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仅是陈旭,就连那些没读过书的士卒,也明白七千五百万是个多么庞大的数字,若果真全歼卜己,郡中消耗的钱粮,甚至是好几个七千五百万。
一时间,校场之上鸦雀无声无声。
37。第37章 战利品私有
桥瑁脸色真诚,向郡中士卒行了一礼,涩声说道:“将士们,不是郡中不愿多赏赐你们,而是实在无法赏赐。”
校场之中沉默半晌,突然有一个士卒说道:“郡中虽有困难,我等亦有家小,虽说参军是为了混个温饱。然而吾等奋勇杀敌,建功立业却是为了让家人能够吃饱。”
“我等为义兵,并无军饷,赏赐如此之少,却叫我等如何养家糊口?”
“就是!就是!”
……
一时间,士卒们纷纷附和。
眼见场中就要失控,陈旭暴喝一声:“肃静!”
陈旭在军中还是非常有威望的,特别是他刚刚还带领士卒们,打了一个胜仗。
众人见陈旭发怒,都不敢再言。
然而陈旭却知道,他能够凭借自身威望压制一时,但是若不给众人一个说法,此后作战,士卒们定然不会效死。
郡中士卒们刚刚凝聚的战斗力与士气,也会轰然倒塌。
陈旭这时突然想起后世大唐的制度,心中一动。
前世他无聊的时候,喜欢用手机听广播,有一次他听到广播中,谈论过大唐军队勇猛无敌,战无不胜的原因。
其中有一条让他记忆深刻,那就是大唐府兵,并不似其他朝代士卒一样厌战,反而个个希望爆发战争,渴望建功立业。
广播中提到,参加大唐府兵的大多都是一些中下等的农户,他们平常在家中务农,闲事操练武艺。
战争爆发,他们拿着自己置办的精良武器,杀敌立功之后,不仅能按照功劳的大小,分到很多土地,使他们一跃成为地主阶级。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使得他们渴望战争,那就是大唐战利品私有化。
但凡士卒杀敌所缴获的战利品,虽然要上交,但是还会返还一部分归个人所有。
战场之上,只要士卒有本事,一场战争下来,变成腰缠万贯的富翁亦不在话下。
因此大唐初期,民间尚武成风,很多人拼命锻炼武艺,希望能够成为府兵,杀敌立功。
想到这里,陈旭安下心来,而后高声说道:“郡中既然如此艰难,我等也并非不通情理之人。”
“敢问郡守大人,若是我军大败贼军,夺得的战利品如何处理?”
桥瑁看到陈旭在下面向他打眼色,心中会意,连忙出声答道:“我在此承诺:若是你们在战争中获得了战利品,全归私人所有,郡国绝不干涉。”
桥瑁的声音刚落,方才还是愤愤不平的军中士卒,眼睛皆是一亮。
战场之上如果能够打胜仗,战利品绝对是个令人发狂的东西。
缴获来的武器、衣甲、战马、粮草,那可都是一笔天大的财富。
虽然这次偷营并未夺得战利品,但是下次可就不一定了,哪怕是抢到一柄好刀,也能卖几千甚至是上万钱。
“若战利品果真归我等所有,战场之上,敢不效死命?”
“是啊,希望郡守大人莫要食言。”
……
一时间,校场之上议论纷纷,士卒们个个眼冒金光,摩拳擦掌。
自古财帛动人心,若是战利品果真归私人所有,那么这些士卒就不是单单为郡国打仗了,而是为自己的利益战斗。
简而言之,他们就像一股强盗,还是一股打着正义大旗,光明正大抢劫黄巾军的强盗。
桥瑁看到士卒们跃跃欲试的样子,心里松了一口气。
他不是贪官,倒不在乎那些战利品,只要能打胜仗,区区战利品,何足道哉?
“我再次向诸位承诺:战争之中所获得的所有战利品,郡中绝不过问。”
听见肯定的答复以后,士卒们全都欢呼起来。他们大多都是无家可归的流民,他们不怕战死,却怕被饿死,更害怕自己的亲人也都被饿死。
如今他们只要能够奋勇杀敌,抢夺战利品,就能让自己家人生活得好一些,他们如何能不高兴?
陈旭却没有像这些士卒一样乐观,战利品私人化,虽说可以鼓舞士卒士气,若是其中有些事情处理不当,就会让一支精锐部队就此崩溃,甚至堕落成抢夺平民百姓的乱兵。
这个政策的最大弊端就是:士卒们在战场上可能变得只会抢夺战利品,而不去奋勇杀敌,甚至还有可能发生自相残杀、争夺战利品的事情。
这绝非危言耸听,军队之中难免有些人,他们希望别人在前面杀敌,而自己却偷偷躲在后面收集战利品。
如此一来,那些奋勇杀敌的士卒肯定心有不甘,若是两方争执起来,难免不会刀兵相见。
更有甚者,若是敌人抛下财物诱敌,被财物蒙蔽心窍的士卒,定然会中计。哪怕将官知道敌人的诱敌之计,也可能会约束不住帐下士卒。
如此一来,大军惨败必不远矣。
陈旭正是知道这些,才不敢怠慢。送走郡国官吏之后,召集三军,然后告知众人,关于战利品私有制的军令,马上就会颁布出来。
士卒们心中不解,战利品私有制,不就是谁抢到就是谁的吗?还要颁布什么军令?然而既然主帅如此说,他们也不敢多言,只得静静等待。
军中将官到齐以后,陈旭面色严肃地向众人说出了自己的担忧,众人闻言亦是冷汗淋漓。
陈虎沉不住气,急声问道:“大兄,这可如何是好?”
微微一笑,陈旭示意陈虎不要着急,缓缓说道:“我既然知晓其中隐患,如何没有应对之策?尔等稍作休息,待我颁布新的军令之后,只管将其晓谕三军即可。”
话毕,陈旭也不向众人解释,拿着毛笔就开始在竹简上写起。
半个时辰以后,陈旭将写好的军令给军中将官观看,他还在一旁解释。众人看完之后,尽皆拜服。
……
校场之上,三军齐聚,宣令兵站在高台中间,大声宣读着刚刚出来的军令。
“将军有令,战场上所获战利品都要上交,但有私下藏匿者,杀无赦!”
宣令兵刚刚宣读出来道军令之时,差点引起了军中哗变,还好陈旭早有准备,让各级将官约束士卒,才勉强让众人安静下来。
然而看着众多士卒一个个面红耳赤的模样,陈旭丝毫不怀疑,若是不给出一个说法,他们必然不会善罢甘休。
“将军有令,胆敢杀良冒功,抢劫平民百姓者,杀无赦!”
士卒们对于这道军令并无异议,他们也都是普通百姓出身,现在都还保持着内心的淳朴,非常同情百姓。
“将军有令,闻鼓不进,鸣金不退者,杀无赦!”
这条军令,士卒们刚参军之时就已经知道,也无人有异议。
“将军有令,战场缴获的战利品,战争结束以后,由后勤统计出价值,按功劳大小统一分配。”
这条军令颁布下来,士卒才知道,上缴的战利品,军中将官并不是要将其私吞,而统一分配,这让他们都松了一口气,很多人也都毫无异议。
然而,也有一些人抱着浑水摸鱼的心态,这道军令颁布之后,完全杜绝了那些想要躲在后面,抢夺战利品的心思,他们自然不满,纷纷出声反对。
“不是说好了,谁得到的战利品就归谁吗?怎么又变成统一分配了?”
“是啊,是啊,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
对于这种情况,陈旭早有预料,走到台上,示意众人安静以后,大声说道:“请你们记住自己的身份,现在你们不再是流民,而是士卒。”
“士卒,就要服从军令,再敢多言者,斩!”
反对的人毕竟只是极少数,陈旭训练义兵的第一天,就斩杀了几十个不遵军令的人,当他说出‘斩’字之时,再也无人胆敢出声反对。
陈旭看到众人的反应,非常满意,继续说道:“身为军人,你们首要的目的是打仗,若是连胜仗都打不了,又如何能够获得战利品?”
“上了战场,就要杀敌,杀敌之后,就有功劳。战利品按功劳统一分配,又有何不可?难道某些人想让别人在前面杀敌,自己却躲在后面偷偷收集战利品?”
“军中实力为尊,有能力杀敌立功者,自然可以获得更多的战利品!想要获得荣誉、金钱,就用你们手上的大刀、长矛来说话,不要像一个懦夫一样,躲在后面不敢杀敌,让自己的家人食不果腹。”
陈旭扫视了一眼校场中的士卒,特别在叫嚣最厉害的士卒脸上多停顿了一下。
见众人平静下来,陈旭对站在一旁的宣令兵说道:“宣令兵,继续宣读军令!”
“是!”宣令兵应了一声,继续宣读着军令,“将军有令,军中但凡有人战死,以杀敌两人论功,从战利品中分出相应钱财当做抚恤金。若生前立下功劳,以两倍奖励交予其家属。”
这道军令一下,校场之上先是寂静万分,而后士卒们纷纷高呼:“愿为将军效死!”
战场之上,谁也无法保证自己不会死亡,这道军令的下达,却是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哪怕在战场上没有杀掉一人就战死,家属也可以获得杀敌两人应分得的财物,若是杀敌一人战死,家属就可以分得斩首四人应得的财物。
陈旭如此为士卒着想,士卒们怎能不感动?
望着满脸狂热的士卒,陈旭没有感到骄傲,反而觉得有些悲哀。
这些士卒们,他们只是得到自己应得的东西,而且还只是一个口头承诺,就会拼命以死相报。
如此淳朴可爱的百姓,却生活在这样的乱世之中,几十年混战下来,陈旭不知道眼前这么多人,又有几人能够活下来。
38。第38章 虚张声势
濮阳城中,陈旭看着斥候侦查来的情报,眉头皱了起来,帐下将官亦是沉默不语。
良久,陈静出言:“当日我突入敌军后营,见到里面装得的确是粮草,敌军粮草既然已经被烧,他们为何还不退兵?”
劫营大胜以后,陈旭就广派斥候,想要查到黄巾军何时退兵,到时候领兵追杀一阵,定然能够缴获不少战利品,可以用来分发给军中将士,以安军心。
然而斥候的侦查报告上却说,黄巾军不仅没有丝毫退兵的迹象,大营之中反而每日喊杀之声震天。
而且他们广伐树木,打造攻城器械,摆出一幅不攻下濮阳誓不罢休的样子,让城中众人都觉得匪夷所思。
他们营寨之中每日亦是炊烟不断,丝毫不像断了粮草的样子。
帐下有人说道:“莫非在我们退去以后,黄巾军又抢救回去很多粮草?”
陈旭摇了摇头,答曰:“我观贼人后军大帐,火光冲天,他们即使能够抢救回去一些粮草,定然也不会支撑太久。”
这时他想起演义中的记载,但凡人有想要撤军,就会先摆出一副死战不退的样子,而后偷偷撤军。
陈旭越想越觉得自己没有猜错,起身说道:“我料定贼军不日之内必将撤军,尔等休要怠慢,当广布斥候,侦查贼人动向,决不能让他们轻易逃脱。”
虽然陈旭同情那些黄巾军,但他也要先为自己帐下的将士们着想。
……
连续两日,黄巾营寨之内一直喊杀之声不断,但凡有斥候想要靠近观看,就会被乱箭射死,之后再也没有斥候胆敢靠近。
陈旭的脸色非常阴沉,心中隐隐感到不安,但是却不知道黄巾军究竟要做什么事情。
召集了帐下将官,陈旭让他们晓谕三军,若是明日黄巾军仍不来攻城,郡国兵就主动出城,与黄巾军交战。
次日凌晨,就听得斥候来报,说是黄巾军旌旗遮天蔽日,携带诸多攻城器械,尽起大军前来攻城。
陈旭闻言,满脸不可置信,喃喃自语:“这怎么可能?没有粮草他们居然还不退军?”
心中虽然疑惑,陈旭亦是不敢怠慢,一方面遣人通知郡中官吏,一方面令军中将官把守四门,死守城池。
黄巾军虽说是五更出发,但是毕竟携带了很多攻城器械,一直到将近午时才到达濮阳城下。
此时他们也不忙着攻城,反而在离城墙不远处,大摇大摆地埋锅造饭,似乎完全不怕城中守军突然出来冲杀。
陈虎两眼一瞪,怒声说道:“黄巾军如此小觑我等,真是欺人太甚,某请带五百士卒,出去冲杀一阵,好挫挫黄巾军锐气。”
细细观察半晌,陈旭摇了摇头,说道:“黄巾军看似轻视我军,然其各营之间,进退有据,防守严密。”
“再说此次领兵之人为王延,此人并非卜己可比,若我军贸然出击,必然中计。”
桥宇看着黄巾军‘王’字大旗,疑惑地说到:“真是奇怪,贼人主将受伤,粮草被烧,他们哪里来的勇气继续攻城?”
就在此时,通讯兵急匆匆地跑来,拿着一封中间有一个箭孔的书信过来,疾声说道:“报!我军斥候向城中射进一封书信。”
如今黄巾军兵临城下,城门早已关闭,斥候们自然只能将书信射入城中。
陈旭连忙将书信拆开,看完内容之后,眉头皱得更紧。
“黄巾军居然前进十里下寨!”陈静拿到陈旭递过来的书信,失声说道。
一般退二十里下寨,是怕敌军偷袭,才相隔这么远,若是打定主意攻城,二十里就显得太远一些,携带攻城器械的话,光是来回一趟就要花费大半天的时间,又怎会有时间攻城?
前进十里,黄巾军这是在表明决心,是在告诉陈旭,他们准备持续攻城。
“这可如何是好?”
很多将官都明白这个道理,见黄巾军不退反进,越挫越勇,心中有些发慌。
“哈哈哈哈,黄巾贼人不通兵法,不晓谋略,我等只消守城几日,敌军缺粮,必定不战而溃!”
陈旭虽然不知道黄巾军的目的,但是此时也顾不得上其他,只好贬低一下黄巾军,打消军中将官心中的焦虑。
“这些将官、士卒,还真是不堪大用。打顺风仗还行,一旦稍有挫折,就会有怯战心理。不然凭借四千五百郡中守军,一万多黄巾军攻城,又有何惧之?”
对于这些将官的表现,陈旭心中非常不满。
黄巾军只有一万五千余人,前番劫营被杀掉一千人,再除去一些辎重兵,可战之兵不过一万。
然而濮阳城有城墙为助,黄巾军以一万兵马,攻打四千五百人防守的的城池,可以说是毫无胜算。
即便如此,城中将官还有些慌张,可见大汉帝**中已经糜烂到了什么地步。
黄巾军既然如此有恃无恐,很有可能在城中有内应,想到这点,陈旭心中一突。
“陈静何在?”
“末将在!”陈静出班答道。
“我令你率五百兵马,维持城中秩序,捉拿奸细,若有闪失,提头来见!”
陈静心中一凛,说道:“领命!”
几日以来,黄巾军营寨之内旌旗蔽日,却只是围住濮阳城,捉拿官兵斥候,而后每日不分白天黑夜,喊声大作,却不攻城。
陈旭认为黄巾军用得是疲兵之计,就让军中士卒分成两班,每个城门五百人,轮流休息。
劫营那日见识过黄巾军强悍的战斗力之后,陈旭心中对于他们十分忌惮,一心想着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