波那婆树,出在佛林国,本国人叫它“阿萨亸”。树高五六丈,树皮青绿色。叶子极其光滑干净,冬夏不凋。此树无花结果,果实是从树茎上长出来的。果实大小有如冬瓜,有皮包裹着。皮壳上有刺。果实的瓤极其甘甜,可以吃。果中核大如枣,一个果中有几个核。核中的仁儿像粟子黄,炒着吃特别好吃。
瞻波异果
瞻波国有人牧牛百余头。有一牛离群,忽失所在,至暮方归。形色鸣吼异常,牛主异之。明日遂独行,主因随之。入一穴,行五六里。豁然明朗,花木皆非人间所有。牛于一处食草,草不可识。有果作黄金色,牧牛人窃将还,为鬼所夺。又一日,复往取此果,至穴,鬼复欲夺。其人急吞之,身遂暴长。头才出,身塞于穴。数日化为石。(出《酉阳杂俎》)
瞻波国有一个牧牛人牧牛一百多头。有一天,有一头牛离群,忽然间就不知跑到哪儿去了,到了晚上牛才回来。主人发现,这头牛的形体、颜色,以及鸣叫的声音,都有所变化。
他很奇怪。第二天,这头牛独自行动,主人就跟随其后。牛走进一个洞穴,走了五六里,豁然明朗,山山水水花草树木都不是人间有的。牛走到一处去吃草,他不认识是什么草。草上结着果,金黄色。他偷摘了那果,但是要回来的时候被鬼夺下了。又一天,他又去偷那果子,走到洞穴,鬼又要夺,他急忙把果吞到肚子里。于是他的身体便迅猛地增长。他的头刚从洞口伸出来,他的身体就塞在洞中不能动了。几天之后他变成了石头。
神仙李
防陵楚山,有朱神李圃三十六所。潘岳《闲居赋》云“房陵朱神之李”。又李尤《果赋》云“三十六之朱李”。盖仙李缥而神李红。陆士衡《果赋》云“中山之缥李”是也。
(出《述异记》)
防陵楚山有朱神李子园三十六处。潘岳《闲居赋》称为“房陵朱神之李”,李尤《果赋》称为:“三十六之朱李”。大概仙李是淡青色的,神李是朱红色的。陆士衡《果赋》中有“中山有淡青色李子”这样的话就是证明。
武陵桃李
武陵源在吴中。山中无他木,尽生桃李,俗呼为桃李原。原上有石洞,洞中有乳水。世传秦乱,吴人于此避难者,食桃李实者,皆得仙去。(出《述异记》)
武陵源在吴中。山中没有其它树木,全生长着桃树李树,一般人称这里是“桃李原”。
原上有个石洞,洞中有乳水。世间传说,秦时战乱,到这里来避难的吴国人,凡是吃过这里的桃李的,都成仙而去。
金 李
杜陵有金李。李之大者,谓之夏李;尤小者谓之鼠李。(出《述异记)》
杜陵有一种李子叫“金李”。大的,叫它“夏李”;小的,叫作“鼠李”。
汉帝杏
济南郡之东南,有分流山。山上多杏,大如梨,色黄如桔。土人谓之汉帝杏,亦曰金杏。(出《酉阳杂俎》)
济南郡的东南,有座分流山。山上多杏树。杏像梨那么大,颜色像桔子那样橙黄橙黄的。当地人叫它“汉帝杏”,也叫“金杏”。
仙人杏
杏圃洲,南海中多杏,海上人云,仙人种杏处。汉时,尝有人舟行遇风,泊此洲五六日,日食杏,故免死。云,洲中有冬杏。王充《果赋》云。冬实之杏,春熟之甘。“晋郭太仪《果赋》云:”杏或冬而实“。(出《述异记》)
杏圃洲在南海之中,洲中多杏,海上人都说,那是神仙种杏的地方。汉朝时,曾经有人乘船出海遇风,停泊在这洲上五六天,天天吃杏,所以没有饿死。说洲中有冬杏。王充的《果赋》说:“冬天结果的杏,到了春天就熟了,变得很甜。”晋代的郭太仪的《果赋》说:“杏,有的冬季结果。”
御李子
许昌节使小厅,是故魏景福殿。董卓乱,魏武挟令迁帝,自洛都许。许州有小李子,色黄,大如樱桃,谓之御李子。即献帝(“帝”字原阙,据明抄本补)时所植,至今有焉。
(出《述异记》)
许昌节使的小厅,是过去魏时的景福殿。董卓作乱,魏武曹操挟迫天子迁都,从洛阳迁到许昌。许州有一种小李子,色黄,大小有如樱桃,叫做“御李子”。这御李子就是汉献帝那时候栽的,到现在还有。
朱 李
魏文帝安阳殿前,天降朱李八枚。啖一枚,数日不食。今李种有安阳李,大而甘者,即其种也。(出《述异记》)
魏文帝的安阳殿前,从天上掉下来八个朱红色李子。吃一个,好几天不想吃饭。如今有一种又大又甜的安阳李子,就是这朱李传下来的种。
兔头柰
白柰,出凉州野猪泽,大如兔头。(出《酉阳杂俎》)
白柰,出在凉州的野猪泽,大如兔子头。
脂衣柰
脂衣柰,汉时紫柰。大如升,核紫花青。研之有汁,可漆,或著衣,不可浣。(出《酉阳杂俎》)
脂衣柰是汉时的紫柰,体大如升,核是紫色的,花是青色的。脂衣柰研磨出来的浆汁,可以漆器物,有的人也用它染衣服。但是它染的衣服不能洗。
朱 柰
唐贞观年中,顿丘县有一贤者,于黄河渚上拾菜,得一树栽子。大如指。持归莳之,三年,乃结子五颗。味状如柰,又似林檎。多汁,异常酸美。送县,县上州,以其奇味,乃进之。上赐绫一十匹。后树长成,渐至三百颗。每年进之,号曰朱柰。至今存。德贝(“贝”
原作“具”,据明抄本改)博等州,取其枝接,所在丰足。人以为从西域浮来,碍渚而住矣。(出《朝野佥载》)
唐朝贞观年间,顿丘县有一个贤德的人,在黄河里的一个小岛上拾菜,拾到了一棵树栽子,手指那么大。他把它拿回去栽好莳弄它。三年之后,这棵小树结了五颗果子。果子的味道、样子都像柰,又像林檎。果子多汁,又酸又甜,很好吃。他把果子送到县上,县上又送到州,因为它味道奇特,就献给了皇上。皇上赐绫十匹。后来这棵树渐渐长大,果子可以结到三百颗,每年都进贡,名叫“朱柰”。朱柰至今还有。德、贝、博等州,用它的枝条嫁接,产量大增。人们认为这是从西域漂来的,被小岛子挡住了。
文林果
唐永徽中,魏郡临黄王国村人王方言,尝于河中滩上,拾得一小树栽,埋之。及长,乃林檎也。实大如小黄瓠,色白如玉,间以珠点。亦不多,三数而已,有如缬。实为奇果。光明莹目,又非常美。纪王慎为曹州刺史,有得之献王。王贡于高宗,以为朱柰,又名五色林檎,或谓之联珠果。种于苑中。西城老僧见之云:“是奇果亦名林檎。”上大重之,赐王方言文林郎,亦号此果为文林郎果。俗云频婆果。河东亦多林檎,秦中亦不少。河西诸郡。亦有林檎。皆小于文林果。(出《洽闻记》)
唐永徽年中,魏郡临黄王国村人王方言,有一次在河中的沙滩上拾到一小棵树栽子。他就把它栽上了。长大一看,原来是一棵林檎。这棵林檎结的果个头挺大,一个个都像黄色小葫芦。果肉白如美玉,间杂有圆点。圆点并不多,三两个而已,恰似彩结,实在是奇果。样子好看,味道又美。纪王慎是曹州刺史。有人把弄到的果献给王,王又把它献给高宗。高宗认为是朱柰,又名叫“五色林檎”,有的人叫它“联珠果”。皇上命人把它种在花园里,西城的一位老和尚见了说:“这是奇果,也叫林檎。”皇上很重视这件事,赐王方言“文林郎”的官职,也把果子叫做“文林郎果”。此果一般叫做“频婆果”。河东也多有林檎,秦中也不少。河西各郡,也有林檎。不过它们都小于文林果。
圣 柰
河州凤林关有灵岩寺。每七月十五日,溪穴流出圣柰,大如盏。以为常。(出《洽闻记》)
河州凤林关有一座灵岩寺。每年七月十五日,就能从溪穴中流出来一些圣柰,像小酒杯那么大。人们习以为常。
木 桃
桃之大者木桃。诗云。“投我以木桃”是也。(出《述异记》)
桃中最大的是木桃。《诗经》说“投我以木桃”就是证明。
东方村桃
东方村有桃树。其子径三尺二寸。和核羹食之,令人益寿。食核中仁,可以治嗽。小桃温润,既嗽人食之即止也。(出《神异经》)
东方村有一棵桃树。它结的果子直径三尺二寸长。用它的核熬汤喝,可以延年益寿。吃它核中的仁,可以治咳嗽。小桃温润,咳嗽时吃了它就能止住。
仙 桃
出郴州苏耽仙坛。有人至心求之者,桃落坛上。或至五六颗。形似石块,赤黄色。破之,如有核三重。研饮之,愈众疾。尤治邪气。(出《酉阳杂俎》)
有一个极虔诚地到彬州苏耽仙坛去求药的人,桃子落到坛上。有时候一次就落下来五六颗。桃子形似石块,赤黄色。把这桃子砸破,见里面似乎有三重核。把它研细饮下,能治百病。治邪气尤其有效。
勾 桃
邺华林苑勾桃子,重三斤,或二斤半。亦有名梨者。比众果气味甘美,入口消释,人间有名果。季龙作虾蟆车,四箱广一丈,深一丈,合土载中植之,则无不生也。(出《洽闻记》)
邺华林苑的勾桃子,重三斤,有的二斤半。也有叫它梨的。它比其它水果的气味都要甘美,入口就化了,真是人间的名果。季龙做了一辆虾蟆车,车箱宽一丈,深一丈,在这里边装土去把这种桃树拉回来栽植,没有栽不活的。
一石桃
吐谷浑桃,大如石瓮。(出《洽闻录》)
吐谷浑桃,像石瓮那么大。
偏 桃
偏桃出波斯国,波斯呼为婆淡。树长五六丈,围四五尺,叶似桃而阔大。三月开花,白色。花落结实,状如桃子而形偏。其肉苦涩,不堪啖。核中仁甘甜。西域诸国并珍之。(出《酉阳杂俎》)
偏桃出在波斯国。波斯叫它“婆淡”。树高五六丈,树围四五尺,叶像桃但比桃叶宽大,三月开花,白色,花落之后结果。果的样子像桃,但是比桃偏。它的果肉又苦又涩,不能吃。核中的仁儿甘甜。西域各国都很珍视这种桃子。
王母桃
王母桃,洛阳华林园内有之。十月始熟。形如括篓。俗语曰:“王母甘桃,食之解劳。”亦名西王母桃。(出《酉阳杂俎》)
王母桃,洛阳的华林园里有,十月才成熟。形状像扎束着口的篓子。俗语说:“王母甜桃,王母甜桃,吃了之后,解除疲劳。”此桃也叫“西王母桃”。
食核桃
杨子留后吴尧卿家,有佣赁者。役之既久。一日,持一大桃核,可容数升,以献尧卿。
尧卿知其异,稍磨之取食。食尽,颇觉轻健。尧卿为吏,贪猥残虐。毕师铎之难,投所居后阁井中死。师铎求得类尧卿者杀之。后有得其故居者,窃知其尸在井中,取而得之。举体皆腐坏,而藏府有成金者。(出《积神录》)
杨子留后吴尧卿家,有一个雇用很久的老长工。有一天,老长工拿来一个可容纳好几升米的大桃核献给尧卿。尧卿知道这不是个寻常之物,就将桃核稍稍磨了磨,掏里边的桃仁吃。吃完之后,他觉得浑身轻捷有力。尧卿做官贪婪残暴。毕师铎发起的那场灾难,把他投到宅后的一口井里整死了。毕师铎是求一个和尧卿一样残暴的人把他杀死的。后来有人得到了尧卿的故居,才知道他的尸体在井中。把尸体捞上来一看,全身都腐坏了,而脏腑里有成型的金器。
韶 子
初宁县里有石榆子,一名山枣,又时呼为韶子也。(出《南越志》)
初宁县里有一种叫做“石榆子”的东西,一名“山枣”,又时常叫做“韶子”。
罗浮甘子(二种)
罗浮甘子,唐开元中,始有山僧种于南楼寺。其后进献。幸蜀奉天之岁,皆不结实。
(出《国史补》)
唐开元年间,有山僧将罗浮甘子种到南楼寺,以后把它献进宫廷。皇上巡幸蜀地奉天的那一年,所有的罗浮甘子全都没有结果。
天宝甘子
唐天宝十年,上谓幸臣曰:“近于宫内种甘子数株,今秋结实一百五十颗,与江南蜀道所进不异。”宰臣贺表曰:“雨露所均,混天区而齐被。草木有性,凭地气而潜通。故得资江外之珍果,为禁中之华实。”相传云,玄宗幸蜀年,罗浮甘子不实。岭南有蚁,大于秦中马蚁,结巢于甘树。实时,幸循其上,故甘皮薄而滑。往往甘实在巢中,冬深取之。味数倍于常者。(出《酉阳杂俎》)
唐天宝十年,皇上对一个幸臣说:“近年在宫内种了几棵甘子,今秋结了一百五十颗果子。这些果子与江南和蜀地所进贡的没有不同。”宰臣祝贺说:“雨露均匀的年月,满天下都在这雨露的滋润之下。草木有灵性,凭借着地气而于地下沟通。所以才能将江南的珍异之果变为宫中的华美之实。”相传说,唐玄宗巡幸蜀地的那一年,罗浮甘子不结果。岭南有一种蚂蚁,比秦中的蚂蚁大,在甘树上筑巢。甘树结果的时候,蚂蚁循着甘树上上下下,所以甘皮薄而光滑。往往有一些甘子果掉在蚂蚁巢中,冬深之后取出来,味道要比通常的甘子好上不知多少倍!
北方枣
北方荒中,有枣林焉。其高五十丈,敷张枝条数里余。疾风不能偃,雷电不能摧。其子长六七寸,围过其长。熟色如朱。乹之不缩。气味润泽,殊于常枣。食之可以安驱益气。故方书云:“此枣枝条,盛于常枣,亦益气安躯。”赤松子云。北方大枣味有殊,既可益气又安躯。“(出《神异记》)
北方大荒之中,有一片枣树林。枣树高五十丈,一棵树的枝条就能铺陈好几里地。疾风不能使它倾斜;雷电不能把它摧毁。它的果实长六七寸,粗细超过长短。果实成熟之后是朱红色的。即使晒干了,个头也不缩小。而且气味温润,与通常的枣大不相同。吃了可以安躯益气。所以方书说:“此枣枝条,比通常的枣树茂盛,也益气安躯。”赤松子说:“北方的大枣味道特殊,既可益气又能安躯。”
西王母枣
邺华林苑中西王母枣,冬夏有叶,九月生花,腊月乃熟。三子一尺。又有圭(明抄本“圭”作“羊”)角枣(“枣”字原阙,据明抄本补)。亦三子一尺。(出《洽闻记》)
邺华林苑中的西王母枣,冬夏都生长。九月开花,到了腊月,枣子就熟了。三颗枣子的长度加起来,正好是一尺。另外,有一种叫“圭角枣”的枣子,也是三个枣子一尺长。
仙人枣
晋时。太仓南有翟泉,西有华林园,园有仙人枣。长五寸。核细如针。(出《酉阳杂俎》)
晋朝时,太仓的南面有翟泉,太仓的西面有华林园,华林园中有仙人枣。仙人枣长五寸。它的核像针一般细。
仲思枣
信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