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雷县令起身揉了揉后脑肿起的大包,神色迷惘,自己这是怎么了?直觉有人袭击了自己,却又没有声张,而是以干咳掩饰自己的尴尬。
来人是老营的军卒,直接将李信关进原来县库后院新建起的一座禁闭室中。李信被反绑双手趴在满地茅草上,心中无限感慨,却听一个声音传了进来。
“李信兄弟,鲁某也没想到事态会如斯发展……”
是鲁之藩,话到一半竟似难以再说下去。李信则冷冷回道:“只求鲁大人看在李信这一个月苦劳的份上,给我一个痛快!”
窗外再无动静,李信双手双腿被绑整个身子陷在茅草堆里,任何行动都因为难以着力而困难的紧,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将身子翻了过来,再看木栏窗子外哪里还有半个人影。
迷迷糊糊间,李信只听得有人再唤自己,睁开眼来竟然是同乡陆九,身边还跟着那小校。
“十三哥,官军对咱不仁,也别怪咱兄弟不义,不如就反了他娘的,”
那小校则道:“险些误了事,还好那典史将处置先生兄弟的事宜交给了雷县令,兄弟这才得着机会。事不宜迟,要赶在被发现之前抵达南门,到那时任谁都拦不住你我!”
说话间,陆九已经拿刀割断了李信身上绳索,李信再不迟疑,带着人直奔南门而去。刚走没多远,突见县库方向窜起了火苗。一旁陆九呵呵笑道:“这是兄弟们为十三哥出口恶气!”
李信皱着眉,低声斥道:“胡闹!烧了百姓可如何是好?”
“十三哥为百姓做的事还少吗?到如今又有谁念着十三哥的好了?”
前边突然奔过一队高阳军士卒,那小校迎了上去。
“奉县令大人,送这些人去民夫营地!兄弟们这是去哪?”
“县库有火警,我等去救火!”
其中一个头目模样的人说完便带着士卒急急奔县库方向而去。
火警也是李信提出的概念,事先也针对不同的假设火警做过多种预案,并多次演习,此番反应迅速,足见此前的数次演习之功。
火警一起,城中多数不在当值的军卒都被调动起来,李信身为火警演习的制定人对此深为了解,陆九无意间放的火竟然为他们的出逃打开了方便之门。
一行人到了南门,城下已经被火把映的通明,早有严阵以待的火枪手排成了三列横队,数百支火枪正面目狰狞的等着他们。小校一咬牙,刚要过去寒暄。
谁知火枪横队竟然下了收枪的指令,为首的军官赫然便是张石头。
“开城,县令大人的护兵要出城执行特别任务!”
张石头的命令让那小校惊讶不已,李信让陆九等人绕过横队鱼贯出城,自己则坠在队伍最后,临出城门,只听身后一个哽咽的声音传来。
“教习保重!”
李信身子一振,转了过来,火枪手们一个个面色凝重。
“兄弟们,后会有期!”
第二十三章 攻守易位
出了高阳城南门,直奔出十里地,一行人才止住脚步,那小校长吁口气,“如今先生出了囚笼,当真是天高任鸟飞,海阔任鱼跃!”
“你们如此处心积虑阴谋构陷于我,还是断了我能随你去见多尔衮的念头吧!此番一遇虽非良晤,但念在你我各为其主,咱们就此别过,希望后会无期!”
李信冷然回绝了小校的邀请。
岂料话音未落,便传来一阵爽朗的笑声。
“先生莫要动怒,非如此不能请来先生,多尔衮这厢给先生赔罪了!”
随之火把陡然骤举,顿时将四周映照的如同白昼。李信见到一名身着长衫的青年男子正对着自己一揖到地,难道他就是传说中的多尔衮?待那男子起身抬头,李信看清其面貌则差点笑出声来,后世电视剧里多尔衮都是位风流倜傥的美男子,可眼前这人到生的似鳌拜的影视形象一般,一张大饼子脸,颌下连鬓都是钢针一般向外呈发散状的胡须。
多尔衮的实际形象和印象中的反差也太大了,随即李信意识到自己失态了,如此盯着别人看是一种极不礼貌的行为。但随之一个念头在胆边升起,多尔衮就在眼前,如果将其一击杀掉,这个对改变明清格局有着重大作用的历史人物消失,满清恐怕未必会顺利的入主中原吧,甚至反被明朝吞灭也未可知。
不过,李信很快就放弃了这个念头。且不说自己击杀了多尔衮后能否全身而退,以多尔衮之谋,接近自己之时如何能不做万全的安排?他回望身后若隐若现的点点灯火,那是高阳城头风灯,这一日来的经历竟似做梦一般,他一心为之努力的高阳城竟抛弃了他!
“先生不必伤怀,南人疑先生之志,本王却知先生始终如一。若不嫌弃,本王会待先生如多铎!”
多尔衮一指身侧盔甲整齐的多铎。多铎手扶刀柄,整张脸隐在头盔的阴影下看不清表情,满身发散着刺人的气息,其身后则是层层叠叠的带甲勇士。
李信笑道:“李信还有选择吗?”
“如何没有,先生从那里来,再回那里去便是,本王绝不会阻拦!”
多尔衮似笑非笑,指着远处影影绰绰的高阳城头。
李信仰天长叹:“殿下,李信有一不情之请!”
“但讲便是!”
“李信不忍与高阳为敌,还请成全!”
“还当是什么,本王答应你便是!走,随本王回营,压惊的酒宴早就备好,只等先生就席!”
多尔衮既想收服李信,便想让此人见识到自己的过人之处,让此人看看自己是如何破掉其精心打造的高阳城。李信有此一请,当即便答应下来。
到了清军大营,李信眼前一亮,但见形制井然,然后便被引入一顶超大帐篷,果真是备满了丰盛的酒菜。多尔衮特地叫来了恭顺王孔有德,作陪的还有先前一直随护在多尔衮左右的多铎,只是满身的盔甲卸去,面无表情的坐于几案之后。
孔有德则左右逢源,一杯杯的与李信灌酒。觥筹交错间,李信不胜酒力趴在桌上鼾声大作。
“兄弟,兄弟,来来,再干一杯!”
李信鼾声震天,任孔有德如何叫唤也没了反应。孔有德又推了几把,还没反应,便冲多尔衮笑道:“还当他多英雄了得!”
多尔衮从一旁侍立奴才手中接过大氅,轻轻来到李信身后,为其披上。
“此人乍受打击,酒入愁肠,如何不醉?去将他的兄弟唤来,扶回帐去歇息吧!”
孔有德陪酒的使命算是胜利完成,出去找人来料理李信。一直在多尔衮身后一言不发的多铎突然冷冷道:“此人何能,值得十四哥如此礼遇?依多铎之见还不如孔有德之流有用。”
多尔衮淡然一笑:“说了你多少次,看人不能只瞧表面,孔有德除了会造造大炮,左右逢源,一腔蛮力还会什么?”
“你可知此人向孙承宗进言时说了些什么?早在咱们大军还在通州时,他就断言咱们此番必会大举南下打草谷,还提出了三点守城之策。汉人中能人比比皆是,能提出此三策又能身体力行的则凤毛麟角,便是比起范先生也不遑多让”
“果如十四哥所言,你我兄弟还真要好好笼络一番,只怕汉人死脑筋,一根筋挺到底,谁知他是不是真心?”
多铎弯子转的很快,所言也不假,汉人讲求华夷大防,这一层天然的壁垒,阻碍了多少汉人能为大清所用。多尔衮一双眸子里罕有的射出点点寒光。
“不为大清所用,就只能让他去地府,为南朝列祖列宗尽忠去吧!”
“十四哥明鉴!”
多铎大为赞同。
不多时,陆九被领了进来,将李信扶走。
李信的帐篷被特地多尔衮安排在紧邻自己大帐的位置,以示礼遇。陆九将人事不省的李信置于榻上,恨恨抱怨道:“喝死算了!鞑子的酒好喝吗?”
突然一双大手抓住了陆九衣领,陆九愕然,再看李信,一双眼睛紧盯着他,哪里还有半分醉意。
“十,十三哥……”
陆九眼睛里流露出一丝惊异,一丝欣喜,他终于明白,十三哥是在装醉麻痹鞑子。李信制止了陆九继续出声,用只有两个人能听见的声音说道:“投靠鞑子,你当十三哥猪油蒙了心么?千万要谨言慎行,不得鲁莽,莫坏了大事!”
“嘿!俺说吧,投鞑子这么不靠谱的事十三哥是做不错来的。俺这就去告诉赵麻子他们……”
陆九同样压低了声调,但一颗心已经欢喜的乱颤。诸位兄弟宁可回去落草,也不愿给鞑子当牛做马,但为形势所迫不得已才都来了鞑子大营。
“慢着,这事你知我知,绝不可再对第三个人说起,回去一定要把兄弟们安抚好,别捅出什么篓子来。”
刚刚穿越在牢中时,陆九这同乡汉子便对他言听计从,任教习时他顾虑到影响问题,对昔日那些服苦役修城墙的响马兄弟们没有半分关照,却没想到刚刚要有改善又将他们带到九死一生的境地。
这是个善恶不分的时代,别看这些九尺汉子一个个都是道上响当当的贼寇,但却未必是恶人。那些官军差役虽然顶着官家身份,却未必都是好人。
至少,眼前的这些汉子都是真性情,只要他这个十三哥一句话,便敢水里来火里去。所以,他不仅要完成自己的使命,还要安全的将这些人一个不少的带到他理想中光明大道上去。
思来想去间,便又转移到多尔衮身上。这个多尔衮虽然爱才,但器局比起乃兄皇太极却要小了许多,也难怪后来他死后落得个挫骨扬灰的下场。但此人与皇太极一样都具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极端的自信。
自信是一个人的优点,也是柄双刃剑,既能让一个人功成名就,也可以让一个人身败名裂。多尔衮自信他将威逼利诱的招数使出来,由不得自己不束手就擒,李信便让他以为自己计谋得逞,让其充分领略收服一头野马的成就感。
李信不否认多尔衮谋略过人,其略施小计自己便被逼的反出高阳城。果真再坚固的堡垒,内部也是脆弱易破的。
次日,天还没亮多尔衮就着人来请李信,待李信赶至中军大帐时,包括多尔衮在内所有满汉将领均已经盔甲整齐。多尔衮等的就是李信,上前一把拉住他殷殷笑道:“走,咱们去前敌观战,先生可知本王准备如何破你这高阳城?”
“李信洗耳恭听!”
笑容继续在多尔衮脸上绽开,他似乎早就料到李信一定不服自己有能破了高阳的办法。实际上,他苦思一夜也没想出来,究竟如何才能用最小的代价来攻下这座被武装到牙齿的弹丸小城。四面围城可以,却不能四面攻城,一是兵力所限,四面攻城损失过大,不如专攻一面。二是不给敌人留下活路,反而会激起他们的死中求活之心,按照南人的说法叫“围三阙一”。
高阳城的花样并没有多复杂,这种改造的好处,明眼人一眼就会看的透。因此尚未来得及改造的南城便成了多尔衮此番攻击的重点位置。
连夜砍伐木头打造而成的楼车,其下数百人随时整装待发。十门铁炮整齐的摆放在辕门前,专职炮队的恭顺王孔有德带着麾下汉军亦是收拾停当,齐齐的在铁炮后站了一溜。汉军与八旗甲兵则列阵于在往辕门里,牛角呜呜吹响,整个队伍在瞬间行动起来,缓缓直朝高阳南门而去,所过之处卷起团团黄尘。
鞑子主力的声威果真不同,李信随多尔衮到高阳南门之下时,清军士兵已经发动了对南城墙的第一波攻击。李信眯眼看着,如所料不差,这第一波攻击恐怕会被层层的地雷所吓阻。果不其然,地雷的爆破之声此起彼伏传了过来,因为爆炸所掀起的黄尘将整个南门外笼罩的几乎不见天日。
冲在排头的兵士何曾见过如此恐怖的火器,纷纷后退,后方的督战队则亮出手中大刀,凡有逃跑回来的,毫不留情刀刀见血。李信讶然,清军缺少兵员,如何会如此残暴治军?待仔细观看,才发现些端倪,冲在最前方的很多人还穿着明军罩甲,想来是此前战败被俘的明军吧。
多尔衮到和鳌拜面对地雷阵应对手段竟然都是以大明的血肉之躯填命排雷,难怪有老话说,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清军用这种血肉之躯铺路,一步步透过雷区,终于抵达城墙下。
与此同时,楼车云梯开始缓缓推动。
第二十四章 暗讽豪格
看着清军节节推进,李信心中泛起一种说不出的荒谬之感。一夜之间阵营易位,原本自己应是在对面城墙上思考着该如何抵挡鞑子攻城才是,而不是现在这般如参观一样,看着自己亲手设计的城防工事被一步步破坏。
随着清军的推进,战鼓声的节奏逐渐加快,黄尘逐渐散去,楼车已经推到城墙下,云梯也已经搭上墙体,士兵们钻进楼车,爬上云梯。高阳城上却还没有反应,李信只觉得自己手中捏着一把汗,湿漉漉的。
多尔衮注意到了李信紧张的表情,笑道:“先生莫急,攻城才刚刚开始!”
随着多尔衮话音还未落下,只见一台楼车顶部被炸的粉碎,随即高高的车体整个倾覆,顶部的清军士兵如下饺子一般跌落。这一幕像是在为多尔衮刚才的话做注脚一般。紧接着,楼车上、云梯上、行进的甲士队伍里各处都会不时的爆炸。
有眼尖的八旗将军终于看出了一点端倪,竟然发现高阳城墙上在向外抛出一个个黑漆漆圆滚滚的铁疙瘩,而这种铁疙瘩有时会在空中,有时会在地面产生剧烈的爆炸。
顺着别人所指,多尔衮也隐隐约约看到了这种威力恐怖的铁疙瘩,他转头看向李信。
“先生可知这是何物?”
“此物名为开花雷!”
原本自己只是向城中制造地雷的铁工说过几句手榴弹的原理,此中关键在延时引信。后来因为战事频发便耽搁了,一直到自己被逼反出高阳城也没有结果,谁知他们竟然造了出来。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创造力果然不可小觑。
“先生可否造出几个开花雷?”随即多尔衮又补充了一句。“不拿来对付高阳便是!”
“有何不可!殿下只需找来铁工,李信口述于他便是!”
多尔衮满意的点点头,仿佛刚才的开花雷插曲并没有影响他的兴致,战斗还处于胶着状态,接下来高阳城上没有选择打排枪,而是在使用传统的守城方式进行短促的反击,有几次竟然被清军的几名八旗甲兵登上了城墙,八旗甲兵的战斗力绝不是吹嘘出来的,几十个高阳军士兵围着他们仍被打的死伤惨重,最后硬是凭着人多填命,才将那几个八旗甲兵毙于城头。
距离高阳城南城墙太远,李信看不清究竟是谁在指挥南城之战,但却明显能感觉到此人应是极富防守经验的,高阳军仅在关键时刻进行短促而猛烈的反击,如此一来不但极大的保存了士兵体力,以应付长久不知何时结束的守城战,同时,还以此种突然加快攻击速度的方式亦打乱了清军的进攻节奏。
很快,多尔衮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转头又对李信道:“城中还有精通守城的将军?”
李信又一五一十的将郑西尧如何避难高阳,又如何在猪笼河口激战全军覆没详细的讲述了一遍,这种无关大局的事件和人,他没有必要撒谎,一来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二来可以充分换取多尔衮的信任。
其实他心中是有一个疑问的,当初