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如果历史的走向不出大的偏差的话,顶多就是在两天之后,李光弼兵败的消息就会快马加鞭传递进长安城来。
但孔晟想不到的是他言中的李光弼兵败其实就是九大节度使同时兵败,遭受败绩的其实不仅仅是李光弼,还有郭子仪等当世名将。这是自李亨登基平叛以来,官军最大的一场败仗,损失惨重,震动天下。对于这场战役,导致唐军兵败垂成的背后的各种深层次因素,孔晟比谁都清楚。
但毋庸讳言,这场兵败影响深远,给了大唐王朝自皇帝以下一记深深响亮的耳光。这是孔晟最大的操演棋局的最大倚仗。
说起来,孔晟本来有机会改变历史的本原轨迹。但奈何李唐朝廷夺了他的兵权,这么一来,本来已经有了细节改变的历史车轮又轰隆隆驶向了原点。
孔晟这才意识到,与宿命相比,个人之力根本微不足道。既然历史的车轮不可撼动,他也没有必要勉强呢。只是由此,大唐河南河北河东的黎民百姓又要承受长达一两年的战火之祸了。
傍晚时分。赵王李系轻车简从只带三两随从进了大理寺的后门,大理寺的属官明知李系进大理寺探视孔晟有些于礼不合,也有让楚王不爽的风险,但也只能装作什么都不知道,不加阻拦。
李系毕竟也是皇子,皇帝次子,赵王显贵。
李俶不能得罪,但李系的权威也不可轻忤。
李系推门而入,孔晟正在烛光下奋笔疾书,继续撰写自己的第四本小说单行本,突然见到李系到来,不由放下笔,起身笑道:“赵王殿下!”
李系深深凝望着孔晟,目光有些复杂的闪烁:“孔晟,本王听闻今日午后楚王串联诸位王公大臣,明后日便会联名上书,请父皇治你一个妖言惑众居心叵测的欺君重罪!”
孔晟哦了一声:“多谢赵王殿下关心了,孔晟与楚王的赌约尚未分出胜负,在这个时候,哪怕是楚王,也不能轻易给孔某定罪。”
李系叹息一声:“孔晟,你当真有把握胜出赌约吗?你言之凿凿,说是李光弼将要兵败,不要说外人了,就是本王,都觉得有些危言耸听。而且,军中宿将对你这番言辞大为不满,加上楚王麾下诸人的挑拨,如今的你,已经是众矢之的了!”
“当今之计,不如你写一道认罪书,由本王秘密进宫呈报父皇,本王就是豁出这条命来,也会在父皇面前保下你的性命,只是你的长安候爵位恐怕就保不住了……”
李系言出真诚。
孔晟微微一笑,回望着李系。
不管李系当初怀着怎样的政治目的与他结交,但结识之后的交往中,李系都心怀坦诚,真正将孔晟当成朋友来看待。这是孔晟对李系怀有浓烈好感的根本所在。
作为皇子,李系冒着风险进大理寺见他,甘愿入宫为孔晟进言保命,这已经算是弥足珍贵了。
“赵王殿下的盛情孔晟心领了。请你放心,孔某既然敢进大理寺,就有自保的把握。这次赌约,我必胜无疑。”孔晟拱了拱手,“殿下今日以诚待我,他日我必以诚待殿下。”
李系叹了口气,无可奈何道:“孔晟,你竟是如此的固执!你可知道,李光弼和郭子仪等人率军三十万逼近邺城,安庆绪已经是死无葬身之地。在这种情况下,你还敢说李光弼兵败在即,让本王说你什么好呢?”
孔晟微笑不语。
他不想解释,也无法解释清楚。(未完待续。)
第三百七十章 谁和谁的局(6)
第三百七十章谁和谁的局(6)
果然。
两天后的午时三刻,八百里加急军报接连疾驰入城,相州大败的消息在传进宫廷的同时不胫而走,在最短的时间里震动了整个长安城。
孔晟的预测成真其实对于长安城权贵百姓来说,不算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经此一来,朝廷平叛的大好局面会不会遭受逆转,而平定安贼叛乱的日期又是不是遥遥无期了?甚至,安贼铁蹄会不会卷土重来?长安百姓会不会受二遍苦?
各种谣言甚嚣尘上,各种担心导致民心浮动、物价飞涨。不少权贵家,竟然惶惶不可终日,装载家私财富,暗中做好了再次逃离长安城的准备。
郭子仪、李光弼、李嗣业、王思礼及淮西节度使鲁炅、兴平节度使李奂、滑濮节度使许叔冀、平卢兵马使董秦、郑蔡节度使季广琛等九节度使率领唐军数十万,讨伐逃往黄河之北卫州一带的安庆绪的叛军。
一开始,唐军大捷,俘获了安庆绪的弟弟安庆和。郭子仪等人指挥唐军追击,驻军在相州城西南。安庆绪将叛军主力投入决战,很快被唐军击溃,兵力丧失殆尽。
安庆绪向范阳的史思明求救,但史思明只派一万多人前往救援。唐军包围了相州城,又北引河水灌城。城中井泉向外溢水,平地水深数尺,一片汪洋。叛军在房顶和树木上起居。城中粮尽,发生了人吃人的现象,抓一只老鼠也能卖数千钱。叛军掏土墙的碎麦秸,洗马粪中的草屑喂马,但仍然顽抗,不肯投降。
但拿下相州城斩杀安庆绪,已经是指日可待了。
这些军报传到长安城里,自然就助长了包括皇帝在内的满朝文武和李唐宗室的盲目乐观。这就是李俶断定两月内结束平叛的关键因素。
可谁都不清楚,明明是胜利在望,怎么突然间局势瞬间逆转,包围相州的各路唐军竟然溃败而逃呢?
孔晟得到消息也有些讶然。相州大败是在他的意料之中,但却是在明年才会出现的整体全线的溃败竟然提前发生了,而如今应该是李光弼一路官军的溃败,局部战争的失利——看来,历史的轨迹还是有了轻微的变化,这已经不受任何人控制了。
牵一发而动全身——或许就是因为细节的变化,这才导致唐军相州全线大败提前到来。
没有人明白。
楚王李俶想不明白,满朝文武也想不明白。李俶在接到军报之时,大惊失色,手里紧握着的一个美玉茶盏啪地一声摔在地上成为碎片,嘴角都开始剧烈的抽搐起来。
此战,北庭行营节度使李嗣业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最后中箭而死!
此战,郭子仪李光弼等人兵败如山倒,三十万唐军丢盔卸甲溃不成军,一夜之中,折损超过五万人!堪称是李亨登基平叛以来最大的一场惨败!
作为天下兵马大元帅,李俶得到的军报远远要比送达朝廷和兵部的报告更清晰更细更具体,他在唐军中的消息渠道其实在正式军报抵达之前就将消息传进了楚王府,而惨烈的战果和战况让他不寒而栗。
九节度使围攻邺城(也就是相州),一直与安庆绪貌合神离坐视安庆绪被包围而不救的史思明突然发兵十几万奔袭而至,派数千精兵阻断唐军粮道。早已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官军将领,根本就没有将史思明的人当回事儿,结果,轻敌之下,不仅粮道被截断,还直接导致了一触即发的连环溃败!
范阳铁骑冲击着唐军的阵型,数万唐军溃败下来,大营乱成了一锅粥。到了那个时候,哪怕是郭子仪和李光弼这些当世名将,也根本控制不住局面。
后来,孔晟才知道,叛军大捷的制胜关键是史思明的突然进攻。在这件事上,安庆绪使了一个手段。安庆绪见形势危急,又感史思明进军缓慢,有意拖延,便派部将安太清将伪帝玉玺送给史思明,并致信愿让出帝位。史思明大喜,部下也大呼史思明为“万岁”,这直接助长和膨胀了史思明的野心,史思明怀着收编安庆绪残部的野心,突然而至,一举冲溃了唐军的阵型。
史思明也是想要做皇帝的野心家。安庆绪已经穷途末路,他为了保命,自愿将叛军之首的位置让给史思明,这不失为一种明智。
报告给朝廷的死亡人数实际上是一个很保守的数字。与军报一起送达的,还有李嗣业的阵亡哀报以及郭子仪李光弼这些人的请罪书。只是与惨败的消息相比,李嗣业这员虎将的阵亡,被凝重所吞没,几乎没有人提及他的名字。
作为兵马大元帅的李俶,要承担名义上的战败责任。尽管他只是挂名,而没有亲临战阵。
这对于挟盖功勋和不朽名望对储君之位志在必得的李俶来说,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
李适面色沉重,垂首不敢吭声。
李揆、马平等依附于楚王一系的重臣坐在厅中,脸色都很凝重。厅中气氛沉闷,只能隐隐听见众人粗重的呼吸声。
这孔晟竟然有未卜先知和神机妙算之能!!!李俶的手紧紧把住面前的案几,脸色铁青。他缓缓他抬头来望着自己的长子李适,一字一顿道:“适儿,军报可已经送进宫去?”
李适嗯了一声,诚惶诚恐地回答:“是的,父王,已经送进宫去。”
李俶嘴角抽搐了一下,缓缓起身凝重道:“诸位,相州大败,损兵折将,本王作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难辞其咎。李尚书,烦劳你立即替本王草拟一份请罪书,本王要亲自进宫面圣,请陛下降罪!”
李揆眉梢一挑,却是起身拱手道:“殿下,相州惨败,完全是郭子仪几人指挥不当的结果,与殿下无关。这个时候,殿下实在不宜再将脏水往自己身上揽。以下官之见,殿下不如上表参郭子仪李光弼数人一本,趁机……趁机将这几人的兵权夺了,进而……取而代之!”
李揆后半句的声音变得阴森森地。
李适低着头在下面心头咯噔一声,心道这天下间最阴险狠辣的果然不是武将而是文臣,李揆这些人上阵杀敌是草包,治国理政也未必就是能手,但在背后阴人方面,绝对是高手中的高手!
但毋庸置疑,这样最符合楚王的政治利益。
李俶深深凝望着李揆,微微有些犹豫。
见李俶犹豫不决,李揆上前一步,压低声音道:“殿下,所谓成大事者不拘小节,郭子仪这批人居功自傲掌控兵权,名义上受殿下节制,其实……若不趁机拿下,殿下日后必受其害!”
李俶深吸了一口气。实际上,他知道李揆说的很有道理,郭子仪这些人名义上受他的节制,但实际上还是皇帝的人,只要皇帝一声令下,郭子仪这些掌权良将必是楚王一系走向巅峰的最大障碍。
但……这样一来,若是不能扳倒郭子仪这些人,就因此与郭子仪等成为生死仇敌。而皇帝最近的态度也着实有些暧昧,李俶不能不考虑这样做的后果和负面效果。
李揆这些文臣出各种阴损的点子可以,但在大局观上,却距离李俶甚远。
权衡利弊,斟酌良久,李俶终于做出了决定。
他目光炯炯地望着李揆等人,断然挥了挥手:“诸位,烦劳你们立即分头行动串联各位大臣,你我一起进宫面圣,弹劾郭子仪李光弼等人……本王要请奏,亲自挂帅出征相州,不将安庆绪乱贼一党彻底歼灭,本王绝不返回长安半步!”
李揆等人大喜,立即躬身应诺,纷纷退去各自行动。
赵王府。
李系独自一人凝立在花厅中,凝望着悬挂在墙壁上的传承自孔门大儒孔颖达的一幅字:兼济天下。
孔颖达是孔晟的先人,孔晟是孔颖达这一枝孔门弟子的后羿。就连孔晟都不知道,李系与孔颖达还有些渊源。
李系的目光越来越光亮。
相州大败的战报让他陡然间意识到,孔晟的各种神鬼莫测之能超乎了他的想象,联想起孔晟是上清宗师司马承祯的弟子,李系心底暗暗庆幸自己与孔晟结成至交好友,而不是单纯的政治联盟。
或者,孔晟正是自己与楚王争夺储君之位的一线机会吧。
李系猛然挥了挥手,大喝道:“来人,备车,本王要亲往大理寺衙门,接长安候回府!”
长安城中人人奔走相告,人心惶惶不安。还不到打烊的时节,但街面上开门营业的店铺就已经不多了,这在长安城的历史上非常罕见。赵王府的车马公然行走在坊市中,李系命人打出了赵王的仪仗大旗,公然驱车直行,要去接孔晟。
而在此刻的长安侯府,欢声一片。若不是心怀忌惮,乌显乌解就派人燃放起庆祝的爆竹了。毕竟,这对于长安候府是一件幸事,意味着孔晟安然无恙,但对于朝廷和大唐天下来说,这绝对是举国沉重的时刻,乌显乌解可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为孔晟招惹祸端。
早在赵王李系大张旗鼓出府去迎接孔晟的时候,唐根水早就带着十余护军纵马赶去了大理寺衙门。(未完待续。)
第三百七十一章 谁是最后的赢家(1)
第三百七十一章谁是最后的赢家(1)
楚王府。
李适忧心忡忡地望向了神色复杂的李俶。
李俶轻叹一声:“适儿,你是否认为父王的处置有些不妥?”
李适犹豫了一下,但关键时刻是表现自己见识与众不同的时候,他也不能退缩,就咬了咬牙轻轻道:“父王,儿子以为,郭子仪李光弼这些功臣名将在军中威望甚高,不可能因为一场战败而被解职。父王因此上奏弹劾这些人,陛下允准的几率不大,儿子担心会因此得罪军中不少宿将,一旦这些人站在我们的对立面,将来……”
李俶微微一笑:“很好,继续说下去!”
李适点了点头继续道:“父王,李揆这些文臣与武将素来不合,而且朝中文臣一直担心武将功高压过文臣风头,文武争斗正酣,他们这是想要利用父王去压武将一头,儿子觉得……儿子觉得父王要小心谨慎一些为好。”
“嗯,你能看到这一点,也算是有些见识。没错,朝中文臣与武将渐成水火,遇到这种机会,李揆这些人自然不会善罢甘休。他们煽风点火撺掇本王拿郭子仪李光弼开刀,当然是居心叵测,本王心知肚明。但是——”
李俶目光凝重起来:“但是,本王已经没有退路了。若是不将郭子仪这些人推出来当替罪羊,消除陛下和满朝臣民的怒气,本王的威望必会受创。”
“权衡利弊,本王只有当一回无情无义之人了。当然,本王不会白当小人。适儿,你记住,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朝中无仁义,皇权比冰冷,我们楚王一脉要想活得比其他人逍遥自在、活得更长远,就必须要不择手段!”
“本王只有最终入主东宫,成为名正言顺的大唐储君,一切才能尽在掌握。这个目标一日不能实现,就存在一日的风险变数。”
“至于郭子仪这些人,就算将来与本王作对,本王又有何惧?如今天下将定,文臣治国是主流,本王已经将文臣牢牢控制在了手里,区区几名武将,翻不了天去!”
李俶冷冷笑着:“李揆这些人要利用本王,但本王又何尝不是在利用他们!更重要的是,本王要让他们充当摇旗呐喊的马前卒,是去试探一下宫里那位的态度和虚实!”
李俶说的是皇帝李亨,也就是他的父皇。李俶从未用这种态度提及皇帝,如果是当着外人,这“宫里那位”的称谓其实已经构成了大不敬。
李适陡然一惊,抬头望着自己的父亲。
李俶神色冷肃,沉声道:“适儿,你可知道你皇祖父为何下诏册封你为奉节郡王,却又不许公开宣告吗?”
李适嘴角轻轻哆嗦了一下,他摇摇头。这的确是他心头的一个谜团,李亨下诏册封他为奉节郡王,作为楚王长子,这种册封实际上并不离谱,在今上的众多孙子孙女中,李适不是第一个受封的人。可皇帝却严命楚王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