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往纪美花岸看去。这是正常的。恋爱中的男人,都是弱智,整天就操心对方的喜怒。
直到刘备望过来,纪美花岸才说:“啊,我刚才随便一甩手,没留神……就看到你背上好像有只蚊子。”明显的矛盾,表示自己的顽皮。真要说起来,前几天,当父母问到自己的时候,纪美花岸还真的是没有拿定主意。对父母的回答,就是纪美花岸的真实意思的表达。不过,在准备出海的粮食和淡水的时候,纪美花岸突然觉得自己很渴望了。回想起来,虽然天天都能看见刘备,但是却有好多天都没有说过话了。那一缕思念,就像晴空霹雳一样,突然就降落在了纪美花岸的心底。
今日出门,一脱离众人视线,纪美花岸就发觉自己很有接触一下的冲动,因此就打了一下。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是道理所解释不清楚的。爱情,本来就是一种感情。回答父母的时候,只有道理没有感情。备船的时候,感情突然就发芽了。在这个早晨,似乎它已经很茂盛了。
当然,感情的种子是很多天以前就种下的。
……
纪美花岸没有看过电视剧,没有得到过恋爱的辅导,不知道那些装腔作势的小把戏,一切都凭着自己的感觉来。通常,这个时候,姑娘会突然受到惊吓,“啊!”尖叫一声,然后投入男主人公的怀里。这是一种直截了当的快速方法。另外还有一种含蓄婉转的慢速方法,那就是突然觉得冷。男主人公听说姑娘很冷,肯定会脱一件衣服给姑娘披上的。然后,是不继续冷,就看情况了。
纪美花岸不会这些,她只是一个未经尘世污染的纯真女子。她就只知道打。当然不是狠狠的打。过一会儿,她就忍不住了,就打刘备一下。刘备一问,刚开始她还解释。后来就傻笑。出家门上船这一路上,刘备挨了十几下。不过,却乐在心中。
……
这两人哪,一个是谦和君子,一个是纯真少女。这要是现代人,恐怕一上船,就会立即把船开到一个隐蔽的地方,然后就怎样怎样了。但他们没有。纪美花岸依然按照原定的计划,哪里有风暴,就往哪里开。
刘备对于海上的风暴知道一些,不如纪美花岸精通。而且刘备的心思,全在与纪美花岸聊天上面去了。纪美花岸也是因为有使命,才注意风暴的。
说他们是聊天,还有合适。真是很正经的。坐怀不乱不算瞎,郎有情妹有意的情况下仍然不乱,那才不简单。
……
然后,他们如愿以偿地遇上了风暴。纪美花岸是带着任务要将渔船弄翻的。她有足够的能力,让自己在风暴中平安生存,并且在风暴之后把渔船翻回去。渔船上面贮存的淡水和食物,早就对倾翻做出了应对措施,都是固定了的。
但是,这个计划的设计者宇山登和执行者纪美花岸都忘了刘备。计划本来就是用来观察刘备的。但是却没有对刘备的反应做出相应的考虑。计划中,纪美花岸会假装遇险,挣扎呼救。如果刘备没有反应,纪美花岸当然能够安全返航。但刘备又怎么可能没有反应?
刘备游过来了,在海中托住纪美花岸。计划中,纪美花岸这时会假装昏迷,但却不真昏。她仍然会观察倾翻的渔船在什么地方,并且还会非常隐蔽地划水。
哪知,纪美花岸被刘备一托,突然之间,一股巨大的幸福感,硬是把纪美花岸真正冲昏了过去。
第二卷 第305章 混乱理论
第305章 混乱理论
发展经济,这是田润真正想做的。而且也是自以为能够胜任的。事实上田润的主要精力就放在了这上面。直到开始做了,田润这才发觉,发展经济太复杂了。自己原来学的那些,绝大多数都派不上用场。
发展经济的重要性,按道理是应该要说一下的。但是,现实中的读者几乎全部都知道经济的重要性了,还说那些做什么呢?所以,这里就权且当作读者已经明白了,休战一年,发展经济的必要性了。只说大多数读者不知道或者不明白的部分。
发展经济,主要主体的不同,而差别极大。主体,问的是“谁”要发展经济。于是,主体分为个人、集体和国家。这三种主体都需要发展经济,而经济时常又与政治脱不了关系,最后,现实中就形成了个人经济、集体经济、国家经济、地方政治、国家政治五个方面的混和体。
发展经济的理论,在现代社会有很多。多得都让人无所适用,不知道其中的那一个理论才是真理。现实中的读者,通常的身份为个人。因此,就从个人经济开始讲起。
别怕。这里是小说,不是教材。因而,绝对不会像教材那样枯燥。所有的说明,目的都是为了解释田润的最终行动,而并不是要向读者灌输什么经济的理念。
……
田润在现代社会的经历,出现在第一章。这里只说与经济有关的部分。田润在学校成绩一直优良。上的是全国重点大学,学的是财经专业。毕业后,拒绝了留校任教的安排,到证券公司做白领。后失业。自谋出路,成为饮食个体户。再后发展为餐饮企业。后转行,办砖瓦厂。并且正在筹建水泥厂。
这样的经历,很明显,在现代社会中,算是个成功者。冠以“女强人”三个人,是很容易的。从理论上归纳一下,我们可以判定田润经济方面的素质很好,她不仅学了经济,而且还实践了经济,并且取得了成功。
好像田润发展经济就应该一帆风顺了,可惜不是。田润一开始就困难重重。这主要是因为,田润所会的,发展经济的主体,是个人,和集体。而田润搞的经济,却是国家经济。
……
关于个人为主体的经济理论,一言以蔽之,全是谬论。很多读者都喜欢看励志方面的书。那些书。讲的就是个人为主体的经济理论。该理论,不是为个人服务的,而是为国家经济服务的。如果全国的每一个百姓,都按照励志书籍所教导的那样行事,最终受益的,并不是个人,而是国家经济。
是不是有点抽象了?那好,举例说明。什么例子呢?什么例子是最与读者相关的呢?还真不好找。因为,网络书籍的读者,通常为在校学生。而在校学生的个人经济,都还没有开始呢。
那就另外举个学习的例子吧。虽然它不是经济领域,但道理却是一样的。
“努力学习;学习好,就能考上好大学。”是这样的吧?这就是一种个人学习理论。为了叙述方便,我们把这种理论叫做考大学理论吧。通常,人们都认为考大学理论是正确的。也因为它的正确性,而被家长和老师总是挂在嘴边。但是,它真的是正确的吗?
现在,大学已经扩招了。上大学的人多了。以前呢,没有扩招之前呢?很容易想到,在那个时代,上大学的人不会有现代多。两个时代一加对比。很容易就会得出结论:扩招之后,上大学的人多于扩招之前。于是,问题就来了。难道说,扩招之前的学生都不努力学习,以至于他们学习成绩普遍不好?
对比之后,我们发现,总体上,是否能上大学,是否能上好大学,取决于大学和好大学的招生名额而并不是学生。每年总是有那么多的学生参加高考。那些大学按照学生的高考成绩,自上而下录取。假如总共只录取一百名,那么,第一百零一名再怎么努力也是没有用的。
总体上不取决于学生,具体呢?好像具体方面应该取决于学生了。对于某一名学生来说,对于仅仅一个具体的对象来说,努力学习了,成绩好了,好像就能够考上大学、能够考上好大学了。好像是,但还不全是。
有个寓言,说的是两个人在森林里面遇到了熊。其中一人就开始穿跑鞋。另一个人问他,穿跑鞋有什么用,难道还能够跑得过熊?穿鞋那人回答说,我并不是想要跑过熊,我只需要跑过你就行了。
道理都是一样的。对于具体的学生来说,光成绩好是不够的;你得比你同学的成绩好才行。努力学习,把自己的排名提前,把同学的排名挤下去。最后,自己才能够居于总体上的名额之内,才能够真正考上大学、考上好大学。
假如你有一种办法。能够让其它同学的学习成绩下降,其实也是可行的。可惜,人力有限。你最多只能下泻药,让同班同学拉肚子,以至于不能参加某一科的高考。但全国的考生太多了,这种馊主意是无法凑效的。
所以,考大学理论在具体上,是一种竞争;在总体上,取决于别人。当自己的成绩提高的时候,实际上就挤下了其他的同学。充实自己,也相当于变相伤害别人。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在狗咬狗起内讧,而最终的决定权却在旁人的手中。旁人决定的时候,依据的,却是与学生无关的,诸职校舍、师资力量、政府许可等其它因素。
如此荒谬的考大学理论,为何又能大行其道呢?这只能简单说了。假设全国所有同学都相信考大学理论,那么,相对老实的同学精力就会放在学习上面;不那么老实的同学精力就会放在同学上面。学生,因为年青,所以冲动;因为无牵挂,所以很勇敢;是社会最不稳定的因素。把所有同学的精力往学习和同学上进行引导,对于社会的稳定,对于治安的好转。都有非凡的意义。因而,考大学理论对于学生来说虽然是荒谬的,但对于国家政权统治,却又是相当有效的。既然有效,就必然会大力宣传推广。
最后结论:考大学理论实质上是一种宏观政治理论。
……
应聘工作的时候,总因为供大于求,被用人单位百般刁难。而且这种供大于求的流毒还延续到工作之后,被单位的老板动辄以辞退相威胁。在这种背景下,励志书籍是怎样说的呢?
关于应聘,励志书籍说,应该找冷门职业。并且在应聘之前,就以算命先生的敏锐,预测到冷门职业并提前学习相应的技术。这样的办法,且不说难以操作;就算是能够操作,都去应聘冷门职业,那种职业必将不再是冷门。应聘难,是全社会的供大于求所决定了的。个人的努力,在宏观大背景下,只能够起到微不足道的小改变,而不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关于工作后被老板以辞退相威胁,励志书籍提供的办法是充实自己,让自己由被以辞退相威胁的对象变成被以高薪挖角的对象。一望可知,此乃老大学理论的翻版。
……
到集体了,到企业了。对于个人来说,上了一个层次。员工是微观,企业是宏观。对于社会来说,企业,又称为法人。法人,就是企业在法律意义上的人格化。企业依然跟个人差不了多少。
开办企业,最重要的是择业。不错,就是择业。“择业”这两个字,跟个人找工作的联系非常紧密。但并不是说,企业就不能使用。企业要“择”的“业”,当然不是“就业”的业,而是“行业”的“业”。
行业与行业之间,利益是不相等的。有经济学家认为,不相等是暂时的,相等是绝对的。学过价值规律的读者,请不要取笑这种理论。说不定这种理论早已经进入了你的骨子里。
当某个行业的利益偏大了,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呢?那样的经济学家一定会认为,由于商业的趋利性,必将产生社会资源的流动。更多的资源流向多利行业。直到该行业利益与其它行业持平为止。
但是,流得动嘛?企业只是法人,而不是自然人。企业是有固定资产的,企业绝不是想流动就能够流动的。也不是说没有流动,是说那种流动是极为缓慢的。除国家直辖行业之外,暴利行业也是不太可能长期维持暴利的。他们的利益也在慢慢地向其它行业趋近。但是。往往还没有等到利益持平的时候,新的暴利行业又产生了。
“向管理要效益”那种类似于上大学理论的理论,在此就不提了。只要你选择了一个夕阳行业,无论你怎样精于管理,你都是秋后的蚂蚱——蹦达不了几天的。
……
个人服从于集体,集体服从于国家。锅里有了,碗里才有;大河满了,小河才怎么怎么。瞧瞧,真是太乱了。真理与谬误混在一起,让人难以识别。
人贵直、文贵曲。文学作品,总是曲折的好。其它应用文体,有时候也是这样。就比如前面说过的考大学理论,明明是宏观政治理论,但却被当作个人学习理论去贯彻执行了。事间万物,总是这样的复杂,总是不肯直来直去。
也还是有个别原来直来直去的人,曾经说出了直来直去的话。但是,人们愿意听吗?多半是不愿意的。
子曰:“唯上智与下愚不移”。有很多种理解。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上等的聪明人与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改变的”,另一种是“只有上等的聪明人与下等的愚笨的人是不可改变性情的”,后一种理解意味着“孔子认为大多数人都是可以改变的”。
改变与不能改变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呢?一种说法,是人的性情。持这种理解的人认为,孔子认为,人的性情,是不以贫富、贵贱的区别为前提的。于是,这种理解又与前面“不可改变”的理解相联系。但是,孔子又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并且还主张“有教无类”。这说明,孔子认为人的性情是很容易改变的,需要时时加以引导才行。这又与前面“可以改变”的理解相联系。最后,“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在总体上成为了一句废话。
另一种说法,是等级、地位的世俗的东西。并因为这种说法,判定孔子是封建、甚至是奴隶等级制度的鼓吹者。这种说法,在曾经批孔的历史上占主导地位。
那么,孔子到底说的是什么呢?
已经知道,“不移”,与“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相矛盾。由此可以证明,“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说的并不是教育。孔子是历史上最伟大的教育家,这个不错,但孔子也是人,孔子周游列国是为什么?就是为了希望自己有所改变。可惜,改变并没有发生。最后,作为思想家的孔子发现了改变与不改变的规律,这才说出了“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孔子自己,就是一个想改变而未能得到改变的吃亏者,因而说出这番话,并不能说明孔子赞成这种不改变。孔子留下此话,是为了让后人少走弯路,不要做那么多的无用功。
已经明确了,孔子所说的不能改变的东西,就是等级、地位等世俗的东西,而与人的性情全然无关。孔子发现,上等人,这里说的是世俗的上等人而不是思想道德品质高尚的人;上等人的后代,能够轻易成为上等人;而下等人的后代却不能。因而,才说出了“唯上智与下愚不移”。
这就是说,身为下等公民,再怎么努力,也是很难成功的。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而奉有余。无米不成炊,有钱好办事。本小利微,本大利厚。因而“上智”与“下愚”不移。
第二卷 第301章 滴血喂亲
第301章 滴血喂亲
不期而会群欢宴。苦海无边。苦海无边,拍尽阑干物外天。
无由再度听弦管,沧海桑田。沧海桑田,桐树花深细雨间。
——调寄《采桑子》
女人是水做的,而且是淡水做的。淡水的比重比海水轻,因而昏迷的女人就漂浮于海面,不会沉没。再加上纪美花岸已经昏迷,昏迷的时候是停止了呼吸的,停止了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