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起来,最可惜的,也就是祖逖了,小时候,萧统就是听着闻鸡起舞的故事长大的,而中流击辑更是天下热血男儿的梦想。只可惜祖逖北伐,晋廷并未给予实质性的支持。可是就是这样,这个华夏天神一般地国士,依然靠着两只拳头一双脚。愣是自己打出了一片天,很快就在河南淮北站稳了脚跟,募兵十余万,威震海内。
只恨,当祖逖刚刚在河南打下基础,正欲趁势过河,驱逐胡虏时,昏聩的司马睿就下来摘桃子了,马上就派戴渊前往节制。祖逖想到自己“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戴渊雍容,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闻王敦与刘隗、刁协构隙,将有内难,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一代天骄,壮志未酬,不久病死,北伐事业前功尽弃。
没过多久,又有人动了光复中华,封狼居胥的念头,这就是褚裒。这一次褚裒北伐,也算是军容甚盛,甲兵甚壮,“朝野皆以为中原指期可复”。而光禄大夫蔡谟则“独调所亲曰:胡灭诚为大庆,然恐更贻朝廷之忧。”果不其然,王谢等大族,根本不愿意看见褚裒肇立大功,因此事事掣肘,最终褚裒也没落到好来,北伐也就草草收场更为可恨的是。原本最神圣。最具有感召力地北伐,有时候甚至成了门阀大族权力斗争的一个工具。萧统幼时读书。曾对殷浩恨得是牙痒痒。话说,殷浩北伐在很大程度上是晋廷为了抑制恒温北伐的动议。而且,殷浩北伐时,出身江左第一高门的王羲之就曾遗书殷浩说:“今军破于外,资竭于内,保淮之志,非所复及。莫若还保长江,督将各复旧镇。自长江以外,羁靡而已。”对于北伐也并不赞成。殷浩北伐失败后,桓温趁机反击,从而将北伐的资格据为己有,同时也将东晋的军政大权握于己手。如此国之大事,居然沦为权臣内斗之法,岂非中华之悲哉?
接下来,就是一个让萧统爱恨交加的人物了,众所周知的桓温北伐应该说是取得了一定的影响。但桓温北伐地用意,并不全在收复北方。他兵临灞上却不采王猛之议径攻长安,进抵枋头而不采郗超之议直趋邺城,从此中似可窥见他虽专兵在外却意在建康的枭雄心态。正是这种枭雄心态妨碍了他北伐成就的进一步取得。桓温长期专擅上游,遥制朝廷,虽王、谢大族亦无法予以裁制。
好容易,在耗时间里,王谢终于等到桓温烟气,苻坚败北的那一天,这一次,谢家也按柰不住了,谢玄北伐时,正趁淝水之战后南方空前高涨的士气和北方纷乱的局面,这正是永嘉乱后光复中原地千载难逢之机,此时北方已经一片混乱,正是无主之时,而北府军战无不胜,谢玄勇冠三军,按说当一鼓而下,克复旧都,但此时,谢安正以刚建不世之功而受司马氏的猜忌,谢玄请求自屯彭城以便“内藩朝廷”的建议甚至都不被朝议所允。
好容易,在平定孙恩卢循,干掉诸葛长民和刘毅后,寒门出身的刘裕也走上了前台,不过,刘裕北伐时,至少算是事权归一,受到的牵制较少。但其北伐有立功境外以树立个人威望的意图,他最终的目地是要造宋代晋。刘裕出身次等士族。在一个仍以乔迁士族为政治主体的社会里,以一个次等士族,要想取高门士族共同维系百余年的司马氏政权而代之,必须取得这些高门士族的支持,这是刘裕造宋所面临地主要政治问题。所以,他要在对北敌的疆场上建立起足以取信于朝野的功勋,以便为改朝换代作准备。这对他北伐成就的进一步取得和北伐成果的巩固造成了很大影响。
刘裕北伐应该说是已经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但是,尽管他平定了桓玄、卢循、谯纵,消灭了南燕、后秦,武功卓著,但高门士族对他的接受仍是有限地。他虽然控制了军政大权,但社会基础依然薄弱。所以,他在刚刚击灭后秦、北伐功业如日中天之时,听到他地重要谋士、留守建康的刘穆之死后,感到“根本无托”,遂从长安仓促东归,致使关中旋得旋失,没于赫连夏。在他死后,北魏趁丧南侵,河南又没于北魏。而这点又影响了以后整个元嘉年间地南北关系。
本来,刘裕在晋末秉政的那段时间是整个东晋南朝历史上南方实力最强、所据地理态势也最好的时期,刘裕北伐本可取得更大的成就,至少,他已经取得的成就是可获得进一步巩固的,无奈他精明,可是王修狭隘,王镇恶不会做人,刘义真无能,白白把果子给了赫连勃勃。
第三卷 布局天下 第一百一十章 北伐(3)
更新时间:2009…3…6 23:16:48 本章字数:2107
接下来,自然就是被辛稼轩形容为“元嘉草草”的刘宋北伐了,说起来,两个政权的国号甚至相同,所处形势也相近,很有参考意义。
刘宋时期,皇权得到极大的加强,就像如今的萧统一样,应该说,南宋之时,起初时候皇权也很是弱小,岳飞等人固然是民族英雄,可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也是军头,尤其是刘光世和张俊,如果不加裁撤,不是没有可能成为藩镇。因此,赵构制造诸多事端,尤其是拿岳飞开刀,固然是自毁长城,可是在当时那种极其特殊的情况下,也有赵构自身无奈之考量。
而萧统初来之时,恰好是小朝廷风雨飘摇之时,而山海战一役,萧统便初步确立了自己的威望,同时迁往台岛以后,原本的许多势力都失去了乡土之根基,很多事情都要重新开始,这也给萧统集权提供了机会,加上张陆二人尚算忠心,萧统又及时构建了自己的力量,外部形势也一直很紧张,客观条件也逼迫宋廷上下团结一心,共御外侮,而此时的领导中心,无疑也必须是天子!
刘义隆北伐时,己能集中全部的国力从事北伐,但此时“华夷观念”已出现一种微妙的变化。自刘裕代晋,这种观念上的微妙变化便已初显端倪。刘裕在刘穆之死后仓促东归,已是置关中于不顾;削弱豫州(刘裕死前分豫州为南、北两部,南重而北轻)则又是置河南于不顾;刘义隆北伐,遣使告魏主“今当修复旧境,不关河北。”。不得不说,这是一个不可原谅的失误!萧统每每读史到此处,未尝不扼腕叹息!
只图河南,不问河北,已无收复北方旧疆的意思,这无异于自降气势,很大程度上失去了道义的正当性,而遣使北魏。则又一改东晋时期“不与刘、石通使”地立场。种种迹象表明,晋宋之际,“华夷观念”已出现一种不利于光复而有利于偏安,不利于统一而有利于分裂的微妙的变化。对于“华夷”南北对峙的政治现状已经是一种理所当然的接受,其北伐已经根本没有收复旧疆、统一天下的意思。
回到本朝。南宋时期的北伐则因赵家王朝的偏安特性和对统兵将领一贯地猜忌、不信任而受到牵制。赵宋王朝为能苟安东南,甚至不惜自毁长城,杀掉岳飞这样的名将。
而如果细究起源,可以发现上述北伐史实,有一个共同的特性,即当政者的北伐意图实际上都在北伐之外。若要进一步深究的话,又当追溯到整个乔迁政权本身政治上地弱点。乔迁政权本身又是为强敌所逼、被迫迁徙的产物,故不免有偏安和不思进取的特性。能够收拾江南半壁江山的局面已经非常满足。这一点在东晋孙绰的上书中表现得比较典型。
再回到当年。桓温北伐收复洛阳,可以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虽然众所周知,桓温北伐有很大的私心,不过因势利导,变坏事为好事。也是为政者必须的素质,而桓温北伐,固然是为了自己篡位建立功业,树立威望。打造舆论,可是如果形势允许,光复中原地不世之功,桓温想来也不会拒绝。
于是乎,桓温就在这种矛盾的心情中,上疏请晋廷还于洛阳旧都,本来桓温也是做好了几手准备。如果朝廷。真的敢因势利导,宣布还都。那么桓温也自然会顺水推舟,率军继续北上,一举光复。
可是,桓温的一丝丝侥幸,还是没有得逞。朝臣们以“北土萧条,人情疑怯”,不乐北迁。这时孙绰上疏曰:“昔中宗(晋元帝)龙飞,非惟信顺协于天人,实赖万里长江画而守之耳。今自丧乱以来,六十余年,河、洛丘墟,函夏萧条,士民播流江表,已经数世,存者老子长孙,亡者丘陇成行,虽北风之思感其素心,目前之哀实为交切。若迁都旋之日,中兴五陵,即复缅成遐域。泰山之安既难以理保,之思岂不缠于圣心哉!温今此举,诚欲大览始终,为国远图;而百姓震骇,同怀危怯者,岂不以反旧之乐赊,趋死之忧促哉!何者?植根江外,数十年矣,一朝顿欲拔之,驱蹰于穷荒之地,提挈万里,逾险浮深,离坟墓,弃生业,田宅不可复售,舟车无从而得,舍安乐之国,适习乱之乡,将顿仆道途,飘溺江川,仅有达者。此仁者所宜哀矜,国家所宜深虑也!”
孙绰之言,无论在当时还是在后世,都很有代表性,甚至在台湾岛上的时候,以司徒不群为首的所谓清流们,也成天在朝堂上这么聒噪。仔细考量,萧统也无奈地发现,江南乔迁之地,已成“安乐之风”;中原故土,反成“习乱之乡”。能保有江南“安乐之国”已经非常满足。历史上,乔迁东南的政权虽多以北伐、收复中原为口号,但真正彻底的北伐少,跟乔迁政权的上述特性有很大关系。
出于政治上地需要,以北伐作为整合南方社会的一面旗帜,本无足厚非,萧统也不是那种死心眼到必须名实一致的人,面子工程,不做也不行,可是如果弄错轻重缓急,就大大不该了。在北方沦亡,中原板荡之际,北伐的口号对于重建社稷、收拾人心、振奋士气、奠定江南立国规模的确具有重大的意义。此时的北伐实际上具有整合内部和对抗北敌这双重地意义。
然而,北伐除了作为旗帜外,毕竟还应有本身地内涵。只有一个整合得比较成功的社会中才能凝聚出强大地力量,才会有真正彻底的北伐。此时,事权归一,将帅用命,士气振奋,社会组织、社会动员也都畅通有效。
第三卷 布局天下 第一百一十一章 北伐(4)
更新时间:2009…3…7 23:19:42 本章字数:2170
战争一旦打响,不到最后时刻,是不可能亮出所有的底牌的,此次完胜玉昔,毫无疑问是萧统指挥有方,将士三军用命的结果,可是从全局来考量,这就像登山一样,也仅仅只是迈过了一道坎而已。
落毛的凤凰不如鸡,玉昔就算以往如何的神乎其神,今日一旦落入宋军手中,也就是一介囚徒,至于其他的利用价值云云,那则是另外事了。
北伐!北伐!在取得决定性胜利的时刻,在将高傲的,数十年未尝一败的玉昔送上囚车的那一刻,萧统带头振臂高呼:北伐中原,光复河山!”
“北伐中原,光复河山!”万余宋军齐声高呼,声震云霄,响彻四野,本就因为获胜而急剧高涨的士气,在这一刻达到了爆棚。
玉昔在囚车上,见证了宋军最擅长的鼓动之策,如果说先前宋军的彪悍战斗力让玉昔心中生疑,后来将自己的军队击溃让自己震惊,那么如今,宋军从内心深处迸发出的那种自信和荣誉感,是真的让他心中畏惧了。
他不怕宋军装备了让人难以抗争的火器,战争从来打得不是武器,甚至也不是计谋,打得,永远是人。一只绵羊带领一群狮子也是被屠戮的对象,一只狮子带领一群绵羊,却能扭转乾坤,而如果是狮王带着狮群呢?
玉昔不是没有率军跟宋军打过仗,事实上玉昔之所以能有今天,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几十年前玉昔在面对宋军时屡次以少胜多,而宋军那时候的眼神,玉昔记得很清楚,是迟疑。是畏惧,当然也有仇恨,可是更多的,是无奈。
可是如今,这支军队在真正的经过了血与火的洗礼后,他们的眼神清澈而血气,果断而坚强,看元军时固然充满仇恨,可是更多地。是自信,是不屑!
而他们看着他们的领袖时,他们的眼神狂热而崇拜,那种眼神,并不是士卒对上位者那种畏惧,而是真正心悦诚服的敬仰,带过兵的玉昔自然知道,那种由信仰维系的军队的凝聚力将有多么强大。又是多么难以对付。看见这一幕,玉昔终于服了。
当玉昔低下头的那一刻,萧统笑了,笑得很灿烂。
大都城,当真金拔剑的那一刻,道僧尼三人,便已经抱定了必死地决心,他们也是武者,当然知道真金平日看起来是书生样。可是如此关键时刻,居然还敢拔剑。那更说明其武功是深不可测,只是隐而不露而已。这种人,自然会选在关键时刻亮剑!
有强敌临之,自当奋生死以拒之,从武者的角度来说,能死在高手剑下,也是一种荣耀么!不平道人虽然身带重创,可是依然豪气干云。挺剑大喝一声:“兀那真金太子。你且过来,与贫道大战三百回合!”
真金下场。其实也是犹豫了太久,毕竟他这么一做,就等于告诉所有人自己的武技了,虽然说身为储君,自然得文武双全,可是以往多是习骑射,武技这遭,说实话除了真金的核心幕僚以外,还真没人知道,如今这样,算是自曝机要吧。
不过话说回来,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自己作为监斩官,却发生如此大规模的劫法场事件,自己本就算是一个不小的失职了,而旁边还有个阿合马虎视眈眈,就算没事情阿合马也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都得找出点事情来,更何况这还出了不小地事情。
为了自清,真金无奈之下,也只得自己亲自出手,虽然他明知道,他这样,将会让自己一直心向往之的文天祥,彻底陷入死地。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真金却出人意料的没有回应不平道人的话,而是冲着文天祥淡淡说道。
文天祥也是聪明人,见真金神色庄重,自然马上知道了他的意思,高手过招,一个眼神便已足够,何况是赤果果的暗示呢?
“能为大宋尽忠,能在青史留名,文某此生,足!”文天祥身上的铁链晃得直响,脸上甚至还挂着血珠,可是说话声慷慨激昂,闻者虽然大多噤若寒蝉,可是无不动容。
真金最后无奈的摇摇头,轻声道:“三位,那么,就手下见真章吧。”说罢龙泉剑划过一道剑光,剑尖向前,而不平道人等人马上结成三才阵,企图互为犄角,互相支援,毕竟,他们三人都受了伤,而且真金的深浅他们并不知晓。
就在一场惊天地泣鬼神地对决即将展开之时,双方恐怕都不知道,在离此不远的地方,两双阴鸷地眼睛正死死的盯着这里。
“你可沉住气,我看他们估计会是一场恶斗,不到最关键地时候,是不会豁出去的,记住,我们的目的很明确,不到时机,你不要轻举妄动。”
“嗯。”回答的声音很轻,可是听的出来,还是有些犹豫。
先前的人显然是预料到这人会犹豫,不由轻叹一声,道:“跟你说过多少次了,成大事者,心必须狠,手必须毒,而且这么做地理由为师也告诉你了,你怎生还是不能看开?”
原来,二人乃是师徒关系,当徒弟地蒙住了脸,因而看不见神情,徒弟沉默片刻,才徐徐说道:“毕竟也是十年之长,不论他待我真假,至少看起来,他对我有恩。”
“这就是他阴险的地方!”师傅斩钉截铁地打断了徒弟的话,“能对仇人的孩子如此之好,如果是假意自然不必说,如果是真心,更是他别有用心,难道这么简单的道理你不明白么?”
第三卷 布局天下 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