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变不利的局面。在空战中,美日联军仍然拥有较为明显的优势,特别是美军一再增加了制空战斗机的投入力度之后,中国空军的挑战就没有收到多少战果了。更重要的是,美日联军并没有把重点放在防御上,而是通过主动出击、轰炸中国空军的后方基地,来削弱中国空军的战斗力。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美军甚至出动了数个中队的f…22a,到中国空军的后方基地附近巡逻,专门拦截返航的战斗机。战斗中,美军还充分利用了在战术侦察上的优势力量,利用中国空军组织作战的机会,将上百架战斗机炸毁在了机场上。
打到三十一日夜间,中国空军的出动强度明显降低了许多。
不是空军不够拼命,而是损失太大了。
在白天的战斗中,中国空军就损失了将近三百架战斗机,其中一百多架是在机场上被炸毁的,还有四十多架是在返航降落的时候遭到突然袭击被击落的,而在空战中也损失了一百多架战斗机。
虽然美日联军的损失也不小,美军至少损失了一百七十八架战斗机,其中将近一半是在执行空袭任务的时候,被中国空军的防空系统击落的,日军损失了八十四架战斗机,也主要是被地面防空系统击落的,但是美日联军承受损失的能力明显超过了中国空军,到了当天晚上,美日联军的出动强度也没有多大变化。
战斗持续到二月一日清晨,中国空军基本上就没有多少战斗力了。
要知道,从北京保卫战打响开始算起,到二月一日清晨,中国空军总共损失了八百七十二架战斗机,其中在战斗中损失了八百三十三架,另外三十九架因为故障等原因损毁。虽然在此期间,北方战场上的中国空军获得了一批战斗机,还从邻近战区借调了一批战斗机,但是到这个时候,北方战场上还能起飞的战斗机已经不到四百架了,其中j…20仅有一百二十余架。
这些战斗机,主要用在要地防空上,比如保卫战略指挥中心。
凭在点力量,中国空军根本无法对美军在廊坊的作战行动构成威胁。
正是如此,从二月一日开始,美军投入了几乎所有运输机,时刻不断的向廊坊运送作战部队。根据美军的作战记录,从二月一日上午八点四十五分开始,平均每一分钟就有一架运输机在机场上降落,送来数十吨物资或者主战装备。如此高强度的空运行动一直持续到二月三日下午五点半,美军动用了三百余架c…17与四百多架c…130,用损失七十八架c…17与二十六架c…130的巨大代价,将两个美军主力师、一个日军主力师与一个美军国民警卫队师的全部官兵与全部装备、以及将近五万吨作战物资送到了廊坊。从作战部队的规模来看,这相当于半个集团军了。
毫无疑问,这是一支谁也不敢小觑的强大部队。
如果这支部队能在二月一日,也就是提前两天到达,那么不管罗耀武做出多大努力,东北军也守不住廊坊。
可惜的是,晚了这两天,使得美日联军奔袭廊坊的行动变成了一场噩梦。
在这几天里,罗耀武不但向廊坊增派了两个新编集团军,还亲自赶往廊坊,亲自组织当地的民兵,并且发动民众。当然,罗耀武做得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亲自部署了廊坊的防御作战行动。
与此同时,陈必时也赶往武清,亲自指挥第十六集团军作战。
可以说,打到这个时候,东北军已经没有退路了。不管是廊坊、还是武清都得守住,任何一处地点失守,都将使东北军的战略防线全面崩溃。因为已经将太多的新编集团军放到外围防线上,所以在防线失守之后,东北军就只能退守北京市区,在这座千年古城里与美日联军决一死战。
毫无疑问,不管是罗耀武还是陈必时,都不希望走到这一步。
真要在北京主城区里与美日联军决战,就算打赢了,那也是惨胜
问题是,仅仅是被动防御,肯定守不住,最多就是多坚持几天而已。
要想取胜,就得转被动为主动。
事实上,这才是罗耀武与陈必时同时奔赴前线的主要原因。在得知美军突击廊坊后,罗耀武与陈必时立即意识到,这很有可能是东北军面临的最大一次危机。既然是危机,在危险后面就是机会。只要能够战胜危险,就能抓住机会。换句话说,只有抓住了机会,才能战胜危险。
罗耀武与陈必时看到的,正是美军奔袭廊坊带来的机会。
只不过,这个时候,帕特里奇并没想得这么深入。
随着第八十二空降师,以及协同作战的一个装甲师与日军部队到达廊坊,帕特里奇在三日夜间就命令美军向廊坊市区推进。
因为机场离市区很近,所以美日联军在进入市区之前,没有遭到太多抵抗。
当然,这并不表示,美日联军能够顺利拿下廊坊。
战斗在市区内打响之后,美日联军的前线指挥官立即发现,东北军的抵抗非常顽强,作战行动也很有章法,根本不像情报提到的那样,驻扎在这里的只有一个正规师,其他都是民兵与武装平民。
这也难怪,在向廊坊增兵的时候,两个新编集团军都被美军当成了民兵。
事实上,因为廊坊市区范围有限,所以罗耀武在增兵的时候,还同时撤出了规模相当的几万武装平民,让这些在正面战场上没有多少战斗力的民众分散进入郊区,充当正规军的前哨与侦察兵。
天亮前,美日联军仅仅在廊坊龙河西岸站稳了脚跟,没能取得重大突破。
这个时候,帕特里奇也发现了问题,并且意识到,罗耀武很有可能趁美日联军向前线空运作战部队的机会加强了廊坊的防御部署。
问题是,美日联军已经兵临城下,不管帕特里奇怎么想,都得打下廊坊。
当然,不仅仅是打下廊坊。
为了阻止东北军将部署在正面防线上的作战部队派往廊坊,特别是武清的第十六集团军与香河的第四十集团军,帕特里奇在当天晚上就让a集团军与c集团军发起猛攻,并且从d集团军抽调了两个美军主力师,分别加强给a集团军与c集团军。虽然帕特里奇并不要求在这两个方向上取得突破,但是不管用什么办法,a集团军与c集团军都必须牵制住这边的东北军主力部队。
问题是,有着同样想法的,绝不仅仅是帕特里奇。
在陈必时的指挥下,第十六集团军在第三道防线上坚持到了三日下午。入夜不久,随着美军再次发起猛攻,第十六集团军的主力部队边打边撤,在预备队的掩护下,顺利撤入了武清中心城区。正是如此,在天亮前,a集团军就将战线推进到了武清中心城区内,与第十六集团军打起了巷战。
在很多人看来,第十六集团军是在力战不支之后才撤退的。
问题是,在此前的几天中,美军一直把重点放在廊坊,在缺乏空中支援的情况下,a集团军在武清的进攻并不是很有威胁,因此第十六集团军在最后一道外围防线上的损失肯定不是很大。
也就是说,这是主动撤退。
既然是主动撤退,那就有更加重要的目的。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陈必时让第十六集团军主动退入中心城区,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缠住a集团军。只要攻入建筑物密集的中心城区,美军就得分散作战,而且很难迅速撤出战场。
这一点,在香河战场上也体现得非常明显。
只不过,在美军奔袭廊坊之前,c集团军就攻入了香河县城,所以在这边,第四十集团军打得更加费力。万幸的是,利用美军奔袭廊坊的这几天,第四十集团军将第二个步兵师派往香河,并且得到了一个新编集团军的增援,巩固了香河防线。在这边作战的c集团军也持续战斗了好几天,战斗力大大降低。受此影响,c集团军不但向香河增派了一个美军主力师,还得到了一个d集团军的主力师的支持。
到这时,帕特里奇手里剩下的兵力已经很少了。
要知道,在连续派出三个美军主力师之后,充当预备队的d集团军只剩下了三个美军主力师。
也就是说,在接下来的战斗中,可供帕特里奇选择的战术肯定不会太多。
再从战场上的整体局面来看,这肯定是罗耀武与陈必时想要达到的目的之一。说得直接一点,罗耀武与陈必时肯定在策划反击战役。为此,才要在发起反击之前,尽量牵制美日联军的主力部队,让帕特里奇用光预备队。
''
第六十七章 志在必得
第六十七章志在必得
对东北军来说,发起反击的最大问题不是时机,而是兵力。
平心而论,北京保卫战打响之后,东北军有很多反击机会。比如在北方战场上,美日联军b集团军推进很慢,三股部队又无法相互照应,东北军完全可以采用阻拦战术,重点打击一股突击部队,再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重创b集团军。在遵化与玉田,也有类似的情况,即东北军完全可以在某个方向上主动出击。可惜的是,在没有足够兵力、特别是缺乏强力突击部队的情况下,东北军根本打不了反击战。
正是如此,很多人都认为,罗耀武在保卫天津时与美军打坦克大战是最错误的决定。
当时,连华中战区司令王虞珉都认为,如果罗耀武能够避免这场野战,就能留下足够多的装甲部队,在保卫北京的时候大几场漂亮的反击战。
问题是,连王虞珉都不得不承认,如果没有那场坦克大战,天津早就沦陷了。
可以说,关键就在这里。如果天津过早沦陷,美日联军就能在年前,甚至是十二月之前攻打北京。这个时候,不但美日联军的战斗力更加强大,还没有后顾之忧,东北军的转圜余地将更加有限,也就难以获得反击机会。如果算上空军的话,提前几个月打响北京会战,结果肯定会不一样。要知道,在两个月前,北方战场上的中国空军最多只能对美日联军构成有限威胁,还不具备与美日联军全面争夺制空权的能力,更不可能在对地打击中建功。而在这场会战中,中国空军立下的功劳有目共睹。可以说,如果没有空军提供的掩护与支持,东北军早就战败了。
不管怎么说,打到这个时候,东北军最大的问题就是兵力,特别是装甲力量。
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征兵并不难,即便不征兵,罗耀武也能用规模庞大的民兵与武装平民补充正规军。关键就是主战装备,在没有得到足够多的主战坦克与步兵战车的情况下,征召再多的兵员,也组建不了装甲部队。
没有装甲部队,就没有多少突击能力,也就难以在正面战场上打反击战。
正是如此,在攻打北京的时候,美日联军才会肆无忌惮,从多个方向上、分多路发起进攻,而不是集中兵力发起突击。
同样是这个道理,罗耀武才一直在等待时机。
事实上,没有装甲部队,并不等于没有办法打反击。关键就是看,能不能找到适合用步兵发起反击的机会。
在美日联军奔袭廊坊之前,显然没有这样的可能。
要知道,步兵不仅推进慢,而且很难在开阔的平原上挡住突击的装甲部队。在平原上拿步兵去反击装甲部队,等于是让步兵去送死。
直到美日联军奔袭廊坊,罗耀武才获得了梦寐以求的机会。
虽然通过战略空运,美军将一个装甲师送到了前线,哪怕这只是一个由国民警卫队改编而来的装甲师,也拥有两百多辆坦克与数百辆战车,但是在廊坊战场上,这支部队显然不可能像真正的装甲部队那样作战。
说白了,帕特里奇派出一个装甲师,主要还是为了加强第八十二空降师。
不管怎么说,第八十二空降师严重缺乏装甲力量,而在城市攻坚战中,装甲部队是不可否缺的进攻力量。要是只让第八十二空降师攻打廊坊,就算罗耀武不向廊坊增兵,美军也不见得能够占领这座城市。
也就是说,这个装甲师,主要用在城市战中。
虽然廊坊在华北平原上,附近根本就没有险要的地形,但是城市里的复杂环境,有效抵消掉了美日联军装甲部队的作战能力。实战早就证明,只要能够充分利用地形,就算是步兵也能在城市战中重创装甲部队,甚至歼灭装甲部队。
罗耀武等待的,就是这个机会。
说得简单一点,要是将廊坊当成反击战场,那么东北军发起反击的条件就全都成熟了。
显然,这是帕特里奇送到罗耀武手上的反击机会。
只不过,要想通过反击击败美日联军,还得做好更加充分的准备工作。
从武清到廊坊,还不到四十公里。以美日联军a集团军的突击能力,只要突破了第十六集团军设在武清的防线,就算在突击的时候遭到阻击,也能在一天之内到达廊坊。以当时的情况,东北军显然不可能在廊坊战胜a集团军。
如此一来,就得不惜代价的守住武清,挡住a集团军。
因为从武清到廊坊的一零五国道在武清西面,而第十六集团军守卫一零五国道的能力明显抵御一零三国道,所以要想挡住a集团军,最有效的办法不是扩大防区范围,而是把美日联军牵制在武清中心城区内。
由此也就不难明白,陈必时为什么要让第十六集团军退守中心城区了。
当然,这也与第十六集团军在武清的防御部署有关。
前面提到过,因为正面的防御纵深太浅,所以第十六集团军在进驻武清之后,通过向后拓展的方式,增大了防御纵深,扩大了防区范围。如此一来,就算没能守住武清,第十六集团军也不会被立即击溃。也就是说,在退守武清中心城区之后,第十六集团军的主要防线并没被动摇。
只不过,这并不是重点。
要想守住武清,还得在香河挡住美日联军的c集团军,不能让武清守军遭到夹击。当时罗耀武甚至给第四十集团军下了一道命令,即在必要的时候,可以放弃蓟县,但是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香河,就算战斗到最后一个人,也得守在香河,绝不能后退一步。为了增强第四十集团军的死战决心,罗耀武还在兵力已经非常紧张的情况下,向香河增派了一个新编集团军。
这一系列的部署,无不是为了在廊坊打一场反击战。
当时,美军向廊坊派遣了三个师,总兵力超过五万。可以说,只要歼灭了这股美军,不但能够瓦解美日联军围攻北京的战略意图,还能沉重打击美日联军的士气,甚至能够通过大规模杀伤美军有生力量,迫使美国当局做出停战的决定。
不管怎么说,关键就得看东北军能不能在廊坊打出点名堂来。
那么,罗耀武的反击力量在哪呢?
毫无疑问,肯定是第三十九集团军与第六十五集团军。
坦克大战后,罗耀武就把这两个主力集团军撤了下来,并且及时为其补充了兵员,只是因为缺乏主战装备,所以第三十九集团军与第六十五集团军一直留在北京,没有参与作战行动,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培训新兵上。用第三十九集团军司令员的话来说,如果没有廊坊反击战的话,该集团军很有可能成为东北军的教导部队。
显然,不是第三十九集团军与第六十五集团军没有作战能力,而是罗耀武不舍得用这两支王牌部队。要知道,第三十九集团军与第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