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明显,省委的意见是完全错误的。毛泽东曾经对井冈山周围的敌人做过深入的调查和分析,井冈山地跨两省,东为江西,西为湖南。湖南人善战,而江西人善于做买卖,大都不愿当兵,所以兵无战意。毛泽东正是依据这一情况,避开湖南的强敌而不断向江西发展,从而才使根据地不断扩大的。如今湖南省委却反其道而行之,让红4军主力向湘南发展,与强硬的湖南军阀相撞,这只能是以卵击石。
怎么办?毛泽东思虑了好久,决定争取特派员。
于是,毛泽东利用各种会议,说明红军向湘西发展是不切实际、不合时宜的做法,最终征得了各方面的支持,并向省委陈述了没有执行省委决议的原因。
正当毛泽东松了一口气,以为这一风波已经平息时,突然又传来惊人的消息,红军28团、29团离开了井冈山,到湖南颥县后又私自向湘南进发了。毛泽东立刻派人下山去追,但他们拒不执行。山上山下的红军立刻都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重大危险。
这两个团公然违抗军令,贸然下山,是有原因的。
原来,湖南省委的指示传开后,受到29团官兵拥护,因为这个团中的官兵大多是湖南人,思乡心切,再加上有特派员壮胆,所以便擅自行动了。临下山时,他们又鼓动拉上了28团。
结局不出毛泽东所料,湘南第一战便惨遭失利,29团几乎全军覆灭,仅剩团长、党代表等百余人。28团下山后,原先就有叛意的2营营长袁祟全率部投敌,红4军参谋长兼红28团团长王尔琢单枪匹马去追,结果被叛匪杀害。
为了挽回败局, 接回残余部队,毛泽东率31团3营前往营救。至此,井冈山上守山的只剩31团两个营。
赣军得知红军湘南大败,便趁山上空虚之机,向根据地猛扑,永新、莲花、宁岗三县相继落入敌手,井冈山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
井冈山有五大哨口,即黄洋界、八面山、双马石、朱砂冲、桐木岭。这五个哨口便是上山的必经之地。
国民党军熊式辉得知红军已经大部离山的消息后,立刻调集四个团的兵力,气势汹汹地向黄洋界扑来,企图乘红军主力未归之机,一举攻占井冈山。
守山的红31团团长朱云卿和党代表根据敌军的态势,让2营分守四个哨口,将1营开到黄洋界修筑工事,准备击退敌人的进犯。
黄洋界位于井冈山北面,海拔1340米,距上山的小井15里路,两侧是陡峭的山崖,其间只有一条荆棘丛生的小路可通,山上只长青草,不长树木,哨口雄峰耸立,险峻异常。清晨,哨口浓雾迷漫,周围的山坳深谷都被白雾覆盖,宛若一片汪洋,故黄洋界又有汪洋界之称。
当时,红军的装备非常低劣,一个人只有两三发子弹,一个班有两三条毛毯。晚上站岗只能相互依偎在一起,再盖上一些茅草御寒。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怎样才能坚守住山口呢?
团长朱云卿和党代表何挺颖经多次研究,决定了几条对策:第一,动员山上军民,每人至少削28根竹钉,这种竹钉,是当地猎户用来对付野兽的。井冈山遍地翠竹,有的是原料,军民一齐动手,将竹节削成竹钉,用火烧过,再用陈尿浸泡,又锋利又有毒性,只要人踩上去,脚就会穿一个洞,很快就会感染化脓。如今,31团守山的官兵们将这种竹钉埋了个满山满坡,成了一道一道特殊的防线。第二,把山上的树木砍下来,堆在路口,这是又一道障碍。虽说树木挡不住敌人的大队,但因为山路狭窄,有了障碍,他们必然要清除,在清除的过程中,红军官兵就可以瞄准目标进行射击了。第三,在敌人的必经之路上挖掘壕沟。这也可以迟滞敌人的行动,为消灭敌人创造条件。第四,加固哨口已有的工事。第五,动员山下的乡亲们上山,布成疑兵阵。战斗时,他们可以在铁桶里燃放鞭炮,冒充我军的大部队,也可以在山林里高声呐喊助阵,以壮声势。这最后一项任务,朱团长让毛泽东的新婚妻子贺子珍和朱德的新婚妻子伍若兰负责。
1928年7月29日晚, 在永新县城的一个大院里,摆满了十几桌丰盛的酒席。熊式辉端着酒碗,正在宴请连以上军官。
熊式辉踌躇满志地对大吃海喝的部属们说:“以前你们怕红军,说红军是红头发,绿眼睛,打起仗来不要命。现在我要说,他们的气数尽了,朱毛率领的大部队在湘南吃了大败仗,几乎全军覆没了,现在守山的只有两个营,几百个毛贼,大家吃饱了,喝足了,明天一个冲锋,就给我把山头拿下来,冲在前面的有赏……”
下面的军官起哄地端着酒碗说:“愿为司令效劳,我们一定痛痛快快地把山头拿下来,让司令好到上面去领赏,咱们往后也有好日子过……”
7月30日清晨, 大雾刚刚散尽,敌人便沿着陡峭的山路摸了上来。由于山路狭窄,左盘右绕,敌人也无法进行火力准备,只能一个一个地挨着往上爬。虽然敌人数十倍于我,在兵力上占了绝对优势,可是他们投入战斗的只能是一个营,其他的大部队只好在山下等候。
爬山的敌人首先尝到了竹钉的苦头,那些竹钉大都埋藏在草丛之中,进攻的敌人只顾往山上看,观察我军阵地的情况,结果稍不留神就会被竹钉刺伤,不时传出被竹钉扎伤的大呼小叫声。
山口上却寂静得让人生畏。
红军官兵的子弹少得可怜,朱团长有令:把敌人放上来打,保证枪响倒人,弹不虚发。
敌人好不容易越过了竹钉阵,到达了山口,于是他们在机枪的掩护下,呐喊着往山上冲。
敌人终于逼近了,50米,30米,20米……直到这时,朱团长才一声令下:“打!”
随着朱团长清脆的枪声,红军的火力开始还击了,由于距离相当近,加之敌人又是成单线从小路上爬上来的,动作迟缓,所以枪声一响,敌人就倒下一大片。剩下的敌人赶紧趴在山坡上不动了。
这时,山坡上,林丛中,漫山遍野响起了密集的机枪声、激昂的军号声和冲锋的呐喊声,似有千军万马在丛林中作战一般。原来,这就是贺子珍和伍若兰组织的疑兵大队,他们让老乡在山谷密林里喊打喊杀,用锣鼓家伙和燃放鞭炮制造大部队已经布下埋伏的效果,这一闹果真把敌人吓破了胆。他们丢枪卸甲,连滚带爬地退下山去。许久,待明白是虚惊一场后,才又气哼哼地再次冲上山。
“冲啊!先冲上去的有赏啊!后退不前的军法从事……”敌军官在后面挥动着手枪,连威胁带利诱地强逼着敌人再次发起进攻。可是敌人刚一露头,便又遭到红军的迎头痛击,敌人又屁滚尿流地缩了回去。
一次、二次、三次……随着敌人的一次次进攻,山坡上堆满了敌人的尸体,可是山上有限的子弹已经快用光了,红军官兵就把堆掩体用的石头当武器,等敌人靠近时,就用石头砸。
敌人发现红军的弹药快用光了, 便更加猖狂起来, 后面督战的军官大喊着:“红军的子弹已经打光了,他们只能用石头,不要怕,快往上冲啊!”
敌人的攻势更猛了,激战到下午4时,攻上山口的敌人一次比一次增多。
眼看井冈山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时刻了。
正在这时,有几位战士把山下茨坪机械厂刚刚修理好的一门迫击炮抬上了山。由于敌人从黄洋界进攻,封锁了山口,这几位红军战士是从别的小路绕道上山的。
朱团长一看关键时刻多了一门炮,自然十分高兴,可是当他发现只有3发炮弹,一颗刚刚松弛的心又揪了起来。
在朱团长的指挥下,迫击炮安放在团指挥所门口。炮手安好支架,竖好炮筒,向着攻山敌人最密集的地方瞄准, 测好方位距离后, 朱团长果断地挥了下手臂:“放!”
炮手把一枚迫击炮弹塞进炮筒,接着紧紧捂起耳朵。可是停了一会儿,一点动静都没有,原来这是一发臭弹。
炮手小心翼翼地将炮弹退出膛,又装上一发。谁知这一发又是臭弹。
还剩最后一发炮弹了,朱团长说:“不能打登山的敌人了,要打山下的指挥所,反正成不成就这最后一发炮弹了。”
按照朱团长的命令,最后一发炮弹瞄准了山下的敌人指挥所。
“放!”随着朱团长一声命令,炮手将炮弹装进炮筒。
“轰”地一声,这最后一发炮弹不但响了,而且准确命中了敌指挥所。攻山的敌人把指挥所设置在一个山腰子里,以为这儿安全。没想到红军的一炮正巧在山腰子里爆炸,把指挥所炸了个人仰马翻。
这一来敌人害怕了。这种迫击炮只有红军的主力老28团有,莫非到湖南去的主力部队都回山了?
第二天清晨,大雾散尽,山下静悄悄地,没有一丝声响,只有顽皮的猴子在树丛间蹦来荡去。
敌人在玩什么花招?朱团长派了几个战士摸下山去探听情况。不一会儿,他们兴高采烈地跑回来,原来敌人连夜悄悄地开溜了。
过了20多天,毛泽东率领红军主力部队回到了井冈山,当听完朱团长守山的汇报后,十分开心地笑了,当即填词一首: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于是,毛泽东这首《西江月·井冈山》,把“黄洋界上炮声隆”的故事,讲述到了今天。
“山大王”初识大炮的威力
井冈山山高林密,人烟稀少,是开展游击战的好地方。可当初这儿有两支土匪占据着山上的主要路口,毛泽东率领红军之所以能在山上站住脚,这其中还有一段富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这两股土匪,一股驻在山下宁岗茅坪一带,匪首叫袁文才;另一股驻在山上井冈茨坪一带,匪首叫王佐。这两个人虽然山上山下各霸一方,却是拜把子兄弟,有生死之交,一旦有情况,他们山上山下遥相呼应,倒也一直相安无事。
他们主要的生存方式就是“吊羊”,这“羊”是指土豪劣绅,所谓“吊”,就是瞅冷子将他们绑架起来做人质,然后让他们的家人拿钱来赎人。
毛泽东带着秋收起义失败后的几百名红军,来到宁岗古城一带活动。他早就看好了井冈山这块能进能退、能打能藏的风水宝地,可这两股土匪已经占山为王了,不好强硬抢占,只有一个法子,就是将他们收编。
后来,毛泽东得知这位袁文才曾是中国共产党党员,1926年担任过“宁岗县农民自卫军的总指挥”。毛泽东便派当地党的负责人,一位叫龙超清的同志前去说服。
龙超清回来说:袁这些年吃亏吃怕了,有疑心,他眼下最缺的是枪,只要能给他一批武器,他一定会与红军合作。
毛泽东立时慷慨允诺:给袁文才108支钢枪。
袁文才得枪后大喜,立刻给红军送来600块大洋,还同意加入中国工农红军。
收编了袁文才后,毛泽东又叫袁去做王佐的工作。
王佐这人早先是个本地的裁缝,30来岁年纪,个头不高,长得白白胖胖,两条眉毛浓黑,穿一身直贡缎的黑色短衣,腰间别一支新式驳壳枪,有一身好武艺。有一次十几个敌人把他包围在一个小院里,想吃他的闷鸡。他发现情况不妙时,敌人已经冲了进来。他来不及掏枪,便操起一条板凳,把冲过来的敌人打了个猝不及防,然后手持一根竹竿,“嗖”地一下撞开木窗,落到院里,没等敌人明白过来发生了什么事,便又“嗖”地一声撑出了院墙,逃出了敌人的重围。
现在,他知道山下来了一支叫中国工农红军的队伍,可不知道是干啥的。袁文才告诉他,红军也是和地主老财作对的,跟他们“劫富济贫”差不多,还告诉他红军给了他108支快枪。
王佐闻听此话吃了一惊。王佐在山上混了这么多年,总共也只搞到60多条枪,而且其中有不少是装火药的土枪,他手下的弟兄,两三个人才能摊到一支枪。红军一下子就敢给他们这么多枪,说明红军不想吃掉他们。
1927年10月24日,王佐和毛泽东在双马石第一次见面。
双马石是井冈山的一大景观,两块天然巨石,一上一下,叠压在一起,瑰奇万分。这里也是上山的五大哨口之一,山高林密,是伏兵的好地方。
王佐害怕红军使诈,悄悄在林中藏了伏兵。会晤时,看到毛泽东身材魁伟,态度亲切,待人和蔼,而且心地坦诚,随身只带了一个卫兵,立刻也就放下心来。
毛泽东长于言辞,说话极有说服力,他向王佐说了一番革命道理,还讲了红军的性质和任务。最后毛泽东豪爽地说:“红军打土豪,同你们‘吊羊’是一回事,都是要革他们的命,造他们的反,你们需要枪,我们给,需要多少,报个数吧!”
毛泽东的这一番话,说得王佐一会儿激情喷涌,一会儿热血澎湃。当让他报数的时候,他迟疑再三不敢吐口,说少了怕失去机会,说多了怕人家不答应。正在迟疑不决的当儿,毛泽东似乎看透了王佐的心事,大度地说:“给你们70支快枪,够不够?”
乖乖,70支,王佐连做梦也没敢想,比他现有的全部家当还要多。王佐忘情地拉住毛泽东的手说:“好兄弟,走,我们上山……”
3天之后, 即10月27日,毛泽东率领的红军正式上山落营扎寨。井冈山从此便成了中国红军的摇篮,最初的革命圣地。
安顿好部队后,毛泽东就带着部队下山了,去开辟茶陵一带的根据地。改造两支土匪队伍的任务,就交给了何长工同志,让他担任这支部队的党代表。
何长工喝过洋墨水,会讲法、俄等好几国语言,头脑灵活,能言善辩,毛泽东十分看重他,屡屡派遣他去从事重要的联络工作。
何长工知道,王佐的工作做得怎样,是直接关系到红军能否在井冈山上生存的大问题,因此,处事十分慎重。
刚上山时,王佐对他怀有疑心,让他成天呆在小半山的一间草房里,哪里都不让他去。何长工便顺水推舟,故意对什么军务也不管不问,闲来无事的时候,就经常到王佐家中坐坐,向他的母亲、哥哥、妻子讲一些革命道理和社会上的见闻,使他的亲人首先对何代表怀有好感。
接着,何长工发现王佐有三个交心的好朋友:袁文才、刁飞林、李克昌。每逢有什么大事,王佐必定同他们商量。于是何长工很快又和他们混得厮熟,并且取得了他们的信任。这样一来,王佐对何代表就另眼相看,有什么事也开始同何长工商量了。
但何长工知道,王佐的内心深处,对红军还是存有戒心的,生怕红军把他们吃掉。要清除他这种念头,只有帮他打一次大仗,除掉他的心腹大患尹道一才行。
原来,王佐的山大王并不是好当的,当时的地主武装都是他们的对头,最主要的是“四大屠夫” ,这四大屠夫即东、南、西、北的4支地主武装的头子,东为尹道一,南为肖家壁,西为贾少提,北为肖银光。
在这四人当中,为首的是尹道一,他的势力最大,枪最多,战斗力也最强,他本人还是井冈山七县民团的总指挥,更是王佐的死敌。王佐与他打过多次交道,但屡屡遭败,连王佐的侄女也被尹道一所杀。因此,王佐对他恨之入骨,无奈自己文治武功兵力枪械都不如人家,他只好把这口恶气强压在心底。
何长工了解到这个情况后,觉得消灭尹道一不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