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实如若不是涉及到爱新觉罗皇族众人,瓦克达亦不会多有顾忌,毕竟在十方寺时他便冒充了一把色克图趁机诛杀了守将,而三卫军更是将那三千守军杀的一干二净,竟连一个活口都没留下。
当知道了眼前这满清贵妇与那孩子竟是皇太极的孤儿寡母,李信大有踏破铁鞋之感,得来竟全然不费工夫,他当即便遣散了随行的太监宫女,仅仅留了一名老妇留下来看顾这对母子,然后将三人赶上了其中一辆马车,交予专人看管。
“大将军,又抓了个鞑子探马,自称奉了代善之命前来请见。”
李信心中一动,看来代善眼看着三卫军火烧盛京周边的黄庄,已经坐不住了。他实在想不通,代善怎么就敢将几乎全部的主力都派到了辽西边境去,难道就不拍有人趁虚而入吗?
其实,满清自兴起二十余年来,早就将关外各部平定,西部的蒙古诸部,以及东部的朝鲜皆已臣服,又经过皇太极多年来的经营,辽东盛京周边早就没有了敌人,也只有李信不按常理出牌,竟敢绕过辽河河套荒无人烟的盐碱泽地,迂回越过巨流河来此偷袭。
“阿克塔见过李将军,这是礼亲王亲笔手书,请将军过目!”
那名满清斥候果真是代善派来的使者,看着气派只怕在八旗军中地位不低。李信接过由亲兵转呈的书信,展开来一看之下,心道果然如此。
……
多尔衮脸上怒意南平,他刚刚从去见李信的使者口中得知,叶赫那拉氏母子居然在返回盛京的路上被李信活捉。直觉告诉他,此事一定有两宫在背后推波助澜,但没有证据却也只能闷着生气,无可奈何。
代善捧着阿克塔带回来的所谓“条约”,直咧嘴苦笑,“十四弟你来看,这南蛮倒也有意思,要与我大庆缔结什么和平条约,这小子用词倒也新鲜,还条约……”
多尔衮闻言忽的从代善手中将那所谓的“条约”抢了过来,代善见他心情急躁安抚道,“莫抢,那南蛮送了一式两份来。”然后又将另一份展开,指点着道:“五年之内大清与明朝双方不得发生战争行为,和睦相处……亏他能想得出来……”
“一纸文书若能约束战争,只怕这天下早就没有杀戮了,就是给他盖上印鉴又如何!”多尔衮看罢冷冷与代善对答道。
代善却又忧心忡忡说道:“只怕那南蛮不肯守诺!”
多尔衮却反问道:“还有其他法子吗?反正也没什么损失,便给他一个许诺又如何?”
“十四弟所言亦有道理。”代善点点头,却又话锋一转,“早知便不主动提出来放出其埋于城中的汉人行商,如今还要将这些人放了……”代善当然不甘心,但既然话早就说出了口,便也只好捏着鼻子去放人。不过他还是留了后手,仅仅放了已经查证清楚的一小部分行商,其余未经查实或是已经证实有罪的仍旧羁押于盛京城中。
李信看着阿克塔带回来的条约,只见上面盖着两枚拳头大小弯弯曲曲阴文印章,这是满文他自然不识得,便交与瓦克达辨认。
“看看是谁的印鉴?”
瓦克达仅拿眼睛一瞥便不由得眉头乱跳,“回大将军,这是礼亲王与多罗贝子多尔衮的印鉴!”
岂料那阿克塔却插了一句:“恐怕你们有所不知,如今多尔衮已经恢复了睿亲王的爵位,与礼亲王俱是摄政四王之一!”他没见过瓦克达,以为此人只是一个为李信效力的普通满人而已。至于说出多尔衮与代善身为摄政四王之一,所怕的便是李信不承认这盖好的印鉴没有效力。毕竟,就算交换国书,所盖也该是皇帝皇帝印鉴才是,但眼下大清新皇帝还未继位,多尔衮与代善便几乎等于大清国一言九鼎的人物了……
李信从腰间的熟牛皮袋子里掏出了一颗桃子大小的铜印,亦在两份条约上盖了下去,然后将其中一份又交与阿克塔。
“条约一式两份,这份你拿回去交给多尔衮和代善吧!”
阿克塔走后,盛京城中释放的行商陆续来到李信落脚之地,但他却发现,其中联合商社的人却寥寥无几。行商们早就被吓破了胆,看到朝廷的军队已经打到盛京城外,都是暗暗心惊,却从未如眼前这般真心实意的感激明军,如果不是他们恐怕早晚要遭了鞑子毒手。
其中有人便将代善仅仅释放了一小部分行商的消息告知了李信,李信听后冷冷一笑,“既然老代善自食其言,便别怪李信言而无信了!”
盛京城墙上,多尔衮与代善仍旧没有离开,忽然甲兵指着南面喊道:“南面起烟了!”
代善与多尔衮抬头向西南望去,果然见到原本还干干净净的天空,已经弥漫了腾空而起的浓烟……
第五百四十七章 阁老来信
“早就说了那南蛮李信不是如此好糊弄的,眼下如何?弄巧成拙了吧?”多尔衮不满而又罕有的埋怨着代善。其实他埋怨的并非代善本人,而是由于代善的“无能”,才造成了两白旗与两黄旗对峙的局面。至于这“无能”是无可奈何还是有意为之,多尔衮其实是更愿意相信后者的。但是现在两个人无论是在一致对外上,还是四王摄政上,已经被绑在了同一辆战车上。
这也是代善老奸巨猾的地方,多尔衮明明知道这老家伙在背后使坏,却无论如何都翻不了脸,毕竟这权力之争才是重头戏,过去的事情,此时再追究只能徒然生乱而已。
“十四弟只怕是太相信那南蛮李信了,即便我放了所有羁押在城中的汉人行商,他就肯履行诺言吗?”大清国何时在明朝面前如此低声下气过,若是全部让李信遂了心思,以后岂不认为大清国可欺!
“留着那些人大清又能多谢什么?难道真要一股脑都杀了?往后还和他们永不来往了?别忘了我大清土地又能种多少粮食,若是没了晋商贸易内外,我八旗岂不都要饿肚子了?不如趁着李信提出的这个台阶,就坡下驴!”
代善黯然叹了一声,似乎默认了多尔衮的话,不过却又话锋一转,“海州方向的两白旗眼下到了何处?十四弟可否有办法将那李信拖住?”
多尔衮摇头道:“此人奸狡如狐,既然敢大模大样的偷袭盛京,想必已经算准了这一点,除非……”
“除非什么?”代善的语气十分急促,显然他对眼下的局势是没有任何可破局的有效手段。不过,多尔衮的回答显然让他失望了,“除非有绝对的实力将他牢牢的钳制住。”
代善慨然一叹,“唉,眼下便如对弈,棋差一招,步步受制于人,”
多尔衮的目光里却闪烁着莫名的火焰,并没有接代善的茬,而是来到女墙边,向外望去。
“汉人有句话,‘攘外必先安内’,眼下的隐忍,自是为了将来的胜利,李信就像一只令人厌恶的土鼠,不过是趁着老虎打盹的功夫,占了些小便宜而已,只要老虎缓过来,只需轻轻一巴掌就能将其拍死!”
……
张方严自从上次入宫被皇帝狠狠训斥了一顿之后,便一直在朝廷为其准备的临时宅子里闭门不出。城中清楚其中内情的官员们,纷纷明白,李信这回算是彻底完蛋了。
从宫中宦官口中传出来的消息所指,张方严此次进宫是打算为李信求情的,只是他的求情十分委婉,但仍旧遭到了皇帝的严厉申斥。不过皇帝念在其年高劳苦,怒火便仅限于此,并没有将其波及。
“唉,万岁爷这回是伤透心了,你想想,万岁爷待那李征西,说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像对弟子和友人一样。也不知那李征西是猪油蒙心了,还是如何,竟坐下如此……”小宦官似乎说到不忍之处,“这事搁在咱们谁身上都得生气,又何况咱们万岁爷呢……”
“这外面的事,谁晓得呢,俺总觉得李征西不会背叛咱们万岁爷,应该是另有隐情。”
“隐情?”那宦官似乎是听到了一个极为可笑的故事,“能有什么隐情?让一员领兵的武将,与鞑子亲王书信往来,什么隐情能让他李征西,莫名擅自带兵离开锦州?”
与之对话的人显然不知该如何回答,便打个哈哈,“俺也就是那么一说,如果俺能说出个子午寅卯,摆出为李征西洗脱冤屈的证据来,俺就不用当这宫中的差事了!”
忽然脚步声轻轻传来,两个宦官赶忙闭上了嘴巴,但显然还是晚了,“知道有一天,你们若是丢了脖子上这吃饭的物什,是如何丢的吗?”
两个宦官齐齐回答道:“回沈公话,小人不知!”
来人是司礼监随堂沈良,阴沉着脸道:“就丢在你们这张嘴上,这宫中的规矩你们都忘了吗?”
“小人不忘,不曾往!”两名宦官被吓的瑟瑟发抖,跪在地上磕头如捣蒜,他们清楚,只要沈良一句话,恐怕即便不死也是生不如死了。而且这沈良在宫中可不是以性子宽厚出名的,这更让两人诚惶诚恐。谁知沈良的态度却仅限于此,只轻描淡写的说道:“你们今日之过,咱家且先记下,来日若让咱家逮到你们不知悔改,便新账老账一起算!”
两个小太监这才如蒙大赦,又是如捣蒜搬的磕头,将地上铺的青砖敲的咚咚直响。
“谢沈公高义!沈公大恩大德小人没齿难忘,一辈子给你做牛做马也心甘情愿。”
沈良鼻子里冷哼了一声:“用不上一辈子那么久……”他忽然话锋一转,俯身下来,在那两个宦官耳边问道:“说,万岁爷与张阁老都说了些什么?”
两个小宦官顿时就吓得魂不附体,以为沈良在拿他们开涮,自是连连称自己再也不敢了。沈庆气的一人踢了一脚,“少给咱家作态,说!”现在天还未放亮,再过一会皇帝就该叫大朝,若不趁此机会将话问到,往后或许就没有机会了。一念及此,沈良便又将语气变的更加严厉。
今日的大朝会波澜不惊,皇帝与群臣们象征性的简单问答了一番之后,宦官便已经唱了退朝。皇帝起身离去,回了寝宫。大臣们松了一口气,一直紧张的神经才得意松弛下来,然后便纷纷鱼贯而出,该回家的回家,该去官署办公的办公。
还未出东华门,大臣们忽闻马蹄声起,有人心中不由得一紧,如此疾驰莫不是又有了大事?果不其然,宦官手捧木匣,小步快走,直往内阁大堂方向而去。
有的大臣顾不得规矩,便问那宦官:“战马疾驰,不知来自何处?”
那宦官脚下不停,口中之答了几个字;“锦州,刘阁老!”话毕,头也不回的便进了与文华门相对而座的内阁大堂。
众臣的心亦随着宦官甩下的这五个字纷纷都悬了起来,刘宇亮此时送来的不知是军报还是奏疏,或两者都是,但不知其中内容若何……置身其外的大臣们,则是另一番心境,或许京师官场又有好戏可看了。
薛国观将刘宇亮呈送内阁的军报仔仔细细看了一遍,嘴角似有似无的露出了一丝诡异的笑容,缓步踱到他的面前,将军报往前一送,“阁老看看,刘相这封军报可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啊!”
张四知看着薛国观不怀好意的笑容,心里别提有多腻歪,仍旧耐着性子将薛国观手中的军报接了过来,才看了几眼便勃然变色,双手一哆嗦差点将军报跌落在地。
范复粹见薛国观与张四知两个人像打哑谜一样,心下着急便问道:“薛相就别卖关子了,快公布吧,刘相究竟说了些什么?”
张四知费了好大的力气才是自己不至于失态,将手中的军报放在了桌案上,“你自看去,便知道了!”
范复粹几步上前,一把将军报拿在手中,才看了一眼,便亦如张四知一样勃然色变,只不过他是喜形于色,直至看罢便纵声笑了起来。然后将军报一把又仍在了桌子上。
“刘相终于站出来主持公道了,我就说李信不至于没有寸功,闹了半天退鞑子乃是人家一己之功,祖大寿不过是在鞑子退走之后,才带着兵北上接收人家打下来的城池……亏得还有脸声言自己如何如何功高……”
范复粹转眼又看相薛国观,“刘相一定还有呈与圣上的奏疏,在何处,我亲自去送!”
奏书还在那木匣之中,薛国观将之抄了起来,便急吼吼的要去陛见。不过却被薛国观拦住了,“范相且慢,总要考虑周全了再送过去,万一……”
实在是刘宇亮的军报太过使人震撼,他所描述的这个版本,直接颠覆了此前京中上下意志认可的股市版本,若如此贸贸然送过去,万一皇帝说这军报乃一派胡言,又该如何?皇帝金口玉言,绝不能有一丁点的纰漏。所以,薛国观拦住范复粹,却不是在为张四知拦。
范复粹何等聪明,立即便明白了他的意图,便又将那奏疏放了回去,“如此就有劳范相斟酌,范某还有要事,先走一步!”
随着范复粹离开内阁大堂,刘宇亮军报的内容便像长了翅膀一样,立即传遍京中内外,满朝文武再一次震惊了,究竟到底谁说的才是事实呢?
当天晚间,听到风言风语的朱由检终于见到了刘宇亮的奏疏,不过皇帝的态度如何,却不为宫外大臣们所知了。
次日一早,谕旨由宫中传了出来,群臣又是一片哗然。皇帝召刘宇亮还京!其态度可谓是昭然若揭,他显然要亲自询问刘宇亮这位曾亲身参与了锦州之战的阁臣,有关锦州一战的内幕真相。
不过,内阁大堂内薛国观却又细心的发现了一点问题,木匣的封条时间是十日之前,按照八百里急递的速度也不过一日夜便可抵达京师,与牛蛋不过交钱脚后,让若如此事态的发展便不会如今日这般模样,可为何偏偏就耽搁了十日……
第五百四十八章 当朝弹劾
皇帝召刘宇亮回京的旨意实际上给张四知造成了极大的震撼,尽管他表面上装作满不在乎,但心里却七上八下产生了一种不详的预感。他猛然间想起王朴调任山西太原的票拟按照惯常的规律,今日便该批红后送了过来,可是直等到了天黑也没有动静。刘宇亮终于忍不住,打发人去司礼监催促,得到的答案让他如堕冰窟,此时才刚过九月,虽然风已经转凉,却还不至于让人发抖,可张四知分明却冷的瑟瑟发抖。
按照堂官所言,接待他的人是司礼监的随堂太监沈良,态度冷淡嚣张,只说让他回去等消息。
张四知总觉得哪里有问题,便将自祖义进京,牛蛋犯案以来的所有事在脑袋里过了一遍,所有的事都有规有矩,根本就不可能出现问题。他忽然想到了孙承宗转来的那封作为李信通敌证据的密信,这封密信后来又转回了内阁大堂。刘宇亮急吼吼翻了一通,终于让他翻了出来,待看到密信的信封上盖着鲜红的总督大印后,一口气总算松了下来。
孙承宗为人向来谨慎,如果不是有把握断然不会将这等密信送往京师,更不会轻易的将自己总督印鉴盖在其上。那么,只能是刘宇亮在造假,而且刘宇亮是有前科的,此番没准又故态复萌了。
张四知心事重重的回到家中,尽管一遍又一遍不停的提醒自己,一切都在掌握之中,不会有问题,可偏偏就坐立不宁。忽然管家来报,“祖义将军求见!”听到祖义求见,张四知的心脏没来由的咯噔了一下。
看着祖义恭敬递上的礼单,张四知只觉得手中所捏的这张纸竟然火辣烫手,这种感觉于他是前所未有过的。
“微薄之礼不成敬意,请张相笑纳!”
张四知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