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题,李好自认自己比这个时候的人至少要多见识了不少。
这个时候的人大致还只能在什么官府不能怎么样怎么样着手,而后世的经济学家们已经从宏观调控说到微观调控,计划经济说到了市场经济,高下一看就清楚。
虽然汉武帝武功极盛,但是那是几代积累。而到他自己手上,反而因为他到处征伐也造成了国库空虚,大量人民被征召从军,死伤甚重,也影响了经济发展。
由于民生困苦、社会动荡不安、人民流离失所及民怨沸腾,天汉二年,齐、楚、燕、赵和南阳等地相继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征和四年汉武帝只得亲自颁下了《轮台罪己诏》,向人民承认自己的罪过及公开作出反省。
这段历史从不同的时候能看出不同的问题出来,对于李好来说,后世的各种论坛上面各种分析,他对这里面的事情怎么应对他反而更清楚一点,但是这时候的人不怎么想。
“陛下,前事不忘,后世之师啊。”
那位说过和亲的家伙被李好说了一句荒谬后,立刻扯着脖子抹着眼泪,一把眼泪一把鼻涕的和满朝大臣讲起了古。完全一副为李二的江山作想,为大唐作想的样子,李好的那句荒谬严重的伤到人家的自尊心了。
古代的人对于汉武的评价基本上是基于人家小刘同志自己下的罪己诏来评论,当不了真。尤其后来的那个砸缸的小光同志的评价,在其《资治通鉴》中评判毫不留情,更是扯蛋:
“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对汉武帝刘彻执政期间的作为有这样的评论:“汉武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
李好想对那位大臣还有小光同志说的是两个字“扯蛋。”要知道大宋王朝就是因为极度富裕,却打不了仗而灭亡的,最后连皇帝公主全部被蛮族抓去当奴隶一样对待。
对于这种不通军事还喜欢掉古文的家伙李好相当的鄙视,首先来说这位大臣,在他心目中的战争应该就象李二之前的败笔一样。自己掏腰包打仗,打完了还得行仁义之师,对化外之民训斥一番再加以抚慰,说不定还要送个公主和大量的技术人才过去就好了。
然后再自己掏腰包赏赐有功战士,至于战死的,随便打发点就完了。钱从那里来,国内那么多平民向他们多征收点赋税就好了,内王外圣用的极为漂亮才能显示我王师的风度和气量嘛。
国内百姓的死活那有面子重要?所以仗打的越多,胜仗越多士兵的损失就越多,国内的老百姓的日子就过的越苦。打着打着,人家日子过不下了不就造反了?
那《无向辽东浪死歌》不就这么个意思?帮国家打仗还不如做强盗好,以后谁还去打仗?老杨同志是这么想的,所以他第一次征高丽华丽的失败了,而且接着又败,败着败着就把江山败没了。
至于小光同志,这位同志是大宋的保守派兼节流派,我想他心目中的战争应该是所有的将士光着膀子去和胡人交战打赢就好,要不然大家都省吃俭用过日子,省下的钱给辽人送岁币去。
至于他的能力怎么样就不评价了,但是宋在他和小王同志的争斗之后完全的衰弱下去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宋还是屡被外夷欺压最弱的王朝,从来没有在对外上面强硬过一次。
所以这种人去评价一位极具武功的人的话基本可以当成放屁,他要是有点眼光的话大宋也不会如同一位脱光了衣服的美女任人蹂*躏了。至于他的为人此处不做评价,不过纸上论政算他一个。
相比其他人,这个时候的李二其实对汉武还是相当推崇,史记唐太宗说:“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从这里可以看出,李二的评价还是相当公正。
只是后来他被尊为“天可汗”后才会洋洋得意的说句“昔人谓御戎无上策,朕今治安中国,而四夷自服,岂非上策乎?”又说“汉武帝穷兵三十余年,瘦弊中国,所获无几。岂如今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
这是李二不知道他死后的事情,要不然他就不敢说那句话了,或者他活到汉武一样的年纪他也不敢如此自夸了。他会后悔当初怎么不把那些王八蛋全部屠了,所谓的怀柔政策四夷来朝基本都是自己往自己脸上贴金,根本就是一时的效果而已,而且留下祸患无穷。
不过现在在朝廷上,很多话李好也不好直接说了出来,不过对付一个想着和亲的大臣,凭借自己心中的那点料也是绰绰有余。李好微笑着询问这位和亲国亡兄:“不知这位同僚以为什么叫交战呢?你心中的交战又是这样呢?”
这位和亲兄的回答果然不出李好所料的回答,无非是外夷入侵当举全国之力,将士同心打败对方,然后对化外之民训斥一番再加以抚慰就好,我天朝大国当有大国之风。
李好笑了笑,这位和亲兄的回答在这个时代来说很地道,也没什么漏洞。但是当他看到李好笑的那么灿烂时,心里莫名的一紧,暗自怀疑起来,难道自己回答有错?
李好没有解释这些,他连追着和亲兄问了几个问题,如我军的粮草怎么来,士兵的伤亡和军功怎么赏,如果胡民下次再来入侵怎么办。
和亲兄的回答基本都是符合这个时代的人的想法,如果以这个时代人来评价的话基本是没漏洞。所以和亲兄越回答,底气越足,可对面的李好也笑的越来越灿烂。
“那么依照这位同僚的意思,如果打仗不需要从国内增加赋税,战士们的军功封赏不需要国库拨钱,那是不是打仗就没问题了?”
那位和亲兄一时顿住了,不过他还是很快就反应过来,然后反驳,如果不从国内筹集物质,那就势必要从胡人手上获取物资了,这与我朝王师仁义的宗旨就不符了,有损我大唐的形象。
不过他的反驳让李好笑的更灿烂了:“恭喜你,你回答对了,但是没有奖励。先朝杨帝也是这么想的,所以他一征高丽就宣扬他的仁义之师,所以他败的非常惨重,而且还因此断送了大隋江山。”
“再说那些化外之民掠夺我汉人子女物资的时候,你怎么不同他讲讲什么叫仁义之师呢?打仗需要向我大唐百姓收纳赋税的时候,你怎么不同我大唐的百姓讲讲仁义不收他们的赋税呢?”
“那些阵亡士兵为了边疆安慰浴血奋战的时候,你怎么不同他们讲讲仁义给他多点抚恤呢安抚将士们呢?反倒是我朝征战胡夷的时候却要对一群杀我朝百姓,夺我朝土地的人讲仁义,你是不是胡人派过来混进我大唐的奸细,要不然这么处处为他们说话?我觉得朝廷应该对你祖宗十八代进行核对一下,免的你以后出卖我大唐。”
“你……我……”和亲兄只来的及说这么两个字,就被李好的话气的晕了过去。看来这位仁兄的体质不过关啊,居然就这样晕了过去?旁边马上有侍卫把晕倒的人移到一边去。
这家伙此刻的脸算是丢光了,以后在同僚面前,他想要抬起头来也很难。原本只是在言语上面让李好吃个亏而已,却不曾想反被李好给气晕了,这也是没谁了。
李好觉得似乎还没有把自己的战斗力完全发挥出来,有点意犹未尽的感觉。然后四周环视,却没人再跳出来和他辩论这个了,有点眼光和能力的人都在反思他说的那些话的意思去了。
“陛下,国虽大,好战必亡。但是后面也还有一句,国虽大,忘战必危!国家的强大自然不能靠穷兵黩武来维持,也不是靠委曲求全来维持,该打还是得打,这样才能打出威风出来。”
这个时候的政客李好真不知道该怎么评价,或许是时代的局限性吧,也许还有一些人的本质就有问题。杀起自己人来那可是相当的狠辣,斩草除根,诛其九族的手段都能使的出来。
可是对外了,好象手段宽厚多了,如果他们能拿出一半对内的手段出来,那些边疆胡人之祸估计就要少上很多。可惜的是,历史从来就多少人这么想过,反而还在为自己的软弱找理由,把那些英雄淹没。
第一百七十九章 国虽大,好战必亡
“皇上,这吐番不比我大唐小多少,不管他们是不是刚刚兴起,国内是否人口充足。能不打仗微臣觉得还是不打仗好,既然那吐番要尚公主,那就尚公主过去。我大唐现在百废待兴,好不容易有点起色,经不起这般折腾啊。”
当李好说到假以时日,吐蕃就会成为下一个突厥匈奴的时候,大唐的群臣再也没有开始的轻松感了。开始把眼光全部集中到那份地图上的吐蕃版图上,看着那个疆土比大唐小不了多少的地方。
见识了吐蕃此刻疆土的强盛后,这时又有大臣提出了和亲这个议题出来。在某些人的眼里,能不打仗就尽量不要打仗。之前李好躲在最后面的时候自然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没有吭声,但是现在不同了。
这时候正是他发表意见的时候,这突然蹦出一个和亲派出来插嘴,李好肯定不爽。其实他对这个和亲这个玩意十分反感,一群大老爷们的安危全靠寄托在一个女人身上,这算什么狗屁事情,大唐的男人还没到死光的地步呢。
此刻有人再次跳了出来提这个话题,他立刻就大声顶了一句上去:“荒谬!我大唐的男人还没死光呢,什么时候需要一个女人和亲来求的和平”?
“自古以来,和亲就是懦夫的表现的课,而且还是严重资敌的行为,堂堂大唐,天朝上国,需要和亲来求和么?必须坚决废弃。将士守边疆,不纳岁,不和亲,四方来朝这才是泱泱大国的表现。”
李好说这话的时候很有气势,扫了一番周围后发现那些好战分子纷纷一副认可的样子,就连文臣中也有不少认可李好意见。
和亲这东西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这在古代一种经常发生的现象,但是每个时段意义又不同。据史书记载,早在周襄王时期,襄王欲伐郑,故娶狄女为王后,与戎狄兵共伐郑。
这是历史上较早出现的和亲事件,但这次“和亲”事件,是国与国之间的一种婚姻联盟。不是两国之间为了停止战争、捐弃仇怨而不得不采取的不情愿的政治交易。
所以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场和亲是一场政治联盟算不上真正的和亲。这种和亲在春秋战国时期达到了鼎盛,那时诸侯国之间经常玩的就是这一套。
真正意义上的和亲,却是刘邦开了头,但那是迫不得已。被匈奴包了饺子,差点就回不来了,后来就把公主许配过去给人家玩*弄。从此汉家天子都以和亲为耻,所以才有了汉武帝的征伐匈奴。
此后汉唐直至明清,和亲之举不绝于书。尽管这些和亲有的出于被迫,有的出于自愿,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但和亲作为一种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手段和策略,往往被统治者不断使用。
其间的原因就在于大多数和亲都会有一定成果,或可暂时推迟战争的爆发,或可表示对对方的友好和笼络。客观上又能促进和亲双方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互动和交流,但这并不表明历史上的一切和亲都是积极的、被肯定的。
对历史上各族统治者之间的“和亲”,史学界长期存在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持否定态度,认为和亲是一种屈辱妥协、投降卖国的政策,如西汉初年的和亲就是对匈奴的忍辱退让,结果反而使匈奴更加骄横,连年入掠。
另一种意见与此相反,认为和亲是封建社会维持民族友好关系的一种最好办法。它导致民族间的和解,加强了民族间的交流和了解。
还有一种意见认为,对和亲既不能全面肯定也不应全面否定。和亲从根本上来说,是为历代统治者自身的统治目的服务的,但客观上或多或少地有利于缓和国内的民族矛盾,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团结,对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起着一定的作用。
再有一种意见认为,应将和亲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历史条件下加以考察。不过李好却不这样认为,你看见山姆大叔的做法没?他跟谁和过亲?他需要和亲吗?没有什么肯定否定的,一切不服的家伙就要从根底消灭他们。
大唐有这个资格,在这个时候有这个实力。完全可以提供一定的支援,来帮助各族人民走向幸福和平的道路嘛。扶持一些亲唐的政权,分化和打击对大唐不友好的势力,别让他们发展壮大就好了。
再大力输出大唐文化,严厉控制技术输出。所有敢挑畔大唐的国家都必需从根底把他们消灭干净,把他们的财富全部掠夺过来,把他们的壮丁全部抓到大唐来修路去。
把希望寄托在一个女人身上的话,从来都不会让战争停止下来。而且似乎每次和亲反而让异族更加强盛了,给后代留下无穷的隐患。
因为和亲的对象一般都是公主宗室女子,当她们出嫁时,最首要是有大量的嫁妆,有大量的陪嫁人员,有的还带去一些工匠技师和书籍。
这些去往异国的人们把中原精美的物品、高超的技术、先进的生产方式、美妙的音乐、优美的汉家诗赋以及汉族人的血缘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带到了边疆各族。
边疆的少数民族政权的统治者在欣赏到中原的先进文明后,大多都心怀仰慕,然后加强与中原汉王朝和外交关系。把天朝的先进技术带到他们的国度,然后让他们在实力上更强过中原。
比如,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时就携带了大量的文人工匠技师和种子。就此一举就加快了吐蕃的经济文化和国力的飞速发展,所以才会出现后来的吐蕃寇长安,以及往后千年的祸乱。
当然李好不能把还没发生的事情拿出来和大唐的群臣来讲的,他把唐以前的历史全部翻了出来询问那个提出和亲的大臣:
“汉高祖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汉惠帝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汉文帝宗女嫁匈奴冒顿单于、宗女嫁匈奴老上单于两次,汉文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汉景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三次,汉武帝宗女嫁匈奴军臣单于一次。”
“这是初汉时期和亲的公主的数量和对象,但是匈奴放弃对汉朝的骚扰了吗?没有!最后还不是汉武帝尽起全汉力量,阴山勒马刻石才真正换来了一段时间的和平?说明和亲实际上屁用都没!”
李好这话一出,那些主张和亲的大臣脸上都不怎么好起来。李好说的是事实,汉初的和亲政策只是让匈奴越发嚣张起来,最后还是干了一架才安稳。
“好吧,汉朝太久远了,那就说说最近的事情。前朝隋文帝宗女安义公主嫁突厥启民可汗染干,隋文帝宗女义成公主嫁突厥启民可汗、始毕可汗、处罗可汗、颉利可汗。隋炀帝宗女信义公主嫁西突厥泥厥处罗可汗,隋炀帝小女淮南公主嫁突厥突利可汗。”
“许了这么多的公主出去,换来和平没?没有,突厥还是时不时的过来中原入侵,甚至还把隋朝皇帝围困过,差点包了饺子。如果不是我朝大破突厥,吐谷浑他们能有现在这般老实?”
“所以说这些胡民都是一群养不熟的狼,既然如此我们为何还要再多送一个女子给他们享受,等他们享受完了再来攻打我朝?”李好悠悠的做了一个总结,结束了自己的意见。
“因此可见,和亲就是完完全全的懦夫的表现,这不是我泱泱大唐应有的表现,把停战的希望寄托在一个女人身上还不如趁我朝军事强盛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