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且红军还会在德军挺进的道路上设置据点,安排伏击,一路削弱德国人的力量,以便为最后的决战创造出更有利的条件。
“司令员同志,我们可以效法德国人在华沙战役中所采取的短促突击战术。”利亚平少将接着提出建议说,“我们不必追求给予敌人歼灭性的打击。6个齐头并进,而且彼此距离不远的德国团级装甲集群是很难歼灭的。但是我们可以用瓦图京中将的突击第1集团军给予他们迎头痛击,力争歼灭5000名德军,击毁300辆以上的坦克及各种装甲车辆。”
“靠突击第1集团军不够,步兵太少了。”华西列夫斯基想了想说,“再加上拉库京同志的第24集团军的第52军。先让52军去拉斯扎夫尔以北布防,给予敌装甲集群充分消耗,然后再让瓦图京同志指挥突击第1集团军打击敌人的侧面!”
……
在华西列夫斯基和利亚平筹划反击的次日下午,在里加的北方集团军群指挥部里,曼施坦因和参谋长蒂佩尔斯基希中将在研究前线发回的战报。
进展出人意料的顺利,特别是担任主攻的第4装甲集团军,该集团军的先头部队党卫军第5装甲师在第一天就推进了30公里,在27日上午又推进了10…15公里。
“大将,非常顺利啊,看来苏联人不想和我们在边境地区决战。”
“那是当然的。”曼施坦因一笑,“和我们打了2个多月,俄国人一定已经知道他们的装甲部队打不过我们。在这种情况下,他们选择以空间换防御的战术是完全正确的。而且立白边境有什么啊?一大堆集体农庄而已,丢了也不要紧。”
“但是俄国人一定在准备反击。”蒂佩尔斯基希中将说道,“华沙战役的时候苏联人已经有了可以对抗虎式坦克的t…34/57坦克。现在又过了一个多月,以苏联人粗制滥造的本事,一定有了更多的t…34/57坦克。”
现在德国(欧共体)和苏联在机械化装备生产方面对比大概是这样的:坦克产量苏联占很大的优势;飞机的产量双方基本持平;汽车的产量德国(欧共体)一方具有很大的优势;船舶产量也是德国(欧共体)一方拥有极大优势。
之所以会这样,和德国在战前没有庞大的拖拉机制造产业有关。一方面德国在间战期间受到《凡尔赛条约》的制约,不能大搞拖拉机产业;另一方面德国也没有这个需求,农用拖拉机产业的基础是大农业,当时西欧的家庭小农场用不着多少拖拉机。
而苏联和美国都有大片的土地需要耕种,苏联又发展了农业集体化,对农机的需求很大。所以苏联能够发展出四大拖拉机制造基地,积累了大量能够生产拖拉机的技术工人。
因此苏联的坦克产能根本不是问题,现在的问题只是质量。
另外,57mm炮虽然很难加工,但是历史上苏联也造了将近10000门!
在大炮兵这块儿,苏联人相对德国一国也有产能上的优势。不过现在法国这个盛产大炮的国家倒向了德国,所以在大炮产量上是欧共体占有优势。
当然,这都是拿苏联去和欧共体比,还没算上美国这个民主兵工厂呢。
而对美国来说,产量不是问题,质量也不是问题,美元更加不是问题。问题只是怎么把源源不断生产出来的飞机、大炮和坦克运去苏联。
在原本的历史上,美国人有四条援苏航线:北大西洋航线,北太平洋航线,地中海航线和印度洋…伊朗路线。
而现在印度洋…伊朗路线肯定是没戏了。苏伊士…红海…波斯湾航线已经被打通,欧洲联合舰队也多了个印度洋分舰队,而且日本海军也有一支舰队进入了印度洋。英国属地印度的对外交通都被封锁了!
另外,印度洋…伊朗航线中的伊朗现在受德国保护,隆美尔的军队还驻扎在伊朗呢。
在原本的历史上,老美通过印度洋…伊朗这一路运了四百多万吨物资去苏联,现在是彻底没有了。
至于地中海航线就更别指望了,美国人的船连直布罗陀海峡都过不去。历史上这一路一共运了68万吨物资去苏联,对苏德战争而言,这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北大西洋一路在历史上的运输量仅次于印度洋…伊朗这路,总共运了不到400万吨的东西去苏联。现在这一路由于北大西洋制海权暂时被德国掌握,所以从苏德战争开始就断了。现在莫洛托夫正在伦敦…华盛顿两头活动想要尽快恢复这条生命线。
而北太平洋航线在历史上才是苏联最重要的生命线!
历史打着gc主义红旗的资本主义巨轮一共运了近870万吨物资去苏联——日本人在苏联最困难的时候居然也没去切断这条生命线!这些日本鬼子多害怕苏联红军就可想而知了,想来他们在诺门坎和张鼓峰必然吃了苦头。
在这个时空,无敌的大日本皇军一样不敢切断北太平洋的苏联生命线。
哪怕德国人向日本转让虎式坦克的生产图纸,提供样车,并且给予生产许可证,甚至同意提供关键零部件,日本鬼子也不敢去招惹可怕的苏联远东方面军。
“大岛大使,你们害怕苏联人我们是可以理解的……”
因为虎式坦克出口问题和大岛浩磨叽了一段时间的赫斯曼当然知道北太平洋生命线的重要性。所以就把切断北太平洋航线的问题拿出来和日本人讨论了。
今天他得到了最终的答复——日本人宁愿不要虎式坦克的技术,也不愿意切断苏联的北大太平洋生命线。
“那么我们向太平洋派出潜艇部队怎么样?只要你们同意,我们照样可以向你们提供虎式坦克的技术。”
赫斯曼当然不会就这么放过北太平洋航线——4年870多万吨呢!而这个数字背后可都是一条条德国纳粹的性命!
他对大岛浩说:“我们现在有很多潜水艇,都无所事事,只能停在港口中生锈,如果你们能允许我们的潜水艇使用你们控制的港口。这些潜艇就能到太平洋作战,不仅可以切断北太平洋的航线,还能对付美澳航线,这对你们进军澳大利亚也是有利的。”
在夏威夷被日本占领后,太平洋上的战局就是围绕美澳航线展开的。美国人拼命向澳洲输送军队和物资,不惜让几艘大型舰队航母充当护航舰。而日本人一心想要切断美澳航线,也出动了航空母舰去破交。
但是却没有取得什么太大的战果,因为南太平洋太过辽阔,而日本人的航母又太宝贵,不能冒险,即使发现了美国运输船团,只要没有摧毁护航的母舰或是没有发现对方航母,都不敢放开手脚去炸商船。因此常常错失良机!(未完待续。)
第719章 大包围…坦克大战
“乌拉!乌拉!乌拉……”
狂热的乌拉声再一次高涨起来,隐隐盖过了枪炮的声音。对于在扎斯拉夫尔战场上苦战了一天一夜的德军党卫军第5“维京”装甲师的官兵而言,这样的场面实在让他们有点胆战心惊。
“开火!开火!”
几乎就在施瓦辛格少校对着通讯器大喊的刹那,分布在战场周遭的35辆“犀牛”坦克歼击车就爆发出了压抑已久的炮声。
在党卫军第5装甲师各部陆续集结到扎斯拉夫尔战场后,施瓦辛格少校终于第一次把他的手下凑齐了——在党卫军第5师的部队陆续到达后,各个战斗群又进行了重组。施瓦辛格的坦歼营则被集中起来冲动全师的救火大队长,哪里情况紧急,就让这些苦力炮顶上去一阵猛轰!
打到现在,施瓦辛格少校麾下还有35辆可以开动的“犀牛”坦克歼击车,比满编时候的数字仅仅少了7辆,有2辆是因为一场交通事故而损坏,1辆在行军途中发生了机械故障,现在这3辆“犀牛”正在修理。只有4辆是在战斗中毁损的,其中是被苏联的伊尔…2摧毁的。
也就是说,从党卫军第5装甲师再次投入进攻到现在,只有2辆“犀牛”是被苏联坦克打坏的(是t…37/57干的)。而与此同时,被这些高效率的自行火炮摧毁的苏军坦克却数以百计!
仅仅从这种压倒性的交换比来看,就知道给88mm炮装上坦克底盘和护甲的效果有多好了。
轰轰轰……
随着35门88mm大炮发出震耳的轰鸣声,炽热的炮弹如闪电一般向前方飞去。逼近中的坦克海中迅即腾起了一团又一团的火球,至少有十辆t…34坦克被这一轮88炮的轰击打爆。
但是苏军的坦克并没有停下实施炮击,因为此时双方的距离还在2000米左右。哪怕是t…35/57型坦克在这个距离上也很难威胁到“犀牛”单薄的装甲。而超远距离开火,就是“犀牛”在战场上保存自己,消灭对手的最佳手段。
就在“犀牛”们开火的同时,14门3号突击炮也跟着一起开炮了,不过它们打的不是穿甲弹,而是高爆弹。在2000米的距离上,这种浑身包裹着坚固装甲的火炮简直就是苏联步兵们的噩梦——这也是开发3号突击炮的本来目的。
“犀牛”和3号突击炮的密集火力,让苏军的坦克海和人海顿时减缓了速度,在一些地段甚至出现倒退。然而这种情况只持续了一小段时间,当几十辆拥有152mm火炮的kv…2坦克轰鸣着出现在苏军身后的时候,“乌拉!乌拉!”的喊声又一次震天动地。
这回轮到德国人的阵地被一团又一团的火球淹没了,弹片如风暴般席卷而过,许多没有装甲或防炮掩体保护的人连哀嚎声都来不及发出就被当场打死。而古斯塔夫。施瓦辛格则抱着脑袋缩回自己的半履带装甲车,靠在装甲挡板上保住了自己的老命。
由于不断腾起的火球和烟柱遮挡了炮手们的视线,大部分“犀牛”炮无法再用88mm炮进行远距离精准射击。但是它们没有闲着,而是改用榴弹开始覆盖苏军的步兵海。
不过遭到打击的gc主义战士们并没有丝毫退缩,依旧“乌拉!乌拉!”的向前猛冲。而苏联的t…34和kv…1坦克更是发疯一样的全速前进,似乎想要在最短的时间里冲过“致命的1000米”。
只要到了1000米内,t…34/57坦克的那门“神针炮”可就能发挥威力了。虽然还对付不了可怕的虎式坦克(这个时空的虎式有倾斜装甲,因此防护力更佳),但是打德国佬的4号还是不成问题的。
……
天空中落下了淅淅沥沥的小雨,飘在了第16机械化军炮兵主任雅科夫。朱加什维利少校的脸上。
“下雨了,太好了!”发现雨珠从浅灰色的天空中落下,被德国人的轰炸机惊吓了多日的雅科夫。朱加什维利少校总算是长出了口气——他倒不是为了个人的安危而惧怕德国人的空袭,而是为了第9机械化军的大炮在担惊受怕。
第9机械化军在华沙解放后,就和第37集团军一起从西方面军调到了白俄罗斯方面军,成为了该方面军强大的装甲打击力量的一员。可是在部队从华沙往明斯克运动的途中,雅科夫却吃尽了德国空中力量的苦头。白天根本不敢行军,走夜路有时候也会挨炸。而最可恨的是,德国人还会在被轰炸过的交通要道附近空投许多经过特殊设计的“蝴蝶炸弹”。
这种炸弹早在波兰战役中就出现了,是一种集束炸弹,但不是立即引爆的,而是使用延时引信,目的是减慢目标在被轰炸后修复的工作。而现在,德国人又把这种缺德的炸弹设计成了地雷,而且还漆了迷彩保护色,扔在草丛中很难被发现。
虽然这种“蝴蝶地雷”对付不了坦克,但是对步兵和轮式车辆的威胁极大。从华沙到明斯克一路上,雅科夫领导的第16机械化军炮兵就因此损失了16辆卡车和8门大炮,还有30多名同志因此殉了gc主义事业。
不过现在好了,天空中飘下了小雨,或许再过一会儿雨会更大,德国人的飞机就暂时来不了啦。这样第16机械化军就能安心进军,应该能在规定的时间里赶到扎斯拉夫尔战场了。
没错,雅科夫所在的第9机械化军正在赶赴战场!因为华西列夫斯基已经得到了冒死侦察的苏联空军的报告,现在正有大批德国装甲部队在赶往扎斯拉夫尔。
很显然,突击第1集团军的反击已经吸引了大量的德国机械化部队。在明斯克城外很快就要一场规模浩大,很可能是决定性的坦克大战了。
就是在第9机械化军奉命赶赴扎斯拉夫尔战场的时候。在明斯克的白俄罗斯方面军指挥部里,华西列夫斯基中将正在看侦察机发回来的照片,上面显示德国机械化部队在白俄罗斯的平原上排出了至少10列齐头并进的行军队形。
“司令员同志,您真的要在明斯克附近和德国人的装甲部队打一场决战?我们的实力恐怕不如对手……”参谋长利亚平这是建议道。
“实力?”华西列夫斯基摇摇头,“我们在战争爆发前高估了自己,低估了敌人。但是在明斯克城外打一仗还是正确的,没有比扎斯拉夫尔更好的战场了。”
“但是我们的坦克部队有可能被击败……”
“被击败也要打!”华西列夫斯基说,“打败仗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败不可收拾。如果我们不在明斯克附近打,那么就只能让机械化部队撤进明斯克或干脆撤往斯摩棱斯克了。”
“那总比在明斯克损失掉要好啊。”
“不对,账不这样算的。”华西列夫斯基说,“如果不在明斯克城外交战,那么撤到斯摩棱斯克机械化部队一定会在冬天道路冻结后向列宁格勒包围圈进攻……硬着头皮进攻!
列宁格勒距离德国的土地很近的,交通那么方便,德国人会很容易把他们的装甲部队运去那里的。到时候形势会更加不利,损失也会更大!不如在比较有利的明斯克战场上和德国人拼一下,说不定能打出一个两败俱伤。”
华西列夫斯基不愧是历史上的苏军名帅,一番分析让利亚平顿时豁然开朗。
现在德国人捏着苏联的命门——列宁格勒!所以双方装甲部队如果不在明斯克打个你死我活,最后无非就是换个战场,去列宁格勒打。
而且在列宁格勒开打形势肯定更加不利!
“命令瓦图京同志立即停止进攻,转入防御。”华西列夫斯基又说,“步兵第52军、机械化第9军、坦克第1军、坦克第10军、坦克第15军第部队抵达扎斯拉夫尔战场后全部划归突击第1集团军指挥。突击第1集团军应当在达扎斯拉夫尔附近布防,阻止德军向捷尔任斯克方向前进。并且准备在防御作战中给予德国装甲部队以重创!”
突击第1集团军旗下还有3个坦克军,算上华西列夫斯基调集来的原本。瓦图京手中就有了6个坦克军和1个机械化军,坦克旅的数量更多达19个,拥有的各种坦克总数更是超过了3000辆!
华西列夫斯基的算盘原来是这样的——将一大堆机械化部队摆在德国人的北方集团军群嘴边儿,德国人肯定忍不住要吃掉它们的。所以瓦图京不必再进攻,转入防守,让拥有优势的德国人来进攻就是了。
虽然苏联的19个坦克旅的实力多半不如正在进攻的德国装甲集群,即便在防守中失败的可能性还是颇大的。但是失败的部队很容易撤退到明斯克整顿,不会被德军一路追杀,损失不会太大。应该会获得一个让人能够接受的交换比,至少比到了冬天再硬着头皮去进攻列宁格勒要强。如果能打得德军北方集团军群的装甲集群损失惨重,无法参加冬天的列宁格勒之战也划得来。(未完待续。)
第718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