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欧阳修略带为难,“我这个脾气,到了京城,只怕也斗不过他们啊!”
范仲淹呵呵一笑,“不用你去斗,只要你在京城,那就足够了。”
老范说的不错,以欧阳修在文坛的地位,再加上皇帝的垂青,哪位相公也不敢轻易把欧阳修如何。
醉翁进京,就能代表河北的这一班文武,朝中诸公,想耍什么手腕,就要掂量一二。
最关键的是贾昌朝也要进京了,他的优点和缺点同样明显,老家伙心黑手狠,有权术,会算计,缺点是名声不好,圣眷不佳,欧阳修进京,正是弥补贾昌朝的缺陷,只要他们两个珠联璧合,关键时候拉起手,那几位相公就没法胡来了。
……
范仲淹他们在部署下一步,王宁安也没有闲着,他同样把大家伙都召集过来,包括老将军王德阳,齐集一堂。
“其实富弼这个结果,对我们是有利的。”
王宁安开门见山,超出了大家的预料,都耐心听着他的讲究。
“我当初坚持要废除岁币,是想尽快洗雪耻辱。可是已经交了几十年,也不差这十年。逐步提高贸易额,就给了咱们从容布局的机会,不光在河北,在江南,咱们也要想办法收购桑田,纺织丝绸,建立起供应链,要力争十年之内,拿下宋辽贸易的七成,保守估计,也会有上亿贯的贸易量。这么大的生意,谁也没法独吞,咱们只有携起手来,守望互助,那些文官都不可靠,咱们还要靠自己!”
王宁安说的直白,和这些领兵的将领,也不用玩那些虚的,种诂和折继闵完全赞同王宁安的提议。
刚刚朝廷传来调令,说是西夏伺机入寇,让两支人马回防西北。他们也不能多留,临走的时候,都表示要派家中主事的人,到沧州这边,和王宁安洽谈合作事宜,无论王宁安干什么,他们都要入一份股!
除此之外,两家得知王德用给了王宁安二百部曲,顿时大唿失策,还是人老诡诈,他们也各自派出200人,交给王宁安。
送走了这两位,还剩下的就是狄青,杨怀玉,和王德用。
咱狄大将军虽然改变了不少,但是他对经商弄权的这些,也实在是不擅长,王宁安干脆就让狄青什么都不用管,专心做好他的忠臣良将,只要让狄咏代表他即可,剩下的事情王宁安都会安排。
虽然相处时间不长,可狄青感受到了王宁安的赤诚。
“狄某能结交贤弟,是狄某最大的收获,日后贤弟有什么吩咐,狄某万死不辞!“
“老哥言重了,这一次你也见识了,咱们武夫不易,人家轻飘飘的几句话,就能把咱们打生打死,开创的局面轻轻推倒,大家再不抱成一个团儿,就真的没活路了!”
狄青深以为然,“贤弟放心,我晓得了。”
文彦博或许不知道,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他一再打压武将,结果就是连狄青这种乖乖宝都看不下去了,一股庞大的势力,正在快速集结壮大。
看着吧,别以为你们把持了两府,就所向无敌,早晚有一天,小爷要和你们掰掰手腕子!王宁安斗志昂扬。
清州和谈结束,双方皇帝在盟约上用印,史称“清州之盟”终于完成,而针对有功文武的升赏也正式下达……(未完待续。。)
第182章 新鲜出炉的王县令
从宋辽爆发大战,一直到和谈收场,范仲淹顶着压力,支撑大局,功劳泼天。哪怕老范之前一再表示不会继续为官,甚至因为范镇的事情,已经辞去了都转运使,只是暂时主持大局而已。
无奈老范的威望太高了,这一次虽说没有完全废掉岁币,但是已经让所有人看到了希望。很多热血沸腾的年轻人都希望范相公能重返中枢,再浩浩荡荡,掀起一场变法革新,中兴大宋。
而这,也是所有官僚最担心的,不光是当初反对新政的那些人,甚至包括好多当年的支持者……范仲淹的威力太大了,大到官僚体系无法容纳这个人。
说来也好笑,就连最信重范仲淹的赵祯也十分为难,他是想把范仲淹召回来,可一旦老范进京,必然掀起党争,年过不惑,在皇帝之中,已经算是高寿了,赵祯承受不起……好在,范仲淹也没有让皇帝为难。
他向赵祯沥血上奏,说自己齿摇法白,老迈昏庸,三月以来,几次昏迷,衰朽之躯,不堪驱驰。如果继续为官,只是要了他的老命。
请陛下准许他辞去一切官职,专心教书,颐养天年,成全一段君臣佳话……
范仲淹说的恳切,赵祯仿佛又看到了当初范相公为了大宋呕心沥血的身影,赵祯思前想后,决定加封范仲淹兵部尚书,楚国公,判六艺学堂事。
好家伙,遍观大宋的书院学堂,还没有哪个是堂堂国公主持的,六艺学堂一炮而红,哪怕是四大书院与六艺比起来,也是差之万里。
仿佛还觉得不过瘾,钦赐范仲淹三十万贯钱,一千顷土地,另外又手书四个大字:为国育才!
这一番动作,都在昭示六艺学堂的非同一般。
当真是士林震动,好多青年才俊都背起行囊,从四面八方赶到六艺求学,风头之盛,堪称大宋书院之冠……不过这些对于一个见惯了风浪,饱尝冷暖起伏的老人来说,一点也不重要了。
范仲淹在两个儿子的陪同下,离开清州,赶到了六艺学堂,从此开始闭门教书,不问世事,直到十年之后,老先生去世的时候,六艺的学子已经遍布天下,人才之盛,无出其右。
相比范仲淹的华丽收场,贾昌朝就显得有些尴尬了。
他也为了河北的战局费力不少,论功行赏,加贾昌朝同平章事,出任枢密使。能重新杀回京城,让那帮攻讦自己的孙子目瞪口呆,世上还有这么快乐的事情吗?
可偏偏就有人横生枝节,文彦博对赵祯说,军务繁忙,要防备辽国撕毁盟约,又要裁军八万,枢密院的事务繁忙,因此希望多增加一位枢密使,赵祯点头了。
就这样,贾昌朝和庞籍同为枢密使,两位老臣,一样德高望重,一样手段非常,两个人又不分先后,到底谁才是说了算的?这不是玩人吗文彦博心中暗笑,玩的就是你!
好在大宋的官制从来就不严谨,随意性非常大,有两个枢密使虽然违背常态,但是也说得过去。
贾昌朝思前想后,觉得还是要吞下来,先卡位再说,他离开京城已经太久了,再待在地方上,那些老部下都被清理了,没人帮自己摇旗呐喊,当一个光杆司令有什么滋味!
姓文的,你等着,别以为靠着耍手段,就能对付老子,等着吧,我非要和你掰掰手腕!
怀着斗破苍穹,吞噬星空的心,贾相公踏上了返京之路。
贾昌朝留下来的经略安抚使,没有教给别人,而是落到了老将军王德用的头上。这个任命还是非常有道理的。
首先双方刚刚罢战,辽国说不定会不甘心失败,卷土重来。范仲淹退了,有资格,有威望,号令各方的,就剩下王德用而已,除了他之外,谁能压得住骄兵悍将,又有谁能不在乎辽国的几十万雄兵!
至于河东路转运使,落到了余靖的头上,谈判之时,余靖和王德用珠联璧合,一文一武,配合默契,余靖本身也是干吏,河北的灾情还没有完全解决,要多仰仗河北地方的豪强势力,余靖恰恰人脉非常广,是不二人选。
再有,欧阳修被调入京城,接掌翰林院,这也是之前范仲淹和晏殊一起做的布局,有醉翁在,就有人能和皇帝说上话,免得再受欺负。
这些人事调度,也都算预料之中,只是有一个让人有些意外,却也合情合理,那就是包黑子。
咱们的包大人已经很久没有露头了,他可是一点也不轻松,有灾民要安置,还要张罗军饷,供应粮草,几个月下来,都瘦成一把骨头了。
朝廷正式下诏,把瀛洲府改为河间府,领十县二州,包拯出任河间知府,别看是原地踏步,却和之前大不相同。
当初包拯是以户部员外郎的身份,知瀛洲府事,实际官职才区区七品而已。而这一次呢,包拯的头衔可就多了,被后事广为知晓的龙图阁学士终于加到了包拯身上,他的官职正式称唿为龙图阁直学士,右司郎中,知河间府。
这个龙图阁直学士相当于他的学,享受三品待遇,尚书省分为左右司,下面共有六部二十四司,郎中主管一司,地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之后……当然这个是包拯的寄禄官,只是用来铨叙,升迁,确定他老先生俸禄待遇的,实际意义不大,但是从中也可以窥见一斑,河间府的地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
说起来,这还是王宁安的功劳,他浑水摸鱼,羚羊挂角,先上车,后买票……各种明的,暗的手段齐出,竟然帮着沧州弄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一个市舶司,一个榷场,加上几十万人口的大城,还有捕鲸港……种种加在一起,沧州的潜力不可限量,河间府也随着沧州的地位提升,水涨船高。
这不,包黑子刚刚升官,就急匆匆赶到了沧州,河间府的未来都落在沧州头上,咱们包大人迫切要去拜会沧州的新任地头蛇。
没错,就是王宁安,他刚刚得到赵祯破格提拔,捞到了一个县令的职位,只是这个县空有二十几万的民众,却连一个正式的名字都没有……
前面提到了文官们全都升官加爵,武将们也没有亏待,不管怎么说,大宋对待臣子,还是不吝赏赐的。哪怕是武将,也要先喂饱了,之后再蹂躏!
要是连一点官职赏赐都舍不得,那还不把人逼疯了。
折继闵和种诂都捞到了一大堆好处,不光他们,就连家里的三亲六故都跟着当官,当然了对他们这种“听调不听宣”的土皇帝来说,官职都是浮云,比较看重实际的好处。
两家都各自增加了二十万贯的粮饷,朝廷在原有铸铁权的基础上,增加了一倍份额,可以铸造更多的兵器铠甲。折继闵和种诂都赚了钵满盆满,在家里欢天喜地庆贺。
狄青也得到了太子太保的加衔,依旧出任彰化军节度使。
说了一大堆,总算轮到了王家。
说起来王良在阵前的功劳,丝毫不比别人差,而王宁安更是鞍前马后,运筹帷幄,甚至亲自上阵,和辽国使者谈判,能圆满收场,他居功厥伟。
奈何王家父子起点太低了,赵祯也不好揠苗助长,只是把王良从敦武郎提拔到了拱卫郎,正八品提高到了从七品。
貌似只提了一级,幅度不算大,可是熟悉宋代官制的人,都惊掉了下巴。
宋代官员普遍偏低,从太尉算起,武臣一共分为53阶,敦武郎排在第43,狄青第一次授予官制,只是得到了最低级的三班差使,无品无极,王良第一次就拿到了敦武郎,一来是他立有战功,二来也是照顾王家先人,一下子越过十级,幅度不可谓不惊人。
大家都琢磨着下一次就会收敛了不,幅度更大!
拱卫郎排在第32,相比上一次,又进步了十级以上,不少人都在暗暗琢磨,要不了几年,只怕王良就会步入高级武将的行列。
当然了,你羡慕也没有用,人家是一刀一枪拼出来的,敢跑到辽国境内,大杀大砍,宰了好几万人,就凭这个,哪怕给的官职再高,也无话可说。
当然了,相比起王良的火箭升官速度,他的宝贝儿子更胜一筹。
原来王宁安就有正九品保义郎的官职,只领俸禄不干活的那种,为了和辽国谈判,王宁安又得到了一个录事参军的临时职位,本以为和谈结束,赵祯就会收回,谁知皇帝陛下铁了心要提拔王宁安。
给他升到了大理评事,知平县,兼提领沧州榷场。
这个任命下来,王良吓出了一身冷汗,幸好他升到了从七品,不然就压不住儿子了,这小子一下子弄了个八品官,按照惯例,中进士之后,才会被授予大理评事,出任知县,而且头两年还要加一个“权知”,说白了就是署理,还不算正式任职。
王宁安没参加过科举,直接升任知县不说,还兼着提领榷场,不知道打破了多少惯例,让多少人眼红难受。
对这些红眼病人,王宁安只想说一句:来吧,你们谁敢坐,我保证退位让贤,有本事就来啊!(未完待续。。)
第183章 实践课又来了
包龙图包大人找到了王宁安,都是熟人,包拯直接杀到了王宁安的书房,眼前的一幕,差点笑疯了。
一摞摞的测字文书,差点堆到了天棚,王宁安夹在中间,可怜巴巴的,好像要被吞没了一般。
包拯强忍着笑,“二郎,你可体会到了案牍之劳形啊?”
王宁安翻了翻眼皮,无力道:“包大人,我能不能上书,请求致仕?”
“想什么呢?士大夫七十致仕,你还不到十七呢,至少要再给大宋奋斗五十年!”
王宁安苦笑着摇头,“五十年?我怕连五天都撑不过去?”
又是县里的事情,又是榷场,千头万绪,王宁安觉得自己都要崩溃了。
“我说包大人,咱大宋的官不是很金贵吗?从不轻易授予,哪怕是进士出身,也要一点点练,你说我年纪这么小,又不文又不武,还没考过科举,何德何能,敢接知县的位置?朝廷也是,怎么就想起来用我,换个能干的行不?咱大宋还缺当官的人?”
“不行!”包拯断然说道,突然他又露出了笑容,“二郎,实不相瞒,你的这个县令,还是老夫向朝廷力荐的。”包拯得意非常,眉飞色舞道:“我告诉朝廷,这个县令非比寻常,对内要能治民,对外要能应付辽国咄咄逼人,还要精通商业,为了大宋争取贸易利益。我朝选才,能治民的干吏不少,文武全才也勉强有一些,可文武商,三者全行,一样比一样厉害,舍王二郎不做他想!宁安,你说老夫不保荐你,保荐谁啊?”
难得,包黑子夸奖人了,王宁安突然一阵恶寒,惊问道:“我说包大人,朝廷不会因为你力荐,都坏了用人的规矩,如果我没猜错,你是不是说了什么不该说的?”
包拯伸手点指着王宁安,开怀大笑,“果然厉害,实不相瞒,老夫和朝廷说了,只要用了王二郎,一年之内,市舶司和榷场,能给朝廷提供200万商税,帮着朝廷周济河北受灾州县,安顿无家可归的百姓。”
王宁安的脸瞬间变色了,“我说包大人,话可不能乱说啊,榷场的贸易额被限制在500万贯,我拼死拼活,也就拿到50万贯,还要分给辽国一半,上哪弄200万贯……对了,你管市舶司要吧,别来找我的麻烦!”
“不行。”包拯把脑袋摇晃着,然后一指自己的鼻子,“市舶司的提举,就是老夫!”
听完这句话,王宁安呆住了,他简直要炸了,你包黑子贪功,你作死,别带上我好不?摆明了没希望的事情,我才不给你背黑锅!
不行,我要上表,要告诉赵祯,我只负责榷场,至于包黑子的海口,让他自己填,跟我半毛钱关系都没有!
包拯看着变颜变色的王宁安,突然呵呵一笑,“二郎,咱们也算认识些时候了,你知道老夫给你什么评价吗?”
王宁安一愣,“奸猾,势力,攀附权贵,私信作祟,利欲熏心……反正不是什么好词呗!”
包拯默默摇了摇头,“二郎,你未免也太瞧不起自己了,老夫观你,是侠肝义胆!河北大灾,你挺身而出,安顿灾民。辽国进犯,又是你不避生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