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没有用江南的粮号,而是用长安与洛阳、汴州的粮号,直接向江南各大粮号采购。直到夏收到来时,已经悄悄吸纳了一百七十多万石粮食,囤积在洛阳长安各个粮号里,没有出售。
同时又在江南又设了十几家店铺,不过转移到各县。
但就在夏收到来时,米价再一次滑落,跌破每斗米二十六文钱。这让农民很失望,但也不是很沮丧小与去年夏秋时粮价的疯狂相比,去年春天时江南粮价每斗米才十七八文钱。
这个价格导致了洛阳每斗米保持在三十五文钱。当然,与去年的二十几文钱相比,还是有点贵。但比一度涨到二百多文钱要好得多。就是王画滑州一行,也只是将粮价打压到五十几文钱。后来两百万粮食进洛阳,粮价还保持在五十文,没有怎么动弹过。
既然售价只有二十六文钱,收购价也只能定成二十三四文钱。
有的百姓还不肯。可米价再跌了一下,跌到二十五文钱。
这使得百姓沉不着气。他们不是粮商,有钱,还等着将粮食便卖救急呢。
但这时候,叶坷与王纯命令各个店铺立即收货了。而且两个听了王画的指示,对前来出售粮食的百姓十分客气,至少每一个伙计接待百姓时面带笑容,店里还煮了大碗茶,让搬运粮食的百姓解渴,更杜绝大斗进小斗出的现象,甚至有时候故意让百姓沾一点小便宜。
虽然没有那个隐隐的庞大对手钱多,底子厚。店铺少,就凭借这上帝服务,在百姓中赢了很好的口碑,一传十,十传百,许多百姓将自己的亲戚朋友邻居介绍过来。因此采购速度并不比对手慢。但前期购买店铺。修建粮仓也花了十几万猾钱。因此很快钱就用完了。
到现在做得还是十分隐秘。没有让对方发现,即使对方也发现了,但没有想到王画开设了这么多店铺,囤积了这么多粮食。
停止收购,也没有出售,但不是没有事做。
这些粮食都在粮窖里,要派人看护,防止失火。但这都是小事。
五月到来,粮价依然很平稳。
叶坷与王纯知道不是那么一回事,就是自家。前后采购了近五百七十万石粮食。对方采购了多少,现在同样也不得而知,但有三十几家店铺已经确认是对方开的。两个王家停止了收购后,这些店铺还在疯狂地收购。不过也不是他们两方,还有其他粮商。但叶柯与王纯私自估算了一下。对方收购的粮食不会低于一千五万石,甚至有可能达到两千万石。
五月静悄悄,全国的粮价都十分平稳。
如果不是突厥入侵,这是李显幸福的五月。这一次突厥又从幽州入侵,出动了三万大军,骚忧了近十个州县。掳掠无数。还打着让李显为突厥公主被杀的旗号,让大唐谢罪。
这一次为唐朝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特别是因为原来两国盟约,边境开始有百姓返回,而且种植了许多棉田。有的百姓也因此富裕起来。可越富裕,损失就越大。
但好在突厥这
巴时间不长。在幽州扫荡了圈。在薛讷带着军队出城洲长时。双方交手了一次,都吃了亏小只是唐朝吃的亏更大一点。然后就退了回去。
只有让王家欢喜的是李裹儿生下来一个胖小子,但这时候李裹儿已经随李显夫妇回到长安小家伙长得很象王画,虎头虎脑的,十分招人喜欢。李显与韦氏也十分喜爱。立即下旨封为夏阳候太府少卿。不提李裹儿想不起来,一提李裹儿想起来了,十分不乐意,自己都是公主了,怎么的也要封一个小公吧,不说国公,来一个县公也是好的。就是虚职。也要来个正卿,什么少卿,与李显争。
李显说了一句:“难道你让一个刚出生的儿子比他老子官爵都大?”
李裹儿这才想起来,王画还是一候爵,又要李显给王画加公。李显吵着没有办法。只好说道:“不是父皇不给他加爵,是他不授。叫联怎么办?这一次等他从钦州回来,再加爵吧。”
这才让李裹儿平息下来。
但取名字时,又发生了争执小韦氏取了一个武昭的名字。意思让这个孩子怀念那个名义上的父亲。
李裹儿哪里同意,现在武崇,她脑海里都记不起来长得什么样子了。况且王画还拿过这个儿子的姓氏与她开玩笑。于是取名王昭朗。武则天不是给王画取了一个字叫高朗吗,我就让他叫昭朗。
韦氏说不行,要么,你取一个名字,但得姓武,不然外面老百姓会笑话。
李裹儿说,干嘛笑话,王二郎为了唐朝做了那么多好事,那个老百姓笑话。倒是武三思父子狼狈为奸,才让老百姓笑话。
这六下子韦氏不高兴了,斥责李裹儿胡闹。
李显一看母女俩都快吵起来了,在一旁劝道:“你们不要争了。不如联来取一个名字,也不姓武。也不姓王,好歹也是裹儿的骨肉,干脆姓李,叫李忠吧。”
“不行。”母女俩异口同声说道。
于是王画这个可怜的孩子有了三个名字。武昭,王昭朗,李忠。
产生这个。原因,也确实因为小孩子长得好,三人放在心上。连从来不拍马屁的宋螺有一次看到后。都忍不住说道:“好俊。”
竟然将随身带着的一块喜欢的玉佩当作礼物送给了李忠或者王昭郎、武昭郎。
这也是爱屋及乌,如果说王画在朝中高官中真正的朋友,那只有大宋与老魏俩人,特别是兵器案后,王画的提点,那是恩情,如果不是王画那一次提点,让他们及时收手。后面武三思被李重俊杀死,韦氏十有八九对他们动怒。
王迤夫妇也听到这个消息。不顾王画临走时的吩咐,从洛阳来到长安。李红与王涵因为处理粮食事务,不敢前来,但也买了礼物,托王迤夫妇送给李裹儿。
但这时王家又传来音讯,李红同样也有喜了,大约是二月时怀的胎。
李裹儿听后,也没有生气。自己如愿以偿替王画生下长男,也就是以后王家的掌门人。因此,大大方方地回赠了厚礼,恭喜李红。
但叶柯与王纯开始准备战斗了。
俩家囤积了这么多粮食。并且事实上今年夏收比去年还在减少,可今年种棉花的人更多。这也有王画的功劳。他担心有可能大洋洲完成不了五百万石粮食的任务,后来制订了这个计策,更加需要粮食来打压对手。因此,从唐朝进了许多棉布,瓷器。这一次交易的行程更远。一直将船只航行到天堑各国。距离十分远,但天堑也是产粮大户。不但如此,后面从大洋洲装来的货物,也换成了棉花瓷器,折向天堑。这多少阻止了棉布下跌的势头。
就是没有两家囤积粮食,今年粮价必然会涨,而且因为去年的危机,上涨的速度还很快。加上两家囤积这么多粮食,不出事才怪。
叶坷与王纯两个人一斤粮食没有动,也不是没有动,是在将粮食往洛阳长安运,表面上看起来继续在交易。实际上到了洛阳长安后,粮食并没有出售,只不过囤积的地点挪了一个地方。但对方也在迷糊众人。也在继续放粮。但到了五月末。对方陆续减少粮食出售。到了六月中旬,所有粮店将粮食库存起来,不出售了。
北方各个,城市中,有许多粮店同时出现了问题,有的掌柜生病了,有的店铺要重新装修了,有的账目不对了,清查账目。各种各样的理由,导致这些粮店停业整顿。
当然,全国经营粮食的大小商人不知凡几,虽然这群人势力庞大,但还有其他的粮商。一开始看到这些粮店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还幸灾乐祸。希望对方从此一蹶不振。
但因为这些店铺关门整顿。其他粮店销售的速度增快。
几乎没有人想到其他,销售速度快,回拢资金才快,赚的钱才多。大不了到江南再将粮食调回来。六月下旬。还能调到粮食,但江南的其他粮商隐隐嗅觉到一丝不寻常的味道。
开始有意控制销量,导致粮价徐徐上扬。
到了七月上旬,几乎调不到粮食了,调能调到,一下子涨到了六十文。嫌贵,没有关系。明天再来问价,涨到了六十五文,一天一个价。只不过与春末不同,是一天一个涨价,而且比春末时跌价时来得势头更猛烈。到了七月中旬。粮价涨到了每斗米七十文钱。
叶坷与王纯才下令开粮,从江南到长安,所有粮店一起向外销售。但在北方因为还存在着利润,为了加快销售速度,刻意比别的粮店少一两文钱。江南的粮价上涨。北方的粮价也应声而起,洛阳还在七十五文钱,长安都到了八十文钱,而且还没有停下来,继续上涨之中。
满朝君臣傻眼了,一个个后悔没有听王画的话。但现在喊王画救急也来不及,一来一去,最少得两个月
不过李显忽然想到王画临走时说的话,不顾朝堂之上,下诏用最快速度将李红接到长安,不过接着又想到李红有孕在身,又下诏到了洛阳用最快最好的马车,那怕是用留在洛阳自己的龙驾都没有关系,来接李红。
大臣们还在犯迷糊,虽然知道李红在王家的地位与作用,但也赶不上王画的才智吧。将她接来,有什么作用?
真的很快,而且为了维护李红的安全,那不是李红安全,而是关系到天下的粮价。一队五十人羽林军骑着快马,一路不停息,第二天就到了洛阳。但回来时,因为李红在马车上。却花了四天时间。这时长安米价涨到了八十五文钱,李显焦急苏分。正在与几个宰相商议主意。怎么商议?主要粮食控制在两拨人手中,他们不同意压粮价。怎么压也压不下去。
听到李红来了,李显还没有犯糊涂,王画说过,千万不能让任何人知道。立即让几位宰相退下。差一点亲自迎出皇宫。将李红接到皇宫。李红不急,也不需要急,长安皇宫她还是第一次进来。就是洛阳皇宫,她也没有进去过。
一路走着,一路东张西望。
李显看她温温吞吞的样子。差点想弯下腰,将她驻进大殿里。
但李红确实是很好奇,并且皇宫无论建筑或者是花草,都十分优美。也引起她的兴趣。本来一刻钟走的路,竟然让她走了三刻钟。最后李显说道:“李大夫人,快一点与联商议正事吧。”
别磨蹭了,姑奶奶。
进了大殿,李显手一挥,让下人退下,问:“李红,王侍郎留下什么妙计?是不是粮食运到了?”
“陛下,二郎答应陛下的粮食不会少一石,但要在冬天才能到洛阳。”
“那不行。”还能等到冬天吗?到了冬天,粮食还不知道涨到几百文。
“陛下,为什么粮食会如此浮动?”
“奸商囤积居奇。”
“那就是了,如果这号,弊端不铲除,本来因为棉花,造成粮食短缺,那么粮价永远让人提心吊胆。五百万石就是运到京城后,又能产生什么作用?冬天再出现这情况怎么办?”李红是客气的说法,主要是唐朝世家盘居,占据太多资源与权势,如果不是棉花的出现,也会成为唐朝衰落的原因。但那是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现在棉花的出现,温水煮青蛙变成了烈火烹猛油。这才是根本。但世家太强大了,除非来次彻底的动乱,否则那个都动不了。李显不能作声。一个,唐朝三千七百多万人,如果加上逃户以及无法统计的少数民族,有可能接近五千万人。这么多人的食用加上酿酒。以及饲养牲畜,没有人统计过,但一年粮食最少开销在两亿石以上。这还不算,连突厥与吐蕃也从唐朝进口少量粮食,再加上这个数字。粮食的消耗更大。
五百万石数字巨大,可放在唐朝还是沧海一滴。
“陛下,勿要担心,夏天的粮价纵涨也涨不起来了,因为某些人想撬动秋收的粮食。一旦不制止的话,那才会出大事。”
就是粮价维持在八十多文,已经出大事了,再出大事,这个天下还能安稳吗?
李显也不想兜圈子,直接问道:“那个锦囊呢?”
很伤感,这才是第一个。锦囊,后面还有一个。更让他伤感,国家没钱了。为什么国家没钱了?想不明白。但知道国家没钱了,还能是国家么?
“陛下,如果要看锦囊,必须将皇后喊来。”
李显有点莫明其妙,但还是听了李红的话,让韦氏过来。
李红看到韦氏过来,突然跪了下来,磕了三个头。
韦氏也愣了一下,立即将她扶起来,说:“傻丫头,都有了身孕了,不怕伤着孩子?俗礼一律免去。”
这是猫哭耗子假慈悲。但做做样子,暖暖李红的心。
李红说:“不是,这是我家二郎说的,让奴婢代二郎无礼赔罪。”
“王卿犯了什么错啊,没有关系,敦人无错,有错改之即可。”
“不是,是关系到拆开锦囊之前,有一件事要皇后去做。”
“要孤做什么事儿?”韦氏面带微笑,但心中略略有些不悦。
“要皇后发誓,除了陛下与安乐公主殿下外,不得向任何人泄露锦囊之事。”
韦氏更加不悦,但还是发了誓言。
李红才说:“二郎之所以这样做,是有原因的。这一次是十几个大家族联手操作的粮食的。动用了资本有可能以达到千万婚。”
如果五百石撬不动粮食市场,那么几千万石,足可以撬动整个国家的粮价,又是十几个。大家族联手制造,他们本身就拥有无数的资源。包括各个粮铺,甚至各地的官员。
李显与韦氏听了脸色都变了起来,李显阴沉地问:“是那些家族。”
“这个陛不必要过问,李红心里在说。就是你知道了也无辄无论是谁参与此事,二郎也会让他们吃一个沉痛的教,让他们以后再不敢囤积居奇,没有了囤积居奇。国家粮价就能维持平稳,这才是根本所在。但因为对方资本强大,不能让对方知道二郎在安排,否则二郎无法赢得这场战争。到时候粮价也控制不下去。所以请陛下与皇后保密。而且二郎也说过,因为皇后娘家,还有国舅的岳家崔家,怕皇后担心,才让皇后发下誓言。”
“难道孤家不知道事情缓急轻重吗?”韦氏冷哼一声。
“所以二郎先让奴婢磕头谢罪。”
原来坎子埋在这里了,李显与韦氏哭笑不得,韦氏说:“别绕围子。将那个锦囊拿出来吧。”
“不,奴婢话还没有说完。但有可能这两家会牵连进去,至少有一家牵连进去。皇后虽然不说,但也有方法替他们保密,二滞囊后。可以替他们筹集此资金,数月后会有不淤刚背戏,至少会有一半的分成。”
“这孩子犯傻了不成,这天下是陛下与孤的天下,难道孤还要与民争利吗?”韦氏虽然这样说,但颇为心动。
“还再麻烦皇上将公主请来。”
这个锦囊真难拆,李显没有办法,只好让人喊李囊儿过来。
李红施礼,没有办法,在皇宫中,谁让李裹儿是公主呢。
但李裹儿也立即将她扶起来,李红才解释道:“陛下,皇后。因为二郎答应过公主,让她出一笔资金参与其中,所以奴婢才失礼让陛下喊她前来。”
说着,从怀中掏出锦囊。
李显为了这个。锦囊,让李红吊了大半天的胃口,立即将它拆开。上面很简单的几行字:
陛下,皇后,粮价风波,勿忧勿管勿问。暂借臣一百万绢钱即可,另有一千张文,请陛下盖上玉望。为回报陛下,数月后臣以每石米十五文纳入国仓。到时,请依臣一事,大局即定,数年平安。
其他就没有了。
这算什么妙计。况且一百万绢钱对付一千万循钱,好象不太容易。况且王画主动压缩了出售给国家的粮价,五百万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