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时空之门1619-第6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潜意识中,认为自己的工作开展的不顺利。

    王书辉在和邓大光、文明两人的交谈中发现,他们两个对于赵鹤年完全没有半点的好感。在他们谈到赵鹤年的时候,语气中充满的不屑和不满。

    王书辉没有直接回应邓大光和文明对于蒸汽船的要求,反而对他们的态度感到好奇起来。因为在王书辉看来,他并没有专门对复兴会进行过反宗族的教育。他很想知道复兴会的会员们,对于封建宗族和封建族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敌意。因为这两个小子在提到赵鹤年的时候,一口一个老狐狸,一口一个老东西。

    王书辉笑着问道,“你们两个狗东西在我这里还是这么肆无忌惮。以前在教导营里的时候,你们两个就是出了名的出口成脏。为了让你们改掉坏习惯,还专门关过你们的禁闭。真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的皮猴子。”

    “我今天也懒得管你们,你们给我好好说说,这个赵鹤年怎么惹你们了,让你们在背后这么骂人家,一会儿一个老狐狸,一会儿一个老东西的。”

    能被派到地方工作的,十有*都是王书辉比较看好的学生。邓大光和文明就是当初那百十来个教导营成员里,头脑比较灵活,而且相对比较能够承担责任的人。

    用通俗的话讲,王书辉看中的是这两个小子身上的那种“匪气”。王书辉认为,在地方上做群众工作,有点“匪气”才能比较接地气,才能够和老百姓打成一片,能够拿的住事儿的。

    你要是让一个只受过一年多思想文化教育,认识几百个简体字,算术能够算到千以内加减乘除的人,系统性的回答他对一个什么事情的看法的话,一般都是比较不容易的事情。一个小学四五年级文化水平的人,即使在完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让他把一件事情说清楚,那都不太容易。所以,王书辉也没指望这两个小子能说出什么概括性,系统性的话。

    好在邓大光和文明,在王书辉面前基本没有什么压力。两个十七八岁的大小伙子,轮流上阵,把他们和赵鹤年之间这一年多的事情,嘀噜嘟噜的说了一遍。各种“年四个”(去年)、“制达”(这里)、“马卡”(差劲)之类的陕西方言喷涌而出。好在王书辉在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有个朋友是陕西人,而邓大光和文明也都接受了一年多的普通话教育,所以他还能基本的听懂他们说的是什么意思。

    王书辉是边听他们讲边用笔记本记录,等他们说完了,对一些他自己没太听明白的地方,又问了他们一遍之后,才在脑袋里做了一下总结,之后对他们说道,“听了你们的话,我有点琢磨过味儿来了。你们两个瓜皮(陕西话傻瓜)的意思是不是说,这个赵鹤年仗着自己是族长,当选了农会会长之后,经常鼓动村民和你们工作组对着干。而且还把那些在分地中没有受益的渔民组织起来,在村子里造成和种地村民对峙的情形。”

    邓大光和文明听了王书辉的总结,立即像两只小狗一样点着头。

    王书辉皱了皱眉,问他们道,“去年农闲的时候,各基地村都在农委会的要求和支持下进行了农田改造。你们村子里的情况怎么样。”

    王书辉的这个问题,一下子戳中了这两个赵家滩工作组的干部的g点上。他们两个一蹦三尺高的就开始跟王书辉告起了赵鹤年的状。

    什么赵鹤年对渔民族人说,他们没分到地就不要给工作组干活啊。什么赵鹤年逼着工作组出钱雇佣的本村劳力去修什么赵氏宗祠,耽误大家的时间啊。还有在修建水渠的时候,赵鹤年怂恿族人偷取水泥和施工工具啊。特别是赵鹤年反对在村子里建蒸汽抽水房,说是会惊扰祖宗啊之类的事情。反正他们把各种赵鹤年和工作组对着干的事情,桩桩件件说的一清二楚。

    王书辉安静的听完了他们两个人的话,把他们的话都认真的记录了下来之后,才对他们说道,“也就是说,在赵家滩这里,赵鹤年说话比你们工作组还好使,村民们不听你们的,只听赵鹤年的。是不是这样。”

    王书辉对于复兴会派驻到各基地村的工作组的看法是,各村的工作组,就是在村民自发建立的合法合理的农村基层政权没有建立起来之前,复兴会派驻在各基地村的农村政权组织。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各基地村的工作组就是要在各村抓权管事儿的。

    王书辉对农委会明确提出了他对各基地村工作组的要求,那就是当权、管事、促生产,组织民兵为复兴军提供后备力量。农委会在对各基地村工作组的工作安排中,不断地强化这个概念。所以,在三十多个基地村里,各村的工作组都是在这个工作要求下进行工作的。

    这一年多来,在促生产上,每个基地村都给农民分了地,都给农民提供了良种,都教农民怎么制作土化肥、土化肥,都在工作组出钱雇佣下,对本村进行了农田改造,修水渠,修池塘,建蒸汽磨坊和蒸汽提水房,修各村直通官道的道路。

    在当权、管事方面,工作组按照农委会发放的《工作手册》,在各基地村建立了乡村学校和乡村法庭。一方面教孩子们读书学知识,一方面组织乡村法庭,使用简单的陪审团制度在各村调节纠纷主持公道。

    在民兵建设方面,各基地村的成绩更是斐然。各村年轻人,对于自己拿枪保卫自己的胜利果实非常的踊跃。在参加了一次复兴会的大练兵,大剿匪的活动之后,各村年轻人参加民兵的热情就更高了。

    在这种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居然出现了赵家滩这样的怪胎,这让王书辉有些奇怪。所以他在问话的时候,在语气上就显得有些责怪的意味。

    邓大光和文明都是陕西的军户出身。(有些读者可能会觉得奇怪,怎么王书辉手下的流民里总有军户啊。大家可以上网去查一查,在明朝这个历史环境里,军户中逃亡的人是最多的;军户在受灾的时候,抗灾能力是最弱的;军户在社会上的境遇是最惨的。所以,王书辉这里的军户出身的年轻人是很多的。)

    军户出身的人对于宗族其实没有什么概念。因为在各个卫所给军官种地的,都是来自全国不同地区各个姓氏的中小家庭。所以,他们在面对赵家滩的这种抱团的宗族的时候,总有着狗咬刺猬下不去口的感觉。这让他们这一年过的很是辛苦。

    在这种情况下,两人听到王书辉有些责怪的口气,眼圈立即就红了。

    王书辉是当大学老师的人,他在大学里和学生们是保持着距离的。在批评自己在大学的学生的时候,那些学生一般都是二皮脸,对于他的批评根本就不怎么在意。所以,在面对学生觉得委屈,要流眼泪的这种情况,王书辉是没有经验的。而且,两个十七八岁二十郎当岁的大小伙子哭鼻子的样子,又不是小姑娘那种梨花带雨的美好姿态,在王书辉眼里是非常的难看的。

    他也没有什么好办法,只好沉默不语。在这种沉默中,两个年轻人,从一开始的红眼圈,变成了哽咽,又从哽咽变成了嚎啕,一直在那里折腾了个七八分钟,王书辉看了两次手表之后,两人的情绪才平静下来。

    “你们有什么想法,就直接和我讲。有什么委屈的,就直接和我说。不要这个样子,什么叫男儿有泪不轻弹都忘了么。有事情就说事情,哭鸡鸟嚎的算怎么回事。”王书辉不知道他们遭遇了什么样的事情,才让他们这么委屈。不过他也不打算助长他们这种大老爷们流猫尿的事情。

    情绪平静了的邓大光和文明说了一些让王书辉没想到的事情。这两个小子在面对赵家滩村的困难情况的时候,也到农委会那里反映了。但是农委会那几个人,也没有实际操作过下面的事情,自然而然就没什么好办法。在这种情况下,这两个小子用了几天时间,专门到附近的几个村子向其他基地村的工作组取经。

    还真别说,这两个小子跑了四个村子,其中两个村子是他们这种情况。不过,和他们不同的是,赵家滩是渔民在宗族族长的组织下和工作组对抗,另外两个村子则是因为本村子的佃农并不多,家里有几亩地的自耕农占大多数。这些自耕农在本族族长的带领下和工作组对抗。

    这两个村子的工作组在处理这种事情的时候,采取了非常粗暴的办法。他们用钢弩和长矛,告诉了那些族长,谁才是村子里的话事人。其中一个村子的一个大姓的族长被工作组以煽动闹事为理由吊死。另一个村子则是对组织对抗的宗族暗中怂恿,之后在他们闹起来之后,进行了残酷的镇压。

    邓大光和文明却觉得,采用这么简单粗暴的办法,并不是一个好办法。他们更想用事实告诉村民,跟着工作组比跟着宗族更有好处。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他们两个也算是绞尽脑汁,最后才把注意打到了蒸汽船上。

    听了邓大光和文明的话,王书辉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他没想到农村工作居然是这样开展起来的。各个基地村,对于这种事情的上报,往往都是轻描淡写,一句有人闹事被平息,就完事了。之后就是各种建设成就的报告。

    王书辉心里不禁感到庆幸,多亏自己想到要到下面来进行考察。坐在办公室里看那些粗制滥造的表格和报告,哪里会了解到农村工作的实际情况啊。

    。。。

第102章 王书辉下乡记6

    从心里说,王书辉是很欣赏邓大光和文明的想法的。【】‘‘‘‘

    同样的事情,要是让王书辉来做,他肯定也会像其他的基地村工作组那样,采用那种神挡杀神佛挡杀佛的态度。这倒不是说王书辉是个本性残暴的人,而是他也和那些工作组的干部一样,从来没有过做这方面工作的经历。在面对矛盾时的第一反应,就下意识的想要采取这种最简单的手段。

    可是,王书辉也知道,那么粗暴和机械的手段,未免对于他这样的穿越者,和他这个穿越者用科学和先进的思想武装起来的复兴会组织来说,显得太过无能了一些。

    工业化的过程,对于处于农业社会的人们来说,肯定是个非常痛苦和无力的过程。但是,伴随着这个痛苦和无力的过程之后的,却是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大变革、大进步。工业化肯定不单单是个痛苦的过程,这个痛苦过后,是幸福、舒适、方便的近现代化的生活。

    王书辉没有对邓大光和文明多说什么,叮嘱他们好好准备晚上的报告之后,就回到自己的寝室,开始思考如果自己遇到邓大光和文明他们遇到的这种情况,要怎么解决问题。

    很明显,争人心的工作,在明末和在清末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因为土地矛盾的激烈程度是完全不同的。清朝末年的土地兼并状况,比明朝末年的情况严重的多了。清末中国人口四亿五千万,明末中国人口也就一亿五千万。但是在人均土地占有率上,明末的情况就要比清末的情况好的多。

    如果按照王书辉的计划,坐等农民起义和满清入关的话,明末这一亿五千万人口,能剩下六七千万就不错了。这就是为什么清初的时候,八旗贵族到处圈地也没造成什么影响的原因。

    所以,如果王书辉放任农民起义和满清入关不管的话。他计划占领的长江以北地区,人口密度可能会低到一个难以想象的情况。自己的这个土地革命,就变成了一个有必要而不重要的政策了。至少在争取人心方面,肯定不能我兔那时候的效果相比较。

    不过王书辉觉得,这样也没什么不好的,本来他搞土地革命的意义,主要也是为了获得民众的支持,为复兴军提供充沛的兵员。他可没想建立什么小国寡民的封建社会。人少地多的情况,倒是更有利于自己把土地作为资本,建立各种农业生产基地,进行国家运营的计划。

    王书辉想到这些,就觉得目前的事情不过是小事情了。可是小事情也得解决,自己的想法也必须和调查研究出来的实际情况相符合才可以实行。所以,他又开始琢磨怎么解决这种在基层复兴会和封建家族之间的矛盾问题。

    最近,王书辉捡起了一个他在现代社会的陋习,那就是吸烟。刚开始的时候,因为工作比较忙,事情多,王书辉还没怎么想起这个事情来。前不久的时候,他才偶然发现,自己麾下的不少干部,被他骂了之后,躲到总部的院子角落里,用一个烟斗吞云吐雾的情况。这才让他想起来,烟草这个东西,在明朝中后期已经非常普及了。

    王书辉专门问了农委会的人才知道,农委会下属的复兴会直属农场里就种了一些烟叶。王书辉知道了烟草的普及之后,立即就把烟草工业这个超级赚钱的事情想了起来。他从现代定制了一套简单的,可以使用蒸汽动力的老式卷烟设备之后,立即就命令江北机械厂,仿制一百台相同的设备,之后又命令通商处收购烟草,命令生产建设兵团总部培训工人。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一家中型的,在近代也算是比较先进的卷烟厂,就在枝江县建立了起来。为了能够生产出味道贴近现代水平的香烟,王书辉还专门从现代引进了一套生产香烟专用纸的工厂的设备。而造纸厂建立之后,王书辉又想起了印刷厂。就这样,一家卷烟厂,一家造纸厂,一家印刷厂,就这么建立了起来。

    三家工厂的建立,除卷烟厂的主要工人是复兴会下属的生产建设兵团士兵外。其他的小工杂工,以及造纸厂和印刷厂的所有工人,都是在枝江县本地招聘的。三家工厂,总共为枝江县提供了两千个就业岗位。因为都是比较轻松的活计,导致了枝江地区出现了女工潮。很多年纪大的农妇和年轻的农家姑娘,被复兴会提供的每月一枚银币(一两)的高工资吸引,进入工厂做工。

    而三家工厂的建立,又为复兴会通商处提供了三种新的拳头产品,香烟、纸张和书籍。实现了工业化生产之后,三种产品的成本被压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水平。特别是香烟这个新商品,因为烟草经过了近代水平的加工,味道比普通的土烟不知道好了多少。而香烟这种新形式,又极大的迎合了吸烟者的需要。

    以至于在短短一个月之后,香烟就成了复兴会除食盐、棉布和白口铁农具之外的,第四大支柱产品。第三个月的时候,复兴会的香烟收入就超过了白口铁农具的收入,与棉布收入持平。与此同时,一家用来生产火柴的实验性化工厂,也在江北兵工厂的主持下开始了试生产。

    王书辉原本就知道,只要是把工业化的基础,钢铁工业建立起来之后,有了比较完备的机械加工工业,那么可以赚钱的机械那是要多少有多少的。对于烟草工厂的赚钱,只要是个现代人就知道。王书辉并没有像通商处的工作人员那样大惊小怪。

    随着香烟的大卖,王书辉很快就以机械加工厂生产的卷烟机械为股份,和枝江县的十多个商人联合建立了五家股份制烟草工厂。他也一点不担心技术扩散的问题。以明朝人目前的机械加工水平上看,像蒸汽动力的卷烟机这种设备,卖给别人是一点都不用心疼的。因为无论是卷烟机还是蒸汽机,只有王书辉的江北工业基地能够生产。和那些商人建立合资工厂,主要是让他们帮忙培养更多的工人出来罢了。

    所以,在建工厂,赚钱上面,王书辉作为一个现代人,那是办法多多的。倒是怎么和明代的土著势力们打交道,怎么能够和封建家族更好的争夺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