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紫玉忙把他叫住,让赵清记住今天来的人名,毕竟她人都认不全。赵清答应了。
小花娘、杨婶和小花也告辞走了,李紫玉感激得连连道谢。李紫玉看着远去的一群人,心里是从未有过的充实和感恩。
第十三章 修房啦(三)
李紫玉带着弟妹们简单的吃了早饭。加了盐的糙米粥配着杂面饼,还有所剩不多的狍子下水肉,姐几个吃的香甜又满足。桌子上还有一盆高粱米饭,这是熬米汤剩下的。李紫玉打算明天再吃,她从来到这里还没吃过干饭呢。吃饭后,让几个小的在院子里,撒了会儿欢儿,小孩子还是多多活动活动比较好。小武带着两个小的满院子的乱跑,直到看着他们脑袋上见了汗,李紫玉才把他们又轰进了东屋。嘱咐小文看好他们,关紧屋门。她和小山来到院里,等待着待会儿来干活儿的人们。
巳时末多一点,干活的人陆陆续续的都来了。
何世贵带着两个儿子大山和大海先到了,李紫玉和小山赶紧上前打招呼:“贵伯伯!大山哥!大海哥!”
何世贵笑的爽朗:“哎!乖丫头,乖小子,不错,将来定是有出息的孩子。”声音里带着真心的关切。
接着,何世祥父子三人、老村长父子、王瑞庆父子三人、魏启斌父子、大壮、小壮、嘎子、傅云山等几个半大小子也陆续到了。
李紫玉和小山也一一都打了招呼。
众人马上开始了各自的分工,一群人有条不紊的忙碌起来。
王瑞庆带着两个小子去了西屋搭炕,王春秋在堂屋带着嘎子、小壮盘灶台。王春刚接替了哥哥的活计,带着大壮和两个小子去河边挑泥土。何大海仍旧和魏启斌父子去割茅草。何大森、何大山带着傅云山和两个小子拆西屋前后的木架子,再在堂屋前、后把木架子搭起来,搭和拆屋后的木架子都得出院门绕到屋后。何世贵、何世祥、赵振友、赵振民蹲在院里扎高粱把子。上午剩下的茅草不太多,被老村长浸在了水桶里。
李紫玉刷了院里的大锅,添上了水。通过上午熬米汤,她已经记住了米和水的比例。正要点火时,小花娘、小花和杨婶一起过来了。
“这孩子,也不说等等我们,咋自己个干上啦?”小花娘上来就把李紫玉挤到了一边,“去吧,看着点他们干活的缺啥短啥的,这里不用你。”杨婶呵呵的笑着接过话头:“可不是咋的,就这么点活计哪用得着你呀,你和小花看着就行了。”嘴里说着,手却没停,一会儿的功夫就把米掏好放进了锅里,不停地用饭勺搅拌着。那个利索劲儿,不让人佩服都不行。
小花拉着李紫玉的手嘻嘻的笑着:“好啦!有人帮你干还不好啊,咱看盖房的去。”
李紫玉让小花拉着进了西屋里。西屋里王瑞庆正在搭炕,李紫玉看了半天也没看懂。就看见那土坯砖在他手里上下翻飞,一会儿干土,一会儿泥浆,半截子炕就那么铺出来了。真的是民间处处皆学问呐,不要小瞧任何人,就是乞丐没准就是大师级的。李紫玉感慨着从西屋出来,见堂屋的进度也不慢。就这么会功夫,何世贵、何世祥哥俩已经上了房顶,开始在扎高粱把子。外面米汤早就熬好了,掺了米汤的泥浆也早就放到了木架子上,割来的茅草也已经捋好浸上了。照这个进度,今天早早的就会把西屋炕搭好,堂屋顶也能铺上。李紫玉心里有了底,莫名的脸上就有了些笑意。抬头看见了小山,那还显得稚气的脸上竟是从未有过的认真。
此时,小山站在木架子上,正不错眼珠的盯着何世祥铺房顶,把所有的细节都记在心里。他不知怎么的就是想记住,好像以后真的用得上一样。
李紫玉点点头,二弟就这点好,干啥都能把心塌下来,认认真真的让人放心。一扭头,不见了小花,却听见外面小花和人说笑的声音。按理,小花和李紫玉都到了避嫌的年龄。但李紫玉是没办法,她必须出外和人打交道。而小花在家里是老小,家里都宠着,再加上这里就是个小山沟没那么多讲究,也就没人说啥。
李紫玉看看没啥事就进了东屋,没想到三个小的睡着了。小文大概是怕炕凉,两个小的被他一边一个放到了腿上。小武紧挨着哥哥睡的正香,口水都流下来了。
李紫玉看得有些发酸。小文别看才七岁,却是最懂事、最体贴、最细心的,也最善解人意,让她常常忽略他的年龄。
小文见姐姐进来,不好意思的笑笑,小声说道:“姐,吃了饭,小虎和小兰就困了,后来小武也睡了。”
李紫玉安抚的对他点点头,小声说:“放下吧,今天早上烧了火的,炕不凉。”说完打开木箱取出新买的棉被在炕上铺好,放好枕头。先把小五抱过去,再依次把小虎、小兰放好。炕被够大,三个孩子只躺了一边,另一边正好给他们盖上。又悄声说:“你也躺会吧,连看着他们。外边不要担心,有我和你二哥呢。”“姐,我不困。”小文不好意思的声明着。他咋好意思睡?姐姐和二哥都在外面,家里可是修房子呢。
李紫玉见他坚持,也就由他。出来关紧门,见西屋的锅台已经快要搭好了,忽的想起一件事,忘了买锅了。赶紧走到院子里,对铲泥浆的何大山说:“大山哥,你能腾出手不?”
何大山看着她问:“咋啦?有事儿?能腾出来,现在也没啥大事儿了。”
李紫玉着急地说:“跟我去趟城里,我忘了买锅了,得去买两口锅。”
“好,我去和我爹说一声。”何大山说着把手里的铁锹往旁边一戳,就仰脖往上面喊,“爹,我和小玉去城里买锅了啊?”
“去吧,慢慢赶车。”何世贵的声音从房上传来。
一听说要去城里买东西,小山从木架子上跳下来,说道:“姐,你在家里,还是我去吧。”
李紫玉没有同意,她看着院子里的小花娘、杨婶和小花说:“大伯娘、杨婶还有小花,家里要是有啥事,您们看着周全,拜托您们了啊。”又对小山说:“你不知道从哪里买,也不知价钱,还是我去吧。家里你多听长辈的话,就是真有啥事也等我回来再说。”
这时,在屋后的赵清从院门走进来,问道:“咋啦,要进城?”
李紫玉就又重复了一遍,完了说:“爷爷,家里您多照应啊。”
“行啊,放心去吧。”
李紫玉心急火燎的上了牛车,何大山小心的赶下了小山坡,一路扬鞭催牛的向城里赶去。路上的积雪还是厚厚的,也有乱七八糟的车辙印,很不好走。何大山赶车经验很丰富,走得快且稳。敢到了城里时,那头牛已经累出汗了,让李紫玉很过意不去。
李紫玉指挥着直接到了“老家杂货铺”。铺子里还是那个小伙计,见李紫玉进来,忙热情地迎上来:“小姑娘,这次你想买什么?”
李紫玉绽开甜甜的笑脸:“小二哥,你们这里有铁锅吗?”
第十四章 修房啦(四)
“有,你要大的还是要小的?”
“在哪里,我看看。”李紫玉想着咋着也得看看大小,才能定下买什么样的。
何大山把牛车拴在了杂货铺右边的一棵树上,随后也走进铺子里。
李紫玉在小伙计的指引下,来到了放铁锅的地方。只见这里放着各种铁锅,大小都有。李紫玉看向走过来的何大山,问道:“大山哥,你看得买什么样的?”何大山蹲下身翻看着摞在一起的各种铁锅的厚薄,又敲了敲,指着一口中号铁锅说:“这口吧,这口结实。”
李紫玉采纳了何大山的意见,对那小伙计说:“这样的锅多少钱?”“这口锅得二百五十个大钱。”小伙计回答。
“我买两口锅,便宜一点吧?”李紫玉想着省一文是一文,就讨价还价。
“这个真的是最便宜了,不信你打听打听去。”小伙计也不含糊,脸上真诚的表情让人觉得这就是最低价了。
李紫玉、何大山对看一眼,双方都有些犹豫,感觉这锅贵了点,就想去别家看看。其实,赵振民在城里也有一家杂货铺,离这里有些远,这还是次要的,主要是每次去都少要不少钱,弄得李紫玉都不好意思去了。听说也是租的铺子,租金也不低,铺子里还顾着伙计,城里做买卖也不容易,李紫玉就没再去。其实,李紫玉多想了,村里也就是李紫玉去买东西少要钱。主要是赵振民和李紫玉爹爹李春海最要好,他可怜几个孤儿,所以每每都少留钱。
李紫玉正在犹豫,忽听小伙计叫道:“掌柜的!”
李紫玉扭头一看,原来是铺子里的福掌柜。福掌柜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走过来,看着李紫玉说:“小姑娘如果有诚意,那就四百个大钱拿走吧。”
李紫玉心中高兴面上却不显,心说,还是掌柜的会做生意,就是二百个大钱一口锅肯定也有赚头。李紫玉笑眯眯的付了钱,嘴里说着“多谢掌柜的。”就要离去,想起还没有锅盖,又花了十文钱买了两个用高粱杆缝制的锅盖。一扭头,却发现北墙上挂着一个草编的蜻蜓,紫橙色的眼睛,翠绿色的身子和翅膀,栩栩如生。忙问道:“这个怎么卖?”
福掌柜笑着摇头:“这个不是卖的,这是我家主人从南边带回来赏给我的。”
“掌柜伯伯,咱们这里没卖的吗?”李紫玉用超天真的语气问,心里却吐槽,装这小萝莉还真的是个技术活儿。
福掌柜自豪地说:“咱们这里哪有?听说是从南洋贩过来的。”
李紫玉瞠目结舌。怎么可能,中国的草编工艺能追溯到河姆渡时期,都有七千年的历史了,品种花样之多,制作之精美,简直数不胜数。她的姥姥、姥爷、舅舅都是民间最优秀的工艺师,她小的时候在姥姥家住过五年,对草编工艺熟的不能再熟了。天哪,这里居然还没有草编工艺。其实,不是没有,而是这里还没有精美的称之为艺术品的草编工艺。这里的农家基本都有像草帽、斗笠、坐墩等等草编东西,农家汉子和婆娘也大都有一手比较简单的编织技术,只是还不能上升为艺术品。李紫玉压下心里的激动,转身出了铺子。
何大山把两口锅搬到车上,两人就紧赶紧的出了县城。
到家的时候,西屋的炕早已经搭好,堂屋的房顶也都已经修好了,甚至于院子都打算得干干净净。大伙儿正等着他俩回来,把锅安上今天的活儿就齐了。
不到一刻钟,王春秋就把两口锅安好了,把锅台与锅之间的缝隙仔细地抹严实。灶台和东屋的一样,也是两个灶口。王春秋将两个灶口都点着火,看看屋里炕上和灶台冒不冒烟。烧了一会儿屋里炕和灶台都冒着热气显得屋里都暖和和的,就是没冒烟,大家都松了口气。
一天的活计完工,大家就陆续向李紫玉她们告辞走了。
送走了干活的人,李紫玉把院里土灶上熬米汤剩下的一盆高粱米饭端去堂屋里,就去关院门。看见院门,她忽然想起大门的事还没有和何世贵说呢。就对小山说:“小山,我去找贵伯伯说说大门的事,你去屋里看看小文他们,把他们叫起来,一会儿我回来就吃饭。”
小山答应一声,就去了东屋里。
李紫玉走出院门回身把布条系紧,就大步流星的向何世贵家走去。
此时已是酉时初多了,冬日的黄昏已降临在这个不大的小山村。雪虽说早就停了,也没有风,但凛冽的寒气仍旧刺骨。西边的天空飘着几朵暗灰色的云彩,几颗星星若隐若现。散落在小道两边的高低不平的尖顶泥草房房顶,飘浮着袅袅炊烟,间或夹杂着几声犬吠。整个小山村静谧、安宁、美好,也让李紫玉生出了许多感慨。
这个大叶朝,李紫玉确信和中国历史上任何朝代都不符,是个架空王朝。她不知自己为何会来到这里,这件事颠覆了以往她所有的认知,难道就因为同名同姓?据她所知,这个朝代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现在当政者是第三代皇帝叫将基铭,今年是景泰二十五年。据说这个皇帝有好几个儿子,却没有立太子,弄得几个皇子均各有心思,不太安稳。当初大叶朝刚刚建立时,曾经封了几个一同打天下的有功之臣为藩王。一百多年下来,这几个藩王拥兵自重,和朝廷面和心不合。朝廷也屡屡想撤藩,却是有心无力。再加上这几年天灾**不断,盗匪猖獗,导致民间那些个穷苦百姓卖儿卖女、苦不堪言。而北端和大叶朝接壤的辽国这几年休养生息,兵强马壮,蠢蠢欲动,时不时的骚扰边境。而这个边境重镇白山城离她所在的抚远县只有一百多里地,这让她心里非常不安。好在听说驻守白山城的是镇国大将军的嫡长子任长青,此人心思缜密,稳重善谋,有一身不凡的武艺。而且驻扎了两万兵马,这两万任家军骁勇善战、军纪严明。这让李紫玉松了一口气,心里略微踏实一点。
李紫玉边想边走,等到了何世贵家时,他家正在吃晚饭。
因他家没关院门,李紫玉直接就进了院子。何世贵家房前屋后均有一个宽大的院子,前后都砌了高高的围墙。因村里就一条小道,所以,去他家一般都是从北门进入。南边的院子东、西均盖了厢房,北边的院子西面盖的是猪圈和厕所,东面靠墙盖得是鸡窝。李紫玉一进院子,就看见正房东屋里亮着灯,估计一家人正在吃饭。于是在院子里就叫道:“贵伯伯,吃饭呢吧?我是小玉。”
就听屋里传来何世贵答应的声音:“小玉啊,快进来吧。”话音落下,一阵脚步声传来,何大山迎了出来。
李紫玉笑着叫道:“大山哥,看我都忘了你们吃饭呢。”
何大山憨厚的笑笑:“没事儿,刚吃,你有啥事儿吧?”
“还真的有事儿呢。”李紫玉边上屋里走边说。
何大山的媳妇周晓梅打起了门帘,笑着问道:“小玉妹妹,外边冷吧?快进屋。”
李紫玉扶着周晓梅的胳膊进了屋:“嫂子,你看我多不懂事儿,还要劳烦你给我打门帘,你快上炕歇着。”说着进了屋。
东屋炕上,放着一张长方形饭桌,何世贵一家人正在吃饭。在乡下人家,都是在一张桌子上吃饭,公婆媳妇之间也没有那么多讲究。除非家里来了客人,就会分开吃。何世贵家就两个儿子,大儿子就是何大山,小儿子是何大海,今年十五岁。此时,何世贵坐在桌子的正中位置,右手是何伯母,左边是大儿子何大山,挨着何大山的是周晓梅,她就坐在炕沿上方便盛饭。别看怀了孕,农家虽是规矩小,儿媳妇也得伺候公婆。小儿子何大海挨着何婶在右边坐。
李紫玉被周晓梅让到了一张凳子上,李紫玉先是叫了人然后才坐到了凳子上。
何世贵看着李紫玉说:“小玉,有啥事儿就说吧,只要你贵伯伯能办到的,没二话。”
何伯母也说道:“玉丫头啊,还没吃饭吧?来来来,先吃口热乎粥。你说就这么点儿的孩子,顶门立户的可真不容易,有啥事尽管说,不管咋地都别发愁,有你贵伯伯呢。”
“不用不用,何伯母您不用忙,一会儿我回家吃去,我找贵伯伯有事儿。”李紫玉急忙推辞。
李紫玉心里感叹,碰上的都是好人呐。于是不好意思的笑笑,说:“贵伯伯,是这么个事,您看我们就住在山跟前儿,弟妹们还都小,忒不安全,想着做两扇大门。您就和木料钱一块儿算算,总共多少钱,我今天带了钱来,修房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