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古色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斗鸾-第6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鸾忙问:“说了什么?”

    “他们说,那个典史不是正经典史,而是土典史,说白了,就是专门的抚瑶官,也有叫土人的,虽不是瑶民,却是早年因逃役躲入山中与瑶民混居的汉人后代,也算是半个瑶人了。听说当年前任知州大人前去瑶区视察时,曾经有人要对他不利,是这个人暗中向知州报信,才使他脱险了,因此便成了知州最宠信的抚瑶官。他主持官圩一地的瑶务,虽然有种种贪赃不法之处,却只针对瑶民,从不对汉人下手,又与当地的瑶首关系密切,换了别人,未必有他做得好,因此当地的汉人便对他的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不管知州衙门是不是换了主人,都没兴趣打一只落水狗。”

    “啥?”明鸾双眼瞪得老大,“这人居然算是瑶民自己人?那他对瑶民盘剥得这么严重,瑶民就没一点怨言吗?”

    崔柏泉冷笑一声:“怨言不可能没有,但谁也没摆到台面上来。而且你知道么?他对那四姓十八家的人下手,其他瑶民部族可没吭过一声。你见过盘月月,跟她说过话,想必心里也有数。她祖父能打破陈年旧习,毅然带人下山定居,又让孙女儿学说汉话,自然不是庸碌之辈。而那天朝你射箭的奉大山,身手也相当不错,如果他们四姓十八家里这等身手的青壮不止一个,那他们的实力可不弱。他们只有一百多口人,从外地迁过来,肯定要占用土地、房屋、粮食、耕牛与农具,别的部族真不会有想法么?”

    明鸾呆了一呆,才道:“那个典史对当地瑶民克扣得如此严重,本来资源就少了,还要多一百个人来抢饭吃,其中甚至有出色的人才,搞不好还会威胁到当地瑶首的地位,所以……他们就坐视典史欺负人了?”

    “你明白了吧?”崔柏泉叹道,“官圩官民都不愿多管闲事,因为在他们看来,这是瑶民之间的内斗。明鸾,这种事跟你原本想的官吏仗势欺压百姓不同,还是不要插手了吧?既然百户所的人已经得到了消息,若我们还不上报,等他们动了手,难免要追查为什么瑶民上山,看守的军户却无一人发觉了。到时候倒霉的就是我们,不要再耽搁下去了”

    明鸾咬咬唇:“在外人看来,那确实是瑶民之间的内斗,可在盘月月他们看来,却是官府在欺压他们。其实一切都是那个典史的错要是让他继续胡作非为下去,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遭殃的”

    崔柏泉想了想:“那我们就先去上报,然后再想法子把这事儿跟柳大人说一说,好歹也让他心里有数。至于后头的事,就不是我们该管的了。”

    明鸾瞧了瞧他,没有吭声。

    崔柏泉却以为明鸾还在固执己见,有些急了:“明鸾,不要任性,百户所的人已经插手了,这事儿不是我们能解决的,我们先把自己保住了吧”

    明鸾起身道:“你放心,事情轻重缓急我还是知道的。这样,之前我们已经跟其他几家军户打过招呼了,这时候再报上去,他们也有了妥当的说辞,不会被连累,你收拾一下,我回去告诉二伯父这件事,让二伯父去报告。如果顺利,争取让他明天就出发。”

    崔柏泉微微松了口气,笑道:“那我回山上收拾东西了,明早我来你家找你二伯。”

    明鸾点点,目送他离去,转身便往家里走。

    她是从现代穿越过来的,从小就听着“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这种歌长大,虽然她还没天真到以为在这个时代里,也能做到所有民族都亲如一家,但至少,她对汉瑶之分看得不太重。盘月月一行人所受到的遭遇,她另有想法,也觉得自己的计划能成功的可能性很大,只是需得让二伯父章放去执行。如果一切顺利,那盘月月他们就有可能真正找到一个安居之所,而那个可恶的典史,也会受到应有的惩罚。

    回到家后,她第一时间找到了正在屋里擦拭自己的佩刀的章放,把事情经过详细地告诉了他,接着说出了自己的想法:“盘月月他们四姓十八家的人能放弃旧习,下山定居,肯定是倾向于归顺的,只是遇到坏典史,为了保命才会逃离。如果就这样看着他们被冠上乱民的名头,甚至丢了性命,那也太冤枉了,真正的罪魁祸首还在逍遥法外呢。其实要帮到他们也不难,只要出一点力,就能给他们一个安居之所,也能教训那个土典史,二伯父为什么不试一试呢?”

    章放的眉头皱得紧紧的:“三丫头,我没听明白你的意思,这些瑶民或许有些可怜,可我们又为什么要帮他们?若是为了立下抚瑶的功劳,前任知州就是以抚瑶之功得以高升的,而百来个人的小部落,也说不上什么大功劳,更别说这说白了不过是瑶民内部的乱子。这事儿既然百户所已经有了计划,我们就不好再插手了,那只会吃力不讨好,还得罪了人。相反,这也算是难得的立功机会,我不但不该拦着人家,还要想办法参加进去呢。要是立了军功,我升迁就更容易了,家里的日子也会更加好过。”

    明鸾微微睁大了眼,有些意外于章放的言辞,但她很快就醒过神来:“二伯父,您先听我说。我请您出手,或许自家未必能得什么功劳,但这事儿一定能给柳大人一些帮助,您先听我说好么?”

    章放有些不耐地放下佩刀:“说吧。”

    明鸾要说的理由其实也简单。

    第一,柳同知上任数年,与古通判两人一直合作良好,为本地百姓做了不少实事,但功劳却都被知州占了去。古通判还可以说是多年的老人,又是老油条,更注重实惠,不在乎虚名,但柳同知却未必如此。他外表看起来是个厚德君子,文质彬彬,但心里肯定是有一定抱负的,不然这几年也就不会大力主张兴修水利,巩固江堤,又在民事上头提出许多惠民的主张,宁可将功劳让给知州,也要把事情做成了。如今上任知州离开了,新任知州刚到任半月,什么威信都还没有呢,要是这时候再不做些什么,难道还要再被压制三年?

    当然,如果他做得过了,得罪了新上司,也有可能会倒霉,所以就有了第二条。

    第二条就是,新任知州到任只有半个月,所谓新官上任三把火,有柳同知与古通判把持政务,他这第一把火至今还没能烧起来呢,可如果把他逼急了,随便找个人来当炮灰,有可能会破坏了德庆目前的好局面,所以,不如让他找到放这把火的缺口。官圩那位土典史既然是前任知州的亲信,又确实有问题,还有更好的靶子吗?新知州这把火顺利烧起来了,如果其间又能得到柳同知的帮助,那对他们上下级关系一定有好处。章家这几年也算是得到柳同知不少照顾了,一句话的事,能帮得上忙,又何乐而不为呢?

    第三,百户所确实是有意对四姓十八家下手,但他们要出动,还得得到千户所的同意。只要万千户那里卡住,而盘月月他们又没有主动攻击官兵,百户所就没理由对他们动手。万千户是快要走的人了,他会愿意在这当口出什么夭蛾子吗?

    第四,朝廷自从洪武末年开始,对瑶民的政策就一向是以安抚为主,只有零星骚乱才会采取铁腕手段。盘月月他们本是归顺的瑶民,根本就没有反叛之心,对他们下辣手,不但有违朝廷国策,一旦引发各地瑶民的不满,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层层追究下来,一定会有人被当成替罪羊的。如果章放参与进去,而他又是象牙山林场的看守之一,还是个小军官,加上是流放来的,随时都有可能被牺牲掉。

    这最后一条是明鸾临时加进去的,但看到章放听了以后那眉头紧锁的样子,她心里便知道,这句对他并不是没有影响。

    其实她的主意也很简单,就是直接到柳同知面前告状,请他帮忙,将那个土典史的事泄露给新知州,好让新知州拿到立威的借口,只要把土典史拿下,再为盘月月他们进行平反,最好是让他们就近选一个地方安居落户,事情就解决了。既不用出兵,也不用自己冒险,如果运气好,还能帮柳同知谋点福利。柳同知算是章家在德庆的一个小靠山,他好,他们也就好了。

    然而,让她失望的是,章放经过一番考虑,还是否决了她的提议:“你的想法听起来不错,但你无法担保柳同知与新知州会如你所说的那样想,更无法确定万千户是否不会同意百户所的行动。更要紧的是,我们身为看守林场的军户,疏忽之下把人放上山,已经是失职,若还不赶紧表现表现,不等立功,就要先受罚了而且你二伯父我身为百户所的人,怎能不顾上司军令,擅自行事呢?三丫头,这件事我们做来是吃力不讨好,若只是为了救几个瑶民,那又何必?他们与你不过素昧平生而已。非我族类,其心必异,那是一向爱闹事的瑶民,不要把你的好心浪费在他们身上。”

    明鸾愣住了,她没想到章放居然会说出这样的话来。难道她的想法真的毫无意义吗?

第十四章 质问

    收费章节(16点)

    第十四章 质问

    明鸾看着章放坚定的神情,咬了咬唇,觉得自己可能把事情想得太简单了。虽然自己有心帮助盘月月他们,是觉得这小姑娘挺可爱的,但也是想打抱不平,不希望这些本来安分守己的瑶民受到不公平的待遇。可对于二伯父来说,这件事确实与章家没有多大关联,只一个“可能对柳同知有所帮助”的理由,不足以说服他。

    可她还是觉得,这件事对章家人来说,不过就是举手之劳,也不必冒大风险,为什么就不能帮忙呢?

    她细细想了想,有些犹豫地再次开口:“二伯父,我承认这件事是因为我看不惯那个土典史的做法,也觉得盘月月他们很可怜,才想帮他们一点小忙的。其实我们家并不会因为这样就受到什么损失呀?柳同知跟我们一向有往来,跟他捎句话,是多么容易的事呀?后面的事甚至不用我们去做,他自己就知道该如何行事了。还有……我没说要您公然违反百户军令,百户所的人不是还在搜索四姓十八家的行踪吗?那就是还没动手了?只要在他们动手前,上头下令他们停止,那他们就没话可说了。该上报的事,我们也可以照旧上报,其他该做的事也做了,一切就等知州衙门与千户所的决定,这样也不行吗?我只是……不想您上赶着去参加这种杀戮之事而已……”

    章放微叹一声,正色对明鸾道:“你年纪还是太小了,虽有些小聪明,但终究比不得大人,考虑事情也不周全。首先,那些瑶民虽然有些冤枉,但这事儿归根到底是他们一帮外来户跟官圩本地的同族人产生的纠纷,他们败了,只能流亡在外,这跟朝廷、跟官府毫不相干,无缘无故的,我们为何要帮他们?世上可怜的人多了,你想要行善事,不如先帮了汉人再说吧。”

    明鸾抿抿嘴:“这事儿跟他们是不是瑶民没关系,换了是汉人,到了我跟前,我也不会袖手旁观的。是二伯父您将汉瑶之分看得太重了”

    章放皱了皱眉,脸上略带了两分不悦之色:“难不成你觉得瑶民与我们汉人是一样的么?你可知道自大明开国以来,那些瑶民闹了多少乱子?他们不服朝廷管教,事事与官府对着干,你可知道有多少大明将士死在他们手上?为何官圩百户所明知道四姓十八家的人受了委屈,也不愿搭理?为何九市百户所一听说是流浪的瑶民,便要派兵围剿?德庆各地的卫所不知跟瑶民打过多少仗了,心里都憋着气。就因为朝廷要安抚,各地卫所才忍住了。这四姓十八家的瑶民,先是公然与官兵械斗,接着又擅自闯入官属林场,若不给他们一点教训,他们迟早会闹出乱子来的。与其养虎为患,还不如早早解决了干净”

    明鸾惊诧地看着他,想了想,早年确实有“瑶乱”之说,当初他们在广州选择去哪个千户所时,还担心过这种事,可到了德庆之后,也就是零星听闻哪里的瑶民跟官府起了冲突,都是小事件,压根儿就没闹出大乱子,她也就没当一回事,只是几年下来,也对从前发生过的事有所耳闻。可是……瑶民与官府之间的争斗,谁对谁错哪里是分得清的?各有各的立场,各有各的理由,现在既然可以相安无事,为何还要再起冲突?四姓十八家在这件事上是受了委屈的,发生械斗也是因为土典史一方先做了坏事,怎么章放就把责任都推到受害一方身上了呢?

    她嚅嚅地道:“至于么?他们也没干什么坏事,随便拨块地方给他们安顿下来就行了,知州衙门早有现成的措施,为什么一定要赶尽杀绝?”

    章放叹了口气,略放缓了神色:“三丫头,你可知道德庆为何要设千户所?”

    明鸾看了看他:“因为有瑶乱啊。”

    “那就是了。”章放道,“这里的卫所是为防瑶乱而设,可如今朝廷为了安抚瑶民,已经无意再派兵围剿了,那卫所的将士又该怎么办呢?没有仗打,只靠屯田,他们哪里有机会升迁?就象你二伯父我,这几年拼死拼活练习刀箭,全百户所也没几个人是我的对手,我又能读会写,精通兵法,却只能做到小旗头目。若没有立功的机会,也许终此一生,都无法重振章家门楣”

    明鸾瞪大了眼。二伯父说了半天,抬出一堆大道理来,最关键的其实就是这一项吧?因为“平乱”是军功,那位百户是想借那一百多条人命铺就自己的青云路呢而二伯父章放对此持赞成态度,也不过是想要沾光。这个答案太让人失望了

    章放没有留意到明鸾神色间的变化,还在那里苦口婆心:“早听说万千户不知傍上了哪路靠山,很快就要升迁了,他的千户之位便空了出来,底下几个百户谁不动心?姚百户有这样的好机会,岂能轻易放过?这种时候,谁挡了他的路,必会成为他的眼中钉。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也许我向柳同知进言,只是一句话的事,但事后一旦有风声传进姚百户耳朵里,他是绝不会放过我的。三丫头,此事本不与我们相干,又对章家一点好处都没有,你又何必多事?”

    明鸾深吸一口气,觉得心底的情绪有些控制不住了,忍不住问:“二伯父,为了立功升迁,明知道那一百多条人命是冤枉的,也能下杀手,你良心上过得去吗?就算你因此升了官,又怎么样呢?那不是敌人,是平民啊”

    章放稍稍拉长了脸:“三丫头,我之前说了半天的话,敢情都是白说了?你没听明白么?此事不与我们家相干就算我不贪这军功,也绝不会依你所言,前去向柳同知告状的这对我们章家没有好处,我不去,你也不许去”

    明鸾冷冷地笑了笑:“对章家没有好处,所以就不去管了,哪怕明知道有人要枉死。这情形怎么让人觉得眼熟呢?二伯父,您说当年我们全家入狱的时候,临国公府啊,姑姑家啊,还有好些亲朋故旧,全都袖手不管了,您没少骂他们吧?其实有什么可骂的呢?救我们,对他们没有半点好处,还有可能会引起权贵不满,所以他们不肯伸出援手是理所当然的啊换了是临国公府出事,我们也不会帮吧?对章家没有好处哦”

    章放的脸色已经完全黑了下来:“三丫头,你在胡说些什么?如此荒唐的话,你也说得出来?你还是章家的女儿么?”

    明鸾还在笑:“我有胡说吗?我只是在说实话啊。说来也奇怪了,陈家究竟是为了什么才会帮我们啊?出钱又出力,五舅舅还被连累得官都做不成了,一番好心还要被我们家的人说闲话,真真是一点好处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