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此三十七人及首犯亲族能按法诛除,则国家法度大张,四海皆知天子威仪。十六万忠义将士感激天恩,必将退出京外各返原籍。”
原来李植的奏章,是来杀人的。
一杀就是三十七人,就是九族、三族。
听到李植杀气腾腾的奏章,众官都是脸上一白。这李植也太狠了,赶尽杀绝啊。吴要诛九族?陈继善和李待问要杀三族?知情不报的户部和太仆寺官员全杀了?这一次是要把户部和太仆寺杀干净了。
贺世寿颤颤巍巍地摇了摇身子,一下子失去了平衡,竟坐在了殿中,全身无力站不起来。
两个太仆寺少卿扑通跪在了地上,慌张失措地朝天子磕头。一个心理承受能力不好的户部侍郎听到这个奏章,竟眼睛一翻昏倒在朝堂上。几个同僚赶紧为他掐人中,却无论如何掐不醒他。
皇极殿上,顿时乱成了一团。
天子朱由检无奈地坐回了御座上。李植这一次要杀的人,比上一封奏章又多了。
这已经不是杀人了,这是对朝臣的大清洗。这样杀人,朝廷的威仪何在?如果自己按李植的奏章杀人,朝中的文官是无论如何不会答应的。
但是如果不按李植的奏章杀人,十六万边军会怎样?高峻的京城城墙能不能拦住这义愤填膺的十六万边军?
如果等李植的大炮拆了城墙再杀人,李植会不会列出更长的杀人清单?
朱由检脸色发白,看着朝堂上的群臣,说不出话来。
渐渐的,朝臣从短暂的混乱中恢复过来。左都御史刘宗周出列大声喊道:“圣上,李植狼子野心所图非小。若圣上按其奏章杀人,天下人只知李植,再不知世间有君主也!”
朱由检看着刘宗周,没有说话。
吏部尚书郑三俊激动得满脸血红,手举牙牌站了出来,大声喊道:“臣郑三俊愿上城墙,率八万京营和李贼决一死战!”
朱由检看都不看郑三俊,无奈地闭上了眼睛。
几十个文官却不愿意沉默,集体站了出来,大声唱道:
“李贼猖狂,天子万万不能受之威胁!”
“天子死守京城,号令天下兵马勤王!”
“我等和李贼拼了!”
朝堂上一时纷纷扰扰,说什么的都由,总之就是不能按李植的要求屠杀朝臣。
闹了一阵,众官见天子始终不说话,渐渐安静下来。
内阁首辅周延儒拱手出列,大声唱道:“圣上不必过虑,臣周延儒以为,李植断断不会攻打京城。其有三不能!”
朱由检听到这话打起了一丝精神,挥手说道,“你说。”
“第一不能反,是李植是天下士绅之敌。圣上仰赖其东征西讨给予其爵位官职,世人敬畏圣上给予李植的高爵显位,才百般隐忍和其合作。若李植攻入京城,恐怕天下士绅皆要举旗讨他。”
“李植向士绅收税,让多少人倾家荡产?天下哪一处能容忍反贼李植控制朝廷?到时候天下几百万士绅私军举旗倡义,李植四面楚歌,两万虎贲师就算是神兵天将,也抵挡不住!”
朱由检在御座上端坐着,想了想周延儒的话。
周延儒又说道:“第二不能,是李植的产业。李植以产业养军,而他的产业要行销天下,仰赖天下人的合作。”
“倘若李植胆大妄为杀入京城,将被天下人打为反贼。到时候无需人号召,大江南北都将摒弃反贼的商货。不消三个月,李植就要财政枯竭,拿什么养兵?拿什么对抗天下人的讨伐?”
周延儒说的,倒是有几分道理。朱由检打起了精神,认真地思考起来。
“第三不能,是李植的天津民心。”
“李植在天津,是以朝廷忠臣身份进行管理。李植在报纸上宣传的,都是大明如何,如何救大明。天津百姓认的,依旧是大明。如果李植一日之间改弦易张攻入京城,被天下人打为反贼,天津的百姓如何还信李植描绘的未来?哪里还敢追随朝令夕改的李植?李植苦心培养的官吏如何还信李植宣传的“公德”?还不一个个抢着贪腐?到时候恐怕比一般的朝廷吏员都不如。”
“恐怕不待天下人讨伐,天津就要生乱。一年之内,李植在天津的基业,将彻底坍塌。”
听了周延儒颇有道理的话,朱由检抚了抚长须,没有说话。(未完待续。。)
第四百九十章 底线
四月二十九日,李植和九个总兵坐在中军大帐中,等来了崇祯派来的天使王承恩。
如今十六万边军陈兵北京城城外十里,从东面和北面两个方向包围了京城。京城已经宣布戒严,十三座城门关闭了十二座,只余最西南角的广宁门白天开放,供京城百姓运送必需的日常物品入城。
京城的局势,已经十分紧张。
京城中的百姓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不明白为什么凯旋而来的王师怎么突然就把京城围住了。百姓们刚刚庆祝完锦州大战的大胜,还准备挤着看看津国公和诸位总兵入京受赏的盛况,结果却等来了大兵围城。
城外居住的百姓们投亲靠友,慌张躲入城内。京城东面和北面几十里,一下子都变成了无人区。
当然,十六万边军是来请命的。李植三令五申严肃军纪,约束十六万边军不得破坏百姓们暂时抛弃的民居。大军在城外郊野扎营,远离市镇村落,秋毫不犯。
王承恩走在连绵的营帐中,十六万边军联营几十里的气势,让他有些紧张。他没有带很多人,只带着两个随从宦官,从十六万联军的大帐辕门中进入李植的中军。
一见到李植,王承恩就拱手作揖,唱颂:“王承恩见过津国公!”
王承恩是天子的头号亲信,众将都是知道的。看到了王承恩,九个总兵不敢怠慢,赶紧鞠躬行礼。
李植上前扶起王承恩,笑道:“天使王公公驾到,李植有失远迎,请上座。”
王承恩摇了摇头,苦笑了一声,随李植坐到了并列的位置上。
一入座,王承恩就直奔主题,直直问道:“津国公何日退兵?”
李植脸上一沉,答道:“只要天子杀了三十七名奸臣,十六万大军自然各还其部。”
王承恩看了看态度恭敬的九名总兵,一拍桌子大声叱道:“我从未听闻有人臣率大军包围京城,逼人君诛杀朝臣的。李植,你可是要造反?”
听到王承恩的话,几个总兵面面相觑,暗道王承恩上来就斥责李植,天子竟是这样强硬?吴三桂一下子吓得满头是汗,脸上发白。王朴诧异地张大了嘴巴,看了看祖大寿。见祖大寿脸上毫不变色,王朴才稍微安定了心神,闭上了嘴巴。
李植半响没有说话,只是淡然地看着王承恩。
许久,李植才缓缓说道:“十六万将士激于义愤,陈师乞命,岂是造反?王公公言过了!”
王承恩厉声问道:“若是天子不答应你呢,你又如何?”
李植淡淡说道:“李植一介匹夫,一日喝水不过二升,吃饭不过四碗,能够如何?关键是十六万将士受人谋害,如何作想。天子若是不顾是非公道维护奸臣,就要看义愤填膺的十六万边军如何反应了。”
王承恩身子一抖,变声问道:“李植,莫非你要攻打京城?”
李植端起茶杯喝了一口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
王承恩看着李植,惨声说道:“李植,你这是挟兵自重!”
李植把茶杯放下,淡淡说道:“十六万将士和鞑子浴血厮杀,岂非精忠报国之辈?如果李植不是顺应义理讨伐奸臣,十六万将士早就乱刀把李植杀了。”
王承恩看了看李植,突然冷冷说道:“李植,你若是攻打京城,以后也讨不得好!”
李植淡淡说道:“那是以后的事情了。”
王承恩听到这话,脸上气得一红。他盯着李植,脸上表情从怒到嗔,又从嗔到悲,变了又变。最后王承恩无奈地叹了一口气,彻底软了下来,脸上再没有一丝斥责神色。
看到王承恩色厉内荏软了下来,王朴长舒了一口气。他有些欢欣地看了看旁边的总兵,想分享一下喜悦的心情,却发现没人理他。王朴想了想,有些佩服地看了气定神闲的祖大寿一眼。
吴三桂擦了擦头上的细汗,吞了一口口水。
王承恩从怀里掏出一张白纸,仔细看了看,然后悉悉索索地递到李植面前,说道:“圣上说了,虽然锦州大战大胜,但是此四人欺君罔上,圣上本来就是要杀的。此前百官气势汹汹逼宫,天子一时无从下手,才让他们活到现在。如今津国公大兵压境,舆论有所不同,圣上正好杀了此四人。”
李植看了看那张纸,见上面写了吴、贺世寿、李待问和陈继善四个主谋的名字。
李植摇了摇头,淡淡说道:“太少!”
王承恩看了看那张纸,瘪了瘪嘴,一挥手喊道:“拿笔来!”
一个宦官赶紧打开一个包裹,从里面取出了笔砚。王承恩接过毛笔,略一沉吟,挥毫在纸张上又加了一个太仆寺少卿和一个户部侍郎的名字。
把那张纸推到李植面前,王承恩说道:“如何?”
李植摇了摇头,说道:“太少!”
王承恩抬头看了看旁边看热闹的九个总兵一眼,见武官们对自己一脸期待,不禁咬了咬牙。他撩起袖子写字,又加了一个太仆寺少卿,两个户部侍郎的名字上去,大声说道:“再杀三人!如何?”
李植还是摇了摇头。
王承恩脸上有了怒色,大声说道:“其他的官员连上朝的资格都没有,连骗天子的机会都不曾有,津国公也要杀么?”
李植淡淡答道:“户部和太仆寺的官员知情不报,蛇鼠一窝,上不上朝有什么区别?”
王承恩怒道:“按津国公的说法,这朝中满朝文武都是蛇鼠一窝,皆可杀了?”
李植说道:“奏章上已经列明三十七人,王公公怎么说起满朝文武?”
王承恩吸了口气,持笔的手有些发抖。他想了又想,最后终于放下笔去,在吴、陈继善和李待问三人旁边加了“满门”两个字。写完了这几个字,王承恩咬了咬牙,又在贺世寿的旁边写了“满门”两字。
写完这八个字,王承恩已经满头是汗。
“津国公,如此大开杀戒已经是天子的底线,不能再多了。再多杀,文官们定然不会放过向津国公妥协的天子!”
吴三桂突然走了上来,半跪在地朝李植拱手说道:“津国公,我看天子已到极限,我等不可再行逼迫!”
李植看了一眼吴三桂,闭上眼睛说道:“吴罪大恶极要灭九族,陈继善和李待问大逆不道要灭三族,不可能满门抄斩就就放过!而且奏章上的三十七人,一个都不能少。”
王承恩恼怒地看着李植,愤怒地把毛笔敲在桌案上。看了看端坐不动的其他八名总兵,王承恩一甩手,大步走出了李植的营帐。
李植看着拂袖而起的王承恩,摇了摇头。
王朴吞了口口水,惊疑地问道:“津国公,如今如何?”
李植喝了一口茶,抬头说道:“既然天子碍于舆论不能多杀,我们便影响一下京城中的舆论吧。”(未完待续。。)
第四百九十一章 真相
四月三十号,早已经准备好的一车车的《天津日报》,开始从广宁门中运入京城。
这些报纸李植已经准备了三、四天,实际上,李植运入京城的这一刊《天津日报》,是专门选的四月二十五日版“太仆寺藏银专刊”。这一天的《天津日报》连篇累牍,报道的内容全部是锦州大战关键时刻太仆寺藏匿马政银子不报,导致锦州大战险些大败,十七万将士险些全军覆没的种种事实。
这一天的《天津日报》很短,只有一张纸,四个版面。除了头版的“事情简述”说清楚事情的大概情况,第二版、第三版和第四版就是一些简单的评论。
头版的事情简述只有一千个字,却用大号字体占据了整整一版。全文用白话文写,标题叫做《无耻文官阴谋想让锦州大战战败!津国公率兵问罪!》里面介绍了在锦州大战眼看可以拖垮满清的关键时刻,吴四人谋划,户部和太仆寺官员配合,欺君罔上藏匿马政银子的经过,以及四人的意图:让锦州大战战败。文章最后用几句话讲清楚:津国公十六万大军是为了杀这些奸臣而包围京城的。
后面三版的评论也是较大字体印刷的,篇幅不长。《天津日报》最好的评论员齐上阵,力图用最短的篇幅说明白太仆寺藏银的卑鄙至极和影响深远,标准就是“言简意赅振聋发聩”。
有的从前线将士的性命角度阐述,说明锦州大战若是战败,十七万将士会如何惨遭追杀,会死伤多少。从锦州到山海关几百里,清军铁蹄不会放过任何一个逃兵。有多少父母将失去年轻的孩子,有多少妻子会失去新婚的丈夫。
有的从江山社稷角度阐述,说明锦州大战若是败了,大明的处境会糟糕到什么程度。评论员详细对比了明军剩余部队和清军的战力,一针见血的指出,锦州若败,大明时日无多。
有评论员从华夏文明的角度阐述,说明锦州若败,华夏衣冠恐怕将不复存。嗜杀成性的鞑子要入关杀多少人!根据辽东汉人的遭遇推测,说明天下的汉人被杀一、两千万怕都是少的。
更有评论员从百姓利益的角度阐述,说明锦州若败大明若亡,天下汉人恐怕都将剃发为奴,做鞑子统治下的次等人。
一页报纸刚刚四版,全部都用大字,四版合起来不过五千字,却已经把太仆寺藏银一事的利害说了清楚明白。
这样的报纸,李植在天津花了几天印了十万份,装了十车悄悄运进了京城。
到了京城各大菜市场门口,李植的密卫们保护在外围,防止官员子弟和士绅冲击发报车。而报社的伙计就开始朝京城的百姓分发报纸。
“看报喽!看报喽!津国公的《天津日报》!讲的是太仆寺藏银二百万,阴谋想让锦州大战战败!津国公率兵问罪!包围京城的事情!”
“看报喽,看了报纸,就明白京城为什么遭兵灾了!”
“不要钱的《天津日报》,看了就知道为什么京城打仗了!”
想控制一个地方的舆论,是非常难的。各地的士绅是各地的地方领袖,是读书人的衣食父母,在当地往往说一不二。而且这些人往往有家丁武装,会明里暗里破坏李植的报纸事业,让读报人不敢出来读报。
李植的报纸想长期控制一地的舆论,往往需要武力护航。
但传播一个消息,说明一件简单的事情,撒播某一天的报纸,却是简单的事情。尤其在十六万边军包围京城,百姓们急于想知道为什么的时间点上,用言简意赅的报纸散播一个事实,就像在干旱的树枝里点了一把火。
轰一声,火焰就会烧起来。
士绅们消息灵通,知道李植为什么率师包围京城。这次讨伐李植完全是正义的,仇恨李植的士绅们当然不会把这个事实宣传出去。实际上,此时的京城散布着各种谣言,什么李植造反,什么李植要清君侧,什么十六万边军要弑君,各种各样。
这些消息,百姓们基本上是不相信的。津国公一直是朝廷的中流砥柱,而且商人出身素来野心不大。怎么突然间就造反了?而且津国公和各地征调的总兵们也不熟,怎么一下子就把这些人全网罗起来一起造反了?
这串通一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