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已经几代人都是市井中人了。戚大帅可是说过的,这等油滑奸巧之徒是最不可用的。
不过,戚元彪的表态被巡抚大人姚宗文忽视掉了。因为戚元彪的不合作,姚宗文命令自己的武官幕僚中的一个熟读兵书战策的武举人,承担挑选“精兵”的工作。这位武举人也是个奇葩人物,他从四个卫所中精挑细选,还就真的选出将近一千个“合格”的兵员。
戚元彪可是知道这些“合格”的兵员都是些什么样的人物。这群人都是四个卫所中年级比较轻,体质比较好的士兵。他们都是俗称“样子货”的家伙。
很明显,这些士兵实际上还不如那些三四十岁的卫所老兵呢。因为他们连基本的号令都搞不清楚。而那些卫所老兵,大多在十几二十几年前有过些军事经历。他们多多少少的还知道要排好队列不是。
戚元彪因为自己和上司姚宗文之间理念上的冲突,被上司姚宗文剥夺了对未来军队的掌控权。戚元彪心里非常的别扭。他顺势把“点兵核饷”的工作业移交给了那个万历年间的武举人陈建业。他自己则跑回在襄阳的住所中不出来,开始当起了宅男来。
就在戚元彪移交了自己的工作后不久,襄阳的临时巡抚衙门就接到了荆州知府张宏的报告。
荆州知府张宏在报告中告诉巡抚姚宗文,武昌乱兵自称“保民军”。在控制了武昌府城后,因为粮食不足,“保民军”已经开始对周边地区进行劫掠和骚扰。荆州地区受到了“保民军”行动的波及。目前有大股的乱兵,正在荆州乡间肆虐。
荆州知府张宏提醒巡抚姚宗文,最近荆州地区的道路不宁。他希望巡抚衙门考虑实际情况,暂缓对荆州卫的“点兵核饷”工作。
姚宗文出于一个文官的习惯,虽然他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但还是将所有的文武幕僚全都召集了起来,对这个消息进行讨论。
姚宗文的幕僚们,对于荆州府的这个报告的看法是大致相同的。大部分人都认为这是荆州卫的障眼法。“养贼自重,胁贼自重”,这是大明朝武官们使用的惯常手段。这种小花招无论是对于文官还是对于武官,都不是什么新鲜的事情。
姚宗文的不少幕僚揣摩了自家“主公”姚宗文大人“报仇心切”的态度之后,大部分人都对荆州卫的“无耻”,表现的非常愤慨。不少人向姚宗文进言,不仅不应该相信荆州府方面的报告,反而应该立即派遣调查组前往荆州府对荆州卫进行工作检查。
毕竟,从他们自身的利益上来说,荆州府的富庶和繁华因为复兴会的原因,他们已经是耳闻已久。这群人对于到荆州府去大捞一笔,那是相当的雀跃的。
姚宗文本人当然从心里往外都想早一点派人去找王书辉的麻烦,找回自己的面子。可是呢,因为戚继光生前很得文官集团的赏识,戚家军和文官们配合的一向很好。所以,姚宗文也确确实实是把看起来很有本事的戚元彪当成是自己重要的臂膀的。
所以,下意识的,姚宗文就向戚元彪讨主意,想要听听他的看法。
戚元彪自然是非常熟悉武官们的猫腻的。不过呢,戚元彪这个“纯理论派”考虑问题相对比较全面。他向姚宗文建议,应该派遣一千多名新近招纳的“新兵”,随同考察小组一起前往荆州。
毕竟这样一来,一方面可以压制荆州卫,警告荆州卫。另一方面,这也是对“新兵”的行军能力的一次考验。
听到戚元彪说出了这么“有见地”的观点,姚宗文是非常高兴的。他欣然的接受了戚元彪的建议。以陈建业为新军统领,率领一千人的队伍,随同考察组前往荆州。
。。。
第206章 连锁反应7
戚元彪的建议在姚宗文看来很“有见地”。樂文对于这一点,在明面上看那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不过,戚元彪提出让刚刚被挑选出来的一千个“样子兵”跟随调查团出动的建议,那是有深层次的原因的。他可不是真的出于什么好意。
为什么我们总是说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问题很大呢。原因就在于,在封建社会中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在外部条件固化的情况下,封建社会的人很容易就会陷入到内斗消耗的桎梏中去。
比如说,原本戚元彪才是姚宗文直辖部队的长官。可是因为在选兵理念上,戚元彪和他的老板姚宗文之间产生了冲突,这就让作为武官次要位置上的陈建业看到了机会。
戚元彪之所以会被姚宗文夺走了统兵权,这和陈建业的挑唆是离不开的。
戚元彪在京卫里,这种事情他见得多了。虽然戚元彪自己很不喜欢这种龌龊,但是不代表他不明白这里面的猫腻。所以说,戚元彪很快就从蛛丝马迹中发觉了陈建业在这件事里起到的作用。
对于这个陈建业,戚元彪心里是相当的瞧不起的。原因不是别的。这个陈建业本来是万历年间的一个司礼监大佬的侄子。因为他的文化水平非常的有限,所以,即使他的叔叔是大明朝的顶级权力人物之一,但因为他本身的条件限制,也实在是没办法给他安排个好差事。
很多现代人觉得,现代社会里的各种考试中的舞弊行为很严重。事实是,在古代社会里,无论是作为国家抡才大典的文官科举考试,还是负责选拔统兵武将的武举考试,两者中的各种舞弊现象都是非常的常见的。
很多官二代官三代靠着自己的老爹或者爷爷考上了状元或者进士,这种事情在封建社会里是层出不穷的。要不怎么说,封建主义的东西比资本主义的东西更腐朽更落后呢。官二代、官三代,再加上利益集团,这些东西其实都是封建主义在中国肆虐的表现。
陈建业就是一个典型的官二代,还是个中官太监二代。
内廷的大佬们,不像作为外官的文官集团那么注重虚名,喜欢做些当婊子立牌坊的事情。所以,他们做起事情了更加的没有底线。这个陈建业因为文化上实在拿不出手,写自己的名字都困难,与文官科举彻底的绝缘。所以,他的大太监叔叔,就把他安排到了武举考试中。
大明朝的武举考试,除了要考察考生的个人武艺之外,还要考察考生兵法策论的能力。结果,这个陈建业不仅在策论考试中是靠了枪手才通过的,在个人武艺的考核中,此君居然也是请人代考的。结果,这件事情,就成了京师社会,无论是官场还是民间的共同丑闻。
戚元彪在京卫里,早就听说过此人的名头。原本想着这等人应该比较心虚,在为人处世上应该比较低调。没想到这个草包居然敢挖他的墙角,抢他的机会。自然而然的,戚元彪就要利用自己在姚宗文那里的影响力,通过阳谋收拾这个草包了。
戚元彪从来没有带过兵,这是个事实。可是呢,在京卫里混了十几年的戚元彪无论是从兵书上还是在实践中都知道,带兵这件事情可不是个简单的事儿。
虽说从襄阳到荆州不过才四百多里地的距离。可是没有经过任何训练,没有任何经验的一千多个新兵,想要完成这四百里地的行军,那也是件完全不可能的事情。
戚元彪可是知道,陈建业这个人可能除了他和自己的太监叔叔学的那些官场争斗之术外,基本上没有任何的治军和领兵的本领。此人在京卫里一直当的是后勤部门的负责人。怎么克扣粮饷,怎么倒卖军服军械,陈建业自然是很拿手。行军打仗的事情,这个草包必然要抓瞎的。
正是出于这样的考虑,戚元彪才给姚宗文出了这样一个检验新兵行军能力的主意。这种堂堂的阳谋,陈建业还真的没办法拒绝。
更主要的是,戚元彪已经把点兵核饷的权力和领兵的权力全都让给了陈建业。他自己更是要呆在襄阳当宅男。反正不管这次的行动出了什么样的纰漏,都和他这个目前被夺了权的武官魁首搭不上关系。
戚元彪更深层次的目的,是要用事实的失败教育自己的老板姚宗文。所谓不听好人言吃亏在眼前。戚元彪知道,自己那个不通军务的老板要是不经过失败的教训,是不会全面采纳自己的建议的。既然如此,那就让失败来教育他吧。
陈建业这个人,怎么说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此君是个比较仗义的人。
对于自己的同僚,他能够做到利益均沾。不管是哪个人当上了总管京卫后勤的主官,他这个后勤部门的佐贰官都能够把他拉下水。不管是他的上级还是他的下级,都能在陈建业倒卖京卫物资的黑买卖里吃上肉喝上汤。
自然而然的,陈建业甚至都不用借助自己叔叔的威势,就能在京卫里获得个“及时雨”的好名声。
陈建业其实算他叔叔的嗣子。因为他的三个儿子中的一个过继给了他叔叔当孙子。所以说,他叔叔在司礼监当大佬这十几年攒下的百万家资,实际上都是他的。
他在京卫里当了主管后勤的武官,每年的黑色收入也是无数的。所以,陈建业这个人在花钱方面向来大方。他非常喜欢到处撒银子,给人帮忙。他的这个特点,让他在京卫里积攒下了非常好的口碑。
去年的时候,陈建业叔叔去世了。失去了靠山的陈建业居然没有因为这个原因在京卫里混不下去了。因为他在京卫里的“好名声”,他被新上台的魏忠贤的爪牙,司礼监秉笔太监王体乾看上了。
就是因为王体乾的举荐,这个在后勤方面“颇有办法”王体乾语的陈建业,才被魏忠贤安排进了湖广武官体系中。
和戚元彪这样的纯粹的书呆子武官还不一样。陈建业这个人的个人风格是非常四海的。从京师到湖广的路上,他就和姚宗文的文武两班幕僚都打得火热。
陈建业也是有他的个人追求的。和深受姚宗文器重的戚元彪争夺武官魁首的地位,最终成为湖广武官第一人,就是他的目标。
。。。
第207章 连锁反应8
在现代社会,随便找一所县一级的中心小学或者中学,学生的规模都差不多能够达到一千人左右。【全文字阅读】し
现代社会的小学生和中学生们,常年的受到队列的训练的熏陶。无论是在体育课上还是在课间操上,他们都要联系集体行进。可是,在要进行运动会之前,这些常年受到熏陶的中小学生,也还是要在学校的组织下进行排演,才能保证运动会上的检阅活动不出问题。
与现代社会的小学生和中学生相比较起来。姚宗文通过陈建业从襄阳等四个卫所精挑细选出来的一千来个“样子货”的士兵,无论是从身体素质还是从文化素质上,都是一点儿也没办法和现代社会的中小学生们相比较的。
他们都是纯粹的文盲和纯粹的农奴。他们的平均年纪虽然已经在二十岁左右,可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过任何系统性的军事训练。都不要求他们能够排着整齐的队列行军,单纯的一个跟一个的走路不掉队,对于他们的难度都不算小。
在现代社会里,身体正常营养充分的一个现代成年人,每小时差不多能够步行十里地左右。连续走上七个小时,连续走路七八天,一般来说都会有太大的问题。
也就是说,在不需要负重的情况下,从襄阳到荆州这四百里地的距离,一个健康的现代人,最多六天的时间就能走完这个路程了。
但现在的问题是,陈建业目前领导着的一千个菜鸟“样子兵”,实际上是完全不能和一个健康的现代人相比较的。
你别看他们是从上万的卫所正兵中挑选出来的。实际上,他们的身体素质和其他的卫所兵一样糟糕。常年的吃不饱饭,体力常年的透支,让这些看起来比那些年纪大的卫所兵更健康更有样子的年轻士兵,身体状态相当的不好。
别说让这些很多人都穿不到鞋的士兵每小时走十里地了。每小时三里地的速度,他们能不能坚持五个小时,这都很成问题的。
更主要的是,因为没有什么有经验的底层武官来管理这些菜鸟新兵。怎么组织和带领他们,也是个很大的问题。陈建业在最初几天里也一直在为这个问题烦恼着。
陈建业为人四海,能够被上司、同僚和下属称为“及时雨”,他的这种善意可是只针对自己这个阶层的人的。对于普通士兵,他和一切封建社会的武官一样,都认为他们是可以随时替换的消耗品。所以,为人四海的“及时雨”陈建业,根本就不关心士兵的状态如何。
新官上任的陈建业还是按照武官们的潜规则那样,部队成军之后,该怎么吃空饷,他就怎么吃空饷。该怎么克扣粮饷,他就怎么克扣粮饷。
倒是陈建业相对比地方武官算是有点见识。早在离京之前,他就自己出钱,从京师雇佣了三四十个身强体壮武艺不错的镖师当自己的家丁。
这三四十个家丁算是救了陈建业这个草包的急了。他们每个人都有些行镖保镖的经验。组织起队伍来,居然也算井井有条。不过,相对于正经八百的军官,他们这三四十个人把一千多个新兵当成了趟子手来管理。整个队伍看起来像个大的保镖团队,多过像一支军队。
比如说,正在路上行军的调查团队伍,物资和文武官员们都在马车上。而这些马车,被三四十个镖师,领着各自名下的趟子手士兵团团围住,在整个队伍的中间。
从保镖的意义上说,这种安排是倒是可以很好的保护住物资和重要人员。可是从军事指挥的角度出发,没有系统的指挥体系。指挥官和士兵处于完全分离的状态。一旦出现埋伏之类的突然袭击,这样的队伍完全是送菜。
从襄阳城出发,整个调查团走了十多天的时间,才渐渐的接近荆州府境内。
就是像陈建业这样的草包,也发现荆州地界和其他地区不同。一路上看到的情况都是让他非常的警觉的。
每个村子都建设了自己的城堡实际上是复兴会基地村的村民和复兴会各直属农场工人们居住的棱堡式民居。每个村子都练有使用鸟铳复兴会淘汰下来的不适合改造的复兴二式步枪。目前复兴军已经开始换装复兴三式步枪。复兴三式步枪即日本人根据夏塞波的改进版格拉斯步枪改制而成村田式步枪的民壮。
这种紧张的状况,使得一行人也不得不紧张了起来。就是陈建业也开始觉得荆州知府张宏的报告不一定是荆州卫的搪塞之词了。毕竟,这样严密的防卫和紧张的氛围,可不像是为了应付调查团专门弄出来的样子。
因为在这些地主阶级出身的文武官员们看来,这种在乡间守卫严密的堡垒,往往都是乡间的地主大户们建设的。要不是地方上的治安确实已经变得很差了,地主大户们不可能是这样一副风声鹤唳的样子。
比如说,调查团的队伍在试图进入一个村子的时候,就遭到了该村民壮的鸣枪示警。还没等队伍接近村子。村子的堡垒中就敲响了警报。然后就有一队队服饰奇怪但是却统一民兵制服,组织水平明显比调查团部队的素质要高的多的民壮队伍,迅速登上墙头并向调查团部队鸣“铳”警告。
陈建业派了一个师爷前去和村子里的人交涉。可是村子里话事的人,却死活也不允许调查团接近村子。哪怕他们出示了湖广巡抚的文书,他们也不相信。
陈建业他们不知道的是,他接触到的这个村子,实际上是复兴会的一座直属农场。整个农场里的生产建设兵,全都是复兴会下属的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