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看着鱼儿们过来争抢。
每当我这样做的时候,心里都会产生某种很熟悉的感觉。我依稀记得久远之前,也有过这样的时刻,我们曾在一起给鱼儿们喂食。你对我说话,我很悲伤,但却什么也做不了。
你也有着同样的熟悉感。所以,这一生里,你也邀请过我去城郊一个80米深的水库里喂过鱼。
那里养着许多很大很壮的鱼,黑乎乎、胖墩墩的,我不知道是什么品种,只记得有圆而阔的嘴巴,小小的眼睛。
我记得,它们很喜欢吃泡软的面包片和苏打饼干,而且喜欢吃半块半块那么大的,一口就吞下去了。
那是在去博桑之前,暑假刚开始的某一天,我翘了一堂芭蕾舞课,和你一起去水库参观。
你是骑自行车带我去的。
我们骑行在水边的非机动车道上,一路上,杨柳依依,青翠满眼。
我的心情,也像杨柳的枝条一样,柔情万种,生机勃勃。
(二)
你把自行车架了起来。你拿下运动背包。你对我说:“跟我来。”
我们站在水库旁边看着前方巍峨的大坝。水泥的堤坝横跨在高山的峰峦之间。
“要小心,这岸边的水很深。”
你从运动包里拿出几长条方块面包。你递给我一袋。
我们一起走到湖边。湖水湛蓝,湖面平静。有你在身边的时候,湖水永远都是波平如镜的。
你打开装着方块面包的袋子。你示意我看脚下。
我低下头。看到湖水里出现了一阵扰动,许多的波纹传播开去,在这层层波纹当中,露出了许多大鱼胖乎乎的头。
它们的嘴大张着,高举出水面。它们层层叠叠地拥挤在我们的脚下。它们充满期待地互相推搡着,水花飞溅地看着我们手中的面包。
你蹲了下来。你单膝跪在水边。你拿出一块面包,递给水里的鱼。
只听见呼啦一声,至少有上百条大鱼急不可耐地跃出水面扑了上来。转瞬之间你手里的面包就不见了,连碎屑都没有留下。没有扑到面包的鱼很不甘心,在重新落回水里之前,狠狠地吮吸着你的手指。
你偏过头来看着我。你脸上带着笑。
“来试试?”你说。
我小心地拿着面包,鱼儿争先恐后地从水面上露出头来,在我手里吃得啧啧有声。它们的嘴,急急忙忙地,叭嗒叭嗒地动着,一块又一块的面包从我手里消失了。它们的身体是如此庞大和肥胖,每条至少有四五十斤吧。你在旁边看着。你说:“好玩吗?”我说:“哎呀,这些家伙,真是太能吃了。”
你笑着看我。你又拆开一条面包,一片片拿出来递给我。
我入迷地看着它们争食。我说:“它们吃得多专注啊。就好像一生只有吃面包这一件事情。”
你说:“所以,能吃得这么气势磅礴。”
无数的鱼从水库的各处长途跋涉过来,拥挤在我们身边,纷纷奋力地张开它们的嘴巴,一些比较强壮的鱼,更是跃出水面,从其他鱼的背脊上窜过来,一口吞掉我们手里的饼干,它们的嘴巴发出一片响亮的吧嗒吧嗒的声音,就像一阵疾风卷过水库的岸边,掩盖了波浪轻轻拍击的声响。
有几次,一些很大的鱼甚至试图把我们的手指也吞进去,它们的嘴巴在我们的手指上形成不小的吸力,就像一个过于奔放的亲吻一样,以致于我有几次都轻轻叫了一声,来不及把饼干掰成两半,就松手让饼干被它们整块抢走了。
后来,饼干喂完了,它们还聚集在我们旁边不肯走,继续发出吧唧嘴的喧嚣,尾巴激起很多浪花。
你抖了抖空袋子,把它折好,放回背包里。
你做了个动作,对鱼儿们示意所有的面包都吃光了。
但是那些鱼儿依然簇拥在岸边,它们眼巴巴地看着我们。它们长时间地簇拥在岸边,游来游去,不肯散去。
我说:“我们带少了面包,它们还想要呢。”
你想了想,从背包里拿出一个大馒头和一个菠萝包。
你递给我。
我说:“这是你的午饭啊。”
你说:“我不饿,也给它们吧。它们不常有机会吃馒头和菠萝包。”
我说:“那我也不饿,把我那份,也给它们吧。”
(三)
在正午的阳光下,我们坐在岸边。我们只剩下了两瓶水。我们每人打开一瓶,看着湖面,喝着水。这附近没有商店,买不到食物来补充午餐。
我们就这样,做了一次没有食物可吃的野餐。
“怎么想起来带我来喂鱼啊?”我问。
你说:“我总记得,以前什么时候我们也一起在池塘边喂过鱼儿。那一天,你好悲伤,而我,心里很痛惜,却不知道怎样才能平息你内心的痛苦和恐慌。”
我低头。原来,你也有这样的记忆。
你说:“还记得上次在篝火晚会上我们谈论过钓鱼的事情吗?”
我说:“记得。你说你不喜欢钓鱼。”
你说:“从那一天起,我就一直想着带你到这儿来喂鱼的。我来射击队之前,就发现了这个地方。周末我经常一个人来这里写生,画累了,就喂喂这些鱼儿。”
你说:“喜欢吗?”
我说:“喜欢。这比钓鱼,好玩太多了。”
(四)
我们一起看着仍然在岸边聚集不肯离去的鱼儿们。
我说:“好贪吃啊。要是我们掉下水去,它们会不会把我们也给吃了?”
你说:“不会。它们才不会吃我们这么难吃的食物。它们喜欢吃面包、橘子汁、苏打饼干、奶油饼干、土豆片和蛋糕。不过最喜欢的,还是这种面包。”
你说着,把手伸到水里。
鱼儿们立刻游拢过来,无数热烈的鱼吻吧唧吧唧地印在了你的手上。它们吸吮着你的手指,你的手背,你的手腕。
你说:“见过这么热烈的爱吗?”
我忍不住笑了一下。
你伸出另一只手。你抚摸着那些鱼儿的头顶。它们竟然丝毫也不躲避,任由你抚摸着它们。它们的眼睛在水里一直看着你。
我说:“它们喜欢你!认得你呢!”
你说:“我很喜欢来这里,也很感谢它们。每一次和它们接触,它们都让我真切地感受到,生命并不是孤单的。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孤单的。”
“把手放下来?”你邀请我。
我迟疑了一下,终是忍不住好奇心,我尝试着像你那样,把手放进水里。
我感受着鱼儿们密如雨点般的激情热吻。我闭上了眼睛。
“感觉怎样?”你问。
我说:“好温柔的吻。让人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动。”
你说:“看,它们也喜欢你。它们,也爱你。”
我睁开眼睛。我看着你。我说:“也爱我?”
你看着我。你说:“是的。也爱你。”
我说:“也?”
你说:“也。”
我们互相看着。我感觉到心波荡漾。
无数的鱼儿在吻着我们的手。
你说:“万物都是彼此相爱的。”
(五)
我们骑车行进在回家的路上。我坐在你自行车的后座上。
我说:“好快乐啊!虽然没有野餐成功,除了喂鱼也并没有玩到别的什么,但是,我心里却好快乐。”
你一边骑车一边说:“这个世界上,没有比让别的生命快乐,更为快乐的事情了。”
(六)
后来,我在你住处还养过一条黄色的金鱼。
它有美丽飘曳的尾巴,还有大大的眼珠。
它有个很奇怪的习惯:喜欢在勺子里吃东西。
我们总是用一个白色的塑料勺舀着一两颗鱼食来喂它。它就用嘴贴着勺子,彬彬有礼地从勺子里把食物吃掉。
时间长了,即使勺子里面没有放食物,它也会追着空勺子游动。
看见勺子的影子,它立刻就冲了过来。
再后来,它好像认识我们了。
看到我们的影子出现在水里,它就会游过来,嘴部反复做出吸吮勺子中食物的动作,像一朵美丽的小花,在水面上闭合又开放。
每逢见它这样,我就忍不住要去拿一颗鱼食来安慰它。
你说:“心心,你不能这样没有限制地喂食,它会被撑死的。”
可我还是不忍看它一无所得地张合着小嘴游来游去。所以,我就把一颗鱼食用药瓶子碾成很多的小碎末。每次它过来的时候,就给一点点碎末给它吃。
当我这样做过一次之后,第二次到你住处来时,我发现你已经把鱼食碾好了。
你把鱼食的碎末都装在一个小瓶子里。
我拿着那个小瓶子,我看着你。
你笑了一笑,把那个勺子拿给我。
我一边喂它,一边轻声说:“为什么帮我做这些?”
你说:“因为想和你一起,安抚它生命中期待落空的失望。”
(七)
后来,我一个人在假期的时候还独自去喂过那些鱼。
那里已经改造成一个水上休闲中心了。很多人假日驾车到那里去玩,而喂那些胖胖的鱼,也变成一种非常受欢迎的旅游项目了。
现在,那些鱼的胃口更好了,据说一口可以吃掉一整块吐司了。
时间已经过去数年。不知道那湖里,还有没有我们过去一起喂过的鱼活着。也许它们都早已经是新的鱼了吧,虽然争食和不怕人的表现还是一样的。
我开车去的。带了很多面包。
我在那儿待了一整天,它们把所有的面包都吃完了。
都说鱼的记忆只有七天。我觉得实情可能不是那样的。
因为和你一起去的那一天,我看过那些鱼儿的眼睛和它们的表情。它们肯定认识你。
它们不知道,你已经永远不在这个世界上了。
(七)
时间毕竟过去了数年,湖边的情况有些不一样了。
现在那里有了打鱼的人。他们在小船上撒着网。
我远远地隔着一段堤岸,看着他们在那边一网一网地撒进水里,一网一网地把鱼儿拖上来。
他们把鱼儿拖到一块大石板上,用锤子一样的东西重击它们的头部,把它们打晕不能挣扎,然后用刀子剖开它们的内脏。
那锤子沉重击打**的声音,穿过湖水,直刺我的心脏。
这个世界上,让人觉得温暖的东西,是这么的稀少,而这样悲惨的死亡,却随处都是。
而我,面对这浩如烟海的,无处不在的悲惨的死亡,却还是如同少年时候一样,什么都做不了。
对此,我觉得很难过,也很羞耻。
为什么我什么都做不了?
我一直都很想拥有造物主的力量。我想要庇护一切,远离这些凶暴的死亡。
第八百零五章 韦格教授
(一)
1998年,我在阿峰老师家里认识了圣三一学院的比较宗教学教授韦格先生。我在宗教方面的诸多探索,得到了韦格先生的指导和帮助。我们跨越了年龄的差异,逐渐发展成为好朋友。
韦格长着一副很漂亮的胡子,两只眼睛在胡须的上方显得格外深邃,精光四射。
他到东亚各国讲学的次数很多,包括中国内地。所以,我和他见面的次数,甚至比和高雄见面的次数都还要多。
因为韦格所研究的领域恰好是那段时间我的兴趣所在,所以,我们每次见面,都会有大量的时间谈论宗教。
在一次见面当中,韦格说了这样几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
第一,他说,经过他20多年的仔细观察,发现一件事情。当来自不同宗教的信徒们聚集在一起讨论信仰的时候,他们必定会在5分钟之内谈到死亡。
他认为这种现象说明死亡在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程度。而这种必死性就是所有宗教共同的源头。对宗教的信仰看上去是人类抵御死亡和保持生存意义的一种正面需要。
据此,韦格认为,对于宗教的虔诚和倾向始终流淌在人类生命的基因和血液当中。
韦格说,那几乎是一种天然的需要。
第二,韦格曾经评论过一些国家压抑宗教发展,鼓励人们信任现实的z/f的这种现象。
他认为这与卡尔马克思尖锐地批评了资本主义z/f利用宗教的某种学说来压迫底层民众的弊端有关。
韦格说,尽管马克思是一个无神论者,并且马克思坚定地认为如果要给予人们真正的快乐,就必须废弃宗教给予他们的虚幻的麻痹,但马克思本人却没能逃脱被神化的命运。他的学说也不幸经历了一个日渐宗教化的过程。
考察这个过程,其逐渐进展的步骤与释迦牟尼被神化的过程几乎没有不同。
马克思的著作,后来加上列宁的著作,在某种程度上,就被看成与《圣经》的地位相同。而他们本人的画像也与各种神灵圣徒的画像一样,被不可侵犯地悬挂于许多普通人的日常生活。
第三,韦格说,多年以来观察各国各地不同宗教的发展与面貌,让他越来越深地感觉到,所有的宗教都基于同样的一个基础。
他越来越觉得,那不过是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时间里用不同的语言来描绘和理解同一个事物。
第四,韦格还提到所有的宗教里面都会有一些“神秘体验者”。这种神秘体验者一直试图传递他们所感觉到的。那种体验几乎都是人类所能经历的最震撼最强烈的体验。它完全不能使用人类的语境来加以描绘。因而几乎是不能传递的。
体验者和旁观者之间几乎无法就此沟通。
但来自不同宗教的“神秘体验者”彼此相遇的时候,立刻就会明白对方在说着什么。
第五,韦格也从词源学上来解释宗教。
他说“宗教”这个词最早的起源都来源于古希腊文。它最早的意思是“重新联系”或者“恢复连接”。
第六,韦格说,东西方宗教中有关地狱的说法,也许并非是偶然的。要知道,那时候东西方的人类之间,远隔高山海洋,是彼此无法联络沟通,互相影响的。为何都提出地狱的说法?
他认为地狱的说法,最早都起源于公元前3000年苏美尔文明。在苏美尔人的文化当中,当时认为人死后将会去往一片“不能回归的国度”。那片冥土就是所有地狱的雏形。
第七,韦格主张在幼儿园开设冥想这类的课程。
他说,我们在教会后代向外探求世界的同时,也应该教会他们如何走进自己的内心。
韦格说,事实上,在很多信仰宗教并信赖冥想功效的国家,人们在家庭和宗教生活当中就是这样教育儿童的。而在一些发达国家的幼儿园也已经有教师在这么做。他甚至介绍我参加过一堂儿童冥想课。一位女老师带着四个幼童,在幼儿园的地垫上学习如何闭目安心,屏蔽世界的干扰,观察内在的身心。
(二)
韦格也特别喜欢中国古典音乐。
他最喜欢一首中国的民歌,他说不知道作者是谁,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传唱的,名字也说不准究竟是什么,只知道开头的第一句是这样的:“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他说,后来,有个很有名的中国导演,找了一些很有名的中国演员,拍了一部画面、服装、音乐都很美艳的电影(注:王家卫《花样年华》),旧上海竖领女装旗袍式的,那种陈旧的美艳,里面用了这首歌的意境,还有这首歌的曲调,以及,这首歌的歌词提炼成的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