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锦州城墙被多次加固,黄家的火炮都有减震,都可以拉着在城头转移,建奴来攻打一定会被何可纲、汤道衡他们打得找不到北。
第六百六十九章:集中爆发
崇祯皇帝感佩何可纲忠勇,一天都没有耽误开始点兵排将。
由于去年大明总体形势不错,朝议时文官武将信心满满,最后一致公认派遣精兵猛将给予清军颜色。
兵部即刻调黑虎率领五千山海关部队,鲁承祖率领五千登莱人马,大台吉庆格尔泰带上五千内喀尔喀骑兵、成大事带领五千部众出宁远,一共两万精锐前往救援锦州。
这一次的两万人马都是“战神”系精兵,皇帝胸有成竹,因为他还没发现“战神”人马遭遇败绩。
以文制武那是当然,成大事被委任为辽东巡抚统筹指挥增援锦州的各路人马。
皇帝派来了熟悉辽东情况的大太监刘应坤监军,提升叶成经为正五品宁前道副使、派遣高智谋出任正四品宁前道兵备。
朝廷派遣的救援部队阵容强大,一个个都是敢战之人,他们准备在锦州城下会同何可纲部好好给建奴教训。
谁知豪格出动人马只不过造成战术假象调动明军前来辽东而已,他们根本不跟明军交战,成大事率军赶到的前一天清军就撤围,但是他不退兵,而是过三岔河和明军隔河对峙。
红歹是得知明军来救援锦州部队的情况后哈哈大笑,他派出儿子袭扰锦州的目的就是拖住明军一部人马,现在好于预期,清军最是忌惮的“战神”系精兵都被吸引到了锦州。
他的计划完全成功,再次劫掠大明京畿得到大量财帛、人口和物资成为了可能。
就在此时,绕道蒙古以岳托为首的建奴、鞑子联军突入边墙。
明巡关御史王肇坤率军力战,可惜实力悬殊兵败而死,明军退保昌平,清兵再侵居庸、昌平北路。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貌似消停了一段时间的流寇好像知道大明被清军袭击再次集中爆发了。
那是山陕、河南依旧民不聊生,朝廷根本没有有效地解决老百姓的生计,星星之火立刻变成燎原之势。
多地的六百里加急求援公文再次把大明衮衮诸公吓得魂不附体,京师物价再次飙升,一时间又是谣言四起。
崇祯皇帝去年就得知奴酋已经称帝,怒不可遏却又无可奈何,大明周边太多小国,每个国家都是自称国王,少有公然称皇帝。
红歹是不仅建国“大清”,而且自诩“宽温仁圣皇帝”,是可忍孰不可忍。
崇祯谋划着能不能主动出兵讨逆,谁知人家气势汹汹再次打上门来。
这还跟以往不同,清军居然两路同时用兵,由此可见建奴今非昔比,实力非同小可。
兵部传檄征山东总兵刘泽清五千人,山西总兵王忠、猛如虎四千人,大同总兵王朴、保定总兵董用文各五千人,蓟、密各总兵马世龙、李重镇、尤世威一万九千人入援。
在山陕、河南剿寇的洪承畴、卢象升的兵力不足也得跟流寇死扛,还好这两人具备才能,虽然不足以消灭流寇,也能够勉强遏制流寇的攻势。
唐王朱聿键奏请率兵勤王,崇祯不许,朱聿键竟不顾“藩王不掌兵“的祖制,擅自招兵买马,亲自率护军千人从南阳出发北上勤王。
唐王带着人马行至裕州,巡抚杨绳武上奏朝廷,崇祯帝大怒勒令其返回。
后来朱聿键没有遇到清军,却中途和几股流寇交手,乱打几阵,互有胜负,最后班师回南阳封地。
明朝有几次藩王造反的前车之鉴,对藩王防备极严,依照明朝规制,藩王尽可在王府内享乐,惟独不能兴兵拥将离开藩属。
即便朱聿键动机纯粹,仍使崇祯帝大感这位王爷居心叵测,他奈何不了拥有带甲十万的琼崖郡王黄胜,对付一个只有千把人的唐王那是小菜一碟。
崇祯十年秋,皇帝下旨废唐王为庶人,派锦衣卫把朱聿键逮拿送凤阳圈禁,崇祯帝改封其弟朱聿为唐王。
就在此时襄阳传来噩耗,流寇张献忠部偷袭襄阳得手,襄王朱翊铭被杀,贼兵势大已经攻城略地如同摧枯拉朽般。
还有坏事传来,被贬为庶人的唐王朱聿键在押解凤阳途中遭遇张献忠部袭击,锦衣卫阵亡三十余校尉,废唐王不知所踪,疑似死于乱军之中。
新仇旧恨涌上心头,崇祯恨不得食张献忠之肉寝之皮。
然并卵,流寇、建奴集中爆发,大明本来就极度脆弱的平衡被再度打破,刀兵四起民不聊生再次上演。
多地告急求援的奏疏飞入京师落在龙书案头,请调粮饷的折子有几尺高,皇帝看得亚历山大。
两个可堪一战的重臣洪承畴和卢象升都被粮饷所困,麾下兵丁由于饿肚子逃亡者屡见不鲜,战斗力当然急转直下。
陕西千里无粮,黄家千里迢迢从陆路运输粮食去山陕是何等艰辛,动用的人力、物力不知凡几,即便如此还效率低下。
到达地头的那些可怜的粮食是为了救嗷嗷待哺的老百姓,往往一晚粘稠的稀饭就能够把一个秦地大汗从频临死亡的边缘拉回来。
宝贵的粮食是用来救急,不可能成为十几万明军的供给,武义、左守权他们当然不是救世主,他们的目的性明确,关心的是老百姓能否活着出潼关去海州港。
这个时代,不在沿海、沿江,运输粮食确实太艰难,黄家果断放弃了无偿援助官军。
介于有左良玉的前车之鉴,敢就地取粮的官军少之甚少,没辙一个个请求朝廷给粮饷。
可是朝廷没有钱粮,连军饷都难以为继,祸不单行的崇祯、一个人在奋斗的崇祯感到无限凄凉。
襄王、废唐王殒命总要有人被黑锅,耿直的卢象升和滑不溜手的洪承畴其实都难逃其咎,最后当然是老实人吃亏,卢象升革职待参被锦衣卫缉捕下了诏狱。
高迎祥、李自成、革里眼贺一龙、老回回马守应等等贼骨头又得到了建奴的互动,队伍一下子如同滚雪球般膨胀。
万事都是双刃剑,黄胜命令麾下不遗余力不计成本救老百姓的性命,导致山陕、河南的人口基数远远大于历史。
第六百七十章:恶性循环
高迎祥等人造反有了经验,他们属于轻车熟路,依旧采取攻取一地就把所有的食物集中管理,老百姓跟着他们就会得到食物。
不跟着流寇行动的老百姓少之甚少,没有了家园和食物如何生存?
贼头们用这种裹挟的法子迫使老百姓变成流民,渐渐地发展成为流寇,人口基数大了被流寇的百姓自然多出数倍。
留在山陕、河南的黄家人马只不过经营了几个点而已,面对数十万分不清是民还是匪的队伍也不能攻击。
因为流民、流寇人数太多,超过了黄家留守人员承受的极限,即便成功袭击流寇老营人马夺下这些百姓也无济于事。
因为流寇忽然爆发裹挟范围太大,粮道被截断,黄家据点也在苦熬,粮食不够只能有选择救一部分人。
中原大地水深火热,锦绣江南也殃及池鱼。
朝廷的苛捐杂税一加再加老百姓的生活日渐艰难,这还仅仅是开始,由于多地缺粮,相对太平的江南成为了购买粮食的首选地,直接导致江南的粮食一直在上涨。
由于黄家体系想大规模从江南移民,因此采取了一些商业竞争手段。
汉人的开拓精神不够,小富即安,江南的老百姓能够得到温饱,响应黄家海外移民号召的寥寥无几。
崇祯九年,南直隶军情处配合“华夏大钱庄”在江南所有的县城都张贴了招工广告,以高于当地工钱两成的出价招募织工,可是应者寥寥。
后来逐渐增多,那是因为松江布的价格忽然下降三成,许多织布厂生产的松江布得不到一文利润还要倒贴。
黄胜早在六年前就有足够实力打垮还是采取作坊式生产松江布、丝绸的江南业主,为了不让太多老百姓失去工作故而没有这样做。
如今不需要瞻前顾后,因为所有的失业织工,黄家都能够接纳去海外安置,都能够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
江南有水运的便利,黄胜能够确保不让一个江南百姓饿死迁徙途中,大范围招商引资吸引劳动力来海外发展的时机已经成熟。
崇祯十年,江南粮食价格暴涨,更多的老百姓难以为继,选择移民海外的升斗小民暴增。
江南移民的整体素质强于内地,能写会算的人不少,因为江南的识字率是大明最高的存在。
黄家宣传队不仅仅面对升斗小民进行蛊惑,他们还邀请江南读书人座谈,送给他们世界地图,让他们能够拓宽视野。
渐渐地有童生和生员也开始拖家带口去琼崖郡王领地争取获得做官的机会,浙江绍兴的读书人最多。
那是因为绍兴是个学霸辈出的地方,读书人每年都在增长,可是秀才、举人的名额有限,竞争白热化。
他们得知在琼崖郡王那里不需要经过变态的科考,只要认真做事读新学就有可能成为官老爷光宗耀祖,许多科举无望读书人选择去读新学换一种活法。。
黄胜大举从江南移民,目的是让自己体系的老百姓多元化,有利于黄家体系的发展,但是给大明造成了不良后果。
由于大量的织造作坊倒闭,朝廷的赋税只能摊薄到还在苦苦支撑的织造厂,恶性循环形成了,更多织造厂逼迫关门,最后导致许多有资本的业主主动去海南岛、交趾重新创业。
江南人口开始流失,资本逼迫外逃,悲催的大明又少了税赋,少了钱粮,应对危机的能力直线下降。
崇祯十年秋,崇祯龙书案头堆满了奏折,皇帝面对的是十数万官军要粮饷,数百万老百姓失去了家园需要朝廷赈济。
如果不能及时遏制局势,清军和流寇祸害的地方会越来越多,那时候需要赈济的老百姓会超过一千万。
因为流寇、清军都貌似文明了一点点,大多数只抢掠不故意杀老百姓,他们扔下嗷嗷待哺的饥民无疑加剧了朝廷的负担,面对如此危局崇祯束手无策,他传旨平台议事。
面对一大群老臣,年轻的崇祯皇帝再也受不了煎熬失声痛哭。
道:“朕继位以来无一日不如履薄冰,可谓兢兢业业,可是大明局势竟然糜烂如此,大明难道要亡于朕之手?呜呜呜……。”
悲催的崇祯皇帝真的一天好日子都没有获得,他想励精图治,往往事与愿违,如同身陷沼泽越挣扎沉得越快。
陪同上朝的王承恩见天子如此伤心忍不住泪流满面,他想建言让琼崖郡王来应对如此乱局,可是又不敢,心中无限惶恐。
天子落泪,一干重臣只能陪着垂头落泪无计可施,有两个大臣没有灰心丧气,他们认为陛下纯属自误。
急性子王之臣越众而出,朗声道:“陛下莫要灰心,我大明尚有雄兵十数万,何惧小小东奴、区区流寇!”
悲悲戚戚的崇祯止住悲伤,道:“爱卿所谓雄兵何来?”
王之臣道:“琼崖郡王麾下兵精将猛,应该有海军、陆军不下十万人马,臣恳请陛下调琼崖郡王入京畿勤王,建奴哪里是我大明“战神”对手,来了他们恐怕就走不了。”
“这……。”皇帝犹豫了,他的帝王心术又开始作祟。
在皇帝身侧侍立的王承恩眼睛忽然亮了起来,目光炯炯瞧着王之臣。
高第挺身而出道:“老臣父子三人都食君之禄,当不惧生死报效朝廷。老臣阅人无数,观琼崖郡王乃是忠诚良将,老臣愿意以身家性命担保他忠于大明绝无二心。陛下可放心大胆调“战神”人马入京勤王。”
事情很大,万一琼崖郡王有不臣之心,来到京师直接入紫禁城取而代之谁能抗衡?患得患失的崇祯不敢赌一把。
王之臣加把火道:“陛下,臣也愿意作保,琼崖郡王如果有不臣之心,臣请斩满门老小。”
崇祯求助的眼光看向其他重臣,建奴入寇兵部尚书张凤翼罪责难逃,他此时已经有了一死了之的心思。
这不是危言耸听,因为崇祯二年建奴入寇京畿,悲催的兵部尚书王洽背了黑锅被拿进诏狱次年四月斩首,前车之鉴,张凤翼当然觉得脑袋难保。
第六百七十一章:进爵南王
张凤翼见高第、王之臣要求请“战神”出马,仿佛在黑夜里瞧见了曙光。
他咬咬牙出班奏道:“陛下,解此危局唯有用‘战神’的精兵猛将,臣以为要力挽狂澜也唯有琼崖郡王能够担当,臣愿意以身家性命作保。”
兵部尚书杨嗣昌懂得两害相权取其轻的道理,也出班劝慰天子道:“陛下无需患得患失,琼崖郡王亦是大明臣子,他断然不是乘人之危之小人,臣也敢作保。”
黄胜的所作所为朝廷人人都看在眼里,他不针对官僚阶层选择合作共赢得到了广泛认可,黄胜还善待老百姓,使得许多道德君子也津津乐道。
“战神”人马饿死也不抢掠老百姓早已深入人心,杨嗣昌分析,这一支队伍入援京师利大于弊,果断出班进言。
他是崇祯最信任的能臣,皇帝知道杨嗣昌和黄胜素无来往,听他也劝自己调“战神”勤王心思有些松动了。
请调“战神”人马入援京师的重臣有了几个,带头效应体现了,次辅王应熊和几位阁臣也出面保举。
最后居然是所有的重臣都要求皇帝调琼崖郡王入京畿之地勤王,崇祯终于下定决心,即刻颁旨,宣旨太监是王承恩,钦差大臣是高第。
就在这时张凤翼奏道:“陛下,三年前琼崖郡王替朝廷垫付的军费还没有归还,如今又要他提兵勤王,恐怕有些牵强。”
这句话踩着崇祯皇帝痛脚了,要人家琼崖郡王来京畿跟建奴玩儿命,怎么着也要给人家粮饷,可是“战神”系兵将待遇极高,朝廷哪里能够拿得出几百万两银子用于军前?皇帝一时无语。
“战神”系重臣高第见皇帝面露难色,准备乘此良机给黄胜要好处。
他出班道:“陛下无需为难,琼崖郡王太会搞钱,几百万两他拿得出,只不过朝廷无法给他钱粮,总要给些厚赐才能够让“战神”麾下骄兵悍将乐于为朝廷效力。”
厚赐?琼崖郡王已经位极人臣富可敌国,朝廷还有什么能够拿出手?诸位大臣议论纷纷,貌似唯有藩王爵位才有些说服力。
首辅温体仁大惊道:“琼崖郡王已经位极人臣,难不成要加封藩王才可以让他效力?”
高第打蛇随棍上道:“陛下,老臣和温大人所思不谋而合,老臣附议首辅大人,请圣天子册封琼崖郡王进爵藩王。”
从来都是算计别人的温体仁,冷不防被人老成精的高第阴了一把感觉蛋疼,道:“老臣、老臣……。”
高第根本不给温体仁机会,大声盖过他的声音道:“陛下,封琼崖郡王为外藩利国利民,首辅确实高瞻远瞩,老臣请圣天子早下决断。”
建奴肆虐,皇帝如果拿人开刀以平民愤,兵部尚书张凤翼那是首当其冲,他见出现了救命稻草不管不顾了。
道:“老臣愿意亲去琼崖郡王军中参加行动激励三军将士同仇敌忾,国家危难之时陛下当乾纲独断,琼崖郡王早就在海外自成体系,陛下以藩王册封乃是成人之美,朝廷没有损失何乐不为?”
太子太师王之臣、户部尚书程国祥、吏部尚书田惟嘉、刑部尚书郑三俊以及张至发、孔贞运、贺逢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