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唐农-第15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一道圣旨读完,我看见大厅里被召集来的这些镇守将领各个都面面相觑,有点儿怀疑自己听错了。
    “陛下圣旨讲的清楚明白,各位有何想法尽可直言。”我站起身,笑眯眯的看看大家。
    “太子殿下勇武,陛下英明,这吐蕃数次侵扰我大唐边陲,实为可恨,此次太子殿下亲自领兵迎击,定能杀的吐蕃那群野人心服口服。”一个胖乎乎的文职官员此时像是明白了什么,赶紧笑眯眯的给话接了过去。这货叫啥来着,刚才没记住。感情这位以为李治这次就是混点儿军功名声去的,打吐蕃就一个说法?
    此人这话一讲,底下诸位像是突然都明白了一样,一脸恍然大悟的表情。
    李治看看我,我看看李治,都有点儿苦笑不得的表情。不过想想也是,在这些人看来吐蕃既然是当世能跟大唐叫板的强国,那派五千人就像收拾人家,这不是儿戏是什么?既然是儿戏还要玩的话,那只能说是为了给如今的太子爷镀镀金,表表功而已。貌似历史上这么干的人大有人在啊!
    算了,也懒得解释,真的假的干过两仗就知道了。现在说的再多也不顶大用!
    李治大概跟我想法一样,微微一下,就吩咐主将先去准备军马,五日后出发。
    夜里跟李治商量了一下,觉得既然兵马只有六千人(五千边军,五百内卫,以及后勤五百余人。)无须带太多将领,在我的推荐下,李治直接调用了陆承宗和乌拉尔瑟两人,至于其他人,一句话,该干嘛干嘛去!
    说是休整五天,可也没闲着,五千把连弩和钉匣都发了下去。李大帝看来对这东西还是很上心的,每把连弩和钉匣上都有编号,内卫发放时讲的明白,人在弩在,人亡弩亡。等回来这连弩和钉匣是要上缴的,没弩的就自己掂量着。
    至于千机弩炮,对不起,内卫全程专控,边军就别想了。
    新鲜东西,给这帮子边军稀罕坏了,训练用的五发弩钉被这帮大老爷们反反复复的捡回来用,射起来没完,边射还边叫:“过瘾,这东西太过瘾了什么的。”
    专门找过陆承宗和乌拉尔瑟关照,也只有他俩知道,这次去真的是有硬仗打。所以在边军对连弩的使用训练上,两人格外用心。
    贞观二十一年五月十八,良辰吉日,在祭天祭军仪式完毕后,我们一行西出河西,直奔位于青海湖西畔的吐谷浑王都伏矣城而去。
    会和吐谷浑王心不甘情不愿却被逼无奈派出的三万军马,再次直奔白兰。
    战事的发展果然与我们预计的一样。
    吐蕃先是以为吐谷浑再次来侵扰,象征性的再次派出一万人来迎击。反正这俩国家掐架掐惯了,这你来我往的时不时得来两回。
    可这次,吐蕃一万兵马如同飘落大海的枯叶,连半点儿浪花都没翻腾出来就消失在了白来以西三百里的额莫川,汇入青海湖的一道小支流,于八世纪末干涸。
    还没等吐蕃反应过来,打着吐谷浑旗号的我们已经突袭玛多县城,直逼吐蕃乌海城。经历一场夜袭之后,乌海城陷落。
    等回过劲儿的吐蕃搞清楚情况后,没用多少时间,三十五万大军就分西、北、南三路至扑乌海城。
    “看见没有,说三十五万就三十五万,这吐蕃人都是枕戈待旦的?”我给手上军报扔了案子上,冲李治笑笑。
    李治点点头,有些担心的看看我道:“大军集结的如此之快,看来这群贼子果然有所图谋。如今以军力而比,我军一旅孤军,深入敌军腹地,乐休你看,我们是不是该先避其锋芒?”
    嘿嘿,还当他一点儿也不担心呢,看来也是强作镇静的主啊!
    “殿下你说,如果我们给这三十五万大军灭了,这吐蕃还狠的起来吗?”我笑笑道。
    “灭了……?”李治一下没缓过劲儿,皱着眉毛道:“就凭我们这些人马?”
    “对!”点点头:“就凭我们这些人马!只是要看殿下是否有这雄心壮志!”
    李治沉吟良久,突然抬头看我,两眼炯炯道:“乐休可有把握?”
    “七成!”我点点头。
    “………………,好!”李治眼中闪过一丝决断:“这票买卖,咱们干了!”
    贞观二十一年六月初七,五千唐军设伏葛喇台刺,趁夜色突袭吐蕃军营,是时,漫天箭雨伴随着天雷地火(土制葫芦手榴弹),直接吓破了吐蕃人的胆,唐军趁势挥军掩杀,追击四十余里,十万吐蕃大军残军不足三万。
    贞观二十一年六月二十,唐军奔袭四百里,火烧吐蕃西路大军粮草后视十五万大军如无物,蛮横的冲阵而出,破军中主帐,同样的钉雨纷飞,同样的天雷地火。
    程福之眼尖儿,趁乱直接给主帐中跑出来的一个带金盔穿华袍的吐蕃将领一弩给腿废了,然后一方天画戟给这家伙抡翻拎了马上。
    结果吐蕃孙子跟疯了一样,狂追我们。若不是接应的李忠反应快,加上千机弩炮的犀利,硬生生用漫天钉雨给吐蕃兵逼退了,我们这队人马差点儿就被包成饺子了。
    臭骂程福之一顿之后,给那个倒霉孩子押过来一审,大家伙儿都乐了——吐蕃国主松赞干布!
    捞鱼摸着个扬子鳄啊!平空中了五百万!
    细细一问,原来吐蕃集结这些军队还真不是打算跟大唐为敌。松赞干布也算是个明白人,知道跟大唐对着干吃力不讨好,所以转换目标,盯上了当时的天竺(印度)。
    看着满脸愤愤的松赞干布,到弄的我们挺尴尬!
    但事到如今,打都打了,难不成还让我们认错?
    跟李治一合计,撤!再打下去没意思了。连人家国主都抓了,还想怎地?
    先撤回陇右道再说。这事儿还得李大帝看着办,李治这会儿还不用出这个头!
    有吐蕃国主在手,虽然身后吐蕃大军还有差不多二十多万,但愣是没敢把我们怎么样。
    刺客、死士来了几波,但有李忠率领的五百内卫在,想把松赞干布太太平平捞回去,门都没有!
    等快到入唐军地界的时候,吐蕃倒是横下心发动了一次大规模营救行动,想利用人数优势给我们围困起来。但最终还是败在了唐军铁骑箭雨之下。
第二百二十七章 终
    一路回到河西镇,出去时是六千军马,能带着满脸骄傲和一身疲惫回来的,还有五千零几十个人,将近一千兄弟,永远长眠于那西陲之地。Www!
    至于吐谷浑那三万人马,以在伏击吐蕃北路十万大军时就通知他们撤退了,有鉴于他们逃命的功夫,想来也不必替他们做什么担心。
    河西府,我悄悄拉了拉李治的袖子,李治会意,屏退了左右。
    “殿下,对于逝去的兄弟,此时还是先行祭奠一番才好。”我黯然说道:“至于给陛下上奏之事,低调即可。以殿下之睿智,当明白此中关节。”
    李治虽然还年轻,可这心智也绝非常人可比,闻言立即点点头:“乐休所言极是,奏折可不忙着写,先祭奠了为国捐躯的将士们才是当务之急。”
    一点就透的主,多说就没意思了。
    祭祀已故将士,乃是趁热打铁的收买人心,这对于提高李治在军中的声望,有百利而无一害,李治自然是愿意之极的。
    至于低调的上报奏折,更是一种韬光养晦的方式。既然功劳已经立下了,军中的口碑也起来了,那何须大肆表功?说到底,李治还是殿下,而不是陛下。这功劳名声还是先由李大帝担着好了。也只有这样,李治的位子才能更稳,好处才能更落到实处。
    如今看来,李治虽然年轻,但脑子还是很清楚的,并没有被活捉松赞干布的喜悦冲昏了头脑。
    想想又不由得哑然失笑,人家可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唐高宗,我什么时候有资格去评论人家了?
    既然诸事安排妥当,那剩下的,就是看李大帝如何利用好这个意外之喜,来跟吐蕃打擂台了。呵呵,对于这个,就更不是我所需要考虑的范畴。
    …………
    …………
    对阵亡将士的祭奠简单而庄重。
    李治腰系白绫,头戴白巾,亲自主持了这场祭奠。一片悼词写的慷慨激昂,豪迈悲壮。
    青青草原上,一方纪念碑耸立于天地之间,上书两行斗大楷书:“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河西镇全体唐军将士,素服白袍,单膝跪在碑前,这些用自己血肉之躯捍卫着大唐边疆的铁打硬汉,此刻也哽咽了。
    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
    虽然一肚子豪言壮语,但却说不出来。一将功成万骨枯,这不是一句豪言,而是一声悲吟。
    …………
    …………
    报捷的军报呈上去了。如今要做的就是等,等李大帝乾坤独断。
    边境上,吐蕃二十万大军还在虎视眈眈,却因投鼠忌器而不敢轻举妄动。
    而与此对应的,唐军也虎视眈眈的,大有趁你病,要你命的架势。可咱自己人都知道,这也就是假象,还是那句话,那片高原,对于如今的大唐来说,没啥吸引力。
    都说等待是最漫长的,但时间终究还是在流逝的。
    贞观二十一年八月初三,消息终于传来。
    李大帝亲自来边陲了。而随同这个消息一同传来的另一个好消息是双儿顺利为我生了一对双胞胎——俩姑娘。看来我这李府还真有变成女儿国的危险啊!
    ……………
    ……………
    贞观二十一年八月初八,李大帝亲临河西镇。
    一场大交易下来,吐蕃上书请降,割地求和,承认永为大唐属国,此后年年请安,岁岁朝贡。
    同年九月初一,李大帝携我等一行鞭敲金蹬响,人唱凯歌还,举国大庆。
    此次参与诸将皆有封赏,或进爵,或加官,总之人人高兴,各个开心。
    而我,也爵进一级,正式成为大唐琅邪国公。但与此相应的,免却了我所有官衔,只留一句回京另用。
    自此,大唐四边安定,威震万邦,成为当之无愧的当世第一强国。
    ………………
    ………………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贞观二十三年春,李大帝病危之时,一道圣旨,遣琅邪国公送倭国遣唐使返倭。
    呵呵,又这一套,父抑子扬。李大帝到底还是不放心我啊。
    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那就干脆去祸害祸害倭国人好了。
    长安城外,李治淡淡一句:“乐休此去,多则一年,少则半载,定可悠然而回。”
    笑笑,挥手告别了前来送行众人。踏上了远去倭国之路。(全书终)
    ………………
    《唐农》写至今,也算结束了。越往后写越痛苦,越写越感觉写不出自己喜欢的文字,也不敢再污了大家的眼。所以,还是就此打住吧。感谢一路支持至今的书友,正是你们的支持,让小鬼我坚持至今。小鬼我鞠躬拜谢了!等小鬼我理顺了心情之后,还会继续写故事,到时希望大家能来凑个热闹!
    呵呵……咱们回见!
……(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