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崇光在港拥有自己的物业,不受租价上涨之累。但集团在日本国内大做地产,而地价楼价急挫,集团负债累累。崇光只能是独善其身、好自为之了。
1990年,西武在太古城开设高级百货店,营业额颇为可观,95。“96年度达8亿港元,但一直未能扭亏为盈。由于西武在日本国内地产业务受到重创,决定收缩香港业务。1996年6月,香港华资著名的精品专卖集团迪生,连收购及注资共斥1。8亿迅元,收购了香港西武百货8成股权。香港西武间接拥有深圳西武55%权益,已获盈利。迪生收购香港西武后,仍继续使用”西武“的商标权,以便香港西武在内地开设西武分店——西式是日本及亚洲著名的百货商号。
在香港的日资百货中,事件频发的是昔日风头最劲的八佰伴。
笔者在前文谈到,“沙田突围”是日资来港发展关键性的一役,更是八佰伴首战香港的一役。沙田八佰伴大获成功,于是就有后来的香港共9间分店的设立。
沙山新城市广场是新地(新鸿基地产)的物业,八佰伴租下这幢大型商厦的中心铺位,带旺了新地的整幢商厦的出租业务,也成全了和田一夫的香港梦。1983年协议租赁时,正值香港信心危机地产低潮,租价出奇的低,和田一夫一签就是10年。
1993年,10年租约即将届满,八佰伴与新地重新谈判续约。新成的代表仍是执行董事陈启铭,期间,和田一夫和新地董事局主席郭炳湘还亲自出马。新地坚持要大幅提高租金,于是,到1994年9月10年租期届满前,八佰伴不得不削减一半面积,关闭了一半店面。
直接原因是租金上涨,这同时说明,沙田八佰伴的盈利已相当差劲。如果单论八佰伴在港的所有百货业务,已经没有盈利。
沙田八佰伴关闭一半店面,是八佰伴集团在港由盛转衰的明显标志。
1994年5月,八佰伴将集团总部的写字楼和“万有楼”卖盘。会展中心49—50层,是和田一夫于1990年从惠泰置业手中买下的,价钱2。2亿港元。4年后出售,售价达5。6亿港元,买主为印尼财团高鼎公司。但由于买家事后却挞订近1。69亿港元,八佰伴将其没收,于1995年再次出售,获款3。5亿港元。
在1994年之前,八佰伴将天水围的嘉湖商场售予新北江集团,还出售了蓝田汇景商场的部分楼层。
对于八佰伴几年来频密出售资产,市场议论纷纷,最具代表性的推测是:八佰伴要把发展重心放在中国内地,因为香港可供发展的空间有限,市场严重饱和。而很少有人认为,八佰伴的内部出现严重的问题。
1996年4月,八佰伴要向内地转移的传言得到非常明确的证实。我们还是先看4月25日《香港商报》的社论:八佰伴集团宣布于6月下旬将总部由香港移至上海,主席和田一夫并将留驻上海坐镇,该项决定在日资以及本港投资者中引起一定震动。八佰伴是颇具影响的跨国企业,和田一夫更被视为眼光独到的成功人士。6年前在香港经济被看淡的情况下,八佰伴将总部由日本迁来香港,短短几年迅速建立了市场地位,旗下5间公司一年多时间相继上市。八佰伴在香港的业务虽然未变,集团总部却破天荒地移去中国,自然引起投资者侧目。
八佰伴总部由港迁沪的原因,和田一夫及集团公关公司均日作出今人信服的解释。和田一夫坦言在可见的将来,香港经济难以我望有大幅增长。他的看法未必是对香港前景抱有悲观情绪,而是就香港的发展空间与中国内地作出的比较。
不可否认,香港去年以来经济放缓,消费瘦弱,对百货零售业形成较大冲击,有的公司被迫裁员或结业,八佰伴的业绩亦不如前并出现亏蚀。在暂时的经济调整面前,经营者需要寻求对策,不过将总部迁移显然不仅仅缘于这种短期因素,而是集团发展战略作出的转移。
如果说八佰伴于1994年在上海设立首间超市是进军中国市场论证的开始,那么,现在,八佰伴在中国的发展战略已经完成了全部论证。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论证完成时间是在中国制定并通过了“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规划之后。
中国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规划,展示了既广阔又纵深的投资发展环境。随着经济高速持续增长,中国消费市场的发展潜力相当大。目前中国个人储蓄存款余额已达3。32万亿,居民的购买力与日俱增,消费档次越来越高,作为生产、配销、零售一条龙的八佰伴以中国市场为发展重点,自然是明智的选择。上海是中国购买力最旺盛的大城市之一,又是发展中的金融中心,以上海为基地辐射全国,也是顺理成章的安排。
有分析家指出八佰伴此举隐喻对上海金融中心的“看重”和对香港这个金融中心的“看淡”,事实恐不尽然。香港与上海各具优势,在可见的将来,上海不会取代香港的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投资者的重心是否需要“北移”,端视经营业务的性质而定。当然,如果香港有一天偏离了经济中心,而成为政治斗争的中心,投资者纷纷离去则是肯定的。
《香港商报》对八佰伴将总部迁往上海作出了一种美好的解释,称赞和田一夫此举十分的明智。这种观点在香港颇有市场、笔者臆测和田一夫若知晓一定非常满意,因为他正是把八佰伴在中国内地的业务,看成一片光明。
香港的部分传媒对八佰伴在内地业务的前景不持乐观。八佰伴宣布将总部迁往上海之后,7月号的《资本家》杂志发表“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一文,把八佰伴将发展重点转向内地形容成“进入虎穴”,因为在广阔的中国内地,不仅有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国营百货,还有纷至沓来的外资过江猛龙。在猛虎成群的内地百货市场,八佰伴可能捉住“虎子”,也可能被“虎”吃掉。
该文章指出:“日本经济何时复苏?短期内不能寄予厚望。香港人的消费意欲何时回升?也是一个未知之数。中国大陆是一个新兴的市场,所以八佰伴也打这张王牌……。”
“为何在这个时候作出部署呢?据香港的分析家指出,除了香港零售业市场日渐饱和外,也与八佰伴国际负责中国业务的副总经理田岛正一在今年3月初逝世有关。当然更直接的是,在观望一段时间后,日资同业也相继进军中国大陆市场,为竞争形势添了不少变数。在这个情况下,和田一夫被逼‘御驾’亲征了。”
文章认为八佰伴脱离中国实际而作出宏大的计划:“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八佰伴要在明年(指1998年)底前建立1000个零售网点的宏愿难以落实,上海分店的前景短期内也难望看好。但和田一夫却依然再押一宝,于4月下旬宣布把八佰伴国际集团的总部由香港迁往上海,而他本人也留驻上海,亲自观察及策划他庞大而冒险性极高的生意。”
这之后,八佰伴频频作出出售资产和调整架构的举动,不利八佰伴的传言也渐渐多了起来。
1996年8月,八佰伴集团推出一项私有化计划。
持有上市公司八佰伴香港42%股份的大股东八佰伴国际,提出将八佰伴香港私有化的建议,建议内容:一、以每100O股八佰伴香港换取451股八佰伴国际之股票;二、以每股O。381港元的价格现金收购八佰伴香港。
八佰伴香港全资拥有港澳10间百货店业务和9成的妙丽连锁店。按照现金收购价的市值为1。3亿港元,其主要资产是店铺装修,八佰伴平均每间超市装修费就得花0。5亿港元。但实际上,附在物业上的装修套现不值分文。最重要的是八佰伴香港的欠帐和负债已达4。7亿港元!
若八佰伴中小股东们售股套现或换取八佰伴国际股,实在是能受益。而作为八佰伴集团,进行私有化并无经济上的好处,只是将子公司的债务让母公司全盘承担。不过,八佰伴香港私有化后,可不再受街头小股东们的制约。也许便于总部把精力财力转向上海吧。
由于当时外界不明确八佰伴香港的实际负债及欠帐(指短期应付给供应商和物业主的流动债务),中小股东对是否接受收购建议,意见不一。其中邓普顿基金当时持有八佰伴香港16%的股份,邓普顿反对私有化建议,认为对小股东不公平。
9月,八佰伴国际调整收购条件,每1000股八佰伴香港可换取505股八佰伴国际,而现金收购价维持不变。由于邓普顿再次反对,私有化计划未获通过,搁置了下来。
1990年,和田一夫从汇丰银行大班浦伟士手中接下香港第一豪宅“天比高”时价钱仅8000万港元,和田一夫也由此名声大噪,在“天比高”广结香港富豪,开始了“天比高”式的扩张。1993年,和田一夫在“天比高”为女儿出阁举行了日本式的豪华婚宴,并将豪宅转让给女婿河合宏昌。
1996年11月,和田一夫将“天比高”豪宅出售,由明珠兴业集团主人黄坤以3。75亿港元买下,成为轰动香港及海外的新闻,明珠兴业也名声鹊起。
和田一夫卖掉“荣辱与共”的豪宅,可见这团的财政状况到了何等艰难的地步!市场人士甚为震惊的却是“他的捉拿地产行情的卓越眼水(眼力)”,说他在当年地产低潮时买进,现在高价出手。
不过黄坤在地产的捉拿功夫,比和田一夫更高一筹。1997年3月,黄坤在重建“天比高”建筑图则尚未批出时,已透露他即将在现有“天比高”建筑的基础上,把它改成5幢洋楼,每幢以1。8亿左右的价钱出售,5幢共可收益约9亿港元!
黄坤表示,他已收到5位买家订金共5000万港元,第一年准备收3成楼价的订金。因为图则还没有批下,不宜多收订金。如进展顺利,改建工程可望在1998年底完成。物业顾问行的人士称,“天比高”有全港最靓的360度全景,即使现在无人交订金,日后也不愁卖不出,仍可卖高价。
进入1997年,八佰伴更是频密地出售资产。
新年元月,八佰伴国际将26。67%八佰伴饮食股权售予陈伟彰家族等,陈伟彰是八佰伴饮食的创始人,现任八佰伴饮食董事总经理。八佰伴套现1。6亿港元,以解燃眉之急。
同月,和田家族将所持的9。2%八佰伴食品出售,套现1600万港元。
元月,最大一项变卖资产行动,是出售澳门新口岸购物中心商场物业。该物业产权属八佰伴国际,租予八佰伴香港做百货商场。期限至1992年12月9日起计,为期10年。今次,八佰伴国际向日本八佰伴出售商场5成权益,套现4。52亿港元,盈利2。56亿港元。撇开买主身分不谈,就论盈利额度,再次证明和田一夫地产眼水不坏。如不是先前买下作长期打算的物业,和田一夫如今急等钱解救,那真不知该变卖什么才好?
据1月3日的《澳门日报》解释出售物业的原因:“目的是降低负债及提供额外营运资金。一般估计八佰伴此举是因为近年大规模拓展中国内地市场,加上系内公司业绩普遍倒退,资金需求殷切。预料澳门的业权的出售,对八佰伴目前的经营运作不会构成影响。”
1997年3月,八佰伴集团上市公司旗舰八佰伴国际再次减磅,将31%的八佰伴食品售予四洲集团,套现0。55亿港元。八佰伴国际持有的八佰伴食品的股权降到28%,痛失半壁江山,四洲获得控制性股权。因“八佰伴”名气仍如雷贯耳,八佰伴食品与八佰伴饮食,都保留原名不变,仍属八佰伴系。
3月,八佰伴国际出售蓝田汇景商场5楼予满年集团,套现约6亿港元。至此,八佰伴国际在香港已没有一项商场物业,光一年商场租金支出就达4。6亿港元,相当于总营业额的11%,令集团背上沉重负担。和田一夫杀鸡取卵,可见资金是何等的窘迫!
这6亿港元的分期进项,只能是杯水车薪。才十几天后的4月,和田一夫不得不对上市公司旗舰八佰伴国际大割其肉,将19。87%的八佰伴国际股权售予太平协和集团,套现1。34亿港元。而和田家族所持的股权也是19。87%,仅比太平协和多出1股(应是一手)。在香港,股大权大,和田家族稍有动摇,八佰伴江山就要彻底易帜他人!
1997年9月,八佰伴国际再次将18%八佰伴饮食的股权售予陈伟彰家族,套现1。1亿港元。至此,陈伟彰家族今年新增的股权就接近45%,而原来的首席大股东八佰伴国际持有的股份才7。3%。
八佰伴急不可待拍卖资产,加上不利的市场传言,当然卖不出好价钱,贱卖减磅,剜肉补疮,八佰伴集团已经成为一具残躯。
事到如今,八佰伴如此频密出售资产,是为向中国内地转移已经说不过去。不断有各方人士指出八佰伴的深重危机。如果不是八佰伴集团的全线崩溃,人们还没有这么快触及更深层的问题。
1997年9月18日,平地一声惊雷,日本八佰伴宣告破产!
第二十一章 东瀛基业 债台高筑大崩溃·
1997年9月18日,日本八佰伴在其发源地静冈县,向当地法院提出更生公司申请,理由是负债额高达1613亿日元,变相宣告破产!在此之前,日本八佰伴将18间分店售予大荣,仍未挽破产厄运。破产原因,除日本经济大萧条外,那只有从八佰伴自身去寻找了。
1997年9月18日,日本八佰伴集团在它的发源发迹地静冈县,向法院提出申请“会社(公司)更生法”,理由是负债总额达1613亿日元(约折美元13。4亿元,港币103亿元)。
在日本,申请公司更生,即变相申请破产。日本八佰伴破产,是日本战后零售业最大的破产事件。日本八佰伴遭此厄运,既是日本经济大环境所致,又是自身大肆扩张所招惹。
我们先看外部原因。
日本是战后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强国。最先使世界市场感到畏惧的是,日本产品如潮水般地涌来;接着,日本资本如排山倒海之势向各国渗透。
80年代后期,日本产业受到高工资、高租金、高成本的困扰、一部分产业继续向海外转移,另一部分涌入非生产领域——房地产和股市。地价股价齐齐飞涨,造成了经济的虚假繁荣,这便是“泡沫经济”。
东京地价炒到最高峰时,大东京地区的地皮市值,竟超过全美国商业地皮的价值。大东京地区能容纳多大的经济规模?这个价值高得太离谱,简直是天方夜谭。而股市毫不相让,1989年12月,东京证券交易所225家日经指数成分股的平均价,每股高达46O美元。
日本资本大张旗鼓向海外扩张。1989年索尼公司以34亿美元的巨款买下哥伦比亚电影制片公司;1990年松下电器斥资61亿美元,收购拥有环球制片等一系列大公司的MCA集团。“日本要买去美国人的灵魂!”美国人感到愤怒又无奈,人心惶惶。
为了让日本庞大的剩余资本寻找出路,日本大藏省、通产省制定出更宽松的政策,为银行放贷投资海外业务提供方便。八佰伴集团正是这个时候,以更大的气派进行跨国投资。
1990年“泡沫泄气”,导致地产股市下降。日本经济界人士认为这是暂时的,表面的市景繁荣依然。到1992年股市凄云惨雾笼罩,地产商愁眉苦脸,人们才相信大萧条的来到。
1990—1994年,东京银座的地价平均下降了5成。日本地陷楼塌,地产商身价大减。曾为世界首富的堤义明,从此告退首富宝座,由美国微软大王盖茨取而代之。
日本的国内生产总值连续5年停滞不前,相比之下,北美欧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