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毕竟当时的夷州小城总共也才不过一万两、三千的人口,各处的人力缺口都很大。把造纸坊给弄出来主要是为了满足一些行政上的需要,但印刷制品的话当时真没有那个必要。因为有些相关的东西还没弄出来,连带着初期的投入就会比较大,再以夷州小城目前的人口数量。把印刷制品给弄出来也还得不到什么收益。
所以夷州那头的流传,主要是陆兰、赵雨、吕玲绮这几号人在看过了蔡琰写出来的书稿之后,再由他们讲给手下的人听。然后这些人又讲给别人听……简单点说就是口口相传,这样才在夷州以传说故事的方式流传开的。
天下间不喜欢听故事的人很少,而夷州小城的生活在宁静之余,文化娱乐之类的活动老实说确实是少了些。虽然有些棋牌球戏之类的东东,但也不是每个人都喜欢玩。相比之下,说书讲故事这种休闲娱乐活动到是更为普及一些。这也是一卷故事就能很快在夷州流传开的原因。而这种事也并不稀奇,哪怕就是在现代社会,不也有大把的人喜欢把自己知道的一些趣闻逸事当成故事给讲出来,而愿意听的人也是一抓一大把?
陆仁当然明白这样的道理,稍作推想之后还有了这样的打算,就是夷州在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之后,印刷制品肯定是要搞出来的,而印刷制品中可以说是最来钱的是什么?当然是报纸期刊这一类的东西。现在有了这样的事情,那么到时候把蔡琰收集与编写出来的故事以连载的方式放在报纸上,怎么说也能带动起报纸期刊的销量对不对?介时自己这里不但可以名利双收,连带着还能带动一下夷州小城的文化教育……你想看故事?至少你也得识字对不对?
正是抱着这样的设想,陆仁在这件事上对蔡琰也是持以了十分支持的态度。也幸亏执笔的人是蔡琰这位大才女,如果是要陆仁自己去写,一则陆仁实在是抽不出那个时间,二则以陆仁肚子里的那点文笔和墨水,只怕原本精彩凄美的故事,到了陆仁的笔下也会变得平淡无味。所以陆仁基本上只要把主线大纲交给蔡琰,再在一些相应的地方给蔡琰一些提示和帮助,然后以蔡琰的文笔文彩,写出来的故事可就动人得多了。
可接下来的事却又让陆仁大跌眼镜。《逍遥剑仙传》在夷州流传开之后,一些陆氏子弟在跑船的过程中就不可避免的把他们听来的这一卷内容带到了吴郡这边,结果在吴郡那边也流传开了,而且不知怎么的流传到了陆绩的耳朵里。
也不知道陆绩是怎么回事,或许是他二十不到的年纪正是对这种传说故事异常感兴趣的年纪的原因,陆绩竟然亲自去了一趟夷州向陆仁和蔡琰求取书稿,理由是口口相传之下,误传之处太多太多,以至于他听到的一些情节和内容都有些走了味。
陆绩亲自跑来,陆仁和蔡琰能不答应?所以就让陆绩自己抄了一份回去。事后陆仁曾经很好奇的问过蔡琰,为什么会蔡琰和陆绩这样的正经文人对这件事这么感兴趣,蔡琰则微笑着告诉陆仁。一则是陆仁“编”出来的故事确实扣人心弦;二则蔡琰在抵达夷州之后,因为陆仁的身边多了个雪莉的缘故,蔡琰不用再像当初在许昌的时候那样时不时的就要帮陆仁处理一些事情,多多少少的也就变得有些无所事事而想找点事做;
而三则……这样的一本书如果编写完整,虽然不是什么正史,当然连野史也算不上,但以当时人们的观念来说,仍然是属于著书立说,这对一个文人来说可是件大事。别以为这是扯淡,想想《山海经》这一类的神怪故事就能明白了。
陆仁在明白了这些之后当时就冒出了一身的冷汗,心说自己这回盗的版可直是盗大发了。而在这种心态的影响之下,陆仁对这件事自然就有些不敢怠慢。后来陆仁带着蔡琰前往荆州作下一步的安排,一有空闲便和蔡琰继续编书写书。而这次的回航夷州,蔡琰手上的第二卷也基本完成,就多抄了一份顺路交给陆绩。别人口中乱传是没办法的事,但主体正本这里可不能走了样。再说得难听点,将来还要用这个作为底稿去刊印卖钱呢!
再看陆绩爱不释手的看了一些之后,忽然想起了什么事情,抬起头向陆仁道:“差点忘了,郑老先生之前有留下话,说是兄长哪日抵吴的话,请兄长去郑老先生那里一趟,好像郑老先生是有什么紧要之事要与兄长权商。”
“郑老先生?”
陆仁一愣。郑老先生就是郑玄,官渡之战正式开打之前,陆仁被曹操临时派去徐州镇抚民情,陆仁本着要让袁绍不好过的心态,找个机会把郑玄从青州那边给救……说是劫持走了也可以。后来考虑到一些问题,比如说陆仁也不愿意人郑老爷子才出了袁绍的虎口,却又进了曹操的狼窝,继而成为曹袁两大军阀的争斗中的牺牲品,就把郑玄送到了吴郡这边来隐居。
再算上一算,郑老爷子在吴郡也都居住了三年了。平时写写书、研究研究经学什么的,小日子过得也算平静,陆仁更没打算去打扰人家郑老爷子平静的暮年生活。可陆仁不去找郑老爷子,郑老爷子这个时候却要找自己,这又是有什么事情发生了吗?
莫名其妙之下陆仁自然是向陆绩发了问:“公纪,郑老先生找我是有何事?”
陆绩摇了摇头,他这样的文人性子,对经学大师郑玄自然是持以十二分的尊敬并持以弟子之礼,平时也经常会去向郑老爷子请教学问上的问题。而连带着的,一些在陆绩看来他不该去过问的事情,陆绩自然不会去多问……(未完待续。)
ps: (三月份了。二月份的更新惨不忍睹,但相信大家会理解,三月份可就不能再这样。另外瓶子考虑了一下自身的时间作息,决定将每天的更新改在了半夜零点之后,而不是原先的十一点半左右。原因是原先的时间安排,一但有点什么情况,瓶子搞不好就得和当月的全勤奖说拜拜。改在零点之后,应变时间就能充裕上许多。呵呵。)
第八十六回 郑老之意
一片竹林,一座竹院,几间竹舍,再加上边上一个小小的池塘,虽然看似简陋,却透着几分的清雅之气,这便是郑玄的居所了。
其实当初陆仁和陆逊把郑老爷子弄到吴郡陆氏这里来,心里面也有些不纯的动机。因为当时孙策在陆仁的手上吃了个大亏,孙策本人甚至被陆仁给打伤了。事后陆仁还好,陆逊却担心孙策在归吴之后会对陆氏宗族来个秋后算帐,所以把郑老爷子给弄到吴郡陆氏这里来,也是把郑老爷子当成了陆氏宗族的护身符。有郑老爷子蹲在陆氏宗族那里,孙策至少至少也不敢在明面上对陆氏宗族下手。
不过就算是没这层关系,陆氏宗族对人郑老爷子也是不敢怠慢的。早先陆氏中人就想给郑老爷子建个豪宅什么的,但却都被郑老爷子婉言谢绝了。总之还是那句话,人郑老爷子可是真正的世外高人、贤者隐士。
陆仁自脱离曹营之后也来过吴郡几次,自然也都来拜访过郑玄。而每当看见这样的居所的时候,陆仁心中都会暗自感叹上一番,自叹自己可没有人郑老爷子的那种境界。而今天再一次的来到这里,陆仁也是没来由的想起了几句诗辞,就顺口清吟道: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
才几句陆仁就卡住了,因为后面的陆仁想不起来,便自顾自的尴尬一笑。但在这个时候,竹舍中传来了郑老爷子的笑声:“从未曾见过陆仆射吟诗作赋,今日也也算是难得一见了。只可惜前几句虽妙,却未何没了下文?”
陆仁老脸一红,心说这些学生时代背的东西早都不知道被自己给扔到哪里去了,自己甚至都不记得是小学课本上的东西还是初中课本上的东西。不过这会儿好像也不是说这些的时候,陆仁就赶紧的向已经走到竹舍门口的郑玄恭恭敬敬的施礼道:“郑老,好久不见了。”
郑玄点点头。将陆仁请入了竹舍之中。有仆从送上香茗,二人再相互客套了一下,郑玄便问道:“只你一人?文姬为何没能与你同来?”
早年间郑玄与蔡邕有些交情,所以蔡琰算得上是郑玄的子侄晚辈。而且郑玄非常欣赏蔡琰的才华,在经学上对蔡琰也所指点,故此蔡琰也可算是郑玄的弟子,现在自然会有此一问。
陆仁道:“文姬已怀胎数月,不便走动,故此未能前来,还望郑老见谅。”
郑玄讶然道:“哦?如此说来。老夫到要提前恭喜贤伉俪了。”
说是这么说,郑玄的脸上却闪过了几许的落寞。郑玄本来有个宝贝儿子,可惜在官渡之战的前夕死在了战乱之中。现在听说陆仁和蔡琰已经有了孩子,多少有些勾起了郑玄的伤心往事。
陆仁混了这么多年,哪会不明白这些?于是陆仁马上就转移了话题,开口向郑玄问道:“郑老,您专门留话给公纪而唤我来此,应该不是为了和我诉说这些家常之事吧?如有何事,还请郑老您但说无妨。”
郑玄被陆仁这一问便收回了心思。稍稍的犹豫了一下之后道:“陆仆射且容老夫先问你一句,你那夷州小村真的是个清宁无扰之地吗?”
陆仁点点头。以后会怎么样是不好说,但就眼下和几年之内而言,他的夷州小城绝对可以称得上是现在这个乱世之中的一个室外桃园。
再看郑玄又犹豫了一下。最后才颇有几分无奈之意的开了口:“实不相瞒,老夫请陆仆射来此,是想请陆仆射帮老夫一个忙,让老夫随陆仆射的船队移居到夷州去。”
“啊!?”
陆仁当时就是一愣。其实在刚把郑老爷子从袁绍那里给弄出来的时候。如果不是出了孙策的那档子事,陆仁是准备把郑老爷子给送到夷州去的。不过现在这几年下来,郑老爷子在吴郡这里住得不是好好的吗?
要知道郑玄可是有着众多的族人和弟子的人。甚至有很多人就是单纯的追随在郑玄的身边。而在当初陆仁把郑老爷子给救走的时候,陆仁虽然不可能把这些人都带上,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郑老爷子人在吴郡这里的消息自然会传出去,郑玄的这些追随者就一批批的来到了吴郡,继续像以前那样追随在郑玄的身边。
换句话说,郑老爷子在移居之后不但没什么损失可言,生活环境还比原先要安定得多了,要换了其他人都应该很满足了才对,可郑老爷子怎么突然想起来要去夷州?至少陆仁自己可都是放弃了这种打算的。因为人家郑老爷子今年都七十五岁了,这种年纪登上那时的海船是开玩笑的事吗?这要是万一身子骨经不住海上的颠簸,亦或是碰上了大风大浪的天气而使得郑老爷子出了点什么事,陆仁诂计自己都会被天下人的口水给淹死。
正是因为顾虑到了这些,陆仁才万分犹豫的向郑玄道:“郑老,您在吴郡这里住得好好的,干嘛要随我迁居到夷州去?”
郑玄似乎早就料到陆仁会有此一问,所以轻轻的摇了摇头道:“吴郡这里虽好,但老夫也实在是不胜其烦了。”
“不胜其烦?”陆仁一下子没反应过来。
郑玄叹了口气:“陆仆射可还记得当初你将老夫自袁绍那里救出来的事?”
陆仁这才明白过来,讶然道:“不会吧?您是说……”
郑玄默默点头:“老夫这也是为虚名所累罢了。初到吴郡之时,孙伯符就曾数次差人来请老夫出仕。孙伯符遇刺身亡之后,其弟孙仲谋意欲请老夫出仕之心不在其兄之下,已经两次亲自来此请老夫出仕,同时还是执以弟子之礼。陆仆射,这等事情一次两次还好婉言推脱,可再这么下去,老夫担心迟早会惹出事来。”
陆仁以手扶额,心说我到是忘了这些当权者差不多都是一个德性。孙权亲自跑来请郑玄出仕?还执以弟子之礼?是想请郑玄来治政理国?但凡是脑子清楚点的人都知道这尼玛根本就是屁话好不好?
袁绍当初为什么要逼郑玄出仕?那是为了给他老袁造势;陆仁那时为什么要把郑玄送去吴郡而不是送去许昌?还不是担心曹操会对郑玄作出和袁绍一样的事?至于孙权这头……其实孙权比那两位会更希望郑老爷子站出来帮他撑撑场面,因为当时的孙权刚刚接手孙氏政权,江东局势不稳之下,太需要郑玄这样的人物出来帮着镇一镇那些江东豪族。
其实陆仁当初就有考虑到这个问题,但是一则陆氏宗族需要郑玄来护身,二则那时的陆仁********都放在了为婉儿报仇的事情上,别的事情就有些无心去理会。后来见郑玄在吴郡好像也没碰上什么问题,陆仁就以为孙权对郑玄的事情没那个意思,也就把这件事给抛去了脑后,但没想到这件事情现在还是发生了……
郑玄见陆仁老半晌的都没有答话,又等了一会儿之后问道:“陆仆射可是有何难处?”
陆仁摇摇头:“难处谈不上,就是有点麻烦……郑老,您想坐我的船去夷州当然没问题,但您得稍稍的过去,不能走漏半点的消息,而我这里自然会帮您安排好。”
都说人老成精,郑玄又哪里会不明白陆仁话里的意思?他老人家要是大张旗鼓的离开,而且还是坐船去海外夷州,只怕分分钟就会被那些弟子啊、族人啊、追随者给拦住。这万一要是被拖住了一下,进而惊动到了孙权,那走不走得了还两说,陆仁这里也会被孙权给记恨上。所以郑玄心领神会的向陆仁点了点头。
可能有人会说你陆仁吃饱了没事担起这个麻烦事干嘛?其实不然,陆仁在这件事上也有着自己心里的小九九。袁绍、曹操、孙权知道郑玄郑老爷子名人效应的价值,陆仁的心里难道又会不清楚?远了不说,郑玄只要一去夷州,郑玄在吴郡这里的族人、弟子、追随者多半会马上也跟着跑去夷州。而夷州目前最缺的是什么?恰恰就是人口数量太少!
此外这样的一批人都有着相应的文化修养与素质,这也是夷州目前的人口素质上的一个缺陷。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夷州那头一直以来能够吸纳到的人口,基本上都是些目不识丁的饥馑流民。这样的人口,说得难听点也就是能卖把子力气,而那些需要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才能胜任的活就多少有些指望不上。
再说得直白点,陆仁作为一个现代社会的穿越者,很清楚什么叫作“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而按陆仁心中设想的发展蓝图,夷州肯定是要走自己心中的那条金手指科技路线的,但如果手上没有有文化的人,那还开个屁的金手指啊?
最起码最起码,这些追随郑玄而来,早已读惯了四书五经论语的人可能是会视陆仁弄出来的那些东西为奇技淫巧,真想将他们用在科技发展路线上或许不太现实,但好歹他们能教夷州现有的那些几乎目不识丁的流民们读书识字吧?要知道夷州目前的初期教育问题,可着实让陆仁和雪莉头痛得紧,但那些正儿八经有文化的士族,又不是陆仁目前能拉拢得到的。现在有个郑玄自己送上门来,陆仁如果不要的话那就是大傻瓜了……(未完待续。)
第八十七回 心意忽动
东方鱼肚,天色渐明。
陆仁一个人静静的坐在舱房之中,呆呆的望着舱壁上的大汉疆域出神。而在这份地图的下方部份,有标画出来的夷州与珠崖。
房门被轻轻推开,晚秋时节清晨的几缕凉风吹将进来,微微带动了地图的一角。陆仁下意识的伸手按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