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鍪臧嗽兀约汉吞踊共皇且晌嬉獯χ玫那敉铰穑
这个假想使得周皇后遍体生寒,与之相比,她虽然也对马贼出身的镇虏侯李信也有颇多忌惮,但两害相权之下,取其轻者的道理还是明白的。
“去问问,镇虏侯何时回京!”
话音刚落,便有内侍宦官上气不接下气的跑了进来。
“来了,来了,镇虏侯在东华门外候旨觐见!”
周皇后眼睛一亮,似乎底气又重新回到了身体里。
“快,传见!”
转达旨意后,周皇后又赶紧命宦官往太子宫中去请太子,她每逢接见重臣,必会将儿子带在身边,这次当然也不例外。
片刻之后,太子揉着眼睛出现在文华殿暖阁之中
第九百三十四章 激战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三卫军的勤王援兵赶到之前,京师竟面临着内外两重威胁。一则是来自关外的建奴,二则是由陕西急吼吼北上的沈王大军。
在见到周皇后以前,李信便已经有了计较,因此面对垂询时便毫不犹豫的回答道:“殿下勿忧,北京城高池深建奴若想破城实属做梦。至于沈王的北上之兵,也大可不必担忧,让他们来便是!”
周皇后吃惊的张大了眼睛,不知李信如何作此回答,心中疑虑纷纷一时不知如何作答。
“沈王狼子野心,不可不防!”范复粹对沈王的北上也甚感忧虑,周皇后不便当众提及,他便说了出来。果然,周皇后对范复粹投去了感激的目光。
李信却又道:“狼子野心又有何惧?沈王能行军如此神速,一定是轻兵简从,粮草定然要依赖沿途地方,只要并不掐紧沈王军粮草的脖子,这些人还能翻上天去?”
“原来如此!”
周皇后如释重负般抬起了保养得当的右手,轻轻拍着起伏的胸。脯,长长舒了一口气。她还道李信在出馊主意,却不想,最关键的绳索还是尽握在朝廷手中。就算沈王的兵北上又如何?只要控制住他们的粮草,便等于掐住了这些豺狗的命脉,只要不让豺狗们进北京城,难不成这些人还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攻城?
要知道内阁大学士,镇虏侯李信可是以善守而闻名于天下的。如此种种,周皇后的心神终于稳定下来,心中也隐隐有了底气,吩咐身边的宦官提笔拟旨,她说一句,宦官便写一句。
片刻功夫,一道褒奖沈王的圣旨便已经写就。
议完了沈王的危机,眼下城外渐次出现的清兵鞑子变成了首要解决的问题。
对此,周皇后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信任,只轻描淡写的说了句。
“守城之事,由镇虏侯决断便是!”
然后便以太子乏了为由,将一众阁臣打发出去,抓紧时间各行其是。现在是非常之时,没有人比宰辅们更忙,范复粹已经三日三夜没回过家,困了累了便在内阁大堂的暖炕上小睡一会,稍稍养足了精神,便立刻起来处置公文。
现在天子朱由检病倒了,周皇后虽然进退有据,表现不错,但终究是个没有执政经验的女人,面对如此强敌,也慌了手脚,他身为朱由检一手提拔起来的宰辅,自然要鞠躬尽瘁,帮这孤儿寡母渡过难关!
其余的几位阁臣虽然不至于像范复粹这般拼命,也都比平日里要紧张了许多,就连素来喜欢不问庶务的首辅周延儒都时时在文华殿与内阁大堂间频繁走动,上传下达。
范复粹鄙夷的看着周延儒那副做作的忙碌背影,朝廷危亡时刻,身为首辅却不敢将重担一肩挑下来,只想着趋利避害,这种人留在朝廷愈久,危害便愈大愈深远。
但很快,他又叹息一声,想要将此人赶出京师又谈何容易。
“阁老,镇虏侯调兵了。各门换防,似乎要有大动作!”
范复粹眉头跳了两下。
且不说李信做了什么,仅仅调兵二字听在耳朵里,他就有一种极不舒服的感觉,让李信这个马贼出身的边将重臣掌握京师之兵,究竟是福是祸?
但至少还有一点让范复粹还算放心,据说这个京营总兵顾平虏以前曾是李信的部将,后来叛出三卫军又投到了周延儒的门下,这才让他谋到了经营总兵的差事。
这些粗人出身的五人最重视部下的忠诚度,顾平虏如此背叛李信,想必此时与李信,也一定有着难以弥合的鸿沟。
……
“末将请率甲兵三千,出城将鞑子前锋消灭掉!”
顾平虏声声请战,李信却断然摇头。
“以为你麾下带的还是三卫军?这些京营的老爷们,若凭借坚城或可一战,若是贸然出城,万一败了,士气必然重挫!”
顾平虏自领兵以来,每每都是杀伐最狠的,对建奴清兵也没有半分畏惧之心,听了李信的话以后,不禁悻悻然。
他并非是对京营的训练不上心,如果按照三卫军的方式改制也不是不能,但京营上下毕竟牵扯甚多,如果改制必然会得罪一大帮人,而被孤立起来。周延儒又不是个能顶住压力,肯承担责任的人,所以整顿京营,革新兵制,说起来轻松,若实施简直是难上加难。
顾平虏压低了声音:“不知三卫军何时可到北京,到那时,北京、南京尽在掌握,镇虏侯……”
看到李信的脸突然间沉了下来,顾平虏的后半段话就咽了回去,这几日身在朝鲜的米琰与他频繁通信,言谈间已经隐隐露出了一些苗头,这让蛰伏多年的他立时就浑身热血沸腾,激动的难以自制。
其实,早在朝廷的中使从北京出发之时,大船队便已经由朝鲜汉江口出发,载着一万新军精锐直奔大明天津卫而来。若掐算时间,大军登陆也就在近日子夜或明早日出了。
李信对清兵的进兵速度稍有惊讶,如果按照计算,此时出现在北京城下的八旗兵至少也要有上万人,如何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大半日,居然还是三千人。
天亮以后,消息传来,李信已经一众京营军官们这才恍然。
竟是沈王大军已经连夜进抵昌平,并在居庸关外与满清大军进行了整整一夜的血战,日出之前成功的击退了八旗兵连续数次强攻。陆续到北京城下的八旗兵大部分都被立即调到了居庸关,是以北京城下仅仅只有三千疑兵。
清军这次本是打算以骑兵偷袭居庸关,却不想偷袭战打成了一场激烈的强攻。这些突然出现的明军和以往遇到的边军不同,虽然和普通明军的作战方式一般,但战斗意志却远非普通明军可比,竟然能在野战中与八旗兵力敌。
顾平虏得知这个消息后,不禁暗暗感慨,究竟是沈王军战斗力强悍,还是清兵鞑子的战斗力下降的厉害!
第九百三十五章 狠心
但转过天来,沈王求援的文书便被送到了李信的案头。顾平虏当即建议无视掉这封求援文书,谁都知道沈王狼子野心,到北京来就是争权的,正好来个借刀杀人,让鞑子好好修理修理这群不自量力的猴子。
不知如何,沈王求援的消息传到了紫禁城中,就在李信还未下令之时,宫中召见的旨意已经被内侍宦官带到了李信的帅帐
“请公公容许李信处理好军务再前往紫禁城!”李信当然不会因为这些杂事而作那等亲者痛,仇者快的事,向尽快安排人马赶去救援。
岂料那传旨的内侍宦官却板着脸拒绝了。
“皇后殿下和内阁辅臣们都在等着您那,镇虏侯不要为难咱家!”
无奈之下,李信只好策马随内侍宦官赶往紫禁城。见状如此,顾平虏深深的舒了一口气,如果李信有所命,他便不能违抗。而如果真的照做了,对镇虏侯对三卫军的未来将带来不知多少麻烦。
周皇后、太子和一众阁臣早就在文华殿暖阁候着多时。
每逢议政,不论多晚,多早,周皇后必会将太子带在身边,让他参与旁听,甚至有时在关键问题上还会让他做出决定性的判断。这一点,明眼人谁都看得出来,周皇后在以这种方法培养和训练太子将来如何做一个合格的皇帝,但是,这么做的结果究竟会如何,几位阁臣都不敢断言,只有天知道。
李信原本以为周皇后与阁臣们要商议沈王援兵之事,孰料援兵之事根本就不在这次议政的范围之内。
周皇后先概括的提出了三点问题,一是京师粮草的调配。二是征召京中良家子组建新军。三是成立火器局,专门负责火器相关事宜。
李信大为惊讶,周皇后提出的这三点可谓是息息相关,粮草调配问题,涉及军权的最终归属。组建新军,说明这个年轻端庄的女人已经意识到了革新军制,重建一支效忠于皇家禁军的重要性。至于对火器态度的一百八十度大转弯,则让他有些摸不到头脑。
毕竟,火器这东西早在明初就已经开始使用,而且在明军中的装备规模还不在少数,但有明二百多年以来,火枪却在大多数时间中只作为弓箭的补充火力。那么周皇后是怎么改变这种传统观念的呢?
很快,周皇后便解答了李信关于火枪态度转变的疑问。
“吾虽为一介妇人,又不通兵事,但也曾仔细研究了镇虏侯取得的胜绩,发现这些战例中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火枪!在三卫军中,士兵们的主要作战武器就是火枪,为什么我大明的其他边军中不能如此呢?”
“殿下,我大明边军并非只有三卫军以火枪为主要作战武器,近有京营神机营,向来装备各式新鲜火器,向来为三大营之首。远有山西新军,也几乎全是使用火枪的,而且初经战阵检验,战斗力同样不可小觑!”
面对周皇后对三卫军的有意无意推崇,范复粹本能的逐条辩驳。
周皇后竟罕有的与阁臣当面争辩起来。
“敢问阁老,因何我京营装备有火器却屡败于鞑虏与流寇?”
范复粹毫不容情,振振有词。
“不知殿下可曾听过一个典故?”
“阁老请讲!”
周皇后耐着性子与之对答。
“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殖枳!大概火器并不适应所有的大明边军。况且殿下所言有使之偏颇之嫌,谁道我大明边军屡败于鞑虏流寇之手?孙阁老所练出的关宁军胜多败少,杨嗣昌所领的五省之兵也一股气将流寇赶入了秦岭大山……”
范复粹滔滔不绝,全然没注意到,周皇后那保养得体而又白皙的脸蛋已经涨的通红。他所担心的只有一点,皇后要组建新军自然是好事,但绝不可将火器放在首位,李信麾下精于火器之人又数不胜数,若他借口参与进来,趁机夺权,还有谁能有正当理由可拦得住?
不过,似乎周皇后并未理解范复粹的这一番苦衷,她只看到了阁臣们到了这等紧要时刻,还在为了文臣武将间的门户偏见在争,为了个人之间的私怨在争。
“如此便请阁老教吾,该练何等兵,须兵几何,又如何练兵,总兵人选属谁合适……”
范复粹沉思片刻又道:“臣以为,兵贵精而不贵多,在乎将士用命一心,而不在刀枪箭矢……”
突的一声冷笑将范复粹的话打断了,“殿下问的皆为实处,范阁老却只说虚处,不知又当如何精兵,如何一心,刀枪不利,又何以杀敌?”
范复粹定睛一看,说话的居然是崇祯十三年的状元魏藻徳,此人年资浅薄却被周皇后擢拔入内阁,平日里对诸位前辈还算恭谨,不想今日竟在皇后面前公然质疑,一时间便有些恼羞成怒,然后又没好气的顺口答道:
“文臣只定方略,练兵都是武人的分内之事,何须老夫置喙插手?”
“哈,哈!”
魏藻徳笑的十分夸张,表情中充满了对他这番话的不屑。
“好一个文臣只定方略,请容魏某这个后生小辈来替范阁老解读一番,分明是张嘴说话容易,就算将牛羊吹到天上去也不是难事,可若低下头来做一件实事,啧啧……难啊!”
“你,你放肆!”
范复粹怒极攻心,加之本就脾气不好,头脑发昏之下便当殿指责起魏藻徳。
“你才放肆!母后面前不得无礼!”
一个略带童气的黯哑嗓音在暖阁中突兀响起!是太子朱慈烺。
这句责骂让范复粹猛的醒了过来,当即便撩起朝服跪倒在地,“老臣昏聩无状,老臣有罪……”以额头咚咚叩地,声音哽咽,暖阁中闻者无不动容。
原本很生气的周皇后见到范复粹这幅模样,也不自禁的软了下来,想到他如此兢兢业业辅佐丈夫,如果代之过分苛责,难免会伤了人心。可是一想到这些看起来义正词严的老家伙们,为了门户之见,为了个人恩怨,竟置朝廷危亡于不顾,软下的心又陡得铁硬了!
第九百三十六章 交易
君臣议事不欢而散,自天子病危,太子监国以后,刻意营造出来的和谐融洽气氛消失的一干二净。回想起暖阁中周皇后的眼神,李信已经离开东华门许久,仍旧感到不寒而栗,这个一向以温婉祥和示人的女人终于要露出他的牙齿了吗?
当日晚间,由天津卫登陆的三卫军前锋骑兵抵达北京近郊,在与鞑子的交火中击毙人马千人,但是,鞑子兵力不减反增,竟在一夜间又多了数万之众。
三卫军前锋并没有进城,而是迂回到了北京城西南方安营扎寨,显然是要截断鞑子向南的兵锋。由于北京城下鞑兵激增,李信判断清军已经将主要矛头指向了大明京师,于是往居庸关驰援的计划便被搁置。
很快,李信便见到了来自三卫军前锋军中的指挥使。这位指挥使曾是在大同府时的老卒,他对此人还颇有印象,当年的十六七岁娃娃,现在已经长成了魁梧壮汉。
“新军第十一师指挥使顾全有参见镇虏侯!”
三卫军自去年一共组建了十二个师,由于线膛燧发枪的使用,单兵武器的射击精度与射击范围都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进,散兵战术开始在军中实行普及,相应的李信于编制组成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用了更适宜散兵战术的师旅团编制。
十二个新军师,每师八千人,共计九万六千人。同时战列步兵仍旧并存,经过裁汰存精之后,仍旧保留了约有十万人的规模。经过裁汰的大部分步兵则被编入地方保安军,担负地方的警戒与守备。而新旧两支军队则成为真正的野战部队。
顾全有亲率先锋骑兵先步兵主力一步抵达北京城下。
李信对指挥使顾全有勉励一番,问起驰援大军进展如何。
顾全有以新式军礼回应,然后从随身携带的军用挎包中取出了蜡封书信。
“这是米监军的亲笔信。”
李信拍开了蜡封,从信封中抽出了三张写满密密麻麻蝇头小楷的信笺。米琰现在负责统管在朝鲜的一应军政事务,他在信中详详细细的汇报了自履新以后的各项事务,同时并请示,朝廷已经派了使者督促驻扎朝鲜的新军从后方进攻满清,是否按照朝廷的督促禁军。
两面夹击满清,原本就是李信出兵朝鲜之初的根本打算。朝鲜对中国来说太重要了,向西可出兵东北,威胁满清腹地。向东可越过大海遏制倭国。只没想到,当初的布局这么快就已经到了开花结果的程度。
次日天明,新军第十一师,以及四个战列步兵团将近两万人陆续抵达北京,李信手中有了足够兵力开始筹谋反击。三卫军的兵力就人数而言,与北京城外对峙的清军不相上下,已经完全拥有歼灭清军的能力。
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