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日本那点海军,全不够看的,只要满清稍强硬些,别说是田边一案,便是在朝鲜,他们也得灰溜溜的作出让步,实际上,现在的“北洋海军”论其实力可谓是远东第一,若是满清能够如日本人一般,敢于冒险、擅于决断,这朝鲜之事又岂会拖沓至今?如若朝鲜问题得已解决,又岂会有四年后的甲午之败?
不过事情恐怕也没那么简单,按历史上的说法,早在三年前,日本便确定了《征讨清国策》,计划用五年的时间作准备,对中国进行一场以“国运相赌”的战争。
“已经同意了,定远、镇远两舰配以济远、来远不日将往朝鲜宣慰……”
提及朝廷的强硬,韩彻整个人都显得眉飞色舞,全是一副得意洋洋的模样。
“日本人先前还是强硬非常,现在水师如此调派,其恐怕只能接受咱们的条件,赔一笔银子了事!”
赔一笔银子了事?
心下冷笑一声,这恐怕就是“晚清特色外交”了吧,所谓的外事不启,靠的就是“赔偿损失”了事,可却未曾想过,正是如此才把列强的胃口一日日的喂大了。
“哎,既便如此,田边一事虽了,只怕新患再生啊!”
无奈的摇头长叹一声,唐浩然看着韩彻说道。
“这边是没事了,可朝鲜那边……俱由驻朝大臣交涉,这一下,是要把袁慰亭架到火架上了,虽说现在舰队这般一派,短期内日本人必然作出让步,可待风声一过,袁慰亭啊……”
轻轻摇首,唐浩然倒是同情起袁世凯来了,这下朝廷是没有了麻烦,可后患全落在袁世凯和朝鲜的身上。
“先生,这是为何?”
韩彻有些不解的问道。
“这一次日本人自己棋差一着,虽说其借口外交人员安全一事,获得各国支持,可各国却无意支持其于朝鲜扩张,更何况在朝鲜问题上,除美国与日本立场一致,英俄两国因其利益冲突均支持中国维持宗主权,所以,朝廷表示强硬,英俄两国必定会就坡下驴,但现在朝廷的一句“朝鲜诸事俱由驻朝大臣交涉”,却把袁李两人过去踢皮球的余地给踢没了,以后,袁世凯的日子难过了……得了!”
心知未来朝鲜问题走向的唐浩然,无意再于朝鲜问题上费神,便摇摇头说道。
“咱们别去费这个神了,算算日子明后两日杰启差不多就来了,到时候瀚达你们认识一下!”
(关于盛宣怀出银子为唐浩然谋官,这个脑洞,主要是依照历史上盛的为人与其于李幕中的地位决定的,众所周知,主角擅长洋务,而如果其入李幕,势必会取代盛的地位,这决定了其与主角间的利益冲突几乎是不可调整的,而盛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办事舍得花银子,现在表面上他花了十万两,可电报局、招商局等一年收益多少?再则,那笔钱并不是个人的开支,还是会算到公事费里头,所以……嗯,脑洞开了下!呵呵,求推荐!)
第27章 幕友(求推荐)
PS:看《帝国的朝阳》背后的独家故事,听你们对小说的更多建议,关注起点中文网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ddxiaoshuo即可),悄悄告诉我吧!
骄阳当空,在京城往天津卫的官道上,一辆扎着布篷的马车在车夫的驱赶下,不紧不慢的朝着京城的方向行驶着,马车布篷的窗帘不时的掀开来,坐在马车上的一十**岁的少年,总是会好奇的打量着周围,终于当那似卧龙般的城墙远远的映入眼帘时,少年的脸上带着些惊色。
“爹,咱到京城了,咱到京城了!”
少年的欢喜声换来的却是父亲的一声训斥。
“慌里慌张的成何体统,大丈夫要荣辱尚且不惊!哎……”
宋玉新一边斥着儿子,一面朝身边穿着青布衣的李光泽歉道。
“让李兄见笑了!”
李光泽是他此次回老家省亲时邀来的布衣好友,二十六年前,李光泽还是一个英俊后生,丙从一同从淮阴老家来到京师参加会试。李光泽学问博洽,诗文俱佳,是一个前途看好的年轻举人。他自认为可以一举高中,却不料放榜之日,金榜上并没有他的名字,同样也没有宋玉新的名字,怏怏不乐地在京城晃荡几天后,决定回家苦读,下科再试,可后来却屡试不弟。
宋玉新知道自己这位同年好友,颇通治世之道,甚至早在“候补”时,他便早就打算了,若有朝一日出仕,必定邀李光泽于一旁参幕,现在虽说尚未参幕,可并不妨碍他为幕主招贤,若非如此又岂会返乡四月之久。
“少年心性总是如此!”
见宋子林被父亲训斥后一副闷闷不乐的模样,李光泽笑说道。
“杰启,还记得当年你我来京赶考时,初见京城的那般模样吗?”
“何曾敢忘!”
听他这般一说,宋玉新立即想到当初的轻狂之言。
“当日实是太过轻狂,若非如此又岂会轻天下人!”
曾经的年少轻狂早已一去不返,长叹一声,宋玉新又接着说道。
“我那幕主,虽是年青,可却不至于轻狂,论及老成,远胜当年你我!”
“杰启!”
看着宋玉新,李光泽笑说道。
“既然我已经来了,自当为唐大人效力,如若唐大人他日非为兄所能效力者,兄自当弃之,无需要杰启多言!”
虽说青布衣上带着些许补丁,可李光泽的面上依带着读书人的自傲,与早便看穿世事的宋玉新截然不同,虽是如此,宋玉新却知道,眼前的这位兄长,绝不是什么迂腐书生,他腹里的乾坤只不过是没有机会施展罢了。
“李兄,以你之见,现在我家幕主困于京中,若谋以外放,又当何为?”
一路上宋玉新一直试探着身边的好友,他之所以追随唐浩然,想随着其干一番大事最其初衷,若是其一直困于京城,那岂不违背初衷,现在,他甚至比唐浩然本人还急,尤其是得知其目前困于同文馆后,更是如此。
“嗯……”
李光泽像是故做疑惑似的看了眼宋玉新,见他面对焦色时,方才将手中的《泰西策》往宋玉新的手中一递。
“杰启,子然非科举出身,加之常年旅居于泰西,若论国学,恐不及未进童生,如此,想外放地方,其间阻力之大,远非银钱所能解决!”
早在《泰西策》刚一出版,李光泽即已买入,正是通过唐浩然的那本书,他才了解以前从未曾了解的泰西各国,又因其所载西洋诸事以至对唐浩然生出惊为天人之感,这也是宋玉新邀其入幕时,他之所以犹豫的原因。
在他看来,唐子然的才学原在他之上,若是非要说什么比他强,也就是那么点“旁门左道”罢了,当然,心中难免还有一些孤傲之意,那唐子然不过二十三,便已经名动天下,而相比之下,他已年过五十,却一事无成,如何不让人感叹。
虽说有心相拒,但久静思动的他,总不甘心平生所学一无展布,于是在犹豫再三之后,便告别父母、妻儿,随宋玉新来了京城,这一路上,他思来想去,若是想一展平生所学,恐怕第一件事,就是帮唐子然跳出京城,外放地方,方才有可能一展所学,但京官外放何其之难啊!
“可若论通晓泰西,国内岂有人能相及,这便是你家东主最大的依持,若想行以外放,就得在这上面动文章!”
“李兄,你的意思是?”
李光泽接着便是含笑不语,话的功夫,马车便交了进城钱,进了城,透过掀开的窗帘,李光泽不禁心生感叹,二十四年前,他又何尝想到,再次重返京城,却是以这种方式重返京城?
一下住进三个人后,幸好刚入城时,唐浩然置下的是一座四合院,倒也不显拥挤,当晚为宋玉新一行三人接风洗尘之后,在书房内,唐浩然看着端坐着李光泽,他没想到宋玉新这次回乡还为自己邀来了一个“贤才”。
“下午,在这书房里,杰启在我的面前竭力推举你。”
唐浩然笑说着。
“他怎么推荐我的?”
“他说你有管仲、乐毅之才。”
老友的夸奖,却让李光泽笑了起来,他连忙说道。
“我怎么敢与跟管、乐相比,不过就是一个江湖郎中而已!”
李光泽说的是实话,不为良相,便为良医,至少在这一点上,他倒是颇有古人之风,在淮阴他倒也是小有名气的良医。
“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崇山倒尽得范文正公之教!”
李光泽端起茶杯,慢慢地喝了一口,绕开唐浩然的客套,而是直接开口说到。
“前些日子,杰启拿出一封信。信上说你已蒙擢升,授于同文馆教习,于此任上,想要谋以外放,恐需颇费一番周折,非银钱所能及,幸好,煤业一事,你急时收手,否则恐纵有通天之能,亦不能补之。”
“噢!杰启这么快就把我的事告诉你了。”
唐浩然颇为惊讶看了眼李光泽,这宋玉新看来到是未对他加以隐瞒。
“杰启还说了些什么?”
“杰启曾言,”
放下茶杯,李光泽接着说道。
“你之所以操以煤业,是为了谋得银钱,他日行以银贿,定能求以外放,外放后,则希望我能为你佐幕。”
“这倒也是事实。”
唐浩然点点头,倒是没有否认,“官”做到自己这份上,也属罕见了,把行贿买官做的那般直接。
“贿以官职,如此倒也寻常。”
李光泽面色凝重地说着着。
“不过,子然,若是花个几万两银子,外放一地知府,你可愿意!”
一地知府!
这……还别说,知府这个官,唐浩然还真看不上,不是因为官小,而是因为制肘太多。
“知府虽大,然制肘太多,非我所愿!”
唐浩然直截了当的答道。
“我欲为官,所为者仅只是成就一番事业,一府知府,难以成事,非我所愿!”
唐浩然的直接让李光泽深以为然的点点头。
“若欲成就一番事业,非一省巡抚不可,但国朝两百余间,岁不过三十之巡抚,尚无一人,子然虽通西学,可却未曾中举,出抚一省,又岂会是银钱之力所能为?”
李光泽的话,让唐浩然的心头略微一沉。
可不是,自己像是个愣头青似的闯入官场之中,一上来便想戴上巡抚的官帽子,又岂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还请崇山教我!”
唐浩然全是一副诚恳之色。
唐浩然的求教,却让李光泽笑了起来,他看着唐浩然说道。
“我并没有和你一起办过一件实事,平时所说的,都只是嘴上功夫。常言说得好,说的容易做的难,你凭什么就这样相信我?”
摇摇头,唐浩然认真地说道。
“凭杰启对你的信任和先前的举荐,既然杰启信你,我唐浩然又焉会不信?”
听了这句话后,李光泽的心中倒是颇为感动。士为知己者死,就凭着唐浩然对宋玉新的这番相知,就值得出去帮帮他。
李光泽端起茶碗来不做声,慢慢地喝了几口茶,放下茶碗后,从从容容地开了口。
“这国朝也就是康、雍、乾三朝的时候还算兴旺,祖孙三代加起来有一百三十多年之久,所谓的康乾盛世,虽是夸张,倒也是难得。但自从嘉庆初年白莲教闹事以来,朝野就再也没安定过,国势颓败的趋势,从那以后,再也不能遏止。道光二十年**之战以来,战火不息,国无宁日。先是太平军在广西起事,一直打到江宁,十三四年间朝廷和太平军打来杀去,把个锦绣江南毁得如同废墟一般,这中间还夹杂着一个英法联军打进北京,都城沦陷,皇上北逃。其它地方杂夹着天地会、捻子等一起哄闹,直到同治七年捻子全部平息之后,才算透过一口气来。再接着又是西北回乱,虽然说西北一隅之乱不关中原大局,但源源不绝的粮饷都是从中原运过去的,在西北打仗,与在中原相差不多,前几年又和法国人打了一仗,虽说没赔银子,可却丢了藩国……”
李光泽倒是为唐浩然上起了国局课来。
“如果用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纲纪混乱人心浮动这些老话,来套这五十年来的现况,倒也恰当,也就是从那会起,这地方督抚便有了临机决断之权,这地方啊,打从那会起,便尾大难甩了……”
(今天只有一更了,明天恢复正常更新,争取加更吧!)(天上掉馅饼的好活动,炫酷手机等你拿!关注起~點/中文网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ddxiaoshuo即可),马上参加!人人有奖,现在立刻关注ddxiaoshuo微信公众号!)
第28章 外放之地(求推荐)
PS:看《帝国的朝阳》背后的独家故事,听你们对小说的更多建议,关注起点中文网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ddxiaoshuo即可),悄悄告诉我吧!
“前面我说的大局,就是地方上的督抚能办事的原因,一是当年放出去的权,现如今想收,朝廷有心而无力,二是国局如此,这办洋务,终归还是要靠地方上的督抚,封疆总督自然可以大办洋务,而一省巡抚也可小试牛刀。”
一口气又说了这么多,李光泽说得口干舌燥,又端起茶杯轻轻地抿了一口,外面天色似乎已有些暗了,只有那双眼睛仍熠熠闪着光。他下面说的和唐浩然的关系就很重大。
“这些年,但凡为朝廷所器重的督抚,无一不以洋务张目,值此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国欲图强,非得办以洋务不可!这便是你的机会!”
茶杯上热气氤氲着,清香的茶叶香气瞬间萦绕在唐浩然的鼻间,他却没有说听,只是做一副认真倾听的模样,听他提到这是自己的机会,便应了声。
“于他们来说,怕所要的只是个幕友吧!”
可不就是你现在的位置?
唐浩然在心里想到,经过湖北一事之后,他早已经看清了所谓“为幕”的真相,不过随时可丢的弃子罢了,真要靠着他们成事,根本就不妄想。
实在不行……组织革命党,老子也学孙大炮去!直接造他娘的反!想到那日与王五、胡七两人的畅谈,那胡七可是落了草的“贼人”,单就是这华北地界上,按他的说法,便有上万“土匪”可供“招揽”。
“可,你甘心吗?”
李光泽笑着反问道,
“杰启同我说过,你是个办事之人,而非为官之人,在大清国想办事,就得先做官,只有做了大官,才能办大事!否则……”
“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啜了一小口茶,口感温润,唐浩然冲着李光泽笑了笑。
虽说李光泽还没有提到正题,但他还是感觉到事情有了转机,至少李光泽有那个自信,为自己谋一个外放督抚一省的机会。
“所以,欲办大事,非得出抚一省不可,过去官场有云,前生不善;今生知县;前生作恶;知县附郭;恶贯满盈;附郭省城,若以我看,应该再加上一句大逆不道巡抚附督,若求外放,非得放之他省,断不可与总督同抚一城。”
“这是自然。”
迎着李光泽的目光,唐浩然点点头,在湖北的时候,他可是见识过湖北巡抚是怎样成了一个摆设,而相比之下,于湖南巡抚却不过只是名义的“管辖”罢了。
“……可以子然你的资历想要外放一省巡抚,又谈何容易?虽说现在卖官鬻爵早已是人所共识,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