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三四七八页一行博物记曰滍水出按:校补引柳从辰说,谓此引博物记疑当在“鲁阳”下。说文滍水出南阳鲁阳尧山,东北入汝。沣水出南阳雉衡山,东入汝。
前志亦云鲁阳有鲁山,滍水所出,东北至定陵入汝。雉衡山沣水所出,东至□入汝。水经说同。明此注误。
三四七八页八行伯升袭甄阜*(也)**'处'*据汲本、殿本改。按:“也”疑为“地”字之斗。
三四七九页一行上寿百二十三十按:汲本无“三十”二字。
三四七九页三行此菊茎短花大按:汲本、殿本“花”作“葩”。
三四七九页一六行秭归本*(归)*国据汲本删。按:殿本考证谓推寻文义,“国”上衍一“归”字,注杜预曰夔国,非归国明矣。
三四七九页一六行中卢按:殿本“卢”作“庐”。
三四八0页二行鄀按:前志作“若”。
三四八0页四行很山汲本、殿本“很”作“佷”。按:前志作“佷”,惠栋谓宋书州郡志作“很”。
三四八0页七行湖东有水名苌谷按:汲本、殿本“苌”作“长”。
三四八0页一四行又值*(比)**'此'*穴中有数十匹马出据汲本、殿本改。
三四八0页一五行甲如鲜鲤按:汲本“鲜”作“鲛”。王先谦谓水经沔水注作“鲮”。
三四八0页一五行*'射'*不可入何焯据宋残本校,补一“射”字。今据补。
三四八0页一六行摘其鼻厌可小小便名为木卢按:水经沔水注作“摘其嚱厌可小小使名为水虎者也”。王先谦谓“厌字属下,即厌胜之厌”。又按:何焯据残宋本校,改“木”为“水”。
三四八一页三行县东*'南'*有权城惠栋补注依杜注增“南”字,今据补。
三四八一页三行城东有庐城按:汲本“庐”作“卢”。王先谦谓水经沮水注作“驴”,谚云“东驴西磨,麦城自破”。
三四八一页五行州国在县东*'南'*惠栋补注依杜注增“南”字,今据补。
三四八一页七行县西九里有*(万)**'方'*山据汲本、殿本改。按:疑“方”原斗“万”,传写斗为“万”也。
三四八一页八行出平睾关按:汲本、殿本“睾”作“泽”。
三四八一页一三行其*(东)**'中'*多牛据殿本、集解本改。按:今山海经作“其中多牦牛”。
三四八二页五行轪原斗“□”,径据集解本改。按:前志作“轪”,孟康曰音汏。
补注引周寿昌曰:“说文轪,车□也。从车大声。今从犬者,误。”
三四八二页五行*(立)**'有'*章山集解引惠栋说,谓案前志及晋志,“立”字衍。
校补谓“立”当作“有”,涉下“章”字而斗。今据改。
三四八二页一一行县东有*(申)**'臼'*水集解引钱大昭说,谓“申”当作“臼”,左传定五年,“涉于成臼”,杜注“竟陵县有臼水,出聊屈山,西南入汉”。今据改。
三四八二页一一行杜预曰在县西北按:今杜注作“竟陵县西北有甘鱼陂”。
三四八三页一行阳朔山按:校补谓案前志作“阳海山”,说文同。水经注谓阳海山即阳朔山。
三四八三页二行夫夷侯国*(故属长沙)*集解引惠栋说,谓案前志,夫夷本属零陵,长沙无是县,此四字衍文。今据删。
三四八三页三行烝阳按:集解引惠栋说,谓前志作“承阳”,承音烝。
三四八三页五行有*(春)**'舂'*水据校补引柳从辰说改。
三四八三页六行有*(倒)**'浏'*水有*(伪)**'沩'*水据校补引柳从辰说改。
三四八三页六行有*(伯)**'汨'*水据集解本改。按:汲本、殿本斗“泊”。
三四八三页一0行有*(春)**'舂'*陵乡据汲本、殿本改。
三四八三页一三行高帝置上领山在雒阳南三千九百里按:张森楷校勘记谓“上领山”三字于上下文皆不属,不知何县下山脱撺于此,俟详考之。
三四八四页七行晋代太守赵厥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晋书“厥”作“廞”。又引周寿昌说,谓延江水注引先贤传同,惟“赵厥”作“赵伟”。
三四八四页一四行去雒阳三千里按:汲本、殿本“三”作“二”。
三四八五页一行雒阳南二千八百里按:汲本“二”作“三”。
三四八五页三行攸前志作“收”。按:攸,孟康音收,前志因斗“收”,详汉书补注。
三四八五页三行荼陵汲本、殿本“荼”作“茶”。今按前志,殿本作“茶陵”,补注本据汲本作“荼陵”。王先谦据说文,谓荼与茶通。
三四八五页三行安城按:集解引惠栋说,谓前志及州郡志皆作“安成”。王先谦谓城成通作。
三四八五页九行*(洞)**'湘'*中记据汲本、殿本改。
三四八六页一行浚遒按:集解引惠栋说,谓“浚”一作“逡”。
三四八六页一行西曲阳按:前志作“曲阳”,惠栋谓下邳有曲阳,故加“西”。
三四八六页四行去雒阳千三百里按:汲本“三”作“二”。
三四八六页五行有唐后二山按:集解引惠栋说,谓风俗通作“唐居山”。
三四八六页九行丹阳郡殿本考证谓“阳”当作“杨”。今按:前志作“扬”。补注引宋祁说,谓当作“阳”。又引王鸣盛说,谓“扬”字□手,其属县丹阳则□椧,而南监本俱作“阳”,晋志或作“扬”,或作“阳”,而属县则作“杨”,且注云“丹阳山,多赤柳,在西”,然则县名□木甚明,而郡亦当以此得名,凡□手□椧,皆传写误也。
三四八六页一一行丹阳集解引惠栋说,谓案晋志“阳”当作“杨”。今按:前志作“阳”。
三四八六页一一行于潜按:前志“潜”作“朁”,音潜。
三四八六页一一行黝按:集解引惠栋说,谓一作“黟”,见说文。
三四八六页一二行湖熟按:前志作“湖孰”。
三四八六页一四行秦鄣郡所治按:集解引惠栋说,谓“秦”当作“故”。
三四八六页一四行中平*'二'*年集解引惠栋说,谓沉约、欧阳忞皆云中平二年,诸本脱“二”字。今据补。
三四八六页一六行今谓之玉山殿本作“今谓之三王山”。按:今山海经郭注亦作“三王山”,然歙县玉山并见会稽郡注,则作“玉山”为是,何焯校本亦作“玉山”,殿本殆据今山海经改也。
三四八七页五行建武十*'三'*年省六安国殿本考证齐召南谓应作“十三年”。后章帝元和二年,复改庐江为六安国,至章和二年,和帝即位,复省六安入庐江,此注未明。今据齐说,补一“三”字。
三四八七页八行晥前志作“睆”,殿本作“皖”。按:晥睆皖并通。
三四八七页九行六安按:前志六,属六安国,无“安”字。
三四八八页二行长吏初*(亲)**'视'*事据汲本、殿本改。
三四八八页五行县南有鸡备亭殿本考证谓何焯校本“备”改“人”。今按:今杜注亦作“备”,何氏殆据残宋本改也。
三四八八页七行立郡吴殿本考证谓当改“吴立郡”。今按:校补谓立郡吴,谓县升为郡也,改之于说反窒。
三四八八页一0行太末按:前志“太”作“大”,孟康曰“大音如闼”。
三四八八页一0行章安故*(治)**'冶'*闽越地光武更名殿本“治”作“冶”,王先谦谓作“冶”是,今据改。今按:通鉴胡注引洪氏隶释,谓中有脱文,当作“章安故回浦,章帝更名,东侯官故冶,闽越地,光武更名”,于文乃足。此郡之末有“东部侯国”四字,漤是衍文。说详通鉴汉献帝建安元年注。又按:集解引惠栋说,谓“闽越地”宋书州郡志作“闽中地”。又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案郑宏传,旧交址七郡,贡献转运皆从东冶泛海而至。所云东冶,即会稽之冶县。宏以章帝建初八年为大司农,其时尚称东冶,则非光武更名明矣。
三四八八页一二行东部侯国集解引钱大昕说,谓案宋书州郡志侯官,前汉无,后汉曰东侯官,属会稽。此“东部侯国”当即“东侯官”之斗,汉时未见有封东部侯者也。今按:钱说是,然此四字漤是衍文,说见上。
三四八八页一三行稷山者句践*(济戎)**'斋戒'*台殿本“者”作“有”。汲本、殿本“济戎台”皆作“斋戒台”。按:越绝书作“斋戒台”,宝庆会稽县志云“稷山在县东五十三里,亦名斋台山”,则以作“斋戒”为是,今据汲本、殿本改。
三四八八页一五行下多*(瑛)**'孧'*石据殿本改。按:今山海经作“孧”,注云“砆武,大石似玉”。
三四八八页一五行有重山按:今本越绝书“重”作“种”。
三四八八页一六行江出歙县玉山按:今山海经郭注云“按地理志,浙江出新安黟县南蛮中,东入海,今钱唐浙江是也。黟即歙也”。
三四八九页三行有涉屋山按:汲本、殿本“屋”作“皇”。
三四八九页三行潘水出焉汲本、殿本“潘”作“潜”。按:前书补注王先谦谓潜水即潘水也。
三四八九页四行建安四年孙氏分立丰安县二十三年立遂昌县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宋书州郡志与此异,未知孰是。
三四八九页五行龙丘*(长)**'苌'*隐居于此殿本考证谓“长”当作“苌”。按:
集解引马与龙云,龙丘苌见任延传。今据改。
三四八九页五行中有石林按:汲本“林”作“黙”。
三四八九页八行余句之山按:集解引惠栋说,谓依山海经当作“句余”。
三四八九页一0行晋*(元)**'太'*康记曰本鄞县南之回浦乡钱大昕谓“元康”当作“太康”,今据改。集解引钱大昕说,谓考班志冶与回浦本是二县,意者东汉初尝省回浦入鄞县,故有“回浦乡”之称。今按:洪氏隶释谓鄞及回浦皆西汉县名,谓西汉割郡而置县,或未可知。至章帝时,回浦已非乡矣。太康所纪,亦误也。说详通鉴汉献帝建安元年胡注引。
三四八九页一一行十三城按:据钱大昕考证,当作“十二城”,详下安县条校勘记。
三四八九页一四行安按:集解引钱大昕说,谓前汉、晋、宋志皆无此县,本志又不言何年所置,前无所承,后无所并,疑即“娄”之讹,因“娄”脱其半而为“安”,校者不能是正,疑有脱漏,又增“娄”于“无锡”后,并改“十二”城为“十三”。
三四八九页一五行娄殿本考证谓监本脱此一县,依宋本添。按:前安县即娄县之误,后人不晓,增此一县,说见上。
三四八九页一六行昌门外阖闾頉按:殿本“昌”作“阊”,与今本越绝书合。
三四九0页一行有*(鹿)**'麋'*湖据殿本改,与今本越绝书合。
三四九0页一行又石城阖闾置美*'人'*山集解引惠栋说,谓“美山”无考,案越纽录曰“石城,阖闾置美人山”,脱“人”字也。今据补。
三四九0页一行虞山巫咸山按:“巫咸山”之“山”,疑当作“出”。今本越绝书作“虞山者,巫咸所出也”。寰宇记九十一作“巫咸所居”。
三四九0页六行顺帝时陷而为湖按:集解引洪亮吉说,谓水经注“顺帝”作“安帝”。
三四九0页八行*(其)**'卞'*山有项籍祠据何焯校本改。
三四九0页一一行县南城*(在荒)**'古淹'*地上湖中頉者季子頉也汲本“在荒地”作“在荒连”,此据殿本改。按:今越绝书云“毗陵县南城,故古淹君地也”。
又云“毗陵上湖中頉者,延陵季子頉也,去县七十里,上湖通上洲”。殿本殆据越绝书改也。
三四九0页一七行吴王太伯頉按:张森楷校勘记谓太伯非吴王,疑此文有衍误。
三四九一页五行永修县按:汲本“修”作“修”。
三四九一页五行并中平*'中'*立集解引惠栋说,谓诸本脱“中”字。今据补。
三四九一页六行建城按:前志作“建成”。
三四九一页七行南野按:前志作“南□”。
三四九一页一二行此地立名上蔡者按:殿本考证齐召南谓案上文豫章郡户口下分注“豫章记曰”一条三十二字,应在此文之下。篃检本志,引书必有所指。
上文豫章记言“上蔡民分徙此地”,即“此地立名上蔡者”之注解也。不知何以将“豫章记”一条移置于前,后人遂无纠正者。 后一页
后汉书志第二十三 郡国五 汉中巴郡广汉蜀郡犍为 ?樤綆‘益州永昌广汉属
国蜀
郡属国犍为属国右益州陇西汉阳武都金城安定北地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张掖属国张掖居延属国右凉州上党太原上郡西河五原云中定襄鴈门朔方右并州涿郡广阳代郡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玄菟乐浪辽东属国右幽州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右交州 Ua**汉中郡***
秦置。雒阳西千九百九十里。*九城,户五万七千三百四十四,口二十六万七千四百二。 Ub**南郑**'一'**成固**妫墟在西北。'二'**西城**'三'**曪中**'四'**沔阳**有铁。'五'**安阳***
*锡**有锡,春秋时曰锡穴。
'六'**上庸**本庸国。**房陵**'七'
注'一'华阳国志曰:“有池水,从旱山来。”
注'二'前书云在西城。帝王世记亦云姚墟在西北,有舜祠。
注'三'巴汉志云汉末以为西城郡。
注'四'华阳国志曰有唐公*(防)**'房'*祠。
注'五'华阳国志曰有定军山。博物记曰县北有丙穴。巴汉志曰:“县有度水,水有二原,一曰清检,二曰浊检。”
注'六'左传文十一年,楚伐麋,至于锡穴。
注'七'巴汉志曰:“建安十三年别属新城郡。有维山,维水所出,东入泸。”
Ua**巴郡***
秦置。雒阳西三千七百里。*'一'十四城,户三十一万六百九十一,口百八万六千四十九。
注'一'谯周巴记曰:“初平*(六)**'元'*年,赵颖分巴为二郡,欲得巴旧名,故郡以垫江为治,安汉以下为永宁郡。建安六年,刘*(绰)**'璋'*分巴,以永宁为巴东郡,以垫江为巴西郡。”蜀都赋注云:“铜梁山在巴东。”干宝搜神记曰:
“有泽水,民谓神龙,不可鸣鼓其傍,即使大雨。”蜀都赋曰:“潜龙蟠于沮泽,应鸣鼓而兴雨。”
Ub**江州**'一'**宕渠**有铁。**朐忍**'二'**阆中**'三'**鱼复**'四'扞水有扦关。'五'**临江***
*枳**'六'**涪陵**出丹'七'**垫江***
*安汉***
*平都**'八'**充国**永元二年分阆中置。'九'**宣汉**'一0'**汉昌**永元中置。'一一'
注'一'杜预曰巴国也。有涂山,禹娶涂山。华阳国志曰:“帝禹之庙铭存焉。有清水穴,巴人以此为粉,则膏*(晖)**'泽'*鲜芳,贡粉京师,因名粉水。”
注'二'巴汉志曰:“山有大小石城*(势者)*。”
注'三'案本传有俞水。巴汉志曰:“有彭池、大泽、名山、灵台,见孔子内谶。”
注'四'古庸国,左传文十'六'年鱼人逐楚师是也。
注'五'史记曰,楚肃王为扞关以拒蜀。
注'六'史记苏代曰:“楚得枳而国亡。”华阳国志有明月峡、广德屿者是也。
注'七'巴记曰:“灵帝分涪陵置永宁县。”巴汉志曰:“涪陵,巴郡之南鄙,从枳南入折丹涪水,本与楚商于之地接。汉时赤*(田)**'甲'*军常取其民。”
注'八'巴记曰:“和帝分枳置。”
注'九'巴记曰:“初平四年,复分为南充国县。”
注'一0'巴汉记曰:“和帝分宕渠之东置。”
注'一一'巴记曰:“分宕渠之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